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 wolfgan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自主技术,自己生产,一共做了300套,实际销售283套,一套8万,然后就是利润全部上交,项目组解散。
清华不是唯一的,印象里成都还有一家,另外还有,具体记不清楚了。
再后来就是21世纪了,02专项精仪系承担了光刻机的部分项目,但已经不是当年那批人了。
70年代中期,国内使用较好的有清华的同步相机和上海的六头自动分步相机。
上海元件五厂、复旦大学、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三家合作研制的激光定位6头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也不错,一次可照六块版, 可以互套, 可以补版, 因此效率高, 设备使用多年,稳定性也不错。
不过口碑最好、用户最多的还是清华大学的激光定位单头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精度高,镜头视场大,尤其自动调焦功能既方便又准确。清华的分步相机几乎国内所有的半导体企业都在使用,普遍反映良好。
清华团队在项目上马前曾赴上海做了市场调研,当时上海企业用的最多的是日本进口的6头分步相机,而单头分步相机只看到了一台,德国进口的。清华精仪系的研制团队是专业做仪器设计的,他们认为从仪器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6头设计在原理上有根本缺陷,所以他们采用了单头方案。
清华的分步相机上市的时候,很快就赢得了市场,因为进口的6头分步相机当时已经暴露出精度下降快的缺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国产的分步相机替代,中国的电子企业还将大量进口分步相机。
到70年年代中期的时候,清华的分步相机已经迭代了3代,精度、性能和功能都较第一代有了大幅提高,到70年代后期,清华的分步相机已经迭代了5代,可加工线宽1微米。随后清华的研制重心转向可在芯片上直接紫外投影的分步投影光刻机(也就是今天说的光刻机),加工线宽也进入到亚微米级。
清华的半导体设备1970年几乎从0起步,从基础的可稳频的氦-氖气体激光器的研制做起,直到精密导轨、丝杠、滚珠、步进电机、数字控制用的计算机、光学系统、大孔径的投影物镜等都自行设计制造,短短几年,就建立了整个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先后共研究开发了近十种型号的激光干涉定位分步重复照相机、紫外曝光铬版精缩机、图形发生器、自动对准分步投影光刻机以及电子束曝等系列半导体加工设备。
878厂也是利润上交,然后竞争不过742厂,无锡742厂引进了日本东芝生产线,竞争力更强。
双方一拍即合,742厂引进了东芝5微米芯片产线,当时,全国花了13亿引进33条产线,742厂就花了20%。这条产线,除了一般的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外,还有设备、材料和“三废”处理系统,几乎无所不包,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的最大最齐全的芯片产线。
设备有了,人还缺。于是,电子工业部特地从重庆24所调了500人来到太湖之滨,成立了无锡分所。后来,24所无锡分所与742厂合并。工厂与研究所双剑合璧,从东芝引进的5微米工艺产线在1985年通过验收。
父母也在一家工厂工作,我们一家自然也住在工厂,八十年代期间,工厂也引进了一套美国旧生产线,还是国家规划批准的,配套生产产品中一个零件。生产线倒是调试过能运转,但产品没有销路,最终这条生产线一个零件也没有卖出去。由于高度自动化,该生产线难以改造生产其他类似零部件,最终变成废物。
当时大量引进生产线都是这种命运。也包括增加的产能过大,导致亏本经营,要不了多长时间,很多生产线就停产了。
邓其实不懂怎么管理国家宏观经济。邓主导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最慢,给国家经济带来极大破坏的时期,尤其是停止自主研发和消化,单纯大量重复引进,几乎摧毁了国家重工业,也是导致重工业基地东北衰败的根源。
摩罗||毛主席的自主精神则可以重放光芒_摩罗_新浪博客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ff8492010306p3.html
《美国杂志上的1972年:中国的计算机、半导体等尖端科学可赶超美国》(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朱兆祥撰写)是篇好文章,内容比标题所示更客观、低调些,但看到了当时中国电子工业的先进水平和强大潜力。
毛辞世后,他在电子工业等高科技产业所积累的家底,和紧随美国的水平高度,被一巴掌拍死。我们放弃自己的技术,成为西方技术的市场。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的梦想一年年破灭,疲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因为中国庞大市场的挽救而重新振奋了几十年。中国多次拯救资本主义之说,即源于此吧。
好在美国出了个二百五总统,特朗普同志不想哄着中国继续沉溺于技术依赖,而是挥铁拳、卡脖子、搞封锁、断后路,彻底击碎了买船租船思路,给中国重返大道带来了希望。
大道之行也,天命所归,所向无敌。毛主席的高科技家底一部分早成废墟(著名的798艺术区就是废墟之一),毛主席的自主精神则可以重放光芒。国人勉之。
参考,
美国杂志真实报道:1972年中国计算机、半导体等尖端科学可赶超美国! 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1111111111/2023-10-06/172403.html
生产线,还是解体了,工人、领导怎么分流的?
我父母的单位就是进口了西方机器,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不合适中国国情。重点在于,在很多矿山也进口了相关机器,都无法适合国内具体矿石情况。
都需要改善适合国内实情才行,这需要很大的技术难度和人才来解决,尤其是西方并不允许你随便改善,否则后续不维护了,这很挠头,那个时代啊,嘿嘿嘿。
这个进口真是一言难尽。
我同学所在的厂子80年代进口的机器要在21世纪才再次改善应用起来,也是一个闹。还成了厂子内部的创新了,哈哈哈。
这个进口啊,真是提高了领导的效率,哈哈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鹏早就指出了这些问题。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大约到了李鹏任期的最后 人们发现了解决方案:就是建立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内部就没有必要重复引进了。
这也是从那以后国企开始大幅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他对基础教育的贡献,无人能及。
不过这个人不讨笔杆子媒体喜欢,功劳都匀给别人,锅都给他背。
他应该还是良知未泯的一位共产主义领导人吧。能在那种环境里面,保持气节,被公知针对也不足为奇了。
是无锡742厂,在运河边上。
现在是华润微电子
和改革开放算广义的技术转移么?不算的话和亚洲四小龙的区别在哪里?
不是政治立场坚定就能有资格坐那个位子,否则孔繁森 焦裕禄都能当总理了
你无非想说因为买了外国东西,领导有机会公款出国免费旅游了,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闭门造车吧
只是养计算所团队,追踪,那才多少钱。重复引进的稍微紧一紧,就有了,关键还是态度阿。前脚说要为科学院做好后勤部长,后头就起意要解散科学院,这就是态度啊。
80年代过来的人对那时候都有体会,至于说有钱还是没钱,反正人嘴两张皮咋说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