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投票很多人似乎都觉得国内经济不行,到底为啥不行呢? -- 胡一刀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249 / 0
好上加好7/0稳中向好84/0不死不活64/0越来越差62/0自己晕菜了32/0
游牧经济有很多优势,但最大的劣势是脆弱性,一般来说,农耕区几亩地就能养活一个人,而草原上一千亩草场才能养活一样人,而且游牧经济更容易受到天灾的影响,所以从总体上讲,游牧经济相比农耕经济,更加不可持续的。
同理,对比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也有很多优势,比如速度快,快进快出,割完一把就跑,但是和游牧经济一样,最大的劣势也是脆弱性,更容易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所以从总体上讲,金融资本主义相比工业资本主义,更加不可持续。
当去工业化奔向金融化的那一天开始时,西方的末日之门就已经开启了。
金融最大的优势一是快,二是可以放大各种声音
即使亏本干,也要卷死对手。
从这个角度看,倒是有些意思:比亚迪究竟意欲何为呢?
如果说“卷死对手”,那我国有好多国企车厂,是不可能被你卷死的;
如果说是为了业绩——巴菲特们不是已经撤了吗?
感觉他在努力维持着些什么,但不知出于什么目的。
最近的官方数据是12.4%的人口收到食物券之类的帮助。30%的比例有点夸张,而且和身边的观察不是太相符合,不知道是不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也许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最好注脚?
美国有史以来制造业用电量的最高峰大概是2000-2003期间,具体哪年记不得了。
一句话暴露出,你对国内高校体制是一无所知的。
美国军费大约是八千亿刀,折合人民币约四万亿。
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市的gdp吧。
如果清华一所高校就有这个数,岂不北京人民都闲着,就靠清华一家贡献了北京所有gdp。
照你这个荒谬的逻辑,哪是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分明是北京坐落在清华大学。
另外给您这位外宾科普一下,国家对高校的定位,教育是第一位的。
产业嘛,懂的都懂,说句大白话就是,你要做科研就做纯科研。
你要产业化,甚至是上市,那就只能跟高校脱钩,没有第二条路。
我本人认识某高校的一位老师,做得也不算太大,我估计一年产值也就是千万级别,最后他要大规模产业化,都只能放弃铁饭碗离职创业。
如果在您的位面,清华大学校产几万亿,那清华校长就不是校长,是跟中国烟草中国电力一个生态位,清华校长就不应该出席什么校长会议,要出席国资委会议,跟一堆央企大佬坐一张桌子。
回看手机行业的转变,苹果出来前,华强北的出货品种千奇百怪,百家争鸣,微软系统也能插上一脚,苹果出来后,大家都向智能机发展去了。
进入5G或将来的6G,自动驾驶和汽车终端化已经是必然了。这方面百度、华为和小米已经走在前头,而BYD显然落后了,这点之前他老总评击自功驾驶可以印证。感觉现在他开始走量,应可能是先扩大市场占有率,再空间换时间,毕竟汽车是耐用品,五年以上换新是常态。
双引号的意思,是比喻 比拟吧。美国军费是不是长期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拿这个比喻清华校产超过其他高校校产的总和不可以吗?
而且就我所知,清华的关联校产虽然没有4万亿,但巅峰期1-2万亿还是有的。
义的官山海,性质决定利益。
但实际上从1994年进入万亿大关,达到10080亿千瓦时就已经基本停滞了。
当然特殊时期,会有一些特殊的人,吃到两头便宜。
很多人臆想的,教授用免费的研究生,一个月发个几两碎银子,然后用高校免费的场所,免费的设备和仪器,产出所得都归个人,这就是无本万利啊。
实际上这种模式水几篇文章可以,规模小不上量的纯科学项目可以。
真要做成规模的产业,那就异想天开了。
首先学生不是员工,最多让他延毕几年,最终人是要拍屁股走人的。
走了后,他留下的代码留下的图纸谁负责,人都毕业了,还有义务给老师免费打工?
甚至毕业后,都不在一个省份一个行业,过去的专业知识都忘光了,导师就是舍得掏银子,也没法儿维护过去的产品,遑论迭代升级。
其次学校也不傻,你用我的实验室,用我的仪器水文章是一件事。
但你成立公司,雇佣若干员工,啥钱不掏,就想白嫖地盘和仪器,可能么?
所以教授想上量,甚至上市,只有脱下自己的教授官皮,成立公司,拉起一支队伍,才是唯一途径。
清华大学同理,他的责任是培养做高新产业的人才,不是自己当产业龙头老大。
就算清华的校长上头,想要搞产业集群,他是不可能玩儿过华为比亚迪这些企业的。
这不是校长能力的问题,是国家对高校定位的问题。
我看历史,日本二战后有100多家汽车厂,互相卷。
100多家汽车厂,卷出来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厂,和马自达,斯巴鲁和三菱三只小厂。
然后卷到美国/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所向披靡。
----
中国的电动车,现在跟日本二战后一样,一群新能源汽车在卷,其中国内比较掉队的奇瑞和上汽,到了国外都非常能打。
这贴以下, @eatmoon 河友, @联储主席 河友, 搭上 @Swell 河友,感觉你们是固定了(实体经济)靶子,然后反复的打打。
eatmoon河友你这里说“芯片替代也好,新生产力也罢,中长期只会增加通缩。”,这话设定了一个隐含条件:这些都是一成不变的,不会更新迭代。而芯片也好,新生产力也好,是会更新迭代,是会有不同的产品开发出来的。故而你“科技的发展具有通缩的效应”,把“发展”二字去掉,也许成立。
@联储主席 说比亚迪 998 降到798,一会说利润,一会说利润率。无论说利润还是利润率,他都是硬来说比亚迪下降。比如利润率,利润率是什么?(售价-成本)/成本×100%,这个利润率并不仅仅看售价,还要看成本。798/998=0.799599,只要比亚迪把成本减少2成,利润率就没下降。哪怕算单车毛利率毛利值, @联储主席河友都没有有效数据说明比亚迪汽车降价是减少的。于我们老工人而言,新开发产品和成熟产品,成本相差个20%及以上不奇怪。玩个财务手段,也不算玩手段,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分摊从成本中扣除,很可能20%就出来了。所以 @Swell 河友,按和上面套进去,比亚迪降价,能想明白吧?
当然,我上面也是推论,并没有实质证据去支持,就是说联储主席河友的推论站不住。
产品的定价受很多因素影响。联储主席河友和Swell河友或许会说,降成本了继续卖998不是能赚或多钱吗?能卖998为什么卖798?就我们经营而言,能卖998真的主动降到798一点都不奇怪,最常见的原因是扩大市场分额+推出新产品。为什么要推新产品?不推新产品企业会死!
比亚迪为什么要主动降价?
河里很多有能力的,不妨查查各新能源车企的资金来源。宁德时代也不妨查查。
前段时间还报导过新能源车对供应商的极限操作。
国内新能源,我的观点是能杠旗的只有比亚迪和奇瑞,现在加上半个华为。这三个,一直是重点绞杀对象。
在中国的产业就是中国的吗?这是我反复问的问题。
17年时候,说要上73,其实不可能的,当年73携反腐的名望确实是应该续一波,不过对于政局并不是稳定结构,而且实际上73经过这些年回头看,他那个5年反腐只能说 73会做事,确实73比前相强的太多太多,但是 换73上,团系的庞大力量就要去对立面了而不是暂时盟友。这样保留前相,获得团系的稳定这是17年的大局。
然后 经济上面不是还有 对我最重要的人-鸟叔吗?
17年以后的一套确实是吸取日本教训的拆炸弹搞法,只不过鸟叔这帮人格局有限。整个转型升级过程里面,大领导需要的往往是格局,敢捅一捅,那位恰好是 不会用钱。西北系干部 恰恰是好奴才,不是好经理人。
所以这轮 认识到不足,那么就让2号来吧。搞钱还是要江浙的
还是要一线杀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