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工厂参观经历 -- Swell
最近在b站上听卡池讲朱兰和戴明。
通俗的讲,朱兰就是各种kpi的始祖。
戴明博士,就是丰田早期质量管理体系的创立者。
iso9000,早期,都是朱兰的东西。包括现在。但是现在内容在逐渐往戴明的方向规范。
戴明的一大特定是发挥基层能动性。朱兰一大特点是程序正义。
说到底,管理学的东西,规范不是时时刻刻好用的。要依实际,依具体情况来办理。去套各种规范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没下岗啊。
不愿社会也行,但是我觉得吧,埋怨也没毛病,不过呢,吉化下了这么多,我还是挺惊讶的,一汽这边不干活,就干靠着还是不少的,后来经济好了,熬过去了。
另外一些单位就有一些惨了,那年代刨锛的真不是假的,真不少了。只不过国家不怎么说吧。
我觉得你说了这么多,没说到实质,怎么度过的,难过在哪里?
至于你说上学那段,那是他们还没看到今天的说法吧。
人们似乎有一个想法,以为在文革就能人人上大学,所以才会如何如何。
我也不知道怎么理解这种想法,如果我推测没错误,你也是如此想法,其实,根本没一毛钱关系。
你我都是吉林人,碰见几个下岗工人,还有能力的,应该不太困难的吧,和学历没啥关系。
下岗的工人,高学历的,我就见过好几个。当然,他们投入了工人运动了,也就是,我承认,如果他们老实的听话去南方找一个好工作,问题确实是不大的。
其实就是制度转变的问题,你周围的下岗工人还真是好脾气啊。
其实我是想你说吉化的那段时期的生存状态的,或者你说的那段下岗职工的后来的转变吧,不管怎么样,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吧。
比如这次的食堂问题,一些相关福利啊,什么的。
铁路很好不需要说了,我也知道。
这又是你自己的联想。首先,政策上就完全不一样,深圳是特区,龙港一直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下面的一个镇,前几年刚刚变为县级市,它还是苍南县这个闽南语为主的县里面的说温州话为主的镇,政治上影响力没那么大。把龙港说成浙江省捧起来和深圳媲美的地方更是过分,浙江捧的地方从来不是温州,而是浙北的一些地方。其次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深圳依靠外资和全国各地的投资,龙港几乎完全依靠龙港本地和苍南人,外资和港澳台的投资几乎没有,国家对温州,更别说对苍南的投资很少。
王均瑶是靠包机起家的,最开始的公司叫天龙包机,后来才有吉祥航空,牛奶什么的是后来的产业,主要生产基地不在龙港。龙港的核心产业是印刷包装。
不是集体村。
南疆比,不过专业比较差,我在某985上生科专业时,可以发现很多人高考的成绩都会略低,因为国家专项计划。
李一男是你同学吗?
马列主义来到了山沟沟,农村包围城市成就了毛思想。
福特制、戴明环来了几十年,至今已觉不新鲜。
好马配好鞍,最具活力的企业,华为?胖东来?都有个特点:员工持股。
可惜了鞍钢宪法。
中富北上广深市市有房,大富亚洲澳洲北美欧洲洲洲有房
姐姐出嫁时,我还在读书。父亲瞒着她对我和母亲说:家里欠的钱没还完,嫁妆就简单准备下。我当时就没同意,说不能从简,借钱也不能亏她,借的钱以后我还。村里女伢出嫁有的姐姐都有了。
直到工作2年才还清家里欠下的债。母亲在去还最后一笔债的路上和我说:儿子,以后屋里所有债还清,再也不欠钱了;她当时眼里时有泪花的。
2024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有次打车从长江新区回老家;在车上老娘自豪告诉我她存有xx万,嘱咐我不要告诉儿子。 司机是武汉的,他插嘴道:你们XZ的老婆婆真有钱,黑死个人。
我自己性格也不适合混体制内, 酒色财气,我占3样;才有现在的西河ID。
一个公务员的收入被夸大了,二个公务员的层级差异也是挺大的。一般地区普通公务员,正常收入在当地也就是中等偏上。越贫困地区越显得公务员相对收入高,越日发达地区公务员收入越一突出,我说相对,不说绝对。这些河里很多人比我熟,我不打听人家收入的,所以不很明确知道,大致知道而已。
熬公务员不那么好熬的,越家贫越难熬。某河友那样能拿钱却买位的这些就轻而易举了。而公务员难熬最大的原因,是房价,而不是人事关系腐败问题。我们国内,大多情况下,不考虑房子,普通衣食住行供书教学,没有重大疾病,普通人完全能过上当初宣传的美国人周未去公园去海滩的生活——这个又不要钱。
在这点资料也已经写出来了,也是这么评价的。
当然,我承认,确实没有大的国家政策和国家的大的扶持,但是浙江自己很用心在支持。
否则,你解释不了那么多人带资进入,要说建设,其实也没有什么离奇的大不了的。
从我网上随手一搜,都没有,反倒是领导带着人们平地等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你回避了,他和你说的几个例子都一样,都不是一个村子,不是所谓一个小渔村或者小村子,通过包产到户获得资金,我看到的是他们有了资金开始聚集在一起,搞商业,这有多大的可复制性?
瓯北,俗称江北岸。约于西汉前形成村落,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邹摇(俗称东瓯王)曾在此建立国都,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今瓯北罗浮新城,清光绪年间,这里分属贤宰乡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和仙桂乡三十二、三十三都,民国期间,称永嘉县第六区罗浮乡、镇江乡、江北乡。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罗浮乡析置三江乡。1956年3月,罗浮、浦西、礁下三个乡合并为江北乡。清水埠原分属三江、江北、黄田三个乡管辖,1981年建立清水埠镇。1989年4月23日 [21],撤销江北乡和清水埠镇,建立瓯北镇(县直属镇)。1992年5月,撤销三江乡,并入瓯北镇。2001年7月,撤销原瓯北镇、黄田镇、罗东乡,建立新的瓯北镇。至此,以原瓯北镇、黄田镇和罗东乡的行政区域形成瓯北镇的行政区域,实行镇管村居的体制。 [11]
2011年5月,撤销瓯北镇,在原瓯北镇范围内设立江北街道、东瓯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设立瓯北功能区,范围包括江北、东瓯、三江、黄田、乌牛5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03.9平方公里,定位为集休闲商务、先进制造、交通枢纽、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温州主城区北翼拓展区,实行“区街统分”管理体制。 [25]同年8月,瓯北功能区更名为“瓯北城市新区”。
这是一个镇。
明初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镇域均属长安乡八都。
民国元年(1912年),柳市设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行村里制,柳市镇改为柳市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柳市设镇公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柳市推行保甲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乐清县解放;同年6月,成立柳市镇民主政府,归柳市区管辖。同年8月,废除保甲制,改保为村。
1949年12月,柳市镇民主政府改称柳市镇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柳市镇为乐清县属镇。镇政府设柳市中街雨伞桥头。
1953年,基层开始普选,成立新的柳市镇人民政府。
1954年11月,中共乐清县委决定柳市镇由县直接领导。
1959年1月,大公社下的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柳市镇域改称柳市管理区。10月,柳市恢复镇建制。
1956年春,县委撤销柳市区,实行大乡制,柳市乡设立。1956年7月,湖横、湖头、茗东、茗安、前窑五乡并入柳市镇。
1984年4月,柳市镇公社恢复称柳市镇,归柳市区管辖。镇政府机构驻设文昌巷。
1992年6月,湖头镇、湖横乡、茗东乡并入柳市镇。以原柳市镇、湖头镇、湖横乡、茗东乡的行政区域形成柳市镇的行政区域,实行镇管村、居的体制。镇政府驻东风村。 [2]
这是一个镇。
1932年,设塘下镇。
1946年,属塘下区。
1958年9月,属塘下公社塘下管理区、鲍田管理区、场桥管理区、罗南管理区。
1961年9月,称塘下区塘下公社、鲍田公社、场桥公社、罗南公社。
1964年,划设三都公社、新华公社、海安公社、凤山公社。
1984年4月,置塘下区塘下镇、三都乡、鲍田乡、新华乡、海安乡、场桥乡、罗南乡、凤山乡。
1986年,场桥撤乡建场桥镇。
1990年,撤鲍田乡建鲍田镇。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三都乡并入塘下镇,新华乡并入鲍田镇,罗南乡、凤山乡合并为罗凤乡。
1993年,撤海安乡建海安镇。
1995年,撤罗凤乡建罗凤镇。
2000年6月,塘下、鲍田、海安、场桥、梅头、罗凤6镇合并设立新的塘下镇。
这是一个镇。
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 [1]
1984年3月,中共龙港镇委、镇人民政府正式组成。
1985年4月,苍南县增设龙港区。
1992年3月,苍南县撤销龙港区及其所辖乡,成立新的龙港镇。
这还是一个镇,问题在于,他们怎么获得的起步资金,你说龙港,就说王均瑶,你又不说牛奶,说包飞机,他哪里来的钱?启动资金呢?
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是包产到户让农村人上升,所以农民也是厉害的,应该如何如何。但是我认为最厉害的是陈永贵,他作为一个很聪明的中国农民,面对日本鬼子都不虚的农民,他愿意在新中国不选择做真(政客型)总理,愿意做一个实验性的副总理,这是极其厉害的事情,说好听点是他绝对听毛主席的话,实际上他则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对于农民的负责任,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农民,不仅聪明,而且能力超强,在他的所能的范围里,挽救了农民几年,他做得可以了。
如果1978年就开始包产到户,中国会死更多的人。
这些陈永贵其实都是看到了的,邓小平也看到了,只是邓小平心狠。
陈永贵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他不是傻子,在国民党、日本人之前,他都不虚。这些风险,四人、康生等等都是说过的,其实毛主席也是说过的,陈永贵对于邓小平的不客气和硬顶也是存在的,只是邓小平实在没有理由搞他,因为陈永贵确实和四人也划了界限。所以他还算平安落地。
他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愚蠢的文盲农民,呵呵呵。
邓小平还不敢弄他,相比较而言,你就差很多了。
龙港几乎完全依靠龙港本地和苍南人,外资和港澳台的投资几乎没有,国家对温州,更别说对苍南的投资很少。
1982年,你说的这些人哪里来的钱?靠种地吗?
国家投资不多,省里呢,民间呢?呵呵呵。
本来我是说福利待遇和发展的,说的是本村村民的村集体发展,当然可以不是集体发展,但是你得说出个路子,华西村南街村就在那里,很清晰,你说这几个是啥意思?包产到户吗?
我估计你似乎不是这个意思,是自由发展,那么自由发展和当地的普通人又是什么关系呢?王均瑶总不是一个普通人吧?带资进入龙港的农民是普通人吗?
那么你想说啥呢?
2024-05-14 00:29:57
假日归客 从四品下💠96
🙂塘下镇也是承包
不是集体村。
你给大家说说,这是个啥发展过程呢?
包产到户,哪里来的资金?就凭借当地的土地积累资金吗?
复 我根本没提我们村
2024-05-13 11:28:11 3
龟虽寿 正七品上🐥5
🙂你举的例子,是搞贸易还是生产?
如果是生产特色产品,确实是值得推广的经验。
如果是贸易,大概率很难复制。对于贸易中心,一个地方竞争胜出多数情况会带来另一个地方的衰落。
市区职高也不许县里的初中毕业生考。不过这个城里学生也不爱考,不分配工作,作用就是能在学校长个,要不在社会上容易学坏。
技校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市民福利,而是子弟福利。一般技校是企业办的,会中考外单独组织考试,绝大部分给本厂子弟降分录取,对子弟录取也基本公平。好的企业(当时全额发工资就算好了),统招(针对本市区户籍)录取黑幕就很多。我们当地某重工业企业技校,比高考难多了,我一个好朋友是他后来上清华的表哥替考的,也就刚过分数线。传闻还有请公安局亲戚采取技侦手段去偷拍试卷的。
还有一些技校是系统办的,只给系统内企业分名额,不对社会招生。比如省电力系统有个技校,据说未来毕业都能去某在建德国合资电厂。该合资电厂,在大多数重工企业一个月足额200-500,还常不发全的时候,计划工资是每月到手三千。我们当地某电厂每年有4个该技校名额。他们电厂因为给一中赞助钱,也有每年4个一中名额。他们初中毕业生来一中的一般是第5名起。我们班有个第3名是特例,他的家长是顶着很大压力满足了他的考大学雄心的。当然他最后也争气,学习特别刻苦,考上了某著名电力大学,毕业进了那个合资电厂,成了同届中考第1名同学的领导。
至于高中录取,我们那时严格不录取市区外学生,除非一些驻县里的大企业花巨资买的名额,俗称赞助生。后来换了个有野心的校长,为了开辟生源,在教委活动,搞了两个理科强化班,以竞赛培训的名义专门收县里的学生。同时他另外搞了六个自费班,收中考分不够的,以分数差阶梯收钱录取,和教委分成。他还搞了个私立初中,不分户籍花钱就能上。为了装下膨胀数倍的学生,他买下了我们当地某大学的校园 ... 总之,现在的孩子,只要成绩够好或者足够有钱,各种规则漏洞足够多,可以突破地域户籍限制。
高考录取,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不分地域种族肤色一视同仁,确实是大家的梦想。可惜现在也达不到。这方面全国最吃亏的是山河四省。
我们是本科大学,但是新疆班是大专。这个应该是特殊路径,和普通高考招生不一回事。
当时大家很讨厌他们,因为仗着民族政策,犯罪无罚,小偷小摸比较常见。他们单独住宿舍楼一角,上课单独的,吃饭去回民食堂,和大家生活基本也不重合。某次惹了公愤,偷那种爱华随身听,被发现了还打人,结果聚起来上千学生围住他们。最后学校派出所当着大家面用锃亮的手铐(保护性)铐走那个小偷了事。东西坏了,学校替他赔了双倍钱。
后来岁数大了再想想,他们也挺可怜的。出身极度贫困难免自卑,到了外地城市啥啥没有被各种歧视,而且语言不大通,上个大学跟没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