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回国卖房记 -- hansens

共:💬920 🌺5457 🌵1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2
下页 末页
家园 您误会了

我和您一样的经历,没有讥讽的意思。

就是感慨假日兄是个实在人,现在除了自己真名和地址没说,别的都被挤出来啦。top几不top几,有啥意义。

通宝推:翼德,
家园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

九万真不少,我在北京,当时周围能拿出九万的不多,当然百分之五不敢说一定。

家园 你总结的比我好

我父母到现在为止,除了近年因为年老体弱,大家族轮到我们家的新年酒在酒店里吃之外(四年一轮),没有请人在饭店吃过饭,他们自己当然不会去饭店吃饭了。

家园 当年我一个老师就夸我是给家里省心省钱的孩子

你说的这些都是当年我们那里实际发生的事情。不过90年代中期价格好像要低一点,一般去欧洲一万多美元,去美国3-4万美元,我有无数的同学亲友这么出去的。去美国那么贵,肯定要借钱,但是这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可靠投资,亲戚朋友都会借。和他们比起来,我出国实际花费三万元不到,存在德国银行的一万马克和随身带的2000美元还是自己的钱吗。其实借钱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找到成功率高,路途比较安全的偷渡路径。所以我当年留学德国不用父母担心,花费也不是太大,在我们那里确实算省钱又省心地出国。

通宝推:史料推理,TyphoonDoksuri,
家园 户口、房产证,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护照。
家园 同时也要看到:先富带动后富,拉开贫富差距。
家园 贼河友倒打一耙的功夫炉火纯青、体现了身为权贵的基本功,

我几时对国内发生的事情“闻过则喜”了?

倒是新西河的诸位主流,自媒体上稍微看到点美欧不好的消息,立马像打了兴奋剂一样。

比如去年,新西河多少河友斩钉截铁地说欧洲冬天要挨冻呢?

喔,对了,还有警告美华要进集中营。

前几天我提到一位优秀的华二代,本科毕业直接拿45万美元年薪,您马上诅咒人家活不过30岁。

我看啊,就算海华没有坏消息,你们也要发挥想象力,想象海华倒霉,让自己“喜”一把。

---------

其实呢,我现在对新西河的权贵一丁点兴趣都没有。除了有时候实在看不过眼打打抱不平(尤其是假日河友这种实在人,这次连 @踢细胞 教授都看不过眼了),还真没有功夫跟诸位磨牙。

家园 我觉得这个贴后面的争论有点跑偏了

我提炼出来的几个核心观点:

1 @假日归客 网友在那个年代能出国读书,以致后面留德工作的核心因素:

1.1 自己家长的努力工作和节俭持家;

1.2 自己个人的努力学习和节俭生活;

1.3 家乡在温州和读书工作在上海的思想解放和信息便利。

2. 其他的争论,比如他家是不是全国经济能力的top 5%,并没有什么意义。

2.1 比如,同时期比他家富裕的家庭,比如全国最富有的0.05%的家庭,比如内地几百万人口的地级市,最富有的几千户人,包括地级大领导、大国企的领导、第一批富起来的地方企业家、部分较高职务的科教、技术人员等。子女出国依然很难。

2.2 满足以上条件,但是比他家更穷的,未必不能出国。比如我们当地有一户纺纱厂女工+个体户木匠家庭,比 @假日归客 网友家庭要差不少,但是孩子也出国读书了,去的美国。他比我们高很多届,当时同班和他同小区的同学的说法是,除了借钱,家里的电器卖的只剩电灯了。当然他在美国靠全奖,博士毕业前就帮家里还清了借款,置办了各种电器包括彩电、冰箱。所以才成为传奇。

西西河网友很认真是优点。但是过于纠结细节,忘记了那个年代【出国读书工作】主要靠个人努力而不是家庭财富的核心,就歪了。

主流是靠钱和结婚成为出国主流,应该是很晚的事情。起码千禧年以后。因为这时候经过多年积累,中国top富人的钱和见识才真的拿得出手。穷家女孩思想才真的那么解放。

通宝推:我还有机会吗,onlookor,踢细胞,翼德,学菩提,七天,假日归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被吓到了

经常半夜睡醒,翻身拿起手机上西西河。

看完你这个帖子,现在就觉得眼睛昏花,不会也花眼了吧。可怜我还是青年。

咋测的,就看视力表还是有啥仪器?近视+花眼是不是要带两层眼镜?

家园 我们那里九十年代末村医才富起来

之前农民有病一般扛着,也没啥钱去看。而且莫名其妙的是那会感觉农民也不大生病。一般就是打架破头去擦点药水,包块纱布。

就是九十年代末开始,小孩子开始爱发烧,而且必须输液,打针吃药都不行。养肥了村医。我是特例。我小时候发烧,不打针不吃药,一般一瓶糖水橘子就治好了。幸亏两三年遇一次,要是一年来两次,我妈肯定一次吃一半,另一半封上等下次。单位发的苹果她都是锁紧柜子里,不放出烂点不肯吃的。

通宝推:燕人,
家园 谢谢你的总结

你写得比我好,有条理。有时候从局外人的角度更能把事情说清楚。

家园 正确的观点,虽然和原作者的事实无关

你这次总结是对的:

70年代生活水平设置极低,然后包产到户就富裕了

这个是历史事实。当然这个作者应该说的不是这个事。

不过,小平同志大踏步对美国开放,带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阶层跃升;和这个作者通过出国,带来家族在村里的阶层跃升,是一致的。

马泽东那种闭门造车,没有希望。

家园 你最后说的这个现象,有个专有名词叫【小留学生】

以区别靠学习成绩出国的留学生。

在海外,很多论坛矛盾来源于这两个群体由于出身迥异,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互相看不顺眼。旧一辈多靠全奖出国,读博士为主,家境一般居多。新一辈靠家里拿钱出国,读硕士为主,家境优渥居多。和出国时间相关,但是和出国资助方式相关更强。

【未名空间】把前者叫(民主)老将,他们自CUSPEA(考卡)开始,经历六4血卡,终结于新东方托班G班。各种原因,出国前看到黑暗面为主,在政治态度上以反贼居多,长期盘踞在【民主沙龙】版面。后者叫(爱国)小将,基本上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家庭,因此都是自干五、小粉红这几个词出现前的自干五、小粉红,长期盘踞在【中国新闻】版面。

当然,猥琐一点的老将,梦想就是娶个女小留,一步登天。所以当初【未名空间】最火的一类段子就是老将去机场迎新。另一类段子是讽刺老将出身穷苦,导致的衣着打扮的土,比如著名的白袜子。对老将挖苦集大成者应该是【博士后老张归国记】。

随着中国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有钱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老将小将的阶级分野开始渐渐模糊了。最后一切随着【未名空间】关张而烟消云散。

通宝推:川普,脱口秀,翼德,TyphoonDoksuri,
家园 你还是没说明白,凭借包产到户和你家收入提高到底啥关系

我看你的记述就是通过副业,然而你还是坚持声称你家是农民,却也承认是因为副业稍微富裕,在1985年发生了转变。

这副业和包产到户毛关系?按照你的说法思路,大概是包产到户提供了粮食,带不来致富。你家节省的收入提供了你的留学九万元,我估计你在最开始说这个事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即便是在温州,你们那个村子,98年拿出九万元也不是个小数字,呵呵呵。

至于你说你老婆和这事有啥关系?你是真不懂么?

你这澄清了啥?你的一贯的人设么?

你的意思是民办老师,以后不包产你家就没饭吃,你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你有啥资格定义毛时代没发展呢?毛时代,民办老师工资不会增长?土地粮食不会增长?你这个结论怎么出来😱的?

凭你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么?你在德国,东德建国几十年,公有制粮食没有增产么?苏联没有么?怎么到了毛时代就不增长了呢?

再说了,毛时代平整土地,增产化肥,提高种子能力,到了八十年代自然就该增产,怎么到了你这里就看不见了呢?

你澄清了啥,反毛呗!!

家园 所以吖,只有农民才能理解农民。不亲身经历,很难理解农民

那种极度的不安全感。

------------

先说句题外话。家里只要有上高中的孩子,国内亲友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学习。两周前我给我小姨打电话,我小姨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跟她说:“这边技校毕业做工人和大学毕业做办公室差别不大,所以呢,当地白人小孩没有动力卷,故而高中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我说这话是为了给我小姨宽心,没想到她马上说:当工人可不行,工人老了没人管。我当时一愣,琢磨了一下才明白过来,我小姨说工人,指的应该是农民工。

-----------

中国的农民,自古是没人管的,养老都是靠儿子。农民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攒钱娶儿媳妇、然后靠儿子给养老。为什么是一辈子的目标?因为娶儿媳妇的钱并不是那么容易攒的。而且农业社会的特点,两季收成全年吃用,承受风险的能力低。故而,多数农民的不安全感,以及由这种不安全感驱动的极度节俭的习惯,不亲身经历是很难理解的。

你父母一个铁饭碗(有退休金)、另一个收入高而且对体力和年龄要求不高,这条件在绝大多数农村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即便放在内地的城里也不算差。

所以你一说自己是普通农村家庭,西河的城市人立马被搞懵了。我虽然也不同意你家是农村普通家庭,但是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父母节俭惯了,你家的实际生活水准只能算普通农村水平。但是城市人很难想象,有这么好的收入还能节俭成什么样子。

等你说到98年9万人民币时(其实这里面包含你自己攒的钱),河里的城里人就更懵了----98年连城里人攒9万都很难啊。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城里人很难想象你父母的极度节俭。

-----------

所以啊,还是咱们农民之间亲。下次去德国吃饭你请了哈😄。

通宝推:翼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