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太原战役说几句 -- 任爱杰
看到转帖的那篇《日军协助阎锡山保卫山西经过》, 顺便纸上谈兵一下解放太原战役。
个人认为,太原战役本身就不应该发生。而开战之后更是徐帅平生少有的败笔。
太原战役的前奏是晋中战役。这一仗徐向前以少胜多,用六万地方部队消灭对手的十万大军。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
本来,晋中决战后,我军乘胜追击逃敌至太原城下,并从四面包围了太原。太原城内一片混乱,守城敌军正规军只有一个军,其余均为被歼后只保留番号,没有战斗力的部队和地方武装守备军。我各级指挥员和全体战斗员,纷纷请战,要求接着攻打太原。中央军委七月十六日也电示:“太原空虚,有乘胜夺取的可能。望首先控制机场,以尽可能短促时间完成攻城准备,即行攻城”。
但是当时徐向前却没有立即攻打太原。理由是当时晋中战役我以少胜多,所有部队全部投入战斗,部队伤亡消耗亦大,实难继续进攻太原。故我军即行太原城下,休整补充,军事练兵,加紧攻打太原的准备。
表面上来看,这个理由非常充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这个就地修整的决定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但是我军固然疲劳,敌军也一样疲劳。何况敌人是新败之军,自然不能给其喘息的机会。对比林彪在东北击败廖耀湘后立刻进击沈阳、营口,不废吹灰之力就攻占两个城市,徐帅未免过于谨慎了一点。
这么一修整就给了阎锡山喘息的机会。在我积极准备攻城的同时,阎锡山也在大整军备,把地方部队扩充为正规军,把工人、市民、学生抓来充军。到战役发动时,太原守军达到了八万人。
太原战役的战斗序列起初是由徐向前统一指挥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所属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晋中军区各独立旅,陕甘宁警备二旅等。
当时阎锡山准备死守太原,因此太原城外工事密布。然而工事毕竟是消极防御。对于困守孤城的阎锡山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而补给的来源只有太原的两个机场。这一点,应该说国共双方都认识的很清楚。太原前委因此定下:“一、战役指导方针,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全歼敌人。二、进攻步骤:第一步,突破第一道防御阵地,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断敌外援,便于瓦解工作。第二步,攻占东南、东北攻城必经之据点。第三步,攻城。三、攻击方向选东南、东北两处,而以东南为主要方向。四、对于攻城妨害不大之据点,战术上力求连续攻击,分割包围,结合政治瓦解歼灭敌人。”
但是徐向前又就攻打太原作战方案,给华北军区领导和毛泽东写信说:“前委上送攻打太原作战方案,计划分三个步骤作战很好,但主要精神是连续一直打下去直到夺取城墙为止。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这样作是最好的。但假如第一步计划或第一、第二两步计划都完成了,而到实现第三步计划时,那就好打了,但仍存在一个兵力对比问题。假如第一步计划完成后,实现第二步计划时,即遭到较大障碍,不能按预期计划进行,即只有先围困,使敌更疲惫后,再猛攻之。总之,首先争取一直连续的打下去,在最快期间全歼敌人是上策;先打周围非打而下之,即消耗较大是中策;下策即必须增加力量再攻下之,即影响别线作战,只是最后之途。”
然而从后来太原战役的发展来看,却成了下策。虽说徐帅自己也说:“太原战役,我本着不急(急躁)不缓(紧张的工作着)的精神去工作,一定坚决地完成任务,请放心。”
但是可能是前期的晋中战役太顺利的关系,军委的指示却说:“连续一直打下去,在最快期间全歼敌人直至夺取城墙是上策。”
这在无形中给徐帅大概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从十月五日开始的太原战役初期战役打得非常顺利,至十三日,连续战斗十一昼夜,以歼灭敌人暂编第四十四师、第四十五师全部,亲训师一个团、第七十三师一个团、第六十八师四个营、第三十九师一个营、保安第十八团等部,共一万余人(其中俘敌七千三百四十八),收复太原以南的小店镇、西温庄、武宿、砖井、狄村、大马村、北张、北营等地,从而突破了太原城第一道防线,向纵深推进六公里。占领了城南武宿飞机场,以火力控制了城北新城飞机场,断绝了守城敌军获得外援的空中交通。同时,攻占城东南的主要阵地石咀子和城东北风阁梁等重要据点。在敌人东城防御体系的南北打开了缺口。我军仅伤亡四千三百四十六人。
到这个时候,太原已经完全是孤城一座,只需围而不打,自然就会瓦解。但是接下来却成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攻坚战。
接下来的攻打计划是攻占太原东山,以野炮确实控制北机场,断敌外援,肃清城东外围据点,创造攻城有利条件。但是这部分也是阎锡山经营最多的碉堡群所在。
徐向前认为不能用传统的攻占东山主峰然后平推的打法,而是一开始就要占领包括牛驼寨在内的四大要塞。
现在的回忆文章大多说牛驼寨是徐向前的神来之笔。徐放弃攻打太原东山主峰的一贯打法,而突袭牛驼寨,从而瓦解了太原的城防。不过本人作为事后诸葛亮来看,这一招根本是个昏招。
当时太原已成为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伤亡惨重的强攻。突袭牛驼寨虽然成功,但随即为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夺回。之后双方在此反复拉锯,牛驼寨成了凡尔登式的绞肉机。
而从大局上看,围困太原的真正意义是要吊住傅作义,不使其南逃。就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终于攻占四大要赛后,中央军委发来了关于暂停攻击太原的电报。指出:“估计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敌困难。”电报要求继续完成攻击外围要点任务,尔后停止攻击,就地休整,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
这封电报是在徐向前猛攻太原受挫后发出的。但是之前的中央的战略意图并无多大改变。徐向前在此情况下仍然猛攻太原周围的四大要塞致使不必要的伤亡,而他自己也在猛攻不下后病倒。这就不能不说是徐的指挥能力的问题了。这封电报的到来制止了进一步的不必要的牺牲。此后策略改为长期围困太原。
太原战役的最后是由彭德怀指挥完成的。徐向前退位为前委书记。为何临阵换将?我看主要还是徐向前的前期表现不佳,伤亡太大所致。
换彭德怀指挥后,不过四天时间就完全攻克。
太原战役我军伤亡四万五千人,民工伤亡近千人。其中有一万六千多人是在攻打四大要塞时伤亡的。
应当说,如果不是后来彭德怀指挥得当,是否能够取得这个战绩还很难说。现在的一般文章提到这段历史都含糊其辞,也没有办法。
这家伙。。。
晋中战役,徐向前是在何种状态下打赢的,部队从上到下几乎就成了22制,一时又无后续兵员。这种状态下打太原?
太原不是兰州,人家还有逃跑一说,太原守军只有死守一说,四平警察进入碉堡照样打出战斗力,这种情况下打太原,几乎可以保证打成僵持,兵力对比有没有绝对的优势,一旦反复争夺,成什么状况?
沈阳是什么情况?兵力对比就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沈阳守军没有守死的决心,属于想跑没法跑,想打没决心的状态。营口敌人那是要跑。
太原是阎锡山必然决死一战的地方,敌情不一样,能够随便乱套么?
转一下“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退,为了不致於乱用,提出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後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当然,战役指挥员是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说徐向前谨慎,还是有人在事后诸葛亮??
至于4大要塞,我需要查查资料,不过说徐向前表现不佳而造成临阵换将,依我看来是胡扯,徐病到建国也没能起来床,这不是假的吧?(楼主讲的逻辑关系我真的没搞明白?打4大要塞和军委命令冲突么?军委一直就说不要早早打下太原?)
彭德怀指挥倒是4天就打下了,问题是彭德怀手里有3个兵团,包括从平津下来的大量炮兵,要点已经gameover,就剩临门一脚了。和一个兵团对一个兵团,dui方有依托的徐向前能一样么?
要么说老彭够意思,总攻命令仍然写的徐向前。
我没明白彭德怀打太原怎么不说了:时太原已成为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伤亡惨重的强攻。??
徐向前打太原只有华北野战军炮一旅,只有缴获日军老式火炮,弹药也不足。
四野的炮一师加入后,敌我火炮比例大翻身,达到1:1.27,而且四野的火炮全部是缴获的美式榴弹炮,威力巨大。尤其重要的是经过了几个月围困,阎军弹药严重缺乏。而解放军接收东北后大小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炮弹,四野从无弹药匮乏之忧,敌我弹药比达1:4
攻城战就是大炮说话,炮弹多的底气足,没别的道理。
徐向前在前面吃了五个包子,走了;彭德怀来吃了第六个,饱了 -- 这并不说明前面五个包子全白吃了。
徐向前的部队主要由地方部队升级而来, 战斗力应该是有限的, 特别是严重缺乏重武器, 否则临汾也不会打成所谓立体战, 弄得和100年前太平天国时期有点象,靠挖地道来攻城。晋中战役,固然战果巨大, 难道自身就是零伤亡? 更不用提巨大武器弹药消耗, 在运输手段此时仍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更需要时间来补充。
再说敌人方面。太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攻防战无不惨烈。 阎锡山可是很有手腕, 很能经营的,老蒋都拿山西没办法。表现之一就是太原的兵工生产。本来太原开始条件并不好, 但在阎锡山治下武器生产能力相当可观, 从轻武器到火炮一应齐全,这也是太原战役打得如此残酷得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阎锡山驭人还是有一套得, 500完人固然是吹牛皮, 但的确有一小撮死硬分子,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内部告密使起义计划失败, 要知道此时得太原已经是绝地, 这些人肯定知道这样做不可能被轻饶, 可见其顽固。
其他四野部队火炮得作用大家也都知道, 但给徐向前扣帽子恐怕没意思
攻济南靠掘进大大减少了伤亡
重武器缺乏,解放军实在是没办法啊,看过一本回忆录中, 好像是47年还是48年初, 中野, 一个团就一个炮连, 注意,就四门迫击炮。当时集中全军炮连,消灭广七军一个团。一般情况下这可是配到连一级的。 即使四野, 林彪也得总结出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 `突击组 `爆破组 `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 否则, 假如有足够的炮火,比如象美军,还用费这个劲?
同意以下麦帅等人的观点。至于四大要塞,是具体战术问题,即使事后诸葛,也不能证明是错的。
呵呵,看来本人这个事后诸葛亮说了几句徐帅的坏话,惹来不少高手啊。
看了一下大家的意见,主要还是认为徐打太原有功,而且没有徐的前期作战,就没有后来彭的四天攻克。另外徐带的是地方部队,攻坚能力不强,而且没有那么多火炮,而彭兵力强大,有大量火炮等等。
呵呵,本人可从来没说过打太原,徐帅没有功劳。四大要塞的攻克也的确为彭打了基础。但是本人强调的是徐对战机的把握,和攻城的策略。
徐的部队是杂牌没错,攻坚能力不强也没错。但是太原空虚的时候不取太原,却自动顿兵坚城之下,连试探都没有就太说不过去了。军委给其的建议是趁太原空虚进攻,这应该说是毛泽东比其高明的地方。
然而毛比蒋高明的地方,是毛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既然让徐指挥,而徐觉得不能立刻攻打,自然有徐的考虑。太原又是瓮中之鳖,早打晚打问题不大,而且还可以借此调动傅作义,配合平津战役,何乐而不为?
类似的情况,辽沈战役打锦州时也出现过。毛也没有下死命令给林彪。而是让林彪自己想明白。
徐没有立刻攻打太原,可能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后来攻打四大要塞就是乱来了。诚如诸位高手所言,徐的部队没有经过整编,良莠不齐,攻坚能力不强(只在攻城前突击训练了几天)而且缺少攻城的火炮。在这种情况不避重就轻,反而攻击敌人重兵把守的要塞,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这就是指挥官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偏差。
四大要塞最后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的确打下来了。但是整个战役并没有一鼓作气攻下太原,而是回到了围而不打的局面。也就是徐说的下策。为什么?固然有各种政治原因,但以徐当时的兵力难以为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得不等到援军赶到才能发动总攻。而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控制的太原的机场,切断敌人的退路和给养之后,是否可以直接实行长期围困的策略呢?我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点,如果真的上阵打仗,本人绝对是赵括第二。但是总结战役的得失,不能因为这场战斗最后胜利了就不反省其中的问题。也不能因为战役的指挥者是功勋卓著的元帅就为尊者讳。
呵呵,欢迎继续拍砖头。
太原算是一盆地地形, 周围全是山, 阎老锡也是用心多年,恐怕是没有什么很薄弱的环节,徐帅肯定兵力有限,不可能全线进攻,换句话说即使不攻打四大要塞, 肯定也会在别的某个山头双方会进行反复争夺。机场的确是一个问题, 让胡宗南运了一个师过来,不过也是当时没条件吧。很简单, 周围山头拿不下来, 又怎么控制机场?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是再豆腐渣的军队,一旦处于这种境地,也被逼着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何况太原是阎老西的老巢,尽管军队经过前面的消耗,已经不是很强,但是武器物资的储备却是极端充足的,非山西的其他城市可比。同时太原城内的晋军可以说是阎老西最后的部队了,也是他在国民党内地位的最后本钱,一旦丢掉了这些部队,阎老西就只能成为其他势力的傀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原之战也必然是场恶战。除非阎老西愿意学傅作义,否则肯定得打硬仗。傅作义之所以能够和平起义,根本原因是他的对手是百万的东北军以及他的嫡系已经在张家口和怀来基本丢光了。以疲惫之师贸然进攻这样的城市,其结果就和林彪血战四平一样很容易造成巨大伤亡。即使是百万的东野,尽管经过1948年的大练兵,在攻打天津的战役中还是伤亡了2万多人。就更不用说素质和攻坚经验上都不如他们的徐向前的部队了。想趁胜打下这样的城市,除非城市里有可靠的内应能够干掉阎老西才可以。
太原毕竟是阎老西经营多年之地,墙高城厚。况且被追到了家门口,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还蹬鹰呢,别管兔子多弱,鹰多强。所以权衡利弊,还是先不打比较妥当。否则被人家生力军一个反击,大好形势就急转直下了,平津还不一定怎么样呢。其实战争打到辽沈胜利,局势是相当明朗的,都是煮熟的鸭子,咬不动大不了费点火再煮会儿。
另外:任老师是在就事论事,没有给徐帅扣帽子。
没看过徐帅的回忆录,不知道他自己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