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电视剧《繁花》 -- 本嘉明
张国荣作为《霸王别姬》的灵魂核心人物,张国荣演得很出彩到位,然而悖论就是:
如果张国荣演得不好/找个差演员,那么剧情的逻辑就圆不起来。
如果张国荣演得好,就违背了这个剧本的悲剧原意,不成为悲剧,而成为了闹剧。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闹剧是把没价值的东西撕碎,类似晴雯撕扇,何悲之有?
而张国荣演得太好,甚至让我连带产生了,不仅程蝶衣无价值,京剧也无甚价值,撕了算了的感觉。
你说小时候程蝶衣吃冰糖葫芦噎死了多好?后面都顺心了。哪怕日本人打过来,一个炸弹下来死一堆人,我们打回去就是了。现在这狗皮倒灶的叫什么事啊。
最后程蝶衣死在师兄身边的时候,我终于是舒了口气,你可算是死了。导演哪,浪费我俩小时,就为了毁灭这么个无价值的东西给我看?
这不是演员的问题,不是导演的问题,甚至不是剧本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专业影评人的问题。他们就好这一口,推荐这种狗皮倒灶,以显示自己懂电影。其实这种无价值的东西,让它无声无息就完了,全世界每年垃圾电影不知道有多少呢。
阿拉也是上海宁,92 年南巡讲一年一个样,那是真的。但是这是我在上海的眼光。
邓在深圳画圈,你觉得没啥变化?我觉得变化是天翻地覆,或者难听点叫沉渣泛起,什么旧社会的事情都冒出来了。当年顺口溜叫什么七十年代下乡,八十年代下海,九十年代下岗。据说还有老干部到海南,按摩女来问要不要服务,被老干部惊讶为一夜回到旧社会的。
也许你指的是生活水平没有变化?但是你自己帖子也说,八十年代黑白电视,到彩电,到洗衣机,大件一个个来,怎么能是没变化?
九十年代上海,主要还是搞通勤,跨黄浦江大桥,隧道,地铁,高架,这些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还有开发城乡结合部,虹桥曹河泾闵行,你要常去才会有变化。如果你不去,譬如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我在新闻上听了无数遍,但是从没去过,所以也不认为有啥变化。
那时候国外也这么搞,马来西亚搞什么双峰塔,名气很大,让所有人都看到,但是实际作用有限。
既然是经典,就得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么多人都去看了。
拍早了,拍晚了,这是纯商业片的推脱理由。
我出国时,法圆功在学校搞宣传,投影放《夜宴》。
最后把剑丢入缸里,当时就觉得别扭。
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真是堪称双璧。
算上和张艺谋打平了一回。
首先声明一下,这个电视剧我一眼都没看过,没什么大道理,我把这些东西都看成娱乐活动,这一类的题材对我没什么娱乐性。我对老本的外贸游击战倒是觉得很有趣,但估计对一般的观众也是没有什么娱乐性吧。现代的娱乐商业有能力不够的,但没有琢磨顾客的心思不够的。
老本说这个”匪“字,其实老本说的是很高档的”匪“了,我说的这个其实深究也不是匪,刁民而已。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应该刚上大学,一个以前高中一起在运动队每天拿5块钱补贴的算是大哥,在上海某校,我到上海穷玩,去他那儿算是蹭张床。那时候娱乐还是不多,中间一天,老兄带着我去看电影。那时候热门的电影票不是很好买,售票窗口已经没有票卖了,就去电影院前面等退票的。上海一景就是电影票的黄牛,和我们站在一起,去”抢“这些退票人的票,当然他们抢完马上翻番就卖。可能其它城市也有,但我这个五线城市长大的,半大小子打架经常看到,但这种准暴力经济活动以前没见过。
我们这个老兄,虽然就是一个五线城市的市高中篮球队的,但也是膀大腰圆、身手相对敏捷。最后跟我们一起抢的这个上海阿叔,应该是中年人了,中等还偏矮一点,干瘦干瘦的,虽然没抢过我们这个不入流的篮球队员,但一个普通中年人体现出的那种无所畏惧的攻击性、对和平年代基本社会规则的完全藐视令我至今想起来都百感交集。
我可以想象他晚上回到自己很可能不是太宽敞的家,数数一天赚来的钱,盘算怎么补贴家用的场景。
是沪语版,有空我可能会翻译成普通话版,不保证啊。
这个哪里来的?你想也想不到,我妈发微信来给我的,电视剧一热,我家那片老宅子都连带成了爆款,邻居家的小孩要进来拍短视频。我爸在老人院,现在一栋四层,只有两老太太,打卡小姐姐们,转得开身,好拍。所以跟她们一聊后,我妈比我更懂经。
我也不知道是否有人能给出答案。问题虽不是个无聊问题,但以我的理解,这并不是这部剧要讨论的内容。任何一个艺术品,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从来如此。对于世间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标准。我认为这剧拍的好,王导功力匪浅。你老兄却认为是粪上雕花,那我也只好无语。
拿四川的夫妻肺片给广东人吃,那还能有好吗?再说每个人的各个阶段也是不一样。青春期和中年人欣赏的东西能一样吗?
王家卫说他是导演的导演,因为别人学他,模仿他啊。 就说我,虽然看了他的东西要睡觉,但是也确实忘不掉啊。王菲的重庆森里,张曼玉的花样年华。 这次繁花里面的马伊琍。说实话过去真没觉得这么有魅力。难怪演员都上赶子去凑呢。
其实要是总看电影的话,有一个避坑的办法。一听说哪个片子要冲奥斯卡了,直接略过能省不少时间金钱。很多时候普通观众就希望找一个爽片看看过过瘾,就像下馆子找一个烧烤串店烤串啤酒,大肉,多油多盐,过瘾。那边来一个米其林,大大盘子里一小口。什么佐料没有吃本味。 来杯82年的红酒一喝好涩。 你要不说好吧,美食家专家都说好。 你要说好吧,是真不如吃烤串过瘾。
总的感觉80年代的时候,经济显得有活力了,人显得有钱了。但是各种企业还是老样子。大概就是开始发奖金了。家里买大件了。大概算是加强版的社会主义吧。人们的观念也基本是没有转过来。基本上都是死守体制内。即使知道体制外挣钱也很少有人去干。 当时社会上发起来的都是边缘人,比如从局子里面刚放出来的。
90年代开始天翻地覆,国营经济有点像潮水一样一点一点的退。小集体完了,接着大集团,甚至小国企。 各部下面的单位也慢慢完了。人心惶惶。但是当时脑筋活的开始想着南下了。有些开始炒股并且暴富了。电视里面,各个外企开始去上海了。考大学的时候,头脑活的同学开始抛弃科技大,高分上复旦交大了。
90年代末去了一趟上海。看同学。当时的上海从高楼大厦上来说,稍微好点也有限。但城市的文明,让我这个在北京待了几年的人都有一些感触。第一次看到警察是客客气气的(不是说他好啊,就是说他说话客气)。
一个抗日剧,张鲁一和陶虹拍的。 基本上是解放前上海弄堂为背景的。
抗日的部分多少有点神剧爽剧了,但是弄堂里人情世故感觉拍的挺生动的。
感觉当时的上海已经不像其他地方了。其他地方还属于大家过着聚居的生活,但上海开始人与人之间开始有距离, 但又保持着一些传统的互相关照。
上海应该是中国社会原子化的开始。
外贸,肯定是错误的。个人讨厌矫情的人,矫情的上海人就更要不得了,繁华是个矫情的戏。
米其林个做轮胎的,懂什么美食?美食专家,跟影评专家一样,我都是各种看不上。嗯,跟选美评委差不多。
张曼玉的巅峰不是《新龙门客栈》吗?张曼玉有个神奇的地方,我一帧一帧截屏,也找不到一张美图,似乎颜值也就那样,然而动起来就是仪态万千。新龙门客栈,把对手林青霞完爆。
其实林青霞出场,戴着面罩还算是个美女。面罩扯下来就瞬间完蛋,那个下半截脸简直是毁灭性。
没看懂你的逻辑。
你的核心似乎是这句话——
而张国荣演得太好,甚至让我连带产生了,不仅程蝶衣无价值,京剧也无甚价值,撕了算了的感觉。
张国荣是主演,主演表演得好,似乎应该是对影片对主题是提升作用不是拉垮吧?如果说配角演的太好衬托出主角不好,那确实可能对影片评价产生影响,但你这个逻辑完全走不通啊?
我唯一能找到的解释是,你觉得张国荣太美了,超越了程蝶衣,也超越了京剧,所以张国荣值得,霸王别姬不值得。
不过就在本片十年之后,张国荣从文华酒店一跃而下,与片中程蝶衣殊途同归,端的是一个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从这点来说,确实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啊,你的批评不在点子上。
这个片子最适合的是讲述体,也就是跟原著一样,用古今对照的方式,才能显出那种荒谬感,最初的剧本我推测大概率是这么写的,但是无法过审,原因大家想想也明白。
所以后来完全以线性时间线来讲述,那个代入感就弱了,早十年晚十年的说法确实不影响经典电影的历史评价,但会影响当时的传播效力和商业回报,艺术片也可以寻求高回报尤其是大项目,但一九四二显然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