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投票很多人似乎都觉得国内经济不行,到底为啥不行呢? -- 胡一刀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249 / 0
好上加好7/0稳中向好84/0不死不活64/0越来越差62/0自己晕菜了32/0
也是拖坏了呢?
最近看上海前一阵子闹得病毒学家张永振和上海公卫中心的争议。
这个人可是一直公开说,他向领导们预警了某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以世界银行日消费两美元PPP的标准,习主席任内中国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是最快的。虽然扶贫是从延安就开始的政策,但是做的最好的是习近平。
这就夯实了后面他随便折腾的基础。只要有饭吃,你就是日他们老婆也不会造反蓝田日暖欲生烟。
最近有个“西安一副镇长半夜叫我妻子去唱歌”的视频,副镇长23:30“命令”人家老婆去KTV陪唱,遭人以孩子发烧为由拒绝,并且人家丈夫反对。0时左右就去敲门,其间不知怎么样,说了句“我已道歉你还能把人杀了?”
当年深圳有一案甚为哗然:一开电器维修店的男子,多次被当保安的同乡当面强奸妻子。严格来说不是当面,一间小铺子,前面是工作间,后面隔开是睡床。
去年还是前年,湖南也是副乡长吧,跟两个乡干部约人老婆野泳,两个单独行动后女人没回来,若无其事的走了,然后就担命
他的头号嫡系李强疫情期间在上海怎么样,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勉强吃饱,有人造反吗?连傲娇的上海人都忍得住,全国哪里会忍不住?不要光看到习主席作,要看到人家有作的本钱。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容易陷入一种可悲的误区,就是以为事情的对错都是二分法:这么做如果做错了,那来个180度翻烧饼,一定就对了吧。
这一点就决定了,领导一定要是聪明人,不能是一个反复“错了就改”的傻子。
-
眼前的例子就有两个:一个经济,一个防疫
经济上,过去几年的操作,就是主打一个瞎管瞎放,嘴上喊着去杠杆,实际上在压制一批人的同时,让另一批人疯狂借贷。
这就导致1、他自己翻大饼就比较夸张,比如50年国债;2、很多对其政策中“往死里管”不满意的群众,认为应该像美国般放水,毕竟美国放了半天也没啥事。
或许,正确的做法,应该管好该管的、放开不该管的、维持总体的财政负责——但已经没人推动这种方案了。
-
防疫就更明显了,应该把那些过激的政策去处,把积累的经验财富保留,探索一条新的方式,结果被一搞,干脆180°往墙上硬撞。
-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防疫180°撞一头包的教训,我怀疑现在的经济政策,会在180°的道路上狂飙得更厉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但是吧,人凡是出来做事,这边不舒服那边不痛快磕磕碰碰才是常态。总体上有好的结果就行。大家都是草台班子,做事千万不能理想化。
中美贸易战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准备投降,他坚持打下去。对我来说,这一条就足够了。
经过主席教育的人民群众,还有一大部分精英,不允许某个人把华夏民族的大好前程给葬送掉。这也是从去年年底我开始意识到的。
巴以问题的争执分裂了自己,推开了一部分中间派,坚定了右派。川普睡觉要笑醒了。
我在河里看到的说法,政治局常委会他没投“打下去”,政治局会议才决定了“打下去”;还有据说他的亲信鹤仙人带回了“丧权辱国”条约,被政治局否了。
上面这些我也是道听途说,不懂。但从22年底到现在,尊尊个人一直在和拜登眉来眼去,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美国人的开放政策。虽然不能说是什么罪过,但看起来也不像是对抗美国人的样子。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政府里的公共面孔,尊尊可以算是对美国人态度最好的之一了。
但是我不想说服你。至于到了2022年,形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美国的贸易战科技战已经注定失败,就没必要和美国人关系搞得太僵了。
有成绩,自我表扬,成绩都是自己的;
有错误,批评下属、批评百姓,错误都是别人的。
1942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财政和经济问题,旗帜鲜明地批判了那种“紧缩思维”。
在账房先生眼里,经济困难了、供应困难了,所以要节省开支,搞“紧缩财政”,主席的看法正好相反,主席深刻地指出:“他们不知道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今上的问题恐怕也差不多,遇到困难了,不是想通过发展解决问题,而是想通过收缩解决,这是不是和主席批判的账房先生思维差不多!地方政府紧缩,搞得工资都发不出来,这正常吗?不让地方政府发债,房地产又给弄崩了,中央政府也不愿意出钱,那钱从何来呢?一个社会,缺乏货币这个血液,经济怎么可能好?
在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是负债创造的,越来越发展的经济,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负债,否则货币供应不足,经济必然陷入通缩、没有多少希望。可是今上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完全是个小农思维,一心想降低负债,结果杠杆率没降下来,经济先个弄进通缩了,说到底,就是保守的“账房先生”思维作怪。
总设计虽然很多方面改变了主席的政策,但是在通过发展解决困难这一点上,他是深得主席真传的,所以面对八平方事件后的经济低迷,他就不搞紧缩,反而通过九二南巡来了个加速,用发展打破了围堵。
所以,在我看来,用发展解决困难,才是王道,试图用紧缩解决困难,大部分的结果,不仅困难没解决,还会弄得一地鸡毛,就像今上现在一样。
很多政策落实极其粗糙,钱也不是没花,都支付给蛮干了,没考虑可持续性。
DRG/DIP实施后,基础医疗的服务水平会断崖式下降,就医更加往头部医院汇集。还有目前的集采,都是竭泽而渔的玩法,后面一些列的链条都会崩掉,医药行业好不容易又攒了一点点家底,不出意外又要被败光了。
说实话,我并无意跟你在这个话题上过多讨论,因为我们的信息来源绝对是两回事。你可能更多的看各种网络文章及评论,而我则是实际运营、参与其中。
我先说个事情。
我看华为的各种回忆文章,说当年任正非搞【研发PDM管理改革】。一开始的时候,员工很不习惯,加上各种配套不完善,导致研发效率不升反降。同时,资深级的研发大佬几乎都反对,通过各种方式给管理层施压,取消PDM。
对此,任正非态度坚决,要求华为“削足适履”,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不达目的不罢休。但“削足”太痛了,削不动,怎么办?最终,任正非痛下杀手,处理了100多名干部,其中不乏核心高管。2002年,华为首现负增长,任正非仍然坚持变革到底,甚至为了研发体系改革,停掉了一部分在建工程。
回到如今的节点再回看,PDM是万能的么??肯定不是,华为还在PDM基础上继续改呢。但是站在1998-2000年的时间点,PDM就是最适合的。
PDM,表面是研发流程数字化,实际要动的,是研发系统盘根错节的组织格局。
===============
我对DRG的态度也是如此,DRG不完美,但它现在就是最合适的。
DRG,表面是诊疗流程数字化;实际它要动的,是医疗体系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组织结构。
网上一群医生在吐槽DRG,也有一堆患者在抱怨。正如当年华为研发系统抱怨PDM一样。我看得到这些,甚至在实际这些发生前我就知道某些事一定会发生(诸如对危重患者推诿,医护被扣钱等等)。但过三五年你再看,随着DRG度过【僵化、固化】进入到【优化】阶段,这些问题都会极大缓解。
未来基于DRG,会有更深入的改革。
================================
而你说【集采,都是竭泽而渔】,我不知道你是站在厂商亦或患者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话。
如果你是站在厂商角度,同时我不知道你是站在【具有优势研发地位】或者【几无研发实力、纯粹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厂商角度。
集采已经实施五年多了。你随便找一类产品,譬如支架,或者骨科器械,降糖药等等,去跟该产业的各厂商聊一下,看看他们现在什么态度。
我明确告知你结论吧:研发实力强劲的厂商,对此简直欢欣鼓舞;那些垂头丧气的,大多是并没有什么研发水平的。集采后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而不是各种寻租与腐败。
润一亿,海晏河清,
润两亿,国泰民安,
润三亿,环球同此凉热。
毛选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值此大争之世,习近平和他代表的利益阶层最大依靠是人民解放军,基本盘是兵源和围绕战争的生产。
有些人在网上逼逼赖赖也是好笑。
其实对医药体系有深刻了解的人,大致都知道DRGs就是目前为止解决医药问题最好的答案,最大的劣势就是初期不友好,要补的课太多,触及利益太大,阻力庞大。2016~17年时候,我也曾积极想进入这一行业,只可惜当时路径太窄,最后还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