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古诗词一字之差,哪个意境更好? -- 俺老孫
不能一定说,金就比铁高级。比如你这里举例的黄庭坚,我看就是在给朋友说好话。
如果一个青年学生,自然【愁啊愁,愁就白了头】这样感情细腻骗小姑娘的金手值钱。但是考虑到王安石一个老政客,这么挤眉弄眼就不合适了。而且,你想想,他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改革总设计师,别人如果反过来夸他【点铁成金】,在中国古代官场的文化氛围,是不是相当于骂娘了?
另外一个诗词风格和地位密切相关的就是毛爷爷了。老实说他诗词写的也是中规中矩,唯一特色就是【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但是人家在那个位置,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了。
李白不是还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嘛,文学创作,又不是纪录片。
若无枫树,何来枫桥,是不是?
还未经修辑的小桥,寒山寺在河的这面,枕河而居的村落在那面,未工业化前的深夜,寺村昏暗,星星灯火,远处黑乎乎带着水汽的乡土剪影......个人当时现场,立刻与张继共鸣。只是觉得这个“枫”字有点不对版,还是觉得这个“村”字更现实。
二十一世纪后也去了几次,再没感觉。
?但数量都很少,大部分船都只有黑影,所以才星星点点。
张继这句显然描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枫桥到江桥,最后停泊在寒山寺门口,也就是江桥的位置,那一路上看见的星星渔火没问题。倘若从已经停船的寒山寺埠头的静态上理解,显然江村更合适,此地并没枫树还是枫桥,对面就是一溜弯曲的枕河而居的村落。
月落之后可见度不佳,客船不会摸黑行船吧?船老大也需要休息呀!
时间线:船泊好后,月亮落了乌鸦也回去休息了,看着江边枫树和渔火满腹心事睡下,
夜半时客船中的作者愁醒了睡不着,听到传过来的钟声
村的话人太多,和愁不匹配。已是黄昏独自愁嘛,讲的是意境。反差对比匹配的话,村又不够劲儿,得 一夜鱼龙舞 vs 灯光阑珊处 这样才好。
夜半钟声到客船,小时候不认真听讲,一直以为此处交通繁忙,半夜还有到港航班🤗
从百度了解到,江村桥(江桥)和枫桥(封桥)是寒山寺附近跨上塘河的两座古桥。因为上个世纪文物建筑毀损不少,现在以人造古迹为多,所以对人文景观和商业化的所谓古镇古街不感兴趣,几次到苏州,是以吃面吃闸蟹为主,顺道去拙政园、狮子林.周庄什么的看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造次了。
您所说的江村,如果单指江村桥的话,不如经过江枫两桥之间渔火相应生动,如果指村落的话,夜半时刻正是大部分人深睡时刻,古代没有电灯电视等,霜满天的季节不像夏天那样热的难以入眠,往往睡得早,起的也早,恐怕也就是打鱼的渔火了。
诸位按 @骨头龙 河友的说法是皓首穷经派,按 @方平 河友的说法是过于关注细枝末节。
月落乌漆麻黑的,其实除了渔火什么都看不见。小村子正常哪来的灯火?看不见的。“枫”大家一想起就是红叶萧瑟,不会想到也曾翠绿苍郁。意境嘛,村枫二字,哪个更能体现孤凄落寞而又不甘希翼,当然是枫。桥不桥的没所谓了。
夜半钟声,一般除夕守岁才会半夜敲钟吧?否则晨钟暮鼓,要不不当时是该一家团聚之除夕,要不然其实已经是天之将晓,对应渔火,应是天之将晓。我倒觉得钟声既衬出低落,也带来希望。大约钟声才是写诗的力量源泉?
北宋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说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同时也是文学家和也是大诗人。
他的《渔家傲·秋思》传唱千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然而,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所载:
范希文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首,皆以“塞上秋来风景异”为起句,述边镇之苦。欧阳公常呼为“穷塞主”之词。
《秋思》首句应为“塞上秋来风景异”。
“塞上”、“塞下”古诗词中均常见使用,“使至塞上”、“塞上长城空自许”Vs“塞下曲”、“塞下曲中闻折柳”……
本词是范仲淹在西北防御西夏时所做,其驻地就是今天的陕北。作者看到黄土高原秋天的风景,究竟是“塞上”?还是“塞下”?哪个意境更好?
我就回答说总好过研究“To Be or Not To Be ”。
其实更有可能是距离较远,离得近就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了。不然设想一下这个歌词,“南屏晚钟,震耳欲聋,它好像逼呀逼得你要发疯“
这是主要,次要的因素是,现在的江南之地,你随便地图上找一点出来,最近村落的直线距离难得超过一两里。
大多都是传唱中被篡改了。
关于《容斋随笔》里记录的《赤壁怀古》《词综》里早有过分析
《词综》云:“他本‘浪声沈’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而‘小乔初嫁’宜绝句,以‘了’字属下句乃合。”
对比其他念奴娇,浪淘尽确实不协调,应做平声。
小乔初嫁这句,显然应该六、四、五断句。
参看辛弃疾四首用“东坡韵”的《念奴娇》,在相同的位置都是怎么填的: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因是梅花发。”“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
都是六、四、五的句读方式。所以这里的断法应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上面说的用正字,感觉还是讹传了。理由还是按《词综》所述,《容斋》作者洪迈,是南渡词家,年代距离苏轼不远,又依据黄鲁直手书,文字不会有误。
“了**”的用法在宋词中常见,且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完全、全然”的含义。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其中一句是:“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里的断句历来完全没有争议,“了”字属下文,即作“完全”讲。
塞一般是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像关塞、塞外、边塞等。到后来就是特指长城了。塞上、塞下都泛指长城附近地区,塞上特指长城以北,塞下特指长城以南。塞外和塞北也指长城以北地区,广义上它们还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甚至东北等地区。
再看范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概意思就是边塞的风光,与江南大不一样,才到秋天,大雁就已经毫不留恋地飞回了南方的衡阳。从词人的角度,自然是比较宋朝自己领土的风光,秋天边疆的风光与江南不同,与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其实一个逻辑,都是用自己国家边疆来跟内地江南比较。所以在这里用塞下,其实更合理。
从范的经历上看,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李元昊率十万兵马犯边。延州以北三十六寨和周围四百里边境防线被敌人攻破,守军多名将领被俘。范仲淹临危受命,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局势。后来奉命留守延州,抵御西夏的进军,第二年又被调到耀州。几首词显然写在这个时期。词人在写词时用自己国家边疆与内地风景对比,是很自然的。
而如果用塞上,出塞则非本国领土了,则是用敌方的风光对比自己江南风光:才到秋天,大雁就从敌方领土上飞回南方的衡阳。逻辑上显然不通。
塞上塞下显然跟意境无关,站在词人的角度去探究他的心境,才是最合理的。
“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其实也证明了词人写词所见景物都是立足本朝境内,只有从东向西望去,才能有落日孤城,落日映衬孤城剪影,远处大漠孤烟直的场景。在塞外塞上从西向东看,看不到落日,显然词人不是在塞外看孤城的,又如何会用塞上风光来比对自己老家江南呢?
从图片角度看,更明显,词人在边关内远望夕阳中的城楼,空中大雁南飞,满眼都是塞下的萧瑟风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就当情景短剧:
夜半三更 子时月亮当空,远山如黛 而水面还是亮的。霜可以是弥漫的水雾可以是月光。
引申为 诗人思乡愁眠,月光洒落在书桌的诗稿上。
对影成双,江枫 和渔火 也陪着。
近景有了,远景是寒山寺。寺内有钟声 僧人也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