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1979年中印GDP比较有如下结果 -- wolfgan

共:💬367 🌺1416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且不说你找的基础值是瞎胡说,就说邓时代是77-86?你是不是

有病?

一次两次的玩这套,你有意思吗?

谁告诉你工业化评价只有自行车?谁告诉你的?我不是问你三酸两碱了吗?你懂不懂工业?一个自行车只能代表消费品,你用来代表工业,你啥意思?给你提供炮弹?你是沙比吧!

你总是这么自作聪明,自我感觉良好。

家园 估计批评你你也听不进去,你像是个乱打横炮的

好表达,大水乱灌

好辩驳,言不及意

你呀,跟我一样,不是唱主角的料,少言多听才是正途,不要老去抢C位

哈哈哈哈

家园 哈哈,又看了一遍陈王的理由,稻公时期经济是最差的,信然
家园 期待中。。。
家园 自行车的计算有误

图上的数字是每100人拥有的自行车数量。1952到1979年的人口增长了大约1倍,因此实际生产的自行车数量低估了将近一倍。

再说一遍,稻公上台是1979年以后,计算数据的起点应该是1980年。

家园 在一个国家大致实现工业化以后,这个方式通过精确化是可以用的

不过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譬如中国印度的1950-1980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很高,社会动力不仅来自于电力,油气煤炭,还来自于人力和畜力,这个方法就不大有效了。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你找的那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PPP模型无法得到事实的验证。

我已经证明过了,中国经济2002-2012年间按照那个模型增长率年化率才8.2%,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2002-2012的工业化阶段是整个世界工业化的巅峰时期,在经济学上具有标杆性意义。那套模型解释标杆性事件出现巨大偏差,足以证明没有实际价值。这个论坛广泛讨论的毛时代和邓时代,在经济学上其实都没有黄金十年那样强烈的标杆意义。

家园 雍正王朝经济差,18以后经济差

1980s经济差……综合来看,腾笼换鸟经济差,转型转轨期间经济差,没有问题啊。所以这个楼的大讨论并没有改变我的观点。

傻子瓜子大王1989年被判入狱,同期大江大河男主角也坐牢去了,说明人民的思想完全转变过来竟然这么难,十年之久尚不足够,是不是意料之外?

直到南巡后才彻底不争论了吧?

家园 还是有的

83年我家开始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好像是14寸,和IPAD一样。周围无数的邻居挤在我家每天看电视,特别是排球。人都看不清楚就记住宋世雄了。

85,86年左右开始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金贵的配了一个电视柜,带锁的那种。

又过了一两年,几乎家家都有彩电了。这时候家里又有了洗衣机。 我妈怕把机器用坏了,自己先洗洗,然后再用洗衣机(应该是毫无卵用)。 当时的冬天,我们洗脸都不能用热水,但是烧了热水放到洗衣机里,怕把洗衣机冻坏了。

等到89的时候,家里的几个大件都差不多配齐了。还买了组合柜,淘汰了自己家打的那些方方正正的家具。家里的亲戚已经有承包饭店的,去开小卖铺的。铁路上一批乘务员靠着倒烟已经小发了一笔了。 家里也淘汰一个旧的自行车给我,我妈去买一台相对时髦的女士昆车了。

用那辆老式的自行车,我曾经一次春游的时候带了两个女同学,一前一后。宛如开了一辆法拉利,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通宝推:夜郎国主,达雅,
家园 进出口总需要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吧

1979年的进出口贸易水平已经到了工农业生产的10%左右,全社会当然需要围绕国际市场,可能因为国家战略有倾斜,但整体当然是市场决定的。

我能查到的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粗稻价格,1981年是0.8美元/cwt,一个CWT大约91斤,折合4分多人民币一斤。

比起国内的价格还要低一点,但和国内的价格很接近。70年代的上海籼米只有8分一斤,水稻出米率大约70%,毕竟中国的人口多,耕地少,主粮贵一点很正常。

https://zh.tradingeconomics.com/commodity/ric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后发农业国家的工业化的确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温铁军概括成。。。

人力投入替代资本投入来对抗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匮乏。

河里老狐狸也用一个简化的农业国和工业国发展模型解释过这个过程:由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结构不同,农业社会在追赶过程中,一方面要重塑经济结构,一方面要长期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他的模型中,就算假设农业国的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工业国的增长,农业国的GDP的总量绝对值,在追赶的某个时段,与工业国一直是拉大的,很让人绝望。直到追赶超越一个发展拐点后,GDP差距才会逐步缩小,最终反超。

当时对老狐狸的这个模型印象深刻,在河里应该找得到。

从这个意义上讲,稻公时代工业发展跟毛泽东时代比还真是垃圾。

家园 1980,90年代的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很强烈的,

00-20是河里绝大多数人经历的,只有正常在国外的才感受不深。其实1950-1980年代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样非常强烈,只不过那些人都已经老去了,能够把大段文字写出来的不多,写出来也一般不会得到重视。这种连续性的生活改善,首先是全球性的技术发展和外溢,然后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80年后的生活体验改善主要来自于农业产量的提升

农业产量的提升贡献主要来自三方面:良种,水利和化肥。你说稻公占哪样?

家园 简单的数学模型

其实数学模型很简单,农业是线性增长,工业是指数增长。

农业是耕地面积的线性函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良种)、减少有害天灾影响、改造农田提高耕作效率。。。,都是农业该干的事,也是前30年人民公社集体体制干的事,但这些只能改变农业产出的效率,而不能改变农业产出受土地面积和光照条件的根本限制,所以农业是线性增长。

而工业是指数增长的,在西西河有个基本概念,叫钢铁蓄积量,工业的增长是工业产品蓄积量的函数,所以工业的增长是指数增长的,比如早期生产的钢铁会变成高炉、厂房、铁路公路、机器、矿井等整个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要素,这些基础要素的累积增加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钢铁。工业化的指数增长的特点就是,在工业化早期是种子期,不仅增量不如线性增长,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当它增长到某个临界点后,指数增长就可以远远抛离线性增长。

农业的增长很苦逼,收益也有限,但工业化以后,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产出增长虽然还是有限,苦逼程度可以降低。

工业化的早期也很苦逼,但过了工业化的临界点后增长起来就很爽。

新中国的经济史就符合这个规律,而毛泽东时代体现了未工业化时期的农业和工业化早期的苦逼双杀。

1952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40%,60年代增加到基本相当,1970年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1978年达到农业产值的1.7倍。

到了电子信息化阶段,工业增长与实体物质的关联减弱,也许工业化的增长会有新的模型。

家园 我的看法是1952年中国工业产值有农业的40%属于严重高估

1952年中国钢产量135万吨,粮食产量16392万吨,到了1970年,中国钢产量1779万吨,粮食产量23996万吨。从1952年到970年,钢铁产量增加系数13.2粮食增加系数才是1.46倍。然后中国工业就能从占农业产值40%变成基本持平了?虽然说1952年的时候有大量的手工业,对钢铁和电力的需求没有后面岁月那么成比例。我觉得这种工业产值的高估是为了表示工人阶级有能力领导农民兄弟,不然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农业10%-20%会让人觉得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有待商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