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转贴pop3谈海军航母发展 -- 湍流VII

共:💬58 🌺380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个信息量就很大了

瓦良格号2002年3月拖回国停在大连内港西区,2005年4月改造报告批准后被拖至大连造船厂干船坞【这是公开的信息,网上可查】

据说照片是2003年9月14几人视察时拍的,那船应该还是在内港。据你分析,现场在施工。请领导人去视察就是为了改造获批,结果现场已经干起来了,莫非施工又是在建造航母主题公园。

===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艘几近拆空的船体,领导能去视察个啥。无非去了就是表明态度。如果说江胡温都是去表明态度,那谁有这么大劲去反对,需要三人来表明态度支持然后才能开造?

家园 然,这是最大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思想问题,没有复兴,只有

养挨薅的棉羊,待宰的肥猪,待睡的丫鬟。还做什么夫妻的春梦。

家园 当时不少元老还在世呢吧

有些人的资历可能连江都得叫一声前辈。

家园 那张照片应该是画册上翻拍的

其实要说清这个事很简单,照片旁边肯定有文字说明。但拍照的故意不露出文字来,传播的都是用据说开头,一个简单的事实却弄的云里雾里的。

家园 是的

现在图片如果不标上文字说明,会对“有图有真相”这句话越来越没信心

家园 j15 舰载机的结构和气动是照抄 Su33

原型机就是 买到了残留在乌克兰的几架su33和部分资料. 别说尺寸差1米了。 尺寸连1毫米都不差。

根本不可能存在飞机尺寸变动导致大改的事情。

如果真有这事,那就是中航的人连量米尺都量错了。

家园 你这是美国媒体传开的说法吧,中国的说法不同

歼15根子上说来自苏27,为啥这么说呢?在搞定瓦良格后,中国的舰载机提上日程。

回头一看,苏联的舰载机苏33就是改自苏27。当时我们已经有现成苏27的生产线,生产出来叫歼11。既然苏27都能改苏33,那我们的歼11自然能改歼15。这就比较容易了。

然后就是你说的,我们还搞到了苏33的一架原型机t-10-k。现在既有歼11的线,又有舰载化的原型机,…………,接着就出了歼15。中间那个省略号我觉得就是中国化的设计改造,即使出来的歼15和苏33一模一样(?),在最后定型之前有数据改动的设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家园 关于弹射器说点我这个军迷的看法 -- 有补充

一、前苏联搞航母,原计划是第三条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起采用蒸汽弹射,此前的航母,依仗其三代机(苏制四代机)米格29、苏27超过1.0的大推重比,用滑跃起飞方式,但实用中发现飞机的出动率明显低于弹射起飞,海况差一点就不能滑跃的。这一点上他们是走了弯路的。

二、向来摸着前苏联过河的我们当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国内航母相关设备的研制,明显是弹射落后于阻拦。

三、起因一是墨尔本号,当初澳大利亚稀里糊涂的把墨尔本号卖给了国内某民企拆船,有关人员赶到时弹射器已经回炉了,非常可惜的。阻拦装置尚且完好,这使得后者的研制起点斗然的拔高了;二是瓦良格号,我们意外的获得了一个滑跃平台航母,配上进度提前的阻拦装置,正好先用起来。

四、即便如此,蒸汽弹射也研制完成了,这本来就是个低技术、高工艺的项目,而且应该要依靠大量的试验,来摸索负荷曲线的。因为从结构原理上,蒸汽从气包出来,是通过阀门的开度,来决定不同重量的飞机达到各自的起飞速度,气包的压力(充气、排气上下波动),加速度(启动时最大,弹射过程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大),阀门开启幅度速度都是变化的。据说美国人是搞了上万次的试验,弹一次就是一吨的蒸汽。这个是多变量的系统,必须靠试验而非计算仿真。

五、电磁弹射应该不需要搞这么麻烦的试验的,因为可以依靠恒定的电流电压实现定加速度,对宝贵的飞行员的身体也是有利的,不需要承受蒸汽弹射启动时的那个最高加速度了。我一直觉得这个技术如果也能用到阻拦上就好了,现在液压系统的阻拦,反加速度也是老大的,电磁阻拦的话,飞行员的降落会如同太极那般的行云流水。

综上,对于蒸汽弹射而言,研制出装置还不能说完成了,如果没有后续大量的试验来获得使用数据,不是几十几百,而是几千上万次,那就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技术,只具备表演性,不具备实用性。我好像还没看到有相关试验的公开报道,这里也不方便脑补说都做过了。

这个情况和智能造车是一样的,有了AI的系统,如何获得行车数据来修正完善呢?阿尔法狗需要和柯洁对弈,1450需要和网友辩论,当初脯乳期的电商都是实体零售商们奶大的,余承东们需要和传统车企合作。等到试验数据获得了,它们就会踢开试验平台,一飞冲天成为另外一个京东淘宝特斯拉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还有一个就是无人机的因素 -- 补充帖

无人机的结构强度远低于有人机,蒸汽弹射启动加速度大,弹射一次单价高,而这两点尤其是电弹的优势所在。用蒸弹来弹射无人机一是容易解体,二是经济上不划算。将来可预见的时期,航母上察打一体的无人机的任务比重会不断上升的,这也是电弹获选的重要原因。

家园 你这个分析是符合事实的

蒸弹说白了就是研制出了初步的装置,距离上舰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所以这也是最终拍板停止蒸弹上电弹的原因。因为电弹后发先至,两者在当时的研制进度已经差不多了,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弹会进度更快。而不是那个p文章中脑补的蒸弹已经完成技术成熟,临时拍板换上了研制中的电弹。

那个文章说白了就是早就公开的各种报道的大拼盘,中间夹杂了一些自吹自擂外加煽情的情节罢了。

诸如

在891航母被下马后,我曾去看过蒸汽弹射装置研制时的一些东西,那是一些被封存、被打入冷宫的智慧和心血。那些落满灰尘的图纸和时空凝固的元器件,仿佛在控说着什么,在那种无奈及无奈下的时间长河期间,是我们的屡屡受辱。

俺至今都难忘记,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的那种激动,一些老军工科研人员则喜极而悲、掩面失声痛哭。

我有点事想找一下704研究所的一个熟人也算是老部下吧,其时他在所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当时我在武汉一所设计大楼的一层大堂,看橱窗里那些决心书时,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刨除这些,剩下还有什么了?

家园 建造航母又不是可着脑袋做帽子

自然需要充分考虑飞机方方面面的情况,尺寸只是很小的地方。战后航母舰载机大型化喷气化,英国高度较矮的双层机库装甲航母都是直接报废,另外设计尊严、半人马座、大胆级新航母,美国的大统舱大机库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也许多做了几乎重建级别的翻新改造。七院二十几个所,我一直觉得把总体所放在武汉是最大的失误,武汉是个好地方,是座英雄的城市,可他们太能说会道呀,全国人民都说不过他们的。现在晓得这个就叫做话术,总体所是个话术顶利害的地方,是个盛产律师型科研人员的地方,你说耽误不耽误事?真的还不如放到绍兴去呢!碰到航母这种跨界项目,人家不吃这一套了

家园 确实如此。

明白人都知道造航母跟之前的造船是不同的。

只有那些p粉把他说的所有话都当成真理,一个劲在下面不分是非地捧。再加上本人有意诱导,妄想生造出一个海军军事专家来。只可惜没那本事,到处露怯,最后只能拿几篇拼凑的东西不停炒冷饭。

不过总体所跟放哪个地方关系不大,其实就是个单位的传承跟底蕴的事。

还要你说绍兴让人懵了,确定不是无锡的2?

家园 我是打个比方

过去的军工科研师承前苏联,特别强调顶层设计,体系制胜,因为几乎所有的子系统都相对落后,没有出彩的地方,是最需要总体设计来兜底的。因此不能让总体设计是由风俗习惯上最会怼人、甩锅的那群人来搞的。同样能说会道,为何不让绍兴师爷来做?起码人家做事体晓得圆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这个航母设计,什么飞机折叠尺寸长一点了就要把总师气得如何如何了,难不成还要把飞机机翼掰掉一块的?不晓得航母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倘若将来要换更新式的飞机了,是不是天还要塌下来一块的?以前在船舶系统里这个样子做惯了的,可惜碰到航空系统的人了,人家不吃这一套

家园 飞机折叠尺寸长一点了就要把总师气得如何如何,当段子看好了

其实这种桥段,不过就是网络写手博眼球的常规套路罢了。看多了那个p的网文,其实都是这种套路。经常用这种类似花边的东西去充数,看似跌宕起伏,实质上是对船舶系统总师的抹黑。

试想一个能做到总师地位的人,会缺乏这种基本的统筹能力跟总体把控思维吗?不要说是船舶工业与航空工业首次合作,就算是船舶自己内部设计研发,也同样会涉及类似的需要统筹配合的地方,比如动力系统与船体系统间、武器系统与船体系统间,都涉及到这种跨部门跨系统间的配合统筹。如果都是如文中那个总师样因为其他部门的数据调整就气得如何如何,估计每年的船舶工业总师都要气走几个了。

起码我接触过的总师级别的,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设计之初不全面规划统筹,出了问题就如刚入职的毛头小伙一样动动就气的如何如何的。更多的其实是在设计之初就有了合理的统筹,甚至预见到了各种设计间配合的难题,能够随时把控设计进度跟各部门系统间的配合。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这种所谓的总师其实也是拿不上台面的了。当然也有脾气火爆的,但发脾气是在该发的地方,而不是这种自己不统筹不规划,出了问题就甩锅的。

家园 呵呵,温柔一点,不带这样剥皮带血的。

容易让人笑得合不拢腿。

家园 这个思路真地不错。

九头鸟(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三个汉川人不敌一个沔阳佬)VS师爷,这地域文化特色观察切入角度思维,绝了。

不过,周讯鲁树人,也是绍兴的。

江、吴在武汉也曾混得风生水起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