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求助】中国生产已经到达上限了吗? -- 审度
转来转去,你这常识都没说明白。
1,效率是什么?
2,如何判断效率高低。
你跟 @真离 河友说要列123,我现在12,够清晰了吧。
请懒厨兄教导。
瞪眼编瞎话就是他的逻辑,没意思。
1. 效率
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我的例子里,就是各种找到普鲁托的方法的效率。
2. 效率高低
一般不需要准确数字,只需要排序对比不同方法的高低就足够判断各种方法的优劣了。(当然,你如果需要准确数字,可以通过统计获得,会比较复杂,除了普鲁托这个例子,你还要抽样调查各行各业,各种例子,调查各种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在我的例子,你只需证明在计划经济里,你有方法能准确地把设备一下子就安排到普鲁托的手里,你就有了足够证据证明计划经济的效率高于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方法需要通过竞争淘汰你我,会有时间延误)
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发现的方法,足以让你流芳百世。😉😉😉
远的有国民党的金圆券,近的有津巴布韦的数十亿面值的钞票,你说这两者有何货币政策可言?
国民党和津巴布韦政府的政策有没有问题是另外一回事,这里不和你展开,就算是错误的好了。
错误的货币政策不是货币政策?
又没说只有正确的货币政策才叫货币政策。
这是最基本的概念辨析题了
仔细看了看此君的论点一个论点是央行印钱很容易所以没用,这是什么论据?
人类要生孩子就要性爱,性爱就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按照许小年的观点,性爱也是没用的,然后人类都不要生孩子了。
之所以那样反驳前两点,是因为后面他用前两点来推断宏观政策云云,显然宏观政策是可以有用的。
第三点我已经说了,“市场配置资源也是在试错中实现的,各个市场主体的选择大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遑论是基本正确的”,凭什么他就断定大多数?这里头有常识吗?
第四点,那类政府投资是宏观政策或计划的一部分,他就是不希望政府做,所以您不能代表他。
所谓计划,当然不是万能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适用范围,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能力,好比不能计划到每个人的偏好。但在适用范围内,还是有效的,当然现在由于经济的日益复杂,能力增长远赶不上,适用范围正在缩小,但将来谁说得准呢?而且按那位常识的主张,是要把市场推到极端,我看不妥,市场会起负面作用的地方有不少,我就不列举了,不起作用的地方也有,例如芯片。在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政府要起作用,也就是计划在起作用。
他不是基本事实掌握得不够,如果你观察他和张维迎周其仁,吴敬琏茅于轼张五常等人的言论可以知道他们的言论不仅顽强一致而且常常是同步的。
原因就是在他们的背后有一只手在指挥他们。
他们都是福特基金会赞助的。
昧国人发现,由法律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去干昧国政府不方便去干的事情很好用,即使追责昧国政府也会说这是非官方行为。
因此昧国政府要欺骗他国,常常利用各种私人基金会,例如他们在世界各国搞颜色骚乱就是利用了很多大亨组织的基金会。
货币政策有可能是增加印钞,也有可能是减少印钞,还有可能是不加不减。
原文讲的印钞,结合那段话的上下文,按照我的理解,很明显说的是增加印钞这种情景,所以,与货币政策何关?
各个市场主体的选择大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遑论是基本正确的
这句话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一个人要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前提条件是拥有100%的完整信息,想得到100%的完整信息,成本极高,所以,我们会退而求其次,不强求100%的完整信息。由于信息不完整,结果就是选择有可能出错,旁观者拥有不同的信息时(尤其在事后,拥有的信息会更多),就会觉得当事人当时的选择不理性。
第四点,那类政府投资是宏观政策或计划的一部分,他就是不希望政府做,所以您不能代表他。
第四点,我看重的是他说的后半段的定义:
经济增长的定义就是价值的创造,其源泉只有两个,即增加资源投入或者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既然增加资源投入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那么这个投入是来自政府还是私人并不要紧吧?或者可以请他澄清一下他说的宏观政策是啥意思?
或许这里的宏观政策指的是特指补贴?但政府的补贴,有成功有失败,例如你说的半导体,两国政府都补贴,在中国,似乎政府的补贴就成功,在美国就没用。
我用了“似乎”这个词,是因为我不知道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政府补贴,还是美国制裁?还是两者皆有,缺一不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都别说市场这么大一个东西。任何一个大公司,比如超过一万人这种。 就算CEO恐怕也没有办法得到100%关于公司运营的信息。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美化一下。经过层层放大之后,可能得到的就是完全驴唇不对马嘴。 公司就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计划经济模型。公司一旦规模大到一个临界值,就会得大公司病,效率指数级下降,创新能力指数级下降。例子太多,不用举了。
可能未来完全由人工智能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决策也许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我只是反感此人说的常识,或者按您喜欢说的,他这是没有逻辑。
至于后半部分,自然正确,但不是这样用的,您不是赞成政府的操作可以改进吗,所以后半部分不能在这里说明他想说明的问题。
真实的世界里,所幸我们也不需要100%的信息。
大公司病这里,华为值得提一下,它内部实施的就不是计划经济,同一个项目,会有多个部门竞争。或许这就是他们避免了大公司病的秘诀
这句话我高度怀疑
可能未来完全由人工智能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决策也许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理由是人工智能的算力需要电,要100%算清楚,需要足够多的能源,未必划算。
他要是不来西西河,大伙可以一起去微博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