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王芗斋(请勿跟贴) -- 朴石
该贴收录网上查到的王芗斋一些经典著作,供大家学习参考讨论。(有遗漏的,请大家跟贴补充)
目录如下:
王芗斋生平简述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03
大成拳论<拳道中枢>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04
断手述要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06
拳学要义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09
意 拳 正 轨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1
谈 谈 试 力 和 试 声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2
习 拳 一 得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3
歌要与诗词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4
杂 谈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5
站 桩 漫 谈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6
养生桩简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7
站桩功(初稿)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20
站 桩 功 要 点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18
站桩功法(二十四式)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0202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王芗斋生平简述
王芗斋于1886年11月24日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与郭云深所住的马庄村相邻,且有亲戚谊。
从学郭云深后,因其聪慧得郭晚年绝艺之真传。王芗斋说:“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簧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1906年(光绪33年,见<<拳学要义>>),王芗斋离师出走,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
1916年左右,北洋军执政者成立“武技术教练所”(此名见刘文华著<<形意拳术抉微>>),目的是培养中高级军官,时陆军部长为靳云鹏,次长为齐振林(此人及钱砚堂、李存义、张兆东等对王芗斋的一生有较大的影响)。聘请王芗斋主持“武技术教练所”教务工作。当时训练方法传统的与现代的兼有,现代训练主要是身体素质,技术方法还是以武术功法训练为主。在此的名家有刘殿琛、刘风春、刘纬祥、尚云祥、马玉堂等。主要以形意、八卦为主。这时王芗斋收了第一个弟子周子岩(其中有周与王芗斋较技比武的经历省略)。与此同时,在武技术教练所之外,齐振林之子齐执度亦拜在王芗斋门下,这一时期,王芗斋所传授的是形意拳。这是郭云深晚年所传给王芗斋的形意拳,与郭云深早年所传的拳法不同,但亦讲站桩,为三盘落地桩与推窗两种。
1918年后,因时政等原因,王芗斋潜心拳学,负笈南游,路经河南、湖北、湖南、至福建等。这期间,对后来王芗斋拳学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河南访到少林心意把传人衡林和尚,湖南谢铁夫,福建方恰桩、金绍峰等大家,北归路经淮南遇拳术巨匠黄慕樵先生,从学健舞。剖析研究了他们的拳术内容和拳理,使王芗斋开阔了视野。视野的开阔、对拳学理论不倦的研究、大胆的实践,对拳术的理解的深度已不拘于形式,结合当时拳术界的“花法”现象,他认为形意拳之重点应在于“意”而不在于“形”。1926年,提出舍形取意,称自己所练为“意拳”。在京期间与太极拳家杨少候、杨澄甫交谊颇深,使王芗斋能清楚地认识了解太极拳。和太极拳家李瑞东,形意拳家尚云祥等有过交流。
1926年左右,王芗斋应其师兄张兆东之邀赴天津。后教授张兆东之弟子赵道新,从学者有顾小痴、苗春雨、马其昌、裘稚和等。同年完成<<意拳正轨>>。
1928年随张兆东、李存义二位师兄去杭州参加全国武术游园大会担任评判。比赛结束后,王芗斋下场表演游龙舞,艺惊四座,叹为观止。当场就有求学拜师的多人。
1929年左右,王芗斋应友人之邀携赵道新等来到上海,时郭云深之弟子钱砚堂在上海武术界可谓风云人物,当初诸同门不信王芗斋是郭云深之弟子。经过一番了解、切磋后得出的结论,王芗斋乃郭云深当年英武之再现。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王芗斋。以后几年里,王芗斋在上海武术界乃至金融界等的声望如日中天,出尽风头。与中外拳术家较技,无有一败。这时从学者有张长义、张长信、韩星桥(韩樵)、朱国福、朱国禄、朱国桢等。除韩星桥外,他们原来都从学于马玉堂。此阶段王芗斋的好友亦常与之切磋交流。如心意六和拳家吴翼翚,六和拳家佟忠义。
其后,王芗斋应上海某银行家之约,准备周游世界作拳术交流。随于是1935年前后,带门下四大弟子(当时)卜恩富、韩樵、张恩桐、张长信等回老家深县系统训练(训练时间达二年左右)。在深训练期间,王芗斋师徒见到了郭云深早年在家时所收的弟子韩老秋和魏老栓。因为他们极少、甚至没有出过门,没有受其它拳术的影响。所以他们继承了郭云深早期拳术的风格,换句话说魏、韩二位的形意拳与李洛能的形意拳没有较大出入,魏老栓、韩老秋为王芗斋演示了拳法及推手等。王芗斋看后,对自己拳术的改革发展又有了新的启迪。这一阶段是王芗斋拳学生涯及为重要的阶段,如果说意拳还有形意拳之烙印,此时的意拳已看不到形意拳的痕迹。如早期魏、韩的“大胳膊拐、二胳膊拐”,王芗斋演为健舞的“挥浪”,现在又升华为“波浪追”含有螺旋直伸之意。其演变过程为“大胳膊拐,二胳膊拐”?挥浪舞?波浪追。其后,拳理、拳风、训练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再如,龙虎法中的意拳十二式中的乌龙翻江(乌龙倦臂)过度到钩锉试力。并提出了“在不动中求速动,在无力中求有力”的新观点。1930—1937是王芗斋拳学的成熟时期。
1937年,王芗斋重返北京。同年秋天,北京名拳师洪连顺访问王芗斋后,随率弟子就教于王芗斋门下。著名武术家姚宗勋从此追随王芗斋先生。此后,前来拜访切磋者就没有断过,李永宗、敖石朋、窦世明等皆投在王芗斋门下。这一阶段王芗斋博采各家之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参研究讨,汇集一炉又创拳学十二式(不是龙虎法十二式)。此时的拳术已没有早年所学习拳术的痕迹。因其以形意拳之整劲作基础,同时吸收了八卦掌的身法和步法,太极拳的柔化之力,以及鹤拳、健舞等武技,形式简易而内容极其丰富。朋友观之认为王芗斋的拳术已汇集各家之长,演化为新的拳学。随赠名大成拳,王芗斋说“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大成拳练习要求形、神、意、气、力高度统一,养、练、用并重。此阶段与王芗斋交往甚密者有梅花拳家刘丕显。
1940年,北京《实报》刊登“大成拳宗师访问记”及“王芗斋先生谈拳学要义”。指出武学之原则、锻炼之要领,并公开声明,愿接待各界,交流拳技。王芗斋的学说,在我国的拳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就象姚宗勋先生所说“同其他的学术领域一样,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免会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发生矛盾……”
1944年在北京中南海万字廓居住时著有《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同年于永年跟随王芗斋学练站桩。
1947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旧称太庙),成立“拳学研究会”直至解放。
1950年担任全国体总筹备会武术组副组长,其后因某些学术观点不同而去职。同年,常志朗追随侍从王芗斋左右.
1955年在北京中山公园初见王选杰,即认定“此子可教”,被誉为“后起之秀”。
1958年习站桩者编写《站桩漫谈》是王芗斋先生在中山公园教授站桩时讲解稿。
1959年在天津著<<断手述要>>。
1960年,应《中医》杂志主编董德懋介绍“中医研究院”之邀在广安门医院开展以站桩功治疗多种慢性病。王芗斋结合拳术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用,创编了一套内外温养防病治病的健身功法—站桩功。至此以后,王芗斋的站桩功犹如“o”型血,流向诸多拳派。
1961年,王芗斋携弟子何镜平、于永年参加在保定召开的养生协作会议。
1963年7月13日,王芗斋病逝于天津。
纵观王芗斋的一生,拳学思想与抱负,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改良、发展,无一不是骇世之言,惊世之举。
“拳者,力之奋也”,“拳拳服膺谓之拳”,“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迄今为止,只能从王芗斋的拳论中看到武术能与社会教育、人生哲学、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拳术的真义是“民族精神的需要,社会教育之命脉,人生哲学之基础”。王芗斋说,“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王芗斋一生与国内外拳家切磋无数。其态度为“比较有胜负而於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大成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击方法,及拳学养生――站桩功的举大贡献,都是长期的理论研究和锲而不舍的实践中完成的。王芗斋的一生是拳术改革、实践、发展的一生,他对拳学的贡献乃中国武术历程上的一块丰碑。在武术界“百花齐放”的今日,我们有必要从新、严谨、科学的研究王芗斋及其拳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 成 拳 论<拳道中枢>
王芗斋
目 录 :
自志
习拳述要
论信条与规守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总纲
歌要
练习步骤
1. 站桩
2. 试力
3. 试声
4. 自卫
5. 技击桩法
神意之运用
6. 力之运用
论拳套与方法
论拳与器械之关系
论点穴
天赋与学术之别
解除神秘
知行解释
拳道丧失之原因
解除师徒之榷商
结论
自 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之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鸠毒,其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立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澄以体认,祛其弊,发其秘,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光大之,今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签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焉,听之而已。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身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力方,形曲力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一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多因注重方法和形势,讲蛮力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学家多因注重形势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沉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授,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以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应一代高一代,否则错误,当无存在之必要矣!
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肌肉之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强,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至于较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次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问世之文也。
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留以惊鸿爪形于泥雪中寻之,兹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助,而念进益,日后望徒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问难,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人民体育之水平,实为所得,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我辈精神之不笃,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写者,仅不过目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我心中之事矣,一隅三反,是在学者。余因爱道之诚,情绪之热,或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省 博凌 芗斋王尼宝志于太液万字廊
1944年甲申
习 拳 述 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种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所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感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啣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极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盖可想见。
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不敢故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相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说,寻其所以,则又膛然莫办,用力则肌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人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且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力之呼应,其神经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而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相。抵抗是畏敌击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之源,互相为之,用意既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肌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之自然天趣。
本拳在二十年前,曾有一度称为“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熟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中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之所在,情甘抱残守缺,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嗼也。余之智力所及,绝不甘逐波随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堕沉沦,且犹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诚,不能自己者也。
论 信 条 与 规 矩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意义存焉,就传统而言,首中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亲、敬长、重师、校友、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须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苟不得具备则不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传之则亦难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才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于传授之程序,率皆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解列于后,以示其意。
习拳既入门,首要尊师亲,尚友须重义,武德更谨遵,动则如龙虎,静如古佛心,举心宜恭慎,如同会大宾。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混元身。虚无求真切,不失中和均,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日深。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奠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论 单 双 重 与 不 着 象
以拳道之原则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行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意力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
夫均衡,非呆扳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尤不许过灵,过灵亦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则愈湮没矣。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而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大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远甚。不着象而求死板,一着象则散乱无章,总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悟,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舒适、不自然、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矣。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缓,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能者也。
抽 象 虚 实 有 无 体 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指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要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之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为浪中之鱼,起伏无定,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案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倪黄作画,各以崤逸之笔,孤行天壤,堪称并论也。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要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
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围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齐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的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之虚,要在平时操作体认含蓄、修养,总之,都是由抽象得来的。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要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要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之,总之须要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和合(四心者,即顶心、本心、手心、足心是也),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相呼应,各点力之松劲,互以为用,庶乎可也。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皆哉斯言也,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而渐知其奥也。
总 纲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丛生,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存理变质,陶冶性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力人自然,矫健犹龙,吐呐灵源,体会功能,不即不离,礼让谦恭,力含宇宙,发挥良能,持环得枢,机变无形,收视听内,锻炼神经,动如怒虎,静似蛰龙,神犹雾豹,力若犀行,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歌 要
古人多以歌要之法,为教授之具,谨将此意,略加变更,编此歌诀,以饷学者。
拳道极细微,勿以小道视,开辟首重武,学术始于此,当代多失传,荒唐无边际,本拳基服膺,
无长不汇集。切志倡拳学,欲复古原始,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意在悬空间,体认学试力,百骸撑均匀,曲折有面积,仿佛起云端,呼吸静细长,舒适更悠扬,
形象若疯痴,绝缘屏杂念,敛神听细雨,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有形似流水,无形若大气,
神绵觉如醉,悠然水中宿,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洪炉大冶身,陶熔物不计,神机自内变,
调息听静虚,守静如处女,动似蛰龙举,力松意须紧,毛发势如戟,筋肉遒欲放,支点力滚丝,
螺旋力无形。便身弹簧似。关节若机轮,揣摩意中力,筋肉似惊蛇,履步风卷席,纵横起巨波,
若鲸游旋势,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两目神凝敛,听内耳外闭,小腹应常圆,胸间微含蓄,
指端如透电。骨节锋棱起,神活逾猿捷,足踏猫距似,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学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神动如山飞,运力如海溢,反婴寻天籁,躯柔似童浴,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如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首先力均整,枢纽不偏倚,动静互为根,精神多暗示。路线踏重心,
松紧不滑滞,旋转谨稳准,钩错互用宜。利钝智若愚,切审对方意,随曲屈就伸,虚实自转移,
蓄力如弓满,着敌似电急,鹰胆虎视威,足腕如兜泥,鹘落似龙潜,混身尽争力,蓄意肯忍狠,
胆大心要细,劈缠躜裹横,接触揣时机,习之若恒久,不期自然至,变化形无形,周旋意无意,
叱咤起风云,包罗小天地,若从迹象比,老庄与佛释,班马古文亲,右军钟张宇,大李王维画,
玄妙颇相似,造谐何能尔,善养吾浩气,总之尽抽象,精神须切实。
练 习 步 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神经、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卫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更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为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 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身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有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相近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者,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使其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无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的同时的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和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不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 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使身体均整,筋内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不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否,全身之本能与宇宙之力能否起感应,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也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动微处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轮轴、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而得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
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参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则破体,而成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吾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混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直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具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身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之,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
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此不过仅得些基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作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其平之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要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笃纯,方可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而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 声
试声为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相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力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 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点,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虽无足深究,然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矣。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错打、拂打、叠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 击 桩 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以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返原。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学术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际,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
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如下:
神 意 之 运 用
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抱,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拢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运力纵横,两肩开合,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出林,有搜山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震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之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鸟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则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于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也。
力 之 运 用
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上求之,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且时时准备技击之攻守,亦时刻运用和大敌之周旋,尤须注意发力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蛮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催,勤学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者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之。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如何,倘相差甚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先,须以礼让为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和雅。夫而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无尚光荣,则余有后望焉。
论 拳 套 与 方 法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要具笃信力行之精神,终身习行,亦难究其极,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满清三百余年来,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究拳道者,则又何暇而学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戕害具体一切良能,故习此者概乏智识,而于应用尤不合适,且害处极多,笔难尽罄,对于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则尤妄甚,在决斗胜负一瞬之间何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察,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者。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识,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辈不学无识之庶,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论,此不过为江湖之六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也可读此乎?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然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所为?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之功夫,信于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习枝节之法,犹之庸医然,所学者都是备妥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切须可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入径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属毫无用途而且有害,而传者习者尚不乏人者,何也?概因知识薄弱,好奇想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且尤籍以消磨时间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故相率以已误误人,永无止境,诚可怜可哭,亦复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余实不忍目睹同好者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体认几实地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唤醒同胞,勿复执迷不悟也。大凡天地之间高深学术,皆形简意繁,而形势复杂者绝少精义,固不仅拳道然也。顾同志三思之。
论 拳 与 器 械 之 关 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对各项力之功能与节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可拟也。
论 点 穴
点穴之说世人皆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分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欲呕,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固定之穴道不易击中,即任何之穴道亦难击中,如仅以某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被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道根本之能力,纵使其任意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无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即致死。非有意点穴,而所至之处,则无不非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天 赋 与 学 术 之 别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挡。要知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以代表拳学也。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石,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八飞,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功夫耳,则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可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谈,世为多以为特殊奇士,若遇通家,则毫无能为,至论飞檐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石过刀枪,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解 除 神 秘
每有天资历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绝大纯笃之功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论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此,便以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中真义,奈无能力领悟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于理趣较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闻广,如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
知 行 解 释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欺人自欺,妄语丛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云有谓知难行易者,亦有云知易行难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凡事本无难易者,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以为凡对一门学术,如有深刻之功夫,必有相当之效果,而因知识所限,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皆可云知难行易,如知识丰富功深笃,知虽易而行亦不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皆不可能。学术本无心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道怎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难加以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也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德尤甚。盖因此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
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戕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为可造,岂知年长功深,名扬天下者,反不堪造就矣,比比皆是。盖因师法不良,用心不细,追求学理,人学亦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则亦永无体认之可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由是而罄其所学,而终无体认也,哀哉!
须知巧者不过是习者之门,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
拳 道 丧 失 之 原 因
习拳之要有三原则:一健身,一自卫,一利群。利群为吾人之天职,亦为基本要项,然一切之一切,则须完全由于身心健康中得来,不健康绝无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亦无可歌可泣之事迹,且不必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吾恐其见人溺水或自缢,亦将畏缩而不前也,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身上弱者,多气量小且情绪恶,虽容物怡情亦非身体健康不可也。健身为人生之本,习拳为健身之基,一切事业悉利赖之,其关系既如是之大,岂能任其以伪乱真,欺天下万世而不辩乎?按拳道之起初最简,而后始趋繁杂,夫拳道为改善生理之工具,发挥良能之要诀,由简入繁则似乎可也。由繁而简,违背生理之原则原理,则不可。形意拳当初有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为三种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内,盖五行原为代五种力之名词,如十二形乃谓十二种禽兽各有特长,应博取之,非单独有十二形及各种杂类拳套也。八卦拳也如是,起初只有单双换掌,后因识浅者流,未悉此中真义,竟忘为伪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伪式,非徒无益而又有害之。太极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于生理方面,尚不十分背谬,但一切姿态亦毫不可取。如以该拳谱论,文字较雅,惜精义少而汎汎多,且大多有笼统之病。总之,按近代所有拳术,根本谈不上养生与技击之当否,亦无一法能合乎生理要求者。余四十余年来,足迹遍于大江南北,所遇拳家有万千,从无见有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而况精奥乎?夫拳本形简而意繁,且有终生习行而不能明其要义者,至达于至善之境地,则尤属凤毛麟角,又况于此道根本不同。此非拳道之原理,难明其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与坚强的意志。降及今世,门户叠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名状,询其所以,曰博美观以备表演耳。习拳若以悦人为目的,是何如舍习拳而演戏剧乎?且戏剧中尚有不少有本之处,较之一般拳家诚高一筹也。每闻今之习拳者,常与人曰能会若干套与几多手而自鸣得意,殊不知识者早经窃笑于旁,更为之叹息不置也。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历阶,数百年相习既已成风,积重难返,下焉者流,推波逐澜,致演为四象五行之说,九宫八卦之论,以及河洛之学者,凡荒唐玄奇之词,尽量采用而附会之,使学者不明真象,惑于瞽说而趋之若骛,其原道原理,焉得不日就撕灭哉?此外尚有学得几套刀枪剑棍,欲假此而谋生,幸而机遇巧合,其计获售。而因谋生之愿遂,认为有机可乘,争相效法,布满社会,此等怪行不惟拳道之真义背弃无余,而尚义侠骨之风亦相与随之而俱废。然其间或不免有特达之士,能窥拳中奥蕴者,惜又为积习成见所囿,不肯将所得精华明以示人,岂知江洋之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见之不广其小若是耶?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苟有所得,理应供诸社会,焉可以私付密,使人湮没不彰乎?迩来更闻有依傍佛门,说神说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诞不经又如邪怪乱道之尤甚者,良可慨也。夫今为科学昌明之时代,竟敢做此野狐之谬说,传之人口,布诸报端,此种庸愚昏愦之徒,真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之事矣。佛如有灵,不知对此流传谬种之类作何相思欤?世间求名谋生之道,不只一端,何必利用社会短暂之弱点自欺欺人,兴言及此不禁为拳道悲,二更为世道人心叹也。拳道之陵替,固因罪康、雍二世,以其时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归咎于同志智识不足,根性不良以致其所惑,迄今以误传误,而于此道都莫能识辨,即或间有觉悟者,又因保守门户之成见,而是非人遂愈趋而愈下也。拳之一道,学之得当有益身心,更可补助一切事业之不及;学之不当能使品德、神经、肢体、性情都致失常,且影响生命,因而误及终身。谓余不信,请看过去拳术名家,因筋肉失和而罹瘫痪下萎者,比比皆是。习拳原为养生,反而戕生,结果殊可怜也。世人多呼拳道为国粹,如此国粹,岂非制造废人之工具乎?民国十五年后,各地设有国术馆,以示其各术皆不配称当一国学也。然则此丢人丧气毫无价值之国术,亦为我国仅有,但未悉其中尚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赐其伟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胆如斯,又作何想也。至论提倡运动的大人先生们,终日振臂高呼为天下倡,岂知运动健将都是提前死亡之领导者。噫!何以盲从若是耶?惟愿世人静夜慎思,须明辨之。人生最宝贵者莫过于身体,岂能任一般盲目之支配,信意而摧残乎?甚矣投师学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门户之派别,为使拳术昌明,愿将平生所得所知交代后任,更愿社会群众无不知之,故有来者教之,向视群众为骨肉,从不喜有师徒之称,以期逐渐扫除门派之观念,则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愿也。
解 除 师 徒 制 之 商 榷
师徒之制誉为美德,然往往极美满之事,行之于我国则流弊丛生,丑态百出,而拳界为尤甚焉。故社会多以为不齿学之者,意若不拜师,难得其密教之者,亦以不拜师不足以表现其亲,更不肯授之以要诀,尤而效之,习为固然。噫!诚陋矣哉。姑不论肤浅者流,根本无技之可密,即或有之,则彼密势必将至将拳道真义密之于乌有之乡矣。甚至门墙之内,也自有其密而不传者,余实不解其故。此真下而极下者也。拳道之不彰有故也。夫降至今日,异拳瞽说遍天下,作俑历阶,可胜叹哉!盖拳道之真义,可云与人生大道同其凡常,亦可云,与天地精微同样深奥,不明其道而习之,终身求道不得,果以其道而习之,终身习行不能尽,又何暇密之有?凡属人类都应以同胞为怀,以饥溺自视,果肯如此而道定,否则纵使世界人类死光,只余你一家存在,可望自私之望已极,则又将如之何?吾恐人类之幸福永绝矣。国民积弱,事事多不如人,病亦在于此也。而况学术为千古人类所共有之物,根本不应有畛域之分,更不必曰一国之内同族之中,不当有异视,即于他国别族,亦须旨抱大同,而学术当不以国界所限也,熙熙然皆生于光天化日之下,有何可密之有?其作用之卑鄙真不值一文也。是以余传授拳学一事,从本来者不拒之旨,凡属同好,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则告,告必尽义。惶惶然惟恐人之不能得,或无以传人得也。故每于传授之际,有听而不悟,或悟而不见诸实行者,则辄起憾然之恨。唯一见其知而能行,行而有得者,则又色然喜,区区此心,以慰人为慰,未尝以师自居也。盖人之相与,尚精神、重感情,不在形式之称谓。果有真实学术授人,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益者,谁不怀德附义而师事之,是师之名亡而实存也,又何损焉?若以异拳瞽说以欺世,纵令拜门称弟,而明达者一但觉其妄,且将痛恶之不置,故又何师之有?师名虽存而实亡矣。师徒之名分一定,而尊卑观念以起,徒对师说即觉有不当,常恐有犯师之尊严而不敢背,即背之,而师为自保其尊严计,亦痛加驳斥而不自反,此尚何学术道义之可言?师徒制之无补于拳道可概见矣。又何况门派之争,常以师徒制之流行而益烈,入主出奴,入附出汗,纷呶扰攮,由师承而成门户,由门户而成派别,派别之分岐而至学理之庞杂,如此则拳道之真义,将永无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且学之有得,始乃有师,若叩头三千,呼师八百,而于学术根本懵然,是究不知其师之所在也。要知学术才是宇宙圣神,是公有师尊,此吾所以力主师徒制之解除也。虽然此为余个人之见,而师徒制在拳界积习已久,如一时不遽除,为慎重计,则亦须俟双方学识品德互有真切认识而后行之,藉免盲从杆格之弊,似较为妥善也。
结 论
习拳不尽在年限之远近与功力之深浅和身体年龄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辈份之高低。要在于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尤须在天赋之精神,有无真实力量,再度其才志何似。始定其造诣之深浅,将来之成就至何境地也。习拳最贵明理和精神有力。换言之,有无兽性之笃力也。果能如是之力笃,再加之以修养,锻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不难深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奥也矣。夫所谓通家者,不仅精于一门,而于诸般学术,闻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轨,有无实际,观其作法,一望而知其底蕴,或具体或局部,或具体而微,用何法补救,自能一语道破,所谓环中,以应无穷。夫为教授者,能语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更不得为人工,是在学者精心模仿,体会操存,然后观察其功夫与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谈为拳道,乃拳拳服膺谓所拳,亦即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义,非世之所见一般为之拳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断手述要
王芗斋
前言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大成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大成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大成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大成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其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之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点,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习学大成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用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光天”之谓也。本文所欲阐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举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劲力均整
大成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着,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着,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点,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技,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方面支撑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年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
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技整,欲左态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开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大成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尢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是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横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能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出,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三角弦应
大成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大成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大成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之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亦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尢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须力而逆行,守中寓改。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决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即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框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逆至彼身也。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紧松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发力这际,腰与档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己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下体稳固,上体虚灵。
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档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二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尢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断手述要(二)
王芗斋
无法即法 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大成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着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学问也。
关于大成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蛮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大成拳技击惟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迁作之行也。同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能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籍”者是也,如能达此境界,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提顿吞吐 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敌我交接,我无执着,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劲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终发力透达也。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吾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得矣。故在己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大成拳欲臻化境,实非捶手可得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上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大成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大成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势?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大成拳。习学大成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大成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惰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有形在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真。无固定之局部打法,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大成拳断手之化境也。
身动起象外 法在无念中
数十年间随我学习大成拳者甚众,其中亦有皎皎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纵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变为纸老虎之过程,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锤等拳套。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如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离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曰淹而伪者目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我倡大成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我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大成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字,以警后生焉。
此处所欲叙述者,即训练本能之方法,亦即打法,大成拳之术语谓之断手。断手又名接发力,即断对方来手之同时发力进击之谓也。接发力之训练是大成拳中最实用之一部分工作,此部分工作可两人实作,亦可单人试作,本文将神形意力四者,扼要述之,供学者练习参考。
学拳贵明理,参理须用逻辑思维,练拳力感实,试作须用形象思维,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运用形象思维难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人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拟或周之梦蝶也”之概。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自倡大成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本人和与我从学大成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术也。大成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摩之记录也。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次:
一、灵蛇惊变
此式即技击桩法也。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预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脚站六面劲,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颈。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之玩具,不倒翁。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头之心,然满面春风,敌纵不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掬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大成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首,一投足,皆须具技击应付之能。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待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动犹不动之妙也。
再谈技击桩法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大成拳之基本断手模式,意力闪闪卷枯叶,惊赫天涯鸟飞绝,裹、缠、横、绕、云龙蟠,光芒无限力如铁。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气球,身体犹如悬空,惟风力是应,全身象有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去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足不许全然煞死,虚足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读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笨拙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技击桩之法则,并非局部方法,然却可以从其中奥得出局部打法,即断手也,于此即叙述几项从技击桩法派生出之打法。
(一)拂钟无声(劈拳)
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发系利用分布力也。
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坠之力,出左足。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我之右手臂相交,别往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时,向我发起穿裆踏重之势,我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丁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人讥笑大成拳,彼或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人大成拳,实荒诞之至也。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打上你,就是宝贝壶也。大成拳之打法,多属此类。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大成拳却采用之,此即大成拳手奸之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后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既为作用点,逢低处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此分布力之妙也。
(二)蛰龙探首(崩拳)
此项打法,可作直拳,亦可作指拳,可用于发力,亦可用以接发力,为大成拳之缠打法也。设对方出右手击我头部,我左右手同去,同时出右足,我之左手以撑缠之旋力自其右臂内侧直击对方面部,或拳或指,与此同时,我之右手以掌型砸其右腕,并以我之左肩为垫,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向我发出穿裆之势,我即退步接发力。设对方仍以右手击我头部,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双手同去,我之左掌以横截沉砸之力击其右小臂,并以我右肩为垫,我之右手沿对方手臂之内侧直击其头部,或拳或指,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法可用于进步打,亦可用于退步打,退步打,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
以上打法之特点是将对方所来之手臂缠抱住,缠抱之同时即发力进击,或以拳击其面,或以指戳其睛。此法甚凶,对方必负伤,不可轻用,但用则心黑手狠,务使对方终生留念。平日练习此法时,要双手左右互换,两足进退皆可发力,两手足须交替互演。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所进之虚足和所退之虚足。虚足一着地,借助于地面所生之反作用力即刻发力进击,力必均整适当。否则,难得其妙,练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运行时我之两手臂含着沉托捉拿之意,有缠抱横截紧击之力,内藏肩打之法,意力伸长,似觉地球有助我之势,因之假想我真如蛰龙之振电直飞也,切记此法最忌双重不化之病。行形拙笨无呆象,意力灵巧有锋棱,横撑竖涨曲中直,两足虚实认端详。习时,还须操练整体肌肉之耐力,力求逐步达到紧小脱化,肌肉如一之境界。动作愈习愈微,而神意却愈习愈足,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即到何处,力之作用点亦直射到何处,既注意打击之要点,又无所为而为之。久之,本能反射自然敏感也。
(三)座地起火(钻拳)
此法即钻拳也。然与形意拳钻拳根本不同,盖二者力之作用点不同,形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对方心窝之下软点,大成拳之钻拳其力作用于对方心窝之软点,且所发之拳之鸡心指拳,并带旋力,故较形意拳为厉害。实与西洋拳之闷捶颇相似也,此种打法,轻则能使对方休克,重则能使对方致命,学者宜慎用之。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之胸腹部。当其手已来未至之际,我出左右,同时我双手并去,我之左手横截裹坠其右手臂,引进敌身至我身前,迫使对方失重前俯,我之右手成鸡心指拳,自我之左手臂之上,以旋力挺进击对方心窝,上体上兜,下体下坐,上下对拉拔长,周身均整之力贯于四稍,敌必被护出。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进击右手之旋力与腰脊拧罢之旋力,借助于上兜下坐之拉力,而爆发为炸力。炸力点虽为对方之心窝,而力之延伸方向却是直指天空,意在上钻。故此项打法,实即利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之法则,借上兜下坐之对拉拔长,而求力之均整也。
习时,两手足须前后左右灵活互换,腰脊须有拧横摇之力,而长体与下肢又有对拉拔长之势,上兜寓于下坐,整体觉如大螺旋,旋拧不已,假想己身实有钻天欲飞之势,起火不点不燃,我之钻拳不借力不发,盖因其射程短故也。上兜下坐意冲天,引到身旁发钻拳,由己则滞从人活,心狠手黑打法奸。
查阅国内外之谍报工作者与反谍报工作者,皆精于此项打法,于此可见此项打法之实用价值。与其说培蓄均整之力,勿宁说训练心狠手黑之心理也,学者不可不明。
(四)伴窗观横雨(裹字)
此项打法,即形意之裹拳也。 设对方起右手,不论其意欲击我何处,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即已左手横截抱揽其所来手臂,彼若抗劲有执,我之左手臂即以吞吐之力裹拧对方之右前胸,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引进其力使之落空,与我左手去之同时,我之左足出,与我拧裹彼之右前胸之同时,我之左足利用地面反作用之弹力,俯而抽身收势,而已递至彼身矣,此即裹拧之法也。此法能使对方失重倒地而无伤,此为技击手善之法。若欲加强力之真射强度,于左手裹拧之际可以右手加于我左手臂以助力,如是对方即有伤内咯血危也。
习时,两手须左右互换,两足须进退互演。此法之关键,在沾身纵力,抽身劲发,不论进退,虚足一点地,借助地面反作用之弹力而发力。此法乃是利用蓄发互相为根之来回劲,我出左手,以横截抱揽之力断其所来之手,引进其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即是吞,即是来劲也。待对方有执抗劲,我随势以左手臂之前锋,用均整之力撞对方之右前胸,撞中带裹,裹中带拧,此即是吐。此法即是竖撞之法,却是横是寓竖,由发而蓄,因蓄而发,蓄发如海水之翻浪也,己身不具备波浪弹力,则难得此法之妙用。故习时,炸力通过腰轴拧摆横摇所生之离心力,而推动整体,贯注于四肢,两手左右互换,抱中有撑,撑中有抱,于撑抱互为之际体认波浪弹力之微妙。三角蓄劲,直线发力,竖撞发力之际,须假借夜深人静而横疯狂,雨气昏千嶂,江声撼万象,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而我欲推窗观望,窗开而狂风横雨劈头盖脸而来,我本能地抽身避之,此种本能抽身避害之反应,横拟之,即为此项打法。
(五)惊蛇迂回(横拳)
此项打法即横拳也。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腹部位。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左手以横截滚错之力,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敌身有拔根前俯之势,顺势我将左手臂猛然向上一翻,翻中带扬,以左手掌内面与左手臂底部为锋面,用均整之力,向对方右胸部横击,彼必翻出。亦可用右手助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此项打法,仍是来回劲,利用波浪弹力与上法所不同处在于上法裹拧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下裹拧,而本法翻扬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上翻扬,两法皆是先吞后吐,因发而蓄,引进落空、力拨千斤也。
习时,须两手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练出波浪锋棱。须于三角之中求直线,直中寓横,三角化打,直线横走,想己身犹如惊蛇之横走竖撞,迂徊适之两侧也,其要在于使己之重力位能转化为重力动能也。操练此法,须以来回劲所形成之波浪力为主,己身能有此种浪力.则不难得此法之妙。
(六)勒马听风(栽拳)
此大成拳之栽捶也。 设对方出右手,欲击我之胸腹。当其来手已实,我两手同去,左右随出,我之左手掌心向下,横截对方右手臂,一接触,我之左掌即刻向内一滚,以揽坠撑裹之力,将其手臂引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际我之整体自左下方向右上方作一落千丈弧形旋转。同时,我之右臂,握拳曲肘,以腰脊之弧形旋转为动力亦向右撑提,在我腰脊旋转之离心力的推动下,我之左手所引进者,不只是对方之右手臂,而是敌之整体,彼不仅拔根提气,而是回前栽倒,我即刻顺势将整体往回旋转,在腰脊回旋之带动下,我之向右上撑提之手以拳往下落,击敌之头胸腹部。设对方两手同来,打法与上述亦略同,我之向上撑提之右手,于撑提之前须以叼钩之力向斜上撑提其左手,叼钩须用拳腕所生旋提之力,其他动作与上法同。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之关键,在于腰脊来回旋转时,所产生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之相争也。亦是来回劲,即争力也。离向本囫囵,陡顿离向分,源动在腰脊,蹬地定乾坤,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发力不适当,须寻求于腰脊,腰脊外旋之来劲将敌身引进,使之落空,腰脊内旋之回劲复将引进之敌身击出去,外于内旋全靠腰脊之突然一顿,而腰脊突然一顿之妙又生于所出于虚足之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此种用力之法即为吞吐也。故习时,于腰足陡顿登地之际犹如骑马临深渊,狂风袭面来,勒马听狂风,撒手落悬崖,发力之际,须有性命攸关之感,力力笃实。 此项打法甚是厉害,不至性命干连之际,不可轻用。故习时既须求力之笃实,更须培植肯忍狠之心理,否则难收实用之效。
(七)猛虎搜山(转身劈拳)
此法即反身旋打也。 设有敌自我背后袭来,我不知对方击我何处,亦不知所来之手是单是双,此际好须用顾我不顾敌之法。设敌方袭我时,我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我双足原地不动,以两足尖为轴,整体旋转180,原前足变后足,原后足变前足,我之整体自我左前向我右后起旋之际,我之双手并起,两臂皆曲肘作三角形,掌心皆向外,右掌不过眉,左掌之四指背靠近右肘之外侧,要紧如焊接,须有九牛,不开之势。如是,我之两臂即如一张竖起之大弓背,借我整体旋转之势,此一大弓背即产生一种旋中带横之力,对方所来之手竖劲,而我则是直线横走之力,敌之手臂与我之手臂相遇,其力必被化走。当我手臂一感知触觉,即刻双臂化曲为直,向我之前下方发力,触敌何处击何处,此即三角蓄劲断敌手,直线发力夺敌身也。此法之妙,与其说在眼神之视觉,不如说在两耳之听觉与皮肤之触觉也。察觉有敌袭我背后,靠听觉,两臂触感一实即发力,非操练有素,具备毛发势如级级戟之功,则不能发力均整适当。
此法之关键,在于铆肩焊肘,两手臂不论遇到何种手法,皆须捶之不开,击之不散,如是才能将我之顶门至小腹这一范围护住。故习时不许假想假设,敌来何种方法,我又如何应付,我只练腰脊如轴,肩肘自焊接,旋力灵活而已,听到身后有敌声,我即如此动,只顾我不顾彼。虽非混击蛮打,却也无招无术,虽日无招术,却也训练有素。习时,须左右互换,虚实分明,听力两耳闲,触觉要敏感,旋转身稳健,发力不靠眼。且习时须思己身如被激怒之猛虎,有出林搜山欲崩之势,平日如此练习,遇敌时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八)陆地行舟(三角步裹撞)
此大成拳崩打竖撞之法也,可用于主动发力,亦可用于接发力,用于主动发力更为适合。 设对方向我而立,其右足在前,我则出左足至其斜前方,随即上右足至其两足间,手并去,右手臂曲蓄斜竖,拳背向敌,左手放在右手襞之内侧以助力,以均整惊炸之力向敌之胸部撞去,敌必翻出,在我出左足进右足之际,我走一三角形,此际借腰脊之拧摆横摇,整体形成一种旋力,待此种旋力触及敌体时,即以炸力形式爆发,此法迅猛异常。
此法用于退步接发力,犹为得力。设对方起手击我胸腹,其所起之手不论单双,如彼右足在前,窥取我之中央,我则退左足,同时我之双手臂以三角蓄劲,提弓捉弧之势,用沉滚推错之力,此际敌身必失重前俯,我随时将双手臂斜竖起,拳背向敌,以捧弹之劲向敌击去,可落于其面部,可落于胸前,可落于肩头,可相体选择,又无既定目的,何处利于我,我即于何处发力进击。此法之关键在于后退之虚足,须巧妙地利用虚足着地时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若能运用恰当,敌必被捧出数步之远。习时需左右互换,进退交替发力。双足擦拉,两手提弓捉弧,整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进退手舞须挥浪,纵横起落带锋棱,我无预见听敌力,好似游水泛空身,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仍以腰脊之旋力为原动力,务使力达四肢,贯于手足,实足不许全然占然,须令支撑全体重心之能及,虚足不许全然无力,须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之弹力,两手臂既要无定型,又要有所处,心目之中既夫欲击何处之成见,又须有寻踪追迹之发力之意向,惟感己身如不系之舟,泛于游水,惟风力是应,遇坎则此,顺畅则流,意不停,力不断,神不散,形浑噩。习时若有旁观者,须给彼以一种形神意力皆是“希里糊涂”之感觉,方为妙也。如是习恒久,自会感到奇趣横生,遇敌时自得力也。
断手述要(三)
王芗斋
二、香鲸游旋
此即浑元桩之展开式也。此式之奥妙,即其三角螺旋力,整体及两臂双足皆须依本三角螺旋力之规律而运行。切记须以整体旋力,带动两臂与两足之旋力,务使局部随整体而运行,不许局部破坏整体。内劲真力通过腰脊拧摆横摇所生之旋力,推动两臂伸缩轮旋不已。两臂前伸,螺旋式前进,为卷,生离心力;两臂后缩,螺旋式后退,为裹,生向心力。利用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当两臂伸卷前进即将结束而其缩裹后退即将开始之际,在腰腿之配合下,两手臂应一顿,使旋力化炸力,而贯于指端。此际,试力即为发力点。此种转化,可隐于内,亦可显于外,其隐显之限,应以自己之意感为度。意不内动,力不外发。从技击效用讲两手臂螺旋式伸卷前进,支点犹如滚丝,肩肘似机轮,引进化走敌力于无形,三角蓄劲,横拧直取,顿放乱身,而留痕于其眼底胸前;然两手臂螺旋式裹缩后退,力点不抗劲,肘腕背如滚珠木棱,横截推错,曲中寓直,顿己身,吞噬敌力于无形,我臂已刻人敌腕之骨里矣。此即旋力吞吐于无形,离向沉托要留痕,三角螺旋曲中直,滑车杠杆作用长。
此法为大成拳之基本功,昔日从我习大成拳之诸友好,能将此法操到好处者,千无一二。非我授之不详,实此辈未将陡顿离向分之法参透也。于此,特意指出,望后学者勉之。习时,须时刻体认螺旋力向炸力之转化,借横走之旋力,发出竖撞之炸力。三角蓄劲,直线发力,进退纵横挥浪舞,起伏不定虚实睹,整体与手足动作之螺旋形,对方触及何处,何处即能使对方推动平衡而倒地也。此法操之纯熟,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此法为一项发力横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扼要述之如次。
(九)烈虎出洞(双手卷打)
此法为大成拳之遒放也,须利用分布力。设对方以双掌或双拳袭我胸部,其右足向我发起穿裆窥中之势,我出右足,同时双手同去,自其两手臂之下,沿其小臂内侧猛然向上遒提,将其两腕别于我之两手肘之内侧。与此同时,我上体与下肢运用对拉拔长之争力,迫使对方拔根拉气,随即用双掌以卷挺顿放之力向敌之前胸推去,敌必被放出无疑矣。
此法之关键在于遒。遒中须有引擎之意,撑肩横肘臂腕卷提以引进敌身使之,上兜下坐,头足对拉拔长,若能使敌拟要就我,则我由遒变放之际,敌必无隙可乘,而由我掷出矣。故遒放之法,遒为切要。然须切记放非全然直推之意,放中须有顿错之力,敌双掌至其身,不许一站即离,双手须沿其胸而下走,直至掌心无物感而后止,同时须借腿之力,以使双放之力均整适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此刻留心肩肘腰脚之配合,务求力之均整。习时切记遒时肩部不许越过后足跟,又须有虎生之势,放时腰脊垂线不许弯曲,须有斜中寓直之意;沾身纵力,抽身劲发,如烈虎之出洞,欲出而又人,欲人而又出,前伸后坐,争力均整也。
(十)雷霆击地(双栽锤)
此项打法为大成拳之双把栽捶也。设对方低身下势,出右足向我发起穿裆之攻势,同时对手向我胁腹部打来,其手法似形意之马拍子或炮捶之双挫掌,来势甚猛。设我右足在前,遂将右足后撤半步,同时双手并去,自上捶人其两小臂之内,我之掌腕即用横撑旋提之力叼钩撑提其两臂,向我怀中引进其身。若敌有执,叫劲后坐,我则破执,乘势松握拳,并将后撤之右足进半步,同时我之双拳借上体与下肢对拉拔长之争向敌之两前胸击去声,敌必坐地弹起,伤内而挫拧腰脊。
此法之关键,在于整个动作皆须巧妙地利用地面之反弹射力。我之右足后撤半步时,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引进敌身,待敌后坐叫劲,我进步破执以发力进击,亦须借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增强我上下对拉拔长所生争力之直射强度。我力之方向并非平直,而是沿敌体而斜下,故我力递至敌身而达地面,地面之反射弹力又有将敌体弹起之势,如是敌之腰脊之垂线即弯曲矣。故此法之凶猛,不仅在于击其胸腹而伤其内脏,更在于挫伤其腰脊骨焉。因此,此法所运用之力,犹如雷霆闪电,自天空达放地面,复自地面反射于天空也。习时,须时刻体束自发力,上下对拉拔长缩短之既矛盾又统—之争力,此种手法为集中力也。
昔日我尝谓大成拳有拔地欲飞之力,更与地心争力,学者多各解其意,故大成拳之某些断手之技巧也难于学到手,于此我再次提出利用地面反射弹力之妙,以克服双重不化之病,望学者努力为之。
三、神龟出水
此法即大乘桩之展开式也。此式之妙,即在于上下对拉,提按之演,前后拔长形曲力直,其形象犹如大龟立游于水面欲浮而又沉,欲沉而又浮,时浮时沉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操练此法之技击性目的是欲使我方周身上下按之皆有漂木运动,盖化打无执也。故习时须体认反力之用这法则,上下对拉,提按撑错,前后拔长,搂臂钻刺,左右圆撑,骨藏锋棱,利用各关节拉力所生之分力,寻求其全力点,以达到技击之效用。然仍是三角化打劲始蓄,直线发力带锋棱,手握提按斜撑错,单臂杠杆克阻力。习时须体认我之两臂所支若漂木之力,此单臂杠杆力之妙也。
习时须体认地面之反作用力,盖此式之全部精神在于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之生皆成对成双,有向前之作用力必有向后之反作用力,有向下之作用力必有向上之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于一条直线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灭,性质相同,互不抵消。技击发力时,我之前进或后退之虚足,对地面施加之作用力愈大,所发之力亦就越均整。故技击时,为增强作用力。以获得大小相等,性质相同,方向相反之反作用力,在周身三角蓄劲之外,还须善于利用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时所生之集中力即为反作用力,又须知我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足尖一点地,即为单臂力杠杆也,此种单臂力杠杆所生之反作用力与我上肢单臂速度杠杆所生之作用力,既矛盾又统一以合成断手制敌之均整之力也。操练此式时,还须注意使我之整体重力作用线常保持在两足支撑面积之内,以稳定我之枢纽平衡,欲达此目的,又须顶上意空灵,盖我之头颅,系一平衡杠杆也,拳家所谓“虚灵顶劲”,即指此也。故习时,头不许前低,不许后仰,以与手臂虚足之单臂杠杆相配合也。故于别处,我曾将此桩法,名为杠杆桩,实非要故也,神龟出水之式,既为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述如次。
(十一)金戈铁马(单手卷打)
设对方出左足起左手,欲击我之头部或前胸,我向其左足之左侧出右足,同时起右手,以施提撑卷之力,利用我右前臂速度杠杆之特点,劲小而快猛,横截其左前臂或其肘部,我之右足利用对面反作用力配合我右臂之作用力,将对方擎起,此际敌已拔根提气,我乘势将所进之半步撤回,同时提起右拳随即下落击对方之腋肘部位,落手是点,往下延续成面,使炸力的分布力之形式逆至敌身。配合此项动作所撤之右足仍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起手旋提敌臂肘须藏身,落手击敌旋提,其藏身而起,束手而落,前进后撤之势,实如执金戈、跨铁马,驰骋沙场之古代将军也。
(十二)惊蛇入穴(截打连环)
此法即钻刺也。设对方平起右手欲袭我之胸腹部,我则出左足,两手并去,左前右后,左前臂自下以惊弹之力横截其右前臂,左手以指拳击其右肋部位,同时我右手自上折打其右手背,我之左右两臂以对拉拔长之势将敌之右臂撑住,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彼必被掷出。如我所出之左手为拳,击对方之肋部,并左右互换,连续使用,此即大成拳之连环马,厉害无比。此法亦可用于对付对方之高路手法,我即以指拳刺对方之面部。此法之关键,仍在上下对拉,前手拔长之争力,尤在前后之拨,用退步发力之法最为适当。故习时须体认前后拔长之势,前手进击之作用力与后退虚足蹬地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线,犹如长蛇之受惊。
(十三)顿开金锁(撕摔)
此法为大成拳之撕也,系利用逆向之平行力。设对方出右足双手向我胸腹部袭来,或对方抓我之两肩或两大臂,如摔跤者然。我亦出右足,两手起于彼两臂之外侧,右手向我之左前方推对方之外肩颈或其大臂之外侧,右手向我之右后方钩拉对方之右腕内侧或其右小臂内侧,我之一推一拉之力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须平行,同时生成,同时消失,尤须借助腰脊之拧摆横摇与所出虚足之蹬地力,腰脊四肢配合无间,力必均整,如是力至敌身,彼必整体转动,而拔根翻出矣。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之逆向平行对拉拔长,如以母指食指拧启锁之力也。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习时还须体认推拉二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可太小,小则无力,然亦不可太大,大则力散,须大小适当,方为妙也。
(十四)老僧稽首(扣挂)
此项打法为大成拳扣挂之法,内有撑抱,仍系利用单臂杠杆力也。设对方用右手击我面部来势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则退右足,双手并起,左手掌心挂其右小臂内侧,两手掌一合,须有钝夹之力,随其右手之冲力,我合十之双掌夹住其右小臂内侧向我左后方掷去,敌必拔根前栽,不打而自蹶矣。此法之形象,颇似僧侣之合十稽首,实利用速度杠杆力也。
设对方以右手击我之脐腹部,来势亦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仍退右足,双手合十并去,以左手臂之外侧扣其右手臂之内侧,同时我之右手与左手合十并拢,以双臂之力引进其单臂之力,敌必前栽倒状。 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运动速度要快,速度愈大,则其动量也愈大,两臂须在最短之时间内通过其工作距离,缩短其力作用时间,故习时须体认此种卒猛才整之发力方法。
(十五)狸猫追鼠(双撞双推)
此法即双撞双推之法也,仍须利用前后对拉上下拔长之作用力与反作用设对方叼住我之双手,并向其怀中用力,我之令彼亦无执,我顺势就其引我之力将双拳向其胸腹撞去,此际对方必后仰,以避我之双拳,如是,彼招我之双手之劲必松,但其劲虽松而形未松,我随将双臂之均整之力往下一抖,上下拔长,彼必松开前手而前俯就我,我再起双手击其胸部,前后对拉,以均整之力将对方南去。
此法之关键在于破其引我之力,一般情况下彼必其两侧,即或左或右之方向引我。而在我虽不话有执,但必须将其引我之力变成逆其体之力,此法即是随中有掌之法,此法用地,则其他动作随之适当得力,故习时,须始终力之直射,须体认我上下拔长是为了更适于前后之对拉也。习时,其形象犹如俯身前趋,彻底地觅物之状,双手下落有声,而步履却似猫轻,故曰狸猫追鼠也。
四、鹰戏封姨
此法即鹰桩之展开式也。昔日我曾提出“与大气相呼应”,“利用宇宙之力波与地心争力”,体认无气阻力何似等说法,学者多莫解其义,因之于试力与断手之道亦多似是而非。
奈人体之所以能有机械运动,实外力为其原因,如无地面给人体一种反作用力,则人体根本不会机动。技击尤其如此,不借助地面之反作用力,根本不能达到技击目的,此即“与地心争力”之义也。如我由技击桩之站式过渡则技击桩之展开式,乃由于我之整体通过我之一足向后下方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同时地面应通过此足给之我整体以一个反作用力,在此反作用力之推动下,我之整体始获得向前之加速度。空气阻力亦是一种反作用力,以分布力之形式作用于人体,有时作用于人之某一个局部。如左手右手等,技击时须借助于此种反作用力尤其是利用呼吸之弹力,此即“大气呼应”,体认空气阻力之一义也。又如人体走擦拉步时,有向心力,离心力随之生成,此表明有向心力作用于人体,当人体之擦拉步停止时,向心力消失,此表明向心力亦不多作用于人体矣。凡此种种之合外力,即所谓之宇宙力波也。欲达技击之目的,不利用宇宙力波,则无米而做炊也。诚然,大成拳注重内劲真力,亦即本能活力,然唯表内劲而无由发之亦徒然也。人体筋肉遒放之内劲须与宇宙力波相配合,二者相反相成,所谓高超之技击家,实利用二者间统一矛盾之能手也。
此式之技击效用,在于依本此式所设计之姿势而运行,以体认宇宙力波之妙,习之恒久,成本能反射,遇敌自能得心应手,应付有余。此势之运行,仍依本三角蓄劲开曲,直线发力(力直)之法则,我之整体各关切皆成钝三角形,各关节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弹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筋肉支撑遒放之条件下,借助宇宙之力波,此种弹力势能即转化为弹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遍体弹簧似也”。故习时双臂向意向之方向伸缩遒放,借助于宇宙之力波,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其势如苍鹰之翔行,俊之横飞,似有我不知我乘风力耶,或风乘我力耶之说。习时,我纵横往返,高低起伏,进退发力,我这整体重心不断变化,其与地面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重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腰脊拧摆横摇,虚足蹬地之条件下,借助于宇宙之力波,此种策略势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浑噩逆体”者也,其势如神鹰之顺风提兔也。
我于别处曾提出“劲潜百体内,力夺形骸外”之说,学者费解,故于此处扼要述之,望学者体认操存久之,自觉奇趣盎然。 总之,此法之妙,是一弹一撞,弹中寓撞,撞中寓弹,然仍系依本形曲力直之法则。此法既是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十六)烈马奔放(钻裹践)
此即钻裹践,仍系利用地面支撑之反作用力。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部或胸部以上之部位,对方同时出右足欲取我之中央。我亦出右足,但只半步,放于其右足之内侧,有套钩之势,我同时起右手,手掌向外,以小臂前部之外侧截击彼大臂前部之外侧,一接触我即以均整之力撞其大臂,随即我猛转我之小臂,以裹吞之力略引其身,于猛转小臂之际,我之右手已握拳,以钻挺爆炸之力向面部或右侧之动脉部位击去。此法之关键,在于开始之一撞。此一撞从我之角度亦是坚劲,从对方角度看,是横劲,借此一撞,务使对方之整体来一个45之转动,方为妙。此际彼必拔根提气,顺势我裹吞以发力进击则回旋有余矣。撞之所以成功,取决于我所出虚足之蹬地与我腰脊之拧摆横摇,两个动作统一协调,使我之整体动力势能变为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小臂外侧之锋面传递到对方之整体,彼若功力较浅,彼不仅整体转动拔根,而实有翻出之可能。为增大力之直射速度,我可用左手撑助我之右小臂,同时,亦可避免我右臂关节之病。
设对方功力较深,当我以右臂撞彼时,彼却抗劲有执,我则顺势翻手裹捋其臂,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在发此动作之同时,我前虚足一点地,以肋上肢吞引之势,当我后撤之右足一蹬地,我裹捋之右手即变拳进击对方之面部。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右手裹捋吞引之形力是向后而我前足却前蹬,此是前后对拉,当我右手由裹捋吞引变为向前进击之际,而我前足变为后足,却向后蹬地,此仍是前后对拉,在此前后对拉拔长之过程中,我之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右拳之锋面传递至对方之整体,彼必负伤翻出。欲使我力均整适当,必须利用地面之支撑反作用力,尤须切记我进击之拳必须指向对方之面部,盖我后足蹬地时,所发生反作用力之方向是斜上方,亦即我之后足及蹬地时反作用力之合力皆与地面成一锐角,欲充分利用此反作用力之效应,须使此项力与我右拳所发之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是则着敌之必均整。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各项力之运用,运动速度之快若雷霆闪电,其行形似烈马之奔放,而其神意则又如秋霜之萧草木也。
习时还须切记,若不利用呼吸之弹力,亦难得此法之妙。盖我之内劲整体真力中,除筋肉遒放之拉力外,发力之际某些器官如何利用适当,则为动力,如利用不适当则为阻力,横隔膜即为此类器官,于发力之际,我之呼吸与大气相应合,气沉隔膜下,所谓“气沉丹田”则发力适当,如隔膜发紧,气浮于胸,则发力必不能均整。发力时若呼吸能与大气应合,无论以呼气之法或醒气之法,利用声由内转之功夫,则力必均整,此仍系利用宇宙之力波也,故习时须以声辅也,同时亦应如此。
(十七)俊鹤舒翅
此法与上述第二法略同设我裹吞对方之力并引进其身之际,由于彼身向前俯栽,身势过低,若用直拳击其面,则我发力即有不及之虑,故必顺势横击,我之右臂手心向下,以我右小臂内侧为锋面,横击对方之面部或胸部,对方亦必负伤翻出。此法只适于退步发力,若用于进步发力,则现出左足而右足进击或出右足而左手进击,习时须体认此种发力之道。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仍须利用宇宙之力波,要有大鸟乘气流直飞横游之势,故喻之曰俊鹤舒翅也。
(十八)浪力三顿(十八技击法之头打法)
此大成拳之头击肩打之法也,仍须依本人体重力动能之法则,亦横走竖撞之打法。设对方将我之双腕皆叼住,其形劲皆甚扎实,且将我之两臂向左右两侧张开,其右足在前,彼随时即有起左足欲撩我腹裆之势。此际设我右足在前,我即用右足猛然蹬地,借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我之双臂猛然向后撑去,将对方引进就我,我随势以头之前额为锋面,借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撞其面部,彼必负伤翻出。
设我右足蹬地之际,左臂后撑,而右臂即向我斜下方撑去,亦是意欲将彼引进就我,我乘势用左肩头撞彼之左肩头,对方亦必翻。以我左足在前,则左足蹬地之际,我之右臂向后撑出,引进彼身,我乘势以我之右肩头撞彼之右肩头。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以此种浪力将我之重力势能化重力动能,而递至彼身,以头或两肩为击敌之锋面。故习时须有浪力,在浪力之带动下,使重力对我之整体之某一局部锋面而传对方之身体某一局部,以夺其重心,此即撞打之妙也。故习时须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两臂具之头,妙在蹬虚足。习时也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同时仍要体认宇宙力波之微妙。
(十九)寒鸡立雪(活步劈拳)
此法亦是横步竖撞之法也。仍依本上述法则,设对方出左足并起左手击我胸腹部位,我出右足起右手以推错裹抱之力,横截其左手,吞噬其力而引进其形,待其形略前俯,我之右手猛然自其右小臂之上向其胸肘部位翻扬横推,同时我起右足向其左小腿之部横踩,上下之动作须做成一个动作,对方必被撞出。设对方来势甚为凶猛,我在横截其左手时,不出右足,而却退左足,在右足蹬地之际右手变翻扬,同时左足借蹬地之力立即起而横踩对方之左小腿,对方亦必翻出。此法之关键系利用来回劲所生之浪力将我之整体摇推起来,以发挥重力动能,将对方撞出。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其迂回曲伸,重心移一之势,犹如游龙之戏鹤,寒鸡之斗惊蛇也,此法为鸡桩之展开式也。习时还须切记,所起之横足不是踢亦蹬,而实是以踩之形式将我整体之重力动能传给对方,与上肢之横推配合,实为推撞之法,所起之横足不宜过高,以不过对方之膝部最为适当。
五、腾蛟挟浪旋
此养生桩之展开式。此式为断手技击横式之一,系利用向心力及其反作用力离心力,仍利用离向本囫囵,陡顿离向之法则。以腰脊为轴,两臂前伸,左手在前出左足,右手在前出右足,左右互换,整体转动不已,进退发力,力生于足,劲贯指端。其势若腾蛟之破浪前进,力波起伏,旋涡滚滚,实有横扫鲸穴之意也。
习时须体认离向二力之功,向心力作用于我之腰轴,而离心力作用于我之两手掌,特别是前手,当我双手触敌,借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力突然停止旋动,向心力贪婪做功,离心力同时消失,我之双掌循惯性力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此种直射力始为技击断手之所需也。离心向心同时生成,同时消失,生成之际,你蓄劲之时,消失之时,为发力之际。我之整体旋动之时,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身若旋球也,整体具锋棱,盖圆中有直也,故此法所试之力,实为惯性力。此法之关键,在于突然中断离心力,此即所谓陡顿,技击断手所需要者正是此类陡顿之力也。由此式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二十)锒头拷打(横转打)
此法系依本惯性力,顿打之法也。设对方出左手并左足,以直拳之形式击我之胸部。我出足,双手自下起,左小臂,以右拳横击其左肩部或其左大臂,以腰脊为竖轴,整体做180’之旋转,所出虚足一蹬地,向心力即中断,借陡顿之力,将对方击出,其势如抡锒头以击物也。设对方来势甚猛,且有穿裆之势,我可用退步断手之法。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双臂旋转时须曲蓄,陡顿之际却须直伸,盖因离向之力同时消失之时,我所出之右拳在接触敌之右肩或右大臂之际有一种摩擦力也。此法之妙即为吞吐,而吞吐无间行也,引进其力即为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不可草率从事。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以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带动两臂之旋转,以两臂之旋转吞噬敌力而引进其身,使用时甚为得力省事,毫无拖泥带水之病也。此法仍是利用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盖我整体之重力系一种分布力,故我用此法发力实即爆炸力之运用也。
(二十一)脑后发炮(叼裹脑后打)
此法仍为利用惯力,触敌时爆发为炸力。设对方出右足,起右手欲击我之面部。我出左足,双手并去,右手以叼裹之力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左手旋出握拳击对方头颅之丘脑部位,我双手之动作,应不用局部之力,须借腰部拧摆横摇之力,与所出左足蹬地时之支撑反作用力,同时吞噬其力并引进其身,务使敌就我而击之,如是方为妙也。此法若能操之适当,能使对方毙命,故学者宜慎用之。
同时仍须体认“离象本囫囵、陡顿离象分”之法则。须使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以炸力形式递至其身,亦即我之整体于发力时必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也。不如是则力必不均整,故运用此法以击敌,力如炸药拳如弹,手至敌身力分布,此即曲中寓直之炮捶也。同时仍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
结论
大成拳之断手,共分五式二十一法,皆以力之运用为主,整体发力,锋面触敌,借宇宙之力波,发挥本能活力,非局部片面之法也。习之恒久,自不难升堂人室,而是莫知至而至之妙,应掌握之法不宜过多,多则临战时心被束缚,盖不果决故也。
此文系我暮年发病时所作,写作时常有笔不从心之感,然此文之要义却嘹然明畅,一日劲力均整,二日三角预应,三日单重发务,四日无法即法,法在无念,五曰提顿吞吐,沉托分闭,六日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学者能于此六义中有所体认,则于大成拳之道盖亦思过半矣。我常感到天地间之学问实无穷尽,而笔墨又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蕴也,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
录自《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编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拳学要义(王芗斋)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诫,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非仅使身体外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动为甚么?静为甚么?结果是甚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甚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人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①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当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②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舆有勿助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方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③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为知己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有之。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竞,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掺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藉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习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诣之不一,识鉴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欲使斯道崩溃永坠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
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丑态百出之日矣,诚可惜而复可痛之事也。幸我拳学前辈,秘有传人,遂留一线光明。近二十年来各地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学的轨道。其实学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都以此为为生,对于拳学根本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愿指明其人,以留谋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批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宜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问:与闻先生之论,道破国术之要道,别开生面,另辟别开一新途径为同人谋幸福,但亦有云指谪太极拳仍有过当之处。
答:鄙人识道尚浅,非敢云别开生面,不过遵前辈传统推广而已。在太极门中,余之好友极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处,亦因该拳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较多之故,尚不吝指谪,否则亦早不屑论矣。谈到实在批评的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余幼时闻有丹士张三丰先生之名,及长外游,得识各家同仁亦惟习太极者多,故对该拳怀疑已久。闻该拳为张三丰先生所传,故余早有卑视三丰之意,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该拳绝非先生之传。其实是与不是没有一些关系,就即便是三丰后裔未得其要亦无足论,三丰先生之传人不知为谁,想当不及三丰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个人得传之真伪与否。况今习该拳者,各人各样,理论不一,任意伪造者乎!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著己身事更糟。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甚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甚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闻该拳有机坛扶乩而学技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之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问,如有见教,我更当扫径欢迎也。
问:先生批评太极拳之错误,自当承认,然友中习拳而得健康者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评似有失当。
答: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之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问:拳术的门派太繁,理论不一,知友中习者尚多,亦有照书练习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书可采?
答:拳学无所谓那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认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至于著作者,亦不出此范围。此道虽是学习很易,但亦非如此盲从之简单,往往经名师之口传心授,尚有数十年而是非莫辨者,岂刻板文章所能济事。凡一件学问应先明理,由基础体认工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探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姿态如何耳。余据卅年教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敏者,多欠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代目,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然不原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也。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即或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效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亦未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之层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之,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意 拳 正 轨
王芗斋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淹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及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日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而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阊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师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人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迨不多遘。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篑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不为道而远说益征。芗不愿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俗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人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识半点真伪。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钻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窍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己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序。
中华民国18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一、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心身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犹忌扬头折腰,肘膝过于曲直,总以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尾闾脊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者换为强,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二、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伸筋腕项(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顶齿扣,足根含蓄(含有若弹簧之崩力),六心相印(手心足心本心顶心也)。胸背宜圆(阔背筋大雄筋异常有力),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挽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趟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脊背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像其形,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若能得此要,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大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化。故郭云深大法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指此也。
三、用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图一)柔劲外方而内圆,(图二)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稍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柔半刚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临实则刚而柔在其先。无论千差万异,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芒芒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挽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图三)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图四)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图五)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采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易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身之气孔闭塞,而于血液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睹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四、练气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庄子云:技也而近乎道矣。然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习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躁尘伪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士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练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到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弃实,渐渐结丹人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五、养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性,练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题参人。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也。今以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睦,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眠,气眠则万物无生,耳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如对镜忘镜,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是虚空,空无所无,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六、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金,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生克之说能致胜之理?此生克之学,欺人误人谬谈之甚也。苟能不期然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谈拳。盖拳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日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圆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乃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股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混元力也。
七、六合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意拳正轨(二)
王芗斋
八、歌诀
歌诀者,拳术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专,意味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也)。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稍,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丹人田。齿为骨稍,扣则骨坚)。头顶如悬磐(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县,亦禅学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泼,进钻夺位)。提膛裹扒缩,滚锉挽撑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稍,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稍,血为气之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必失战斗力矣)。
九、交手径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滑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L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像,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白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取胜,不能察颜而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好。步踏中心,钻人重心夺敌位,即是神手亦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以前步做后步,以后步做前步,更以前步做后步之前步,以后步做前之后步,前后自无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势勇猛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风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稍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返身顾后,亦不觉其为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进头进手须进身,身手齐到法为真。内要提,外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人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出双手来。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栏。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何为进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处,气发自丹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十、龙法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而侧人,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人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十一、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剖食、猛虎摇头、猛虎跳涧。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钢锉,用斩、抗、横、挽、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打、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迫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非口传心授,莫能得也,聊写其大意,未克详述。
十二、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攒裹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之用。攒拳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变化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枢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附记:
意拳正轨》 一文,系先生壮年之作,早巳散佚。近由香港同好,寄至保定,请重加修订者,先生,以无暇及此,遂搁置迄今,因传抄之讹,间有错字漏字,余因限於水平,下敢谬为补正,将有待就正於高明。纵观全文,与先生一九四四年所写《大成拳》 一文中,所说末尽相同,与近年之说差距愈显,兹举数例:
㈠自序中之意拳来源。
㈡练气之说。
㈢交手径法。
㈣龙法、虎法及老三拳之解释。
余之谬说,为先生著文时之水平,若是秉承师说博采各家,犹未能尽洗旧说更辟新径,後经三十余年之不断提高,去芜存菁,弃者弃、立者立,遂成今日之说。然此文犹有供学者参考之价值,更可藉此文略见其发展之迹,下足为先生累也。
椿法换劲、锻链筋骨,用劲之章与近二十年之说法大致街同,无大出入,练气一章系根据传统养气练法更参以释道之说而成,三十年前先生已批判之、弃之而弗谈。五行合一 一章,与後说无异,六合一章,後仅保留「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之谓合」之说。
歌诀一章,与後之说大意无出入,仅「形具切忌散」之具字,疑系体字之误书,後改为「神形切忌敌」与原著无出入。
交手径法一章,大致系传统之法则,与後之说尚符,然本文中「下腹要充实」「吐气开声」二句与後之说不同,前者改「小腹常圆」後者即用「试声」之法。
龙法、虎法二章,近二十年已不再谈,龙法之意为身形矫健,神形力具,忽隐怱现,变化无常,不 可捉摸。虎法之意为气势逼人,周身之力浑圆一贯,一到全到,如虎之勇猛无畏也。故後文有“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之语也。最後一节,三拳之说,後增益为“践拳”系指步法,“钻拳”亦即手及前臂,“裹拳”指身法,包裹万象之意。
下揣鄙陋,妄为先师遗著作补证,疏狂之处尚乞鉴谅,并乞高明指正。
姚宗勋谨识
於北京兴盛胡同二十八号西屋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谈 谈 试 力 和 试 声
王芗斋
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在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身体均正,筋肉轻灵,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之大小,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力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逐渐认识此种力,操之有恒,自不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也不难人手而得,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不足曰得拳之妙。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三角、螺旋等各种力量,亦自然由试力则得。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螺旋实自转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也。而所有一切力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连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成为片面也。至于用力之法,混噩一贯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在要神经支配之大义,即心意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耳。动作时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无处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并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意无断续。不论试力或实际发力均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听力以等其触。神宜内敛,骨节藏棱,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处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假借种种之力,言之太繁,姑不具论。就全体而论,要发挥上动而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进,前后左右都相应。上述试验各种力量得之后,始有学拳之可能,功力笃纯,可逐渐不加思考,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得本能触觉之活也。具体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到全体无的放矢之不可,否则难得其妙。
试声为补足试力之细微所不及,要声力并发,与徒作喊意在威吓者不同,而闻之者起卒然惊恐之感,试声口内之声不得外吐,乃运用声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变无声,故先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习 拳 一 得
王芗斋
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一切事业。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与否,在于平常休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不合于卫生。须要详加研讨。并经实际的考验,究竟怎样才是正当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赤白血球的数目。至练习一个相当时期以后,再行检查,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所谓正常的运动是适应人体的自然发展的运动,唯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强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使全身的细胞及各个器官发生高度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燃烧作用。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现活动状态。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予细胞以一定的刺激。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体力与健康。若运动不当,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急性心脏扩张,因此不得不停止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具体细胞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之筋肉虽早已疲劳不能忍受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觉到运动后比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是以其个人的筋肉的心脏所能负担范围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而达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使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大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的筋肉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之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形之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要知拳学的运动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种运动可以说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殊学术,但从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凭主观简单了解的。若主观的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不动,如何能长力,不但有很快增长力量,而且能够医好许多在医学上治疗不好的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医学与预防医学上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是一种最合生理的运动方法。
至于一般的运动,有的失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发达。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复元。一经运动反受残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见著名运动家和运动成绩优良的青年,而研究学术课程反多落后。这都是运动不当所发生的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至于过去拳术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凡此种种,都是与运动生理相背驰。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保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造。但需根据原则与事实,继续不断的求创造,然需切实再切实。所以良好的运动必能发挥具体聪明与读书足以增长知识,而能致用之理并无二致。所以运动无论如何不能过激,再若详细分析现在的运动,都是以青年为对象,而忽略了四十以后的壮年人和老年人。实际上惟有四十以后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任务。忽略了这些人的正常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失。以运动的原理来讲,静敬虚切是习运动的要诀,同时还要浑大深憨的精神来培值他。如运动时不许闭气,心脏搏动不许失常。横隔膜不许稍紧,都要常识丰富的人,方易体验。至六十岁以后的人,若求技击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健康实非难事。
学习运动大致不外三个目的:1.求卫生身体健康;2.讲自卫;3.寻理趣。求卫生使身体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象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若骄揉造作,蓄意别为,则徒然扰乱神经,消磨时日,再要激烈的搞起来,则终将受害而影响健康与生命。
运动的结果能使身体强健,进一步就要讲自卫。所谓自卫,即可压倒群流。若习到纯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议和言语能以形容之妙。但是自卫与卫生有不可分离的联带关系。首先要身体健康,继而要身手敏捷,力量过人。方法巧妙,才能适意而行。可是在想增长力量,切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约求身手每捷,动作迅速,锻炼时以不动为最好。若是觉得枯燥无味或是烦累难支,也不妨稍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念要深切,不需要形式上作出来。形式上一作出来,就如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这样方可能逐渐的体会到四肢百骸各种细胞工作如何。不致使体验漠然滑过,这是学动最简单的条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观表示灵敏,不唯毫无所得,反根本消灭了希望。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若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参杂其间,就可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了。
这种运动极简易,可以一目了然,收获也极快,不过需要不用脑力,不用气力,不单独消磨任何时间,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方可奏效,而有益于身心。若想耍花样示强威,必将终无所成。 这种运动虽简单,而有绝顶聪明的人愈学越感其难,竟有终身习行,苦心锻炼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字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学非常,就无疑走人了岐途。这种运动的理趣是无穷的,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愿略举一二原理竭诚欢迎同好者参研究讨。 如动静、虚实、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让、追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参互错综而为的。做到圆融的圆融还要反回头来学初步,这一切一切都是不能分开的,要分开可就不能认识这种运动的真谛。 在这种运动中,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要实虚虚实得中平,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
以上是为实学求力的人所说的,若不依照这种规范来学习,终身锻炼不能识,果守这种规范来学习,一生学之不能尽。至于试力运力、发力蓄力以至有形无形种种,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不具论。若非逐渐的搜求钻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一经人手便感平凡无奇,非常容易。因为这是一种平易近人,一法不立,无法不备,虚灵守默而应万物的运动,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触类旁通。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习拳主要的是首重卫生,其次是自卫。心拳能使医药无效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很快的都能恢复健康,使劳动者劳而晚衰,使失去劳动力者能够恢复劳动。这样才是拳的价值。这种运动可以说是运动的体息,体息的运动。自卫是技击的变象,学技击不是社会人士所想象的这手这么用,那手那么和,所谓技击既不是那样的复杂,但也不是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而是首重修养,再按身心锻炼,试力及发力寻步骤学习,才可以逐渐的进行研讨技击。否则恐终于是非莫辩。盖修养是先由信条及四容八要方面来作起,信条是尊长爱幼,信义仁爱,智通深厚,果决坚忍。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是静敬、虚切、恭慎和意和。有了以上沉实的基础才能说到身心的锻炼。锻炼首重桩法,同时研讨关节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单双重的松紧,单双重不是专指两手两足的重量而言,头、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四体面骸,即些微点力都含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至于撑三抱七前四后六颠倒互相为用,则不是简单笔墨所能形容。总之大都要由抽象作到实际,这不过是仅略述其目录而已。
试力,力之名称甚繁难能俱备,盖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无论做何力的练习也得要形不破体,意不着象,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有形的局部片面的动作,便呆板而减低力量的效能,并且断续散乱茫无所从,较技如牛斗而趋于死僵之途。试力要从假想去作,假想是无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断的,也是无往不浪的。拳学这件学术都是要由空洞中得来,精神意思要实足,不求形体相似。
发力要发这种力量的功效,须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种力学的知识然后与大气的力量起应合,能与大气起呼应,才能利用波浪的松紧。要知发力不是注重击出,或没有击出,击中未击中是要看自己本身发出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正,具体螺旋的综错力量和无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轻松准确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发动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条件,始有学拳的希望,至于能学与否则又当别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歌要与诗词
王芗斋
一、歌 要
1.站桩时既愉快又甜蜜,省力得力增力而舒适,继续再把技击谈几句,最便利就是军士操的稍息。要在内外均正
力合一,由虚空寻求力之真实,拳学要道,一大半在抽象求实际,内外浑噩要调息,神经支配一切力,毛发直竖
意如戟。用力轻松,含意如铁石,高则扬其身,筋肉宜遒敛,低则缩其骨,具体含着躜捉拧裹待发的时机,间架
配备常合适,节段曲折面积存虚实,点力松紧均衡无偏倚。无形变化,纵横高低。体察周身无乘隙,以及假借种
种力,言之繁难以极。略举一一简单式。空中旗浪中鱼,都是借镜之良师,他如动似山飞,静如海溢。神犹雾豹
,气若灵犀,语虽抽象神意要切实,想来真是无边际,作起反觉很容易,只要处处留点意,并没什么奇能事。不
过聪明学识有关系,和个性之距离,与所需不所需。
2.运动时慢思量,内外安排须妥当,变转轻移不慌忙,遍体筋撑骨棱尖而放。态似书生若女郎,伟大犹比楚项王
。一声叱咤风雷响,神情豪放雄且壮,遇敌接触似虎狼,举步轻重如覆沟壑深千丈,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
不弹簧,齿扣足抓毛发似金枪,根根无不放光芒;神光离合旋绕在身旁,譬水之有波浪,回旋不已。纵横在汪洋
,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悠悠扬扬舒且畅,一经触觉立时即紧张。如同火药爆发状,炸力发出意不亡,无形
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闪展进退谨提防,打顾正侧丝毫不虚让,势均力敌须看对手方,犹如鹰鹘下鸡场,翻江倒
海不须忙,丹风朝阳势占强。拨钻拧挫断习蝗,勾锉刀叉同互上,腿足提缩似螳螂,揣敌力量之方向,察来势之
机会,度敌身之短长,势如龙驹扭丝缰,谷应山摇一齐撞。
3.用功时莫发急,应找个适宜的场地,利用大树的吸炭呼氧,和紫外线的杀菌力,再凝神静气的站立。身体宜直
两足分开与肩齐,周身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内空洞外清虚,手要慢慢轻松提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
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往鼻左去。往怀抱不粘身,向外推不越尺,双手变化在这范围里,不计姿势之
好坏更不重式之繁简与次序,须体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极平易,研究学术不分今古与
中西。这种运动真稀奇,因为世人多不知,不用脑不费力,并不消磨好时日,行站坐卧都可练习,和无限的神思
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体会到这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荡荡随精去,精力充沛神不
疲,注意顶心如线系,遍体轻松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疯如痴如醉如迷,蓄灵独存悠扬相依,海阔天空
涤万虑,哪管它日月星球在转移。只要你肯恒心去站立,自有你想不到的舒适,这就是诀密。
4.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有形和无形,有意和无意,具体、局部、自动、被动及蓄力,有定位无定位,
应用和练习,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肌肉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
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金截铁,冷决脆快,刀剪斧齐,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
任转移。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这种学术并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
具体的切实。
二、诗词
脱肩松臂懒束腰 神情意力似粘糕
一切知感全不要 静室长露赤条条
站桩从来不喜平 养生自古贵平庸
神动得自有象外 意存妙在无念中
浑身肌肉挂青霄 毛发根根暖风摇
慧眼默察三千客 凝耳细听二人娇
沧海飞波游龙戏 流云吐白紫兔嚎
无穷假借无穷象 有如蓬壶踏六鳌
神如雾豹容窥管 气似灵犀可辟尘
养生别开面目新 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 动如腾蛟挟浪奔
吐纳灵源合宇宙 喊声叱咤走风云
不知素问千年后 打破樊篱更多人
大法别开生面新 陶熔万物浑乾坤
承党栽培千年后 打破樊篱有多人
眼底手腕都留痕 直取旋绕力横撑
矛盾错综须统一 精神杠杆要长伸
刀光闪闪卷枯叶 手握提按斜撑错
裹缠横绕云龙蛇 雷电交加轻也重
惊吓天涯鸟飞绝 光烂无限力如铁
足踏泥泞半尺雪 眼底心头扫鲸穴
不动如山岳 南指如阴阳 无穷如天地 充实如太仓
养生不喜平 岂知贵平庸 身动超象外 意在无念中
深究求精造 利用虚无空 意力似猿猴 脚步似猫轻
神意自内发 力由远处听 不即亦不离 日久便成功
拳学理至精 运用在虚实 灵机自内变 力由远处听
身动似猿捷 踏步如猫轻 勿忘勿助长 久久自登峰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含笑似蛇惊
肌肉含动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日虹
刀光闪闪卷枯叶 惊吓天涯鸟飞绝 手握提按斜撑错 光芒无限力如铁
裹缠横绕云龙蛇 足踏泥泞半尺雪 雷电交加轻也重 眼底心头扫鲸穴谈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精贫出豪举,得闻慷、慨声,大气包寰宇,挥浪卷溯风,吴钩运起吐长虹,发声喊,山摇谷应,舞龙象,飞似梨
花影,赋长歌,整备山河定,七尺躯,任纵横浑一,似山崩潮涌,顿开金锁走蛟龙,打破樊篱舞。
******************************************************************
先生曾赋诗以表情怀:
拳术别开一面新 筋存劲力骨存神
静似伏豹腾空越 动似跤龙扶浪奔
叱诧一声风雷动 打破藩篱有几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杂 谈
王芗斋
一、论养生
我国养生学历史悠久,惟多失散逸,门派迭出,多至不可名状。而各有专家独造之功,以致深奥精邃老手,各有其特长。所有理论,大都歧正相生,参差为用,而结果多自矛盾错综。辩证再辩证,发挥出人体及多种生物独赋特有之精神,盖人飞不如禽,走不如兽,故采鸟兽之长,补人身之短,都是在“以形取意,以意象形”,颠倒互用,体会操存,逐渐得来些掣电轰雷,悚神泣鬼之术,而是学它的精神,特能所以。如果光学其形体,则风度、禀赋、性格、良能,就完全销毁。这种方法是在“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永远保持有毛发如戟之意。大凡鸟兽多有无畏精神,它的智力不会增长,而特具的本能是永远在的,鸟兽的头是灵活的,目尖锐,肩撑肘横,指弯爪拧,头颈更多增强顶缩力量,腰胯如轮,扭挫提旋;交叉互换,膝纵足提,浑身力量含抽丝之状。察其形大致有熊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会其意,静如潮涌涨,动似风云走。先师云: “神如雾豹容窥管”,“气似灵犀可辟尘”,这种练功方法,肌肉里总含有活动力,骨中存着横拧转动的精神力量,力的发作“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有定位无定位”,“被动自动”,“整体局部”,具体而微。
练功时,不在于姿势如何,也不在于形式之繁简,更不在于次序之先后,而在于精神支配之虚实,以达舒适得力为止。有人问, “力量如何以为之活动”?上至头顶,下至肩足,都是牵一发而全动,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前后左右都相连,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手足膝胯,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五脏之内又都有所配合,此之谓“活力评蛇”“游泳相似”。又有人问,“即云养生又何以为动力”?按养生和锻炼都是一气之源,然有虚实动静,有形无形之别,可就相距悬殊。养生原理是神经稳定,内在舒适,虚灵守默,而应万变。应当是对镜忘境,不堕于庸欲愚昧,居尘出尘,免沉于“得失惧扰”杂念之中。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息,神息则万念惧寂,耳目心意惧忘,即诸妙之源与所谓“耳目生意”颇相近似。
二、论 舞
运动是平易近人的学术,然而情趣无穷,古人大都以礼、乐、射、御尽求为基础,到清初就破坏无余。从前不论文人武士,无不精心研讨,文人善拳技,武士诸多能文。自清以来,拳学已被湮灭迨尽,而舞道更是久湮无闻。殊不知舞是启发人类天赋良能活力的一种学术,也是抒发感情,振奋精神的最高艺术,并且可以却病养生,陶治性情,更可使爱好者延年益寿。
舞道内分四项:游龙、惊蛇、白鹤、挥浪。初练时浑身肌肉伸展,骨节起棱,头直、目正、神庄、意静、手指腕拧,有勾、搂、扭、错、裹、撑、横、卷之力,两足如在泥雪中求动,双膝提纵,力若抽丝,目光远望,手底留痕。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之后,方可进一步学练复杂舞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站 桩 漫 谈
王芗斋
一、序 言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小册,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决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健身)之术。即长,外游各地,访名师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健身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意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健身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走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又称为浑元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健身一道稍有心得,深愿供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健身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健身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国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二、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没有书籍稽考,也乏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的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从斗争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研究探讨中得来。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健身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文虽简单笼统,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黄帝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健身)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症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并和《灵枢》相互为佐。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独立守神”。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住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宋代之后,多亦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特的功夫,但也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健身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从青年时代略识健身门径之后,就一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书,细心体会,同时按照师友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缀的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它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三、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势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次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特效,五十年来从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几都有效果。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云“提炼精华,洗净糟粕”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己的效能,譬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调。
四、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躁、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质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数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认真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复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曝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摒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憨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求枝节片爪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失调,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象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做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
还要注意四容五要: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硬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练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在练功方面来说大都就是“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意。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或肌肉系统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性情以及其它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分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初学时多有怀疑、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实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浮聪明,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己身,都是错误,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操持。若本着以上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
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锻炼
关于《内经·素问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大医师们早已说过。我对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锻炼稍加补充。“独立守神”,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有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招式断续的方法,那就是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慢性的戕生运动。
锻炼时要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洞,外要中正圆合,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喜欢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条空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系,—卜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像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锻自炼,神经不养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怎样才能凝神定义呢?要使意念如烘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者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肌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然自在地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不可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一有矫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和“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意义就在于此。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能保持,自然地增强新陈代谢,有了基础,才能逐渐学动。然后才能体会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扭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故不叙谈),全体就自然地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一用力身心便紧,而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这种力量是精中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笨拙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雾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挣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夕形笨拙,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步功夫表面好像另是一种,其实是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抗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体,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兰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体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
六、调配方法
1.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撑,或力量的弥合,肌肉的联系等法。
2.内脏支配,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根为用。
3.时间调配,是以学者性情浮沉,体质强弱为基础,总要不超过负提能力,不使思想上产生烦闷或厌倦。
七、养生站桩歌
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园,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嘘,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和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它异。
再谈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有形和无形,有意和无意,具体、局部、自动、被动及蓄力,有定位,无定位,应用和练习,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齐,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有忽高而低,高低随时任转移,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这种学术并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体的切实。
八、基本姿势
下面画的几个姿势轮廊,只何供初学的参考,略补记忆之不足,不可认为就是用功的依据。运动的特征,是在运动中体会身体内外的变化,如何使浑身大小关节,都成钝形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积,尤不许有执着点,而是轻灵浑然,想浑身血液循环有如水钻沙子之意,按之如水中飘木之力,而全身又象湖水空舟飘飘无定,惟风力是应,听其自然。这种神意的表现是随着个人的风度、性格、天赋、特征以及年龄的老幼、体质的强和用功时间的长短,病情种类之不同,当然就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表现。
因此,说明这种运动必须根据一切不同的条件,深人体会,逐步加强,随时调配,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运使变通,使局部跟着全体起作用,经过锻炼大都有效。如果某处有病就治某处,非但无效,且恐有损失,如果忽视这一点而精神、力量一切就不够了。 按调配的方法,一有形、一无形,有形的是姿势、骨骼肌肉,无形的可就无穷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范围的,但姿势也是需要的,不过要把这种运动完整的用图表现出来,目前因客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做到。
1.站式
①休息式:两脚略成八字形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脚着地,脚趾微微抓地,全身重量放在脚掌上,两膝微曲前不过脚尖,臀部似坐似靠,上身保持正直,两手反背贴腰,臂半园,腋半虚,身躯挺拔、正直。
②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指向斜前方,掌心向下,如按水中浮木或浮球,其它同休息式。
③托抱式:两手近不贴身,远不过尺,手指相对,手心向上相隔约三拳左右,位于脐下,如托抱一大气球,其它同体息式。
④撑抱式:两手抬至胸前,距胸约一尺,手指自然分开微曲,两手相隔约三拳左右,手心向内如抱物状(为抱式),或手心向外如撑手状(为撑式),其它同休息式。
2.坐式
①端坐椅上,上身正直,两膝弯成约90。,两脚掌着地,相距约与肩齐,两手放于腿根部,手指自然分开并微曲,指向斜前方,臂半园,腋半虚。
②两脚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根着地,双手如抱物状(见站中之撑抱式)。
3.半伏式
一般对消化系统病有较好疗效,双手扶按在桌、椅背上等或两肘搭伏在桌面上亦可,两腿分开如站式,臀部后依如坐凳,腹部放松。
4.卧式
身体仰卧,两腿微微分开,两足跟着床,两膝消弯曲,肘部着床,两手放于腿窝或小腹部位,也可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以上几种姿势,其头部可正直,有上顶感,也可向后仰或左右稍偏。两目可闭,亦可半闭,也可睁开看远方一点,或漫无目标的看远方,全身要放松。意念活动极为重要,请阅正文。
九、练习站桩的体会和常见的现象
随着各人身体强弱和病情不同,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感觉及表现各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练习十日左右就能休会到站桩的好处,感到练功之后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练功的进程逐日增长的。有的练习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麻、胀等现象,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他缺点所致。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地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除。至于不觉疲劳的有规律地颤动,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地抑制,也不要有意识的扩大。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练功过程中的好现象,病愈之后,自可消失。
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
站桩能够调节神经机能、调整呼吸、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因而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系统以及新陈代谢各个方面的病症,特别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经过四五十年的经验,其效果虽因人因病而异,有大小快慢之别,但除去随学随止外,没有疗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人病愈之后继续锻炼,大多收到转弱为强,老当益壮之效。
录自《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编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养生桩简介
王芗斋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祛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园,腋半虚,左手不往右身来,右手不往左身去,动作变化在这范围内。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作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生桩的特点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骨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内在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先师所谓“形意是不求形骸似”就是这个意思。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松紧问题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本质。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也就是说,形体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
肌肉锻炼
“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口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为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正是为了加强运动。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调配适量,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锻炼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舒适得力为原则。
调配原则
1.姿势调配:姿势的变化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反过来说,形式也可以改变意识,所谓“意自形生,形随意转”的基本道理,就在这里。在调配方面,根据学者的具体情况,不外乎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膝、髋等,都要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是轻微细小之处,都要如此。
2.内脏调配:内脏调配的关键是——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作用。这种调配,必须通过学者的主诉后,从意念上给以暗示,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机体的局部调配而直接影响某一脏器。以上所说的调配,仅是一般要领,也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如果功行已久,有了深刻体会后,这些方法就无关重要。
克制杂念问题
因为这项运动是一种双重锻炼,不仅锻炼机体,而且能驯服精神,所以,克制杂念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人的思想是广泛的,尤其成年人杂念更多,一般来说排除杂念是不易的。因此,多数学习养生者都把排除杂念看成一个困难问题,注意追人静,但却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人,前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按内托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但以本人体验,惟有采用任意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恢复和稳定精神。在杂念干扰厉害,本身应象烘炉大冶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尽在我淘溶中,这样,往往不期却而却,不期制而制的情况下而达到人静。以上介绍,只能参考,不可执以为主,必须亲自锻炼体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站 桩 功 要 点
王芗斋
站桩功不需注意深呼吸,不意守丹田,不讲大小周天循环,更不讲阴阳八卦。通过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姿势动静虚实松紧的调配,适当的意念活动,渐渐地达到呼吸方面慢、紧、细、匀,思想人静,身体舒适轻灵,体内息息相生。在练功时间内精神无思无虑,不论站、行、坐、卧均可锻炼,简单易行。
练功进无论采取那种姿势都要全身放松,摆好姿势保持不动,各大小关节似曲非直,经常注意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也就是在放松的前提下,又要保持全身和谐完整一致。在拳技上称为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体内空灵,外形中正圆合,以意为用,以形为全,以静为合,形意一致,可以取意,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内外合一。以上要领经过长期锻炼,才能领会其精神。关于姿势的调配,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体质弱的可采用坐卧为主,站式为辅,体质较好的应采取站式为主,扶树等辅助式相配合。一般病情不重,体质中等的人锻炼举例如下:
初练阶段:预备式和浮托式为主,适当配合辅助功。以松为主,适当注意松而懈,紧而不僵,以放松意念活动为主,适当体会水浴活动,每次可站三十分钟,勿疲劳。这一阶段可能感到四肢疼痛,也可能旧伤(局部)似有复发的反应,要防止失去信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也有舒服的感觉,心身愉快,精神饱满,食欲增加,体力增强,病情初见好转。这一阶段,大约需三个月。
第二阶段:疼痛等不适感觉基本消除,既使有些反应也无关痛痒,自然感到舒适得力。通过相应的意念活动,消除杂念,体内微动,病情大有好转,信心大大增强,精神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这时可练推托式,分水式,学会掌握两三种站和两三种辅助式功,可以加强练手。这段时间大约需半年以上。
第三阶段,是属于强功不作详述,病症适应姿势的举例:
1.神经衰弱:适应撑托及卧式。
2.高血压:适应撑托、扶树、扶椅式。
3.心脏病:适应靠树、浮托式。
4.肝脏病:适应揉腹上浑圆式。
5.肺病:适应浮托、举手式。
6.肾脏病:适应揉腹、环托、分水式。
7.肠胃病:适应扶椅、揉腹式。
8.半身不遂:适应扶椅、浮托、掌托式
9.关节炎:适应浮托、分水式(加深)。
以上是根据一般情况而言,无论什么病初练时均需以浮托式的主,再根据疾病,体质,具体情况调配不同姿势加强配合,不可强调那种姿势。
意念活动和入静
“凝神定意”的练功的重要一条,它能使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修正,调整生理机能,因初练时往往不易入静,即通过意念活动来克制杂念借以达到人静的目的。意念活动也叫意念假借,即是设想某一种轻松愉快风景幽美的境地,使自己仿佛置身于此景中,以达到万念归一,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心情,免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侵袭,一般可用下列几点:
1.放松活动:由上而下的检查自己是否全身放松了。
①面部应似笑非笑。
②上下牙齿应微张。
③松肩松肘。
④继而胸、背、腰、腹、胯、腿、脚……的放松。
2.水浴活动:设想在一个舒适的温泉大浴池里,飘然自在,静听泉水
的涓涓流动之声。
3.搭扶活动:设想双手扶搭于飘浮在水中的气球上,使全身始终处于
轻松舒适状态。
4.幻景活动:设想自己站在广阔的田野上,在欣赏人民公社的丰收景象或站在寂静的山林里流流之旁,湖水之滨都可以。
以上仅举几个例子,还应根据自己的所练姿势,所处环境去结合意念。此外,意念活动还有两点作用:
1.练功时体内效感是轻灵、飘浮、内动,意念活动对这种效感起着极大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2.人体有随意肌和不随意肌,通过放松意识,暗示随意肌肉的放松。
录自《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编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站桩功(初稿)
王芗斋
简 介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操作方法
站桩功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形(姿势)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只要练功时形和意得到了灵活适宜的配合,则力不练自生,气不运自行,可见站桩功的治疗作用,绝不单纯在于姿势的繁简和次序的先后,更不在于所摆的姿势是否美观,也不是某个意念活动机械地套在某个姿势上就能治某种病。而是要通过施功者较全面地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把适应其本身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和意念活动方法安排得当,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到全身舒适得力,轻松愉快,借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求施功者本身必须亲自练功,切实体验,熟练地掌握调配方法。只有这样,治病时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若不从这方面深钻精研,单纯计较某个姿势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个意念活动而忽略姿势的适当配合,就必然会气、力不足,收效不大。
1.姿势
站桩功的姿势既繁又简。繁者,姿势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势虽多,但有共性,即练功开始,先将姿势设好,使躯干四肢保持相对均衡,心胸开阔,筋肉舒展,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的调配,应以患者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站桩功的姿势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在一类中,又可分为几种甚至几十种姿势,现概要介绍如下:
(1)站式
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①提抱式: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园,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双手手指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脐下,拳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嘴微张。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不笑,似尿不尿的状态。
②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弯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它要求与提抱式同。
③撑抱式: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间隔一尺,手指分开,手心向内,抱物状或手心向外与提抱式同。
④分水式:两臂稍弯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向下有如分水。其它要求与提抱式同。
⑤休息式:
第一式: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它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两臂抬起,两肘弯曲,搭扶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守时轮换。
(2)坐式
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能作为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端坐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弯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园,腋不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里八字状。两膝弯曲40~50,又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指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3)卧式
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身体仰卧,闭目,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双手放于身体两则,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4)行走式
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于肝脏病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又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洋后依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脚交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5)半伏式
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依,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
第二式:两脚平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它要求与一式同。
2.意念活动
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念,诱导入静。所以意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克制杂念,万念归一的人静过程。意念活动的原则,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一般应用有以下几种:
(1)放松活动:一是以似笑不笑,似尿不尿的方法体会整体放松,一是从头部向下体会放松,继而颈项、两肩、两臂、两腕、两手,胸背、腰腹、胯、腿、脚、一直到脚趾。如是上下循环不已地反复进行。但是这些整体的上下全体放松,初学者还不易做到,必须先从逐段放松开始,熟练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整体放松活动。
逐段放松法:先后部,再前部,即先从头顶开始,从后头、颈项、双肩双臂双手(开始时如果不能左右同时放松,就先松一边,后松一边,熟练后再时时放松)、背、腰、臀、胯、大腿后面、脚趾,反复进行三五次,再从头顶、眼皮、颜面、口、颈,再从天突左右向两肩的前面、两臂的前面、两腕、两手、胸、腹、腿的前面、脚面、脚趾。反复进行三五次。熟练后,再上下左右一起进行。
这种放松活动,可做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势,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它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一般先从近处听起,越听越远,直到细听极远方微弱的声音。听远时切忌急躁。也不应死听一个声音,而应漫无边际由近及远的细听微弱的声音。
(3)逆水浴活动:设想自己笑卧于适应本身舒适温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头部缓缓下流,永不间断。
(4)淋浴活动:设想自己在浴室中进行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淋浴,水不间断从头部缓缓流到脚下,然后用耳注意听冲到脚下的水流声音。
(5)半身浴活动:设想自己的下半身泡在适应本身舒适温度的水中,体会其感觉。
(6)直立水中活动:设想自己直立在适宜本身舒适温度,将要没胸的水中,水从四面八方缓缓向向体冲撞,任其自由摇摆。
(7)生根活动: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劲立,两足稳如生根,不为飓风吹动。
(8)趟泥活动:设想自己在深没脚腕,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泥水中行走,虽有阻力,仍可缓缓前进。
(9)踩棉活动:设想自己脚踩在松软舒适的大棉花包上,并不时的使身体左右微摆。
(10)依靠活动:设想自己背、臀、小腿部位,都依靠在柔软舒适的东西上休息,全身轻松,没有任何负担。
(11)悬发活动:设想自己有几根头发系悬于矮树枝上,既要保持头发的直立状态,又要使其不断,如是,则全神贯注于头顶之上。
(12)搭扶活动:设想自己的两臂搭扶在栏杆上,或双手扶于飘浮在水中的气球上,使全身始终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
(13)反观内视活动:练功时,如万念纷至,不易排除,则可反观内视,体察身体各个部位是否轻松舒适,如发现某部不松不适,即有意地将其放松。如是,精神意念完全寄于体内,反复体会在全身轻松舒适的感觉,杂念不排自除。
(14)听之任之活动:练功时,如杂念很多,不易克制,则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认为我身如海,杂念似波,风浪虽大,无损于我,风平浪静,水自无波。如是,杂念则不期制而制。
(15)吸收活动:练功时,如杂念难于克制,即可尽量吸收,认为我心如烘炉,杂念似枯叶,四面八方,来者即熔。如是,能使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一胜,邪念自负。
(16)集散活动:当练功有了一定基础,守全体会到全身轻松舒适的感觉后,即可以练功过程中,不时地将这种感觉,由全身集中于身体某部,然后再放散于全身。如是,将这种集中与放散反复进行,不但可以收到整体锻炼的效果,而且对局部病变很有好处。
(17)静观活动:设想自己站、或卧在优美舒的地方,若即若离地静观沧海,明月或优美的景物。心旷神怡,逐渐达到迷离忘我的境地。
(18)天人合一活动:设想自己站、坐、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体会我身为大气所包裹,逐渐感到我身与大气融合为一体,极为舒适,飘然自得,逐渐达到忘我的境地。
3.举例
为了举例说明姿势与意念活动的具体配合,这里只原则地介绍几种疾病的部分治疗方法。一般的高血压神经衰弱、关节炎患者,只要有负担自己身体的能力,没有特殊情况,开始都适于站式功。比如,高血压患者,可做站式中休息式的第四式,并配合淋浴的意念活动。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做站式中的休息式第一式或提抱式,并配合踩棉式的意念活动。关节炎患者,可做站式中的提抱式或分水式,并配合悬发等意念活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施功者必须认真体察患者的一切,熟练掌握姿势与意念活动的配合原则,辩证论治,因人而异,万不可生搬硬套或执著于一法一式。
三、注意事项
1.练功前,应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练功开始,可将头微向后仰。两臂上举,两脚跟着随着身体的左右微摆或转轮换着地或离地。使身躯呈挺拔状(与伸懒腰颇类似)然后使身体逐渐复原,沉静少时,即按着准备锻炼的姿势,全身放松,正式练功。练功结束时,可双手扶膝顺向或逆向转动数次,然后两臂做数次斜前后的摆动,可按照医生所教的简单按摩方法按摩。
2.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功。
3.练功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过犹不及。
4.练功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一般身体较好的,可从十分钟开始,身体较差的,可从五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时间的延长,可以是渐进的(如从五分种延长到六一七分钟),也可以是跳跃的(如从十分钟延长到二十分钟)。练功次数每天可进行二三次,多不过五次。练功时间长短及次数多少,以有余力,有余兴,舒适得力,不超过本人身体的负担(不疲劳为原则。如是,才能达到周身舒适,气血流通,心神得养,筋骨健壮的目的)。
5.练功过程中,可能产生酸麻疼痛、津液增多、哈欠、打嗝、虚恭、刺痒、蚁走、发热、出汗等感觉或现象,甚至多年前的外伤部位在练功其又有疼痛、刺痒的感觉。其实这些都属于练功过程中的正常反映,过一定时期后即自然消失。最后会达到全身的极度轻松舒适,产生肢体丧失感,从而使病情显著好转或证状消失。
6.凡是练过“注意呼吸、意守丹田”功种的患者,在初习站桩功时,应放弃原来的练功方法,因二者在练功基本方法上有矛盾,故对于初学站桩功的患者不宜同时并举,否则不但不易奏效,反而会产生胸闷、气短、头昏等反应。
7.患者应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坚持练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抱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认真遵照医生指导练功,不间断,不向困难低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录自《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编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站桩功法(二十四式)
王芗斋
一、站式
1.预备式:两脚开立约与肩同宽,初站者可站成八字形,两腿直立放松,或略弯曲,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放人上衣兜内亦可),十指分开各弯曲,松肩、含胸。
2.浮托式:两脚同预备式,两膝略弯,最大弯度前不过足尖,两脚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外,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成半圆形,松肩撑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曲,双手向上,十指分开略弯曲,双手指相对,距离二拳左右似托叶个气球,上体保持正直,臀部下蹲,似坐一个高橙,目微闭,嘴微合,心胸开阔,面似笑非笑,自感全身浮飘,有虚灵挺拔之意。
3.扶按式:两臂抬起微弯曲,手心向下扶按,十指分开两手距离约与肩同宽,高度与脐平,其它要求同浮托式。
4.撑抱式:双手轻轻提起,放于胸前,远不过尺,近不贴身,十指分开微微弯曲,手心向里如球抱状,松肩堕肘关节稍下垂外撑,其它要求与浮托式同。
5.推托式:根据撑抱式,双手手心反转向外,似推物状,其它要求同浮托式。
6.浑圆式:两手提起在胸前,手心向内两手指向下,高不过肩,其它要求同撑抱。
7.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曲,双手在胸横线以下,手心向前为前分水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小臂后拧为后分水式,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
二 、坐 式
1.端坐椅边,身躯直立,再膝自然分开,两膝约为90。双手轻放于大腿上,手心向下,亦可手心向上似托一气球,松肩撑肘,头正;闭目,嘴微笑,全身放松。
2.两手放在胸前,松肩提托,距胸远不过尺,近不贴身,十指分开,全身肌肉放松,意念似托一气球,其它同坐式1。
3.两脚前伸,两脚放平着地,两手撑托,其它要求同坐式1、2。
4.正坐,将手举肩前上方,双手距离略宽于肩,靠背含胸坠肘,头上领,两脚提起回勾,全身左右轻轻摇晃数十次后自然稳定放松。体弱者也可把两手放于大腿。
三、卧 式
1.身体仰卧,两腿平伸,约与肩同宽,闭目嘴微张,双手放于小腹部,枕头高低相宜,全身放松如在水中荡漾。
2.两手放于胸前,手心向下,松肩坠肘,意念似听风雨之声,两膝提起,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其它同卧式1。
3.两膝提起,弯曲约为45,双脚平放下踏,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两臂抬至脚前,手心翻转向上,手指向时前方,肘离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松,头部同卧式1。
4、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球状,肘离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松,其它与卧式3同。
四、行走式
1.双手搓按式:两腿微弯,两手分开,双手似扶按弹簧,带领全身移动,两足擦地出步,前足似踩一小球滚动,两足轮流倒换,上领下随,目向前视。
2.双手揉球式:足站丁字步,两臂抬起在胸前,两手似揉球状,左手心向里,右手心向外,十指分开,似直非曲,臂半园,腋半虚,两手慢慢转动,似揉一气球。
五、辅助功
1.双手扶椅:双手扶椅,距离约二尺左右,松肩,腹部放松,臂部向后掀,两脚站丁字步,也可两脚开立,稍宽于肩,上体向前倾斜,头上领,带动全身微微摇晃数次后稳定不动。
2.双手扶树:双手扶树一上一下,脚站丁字步(可轮流调换),上体向前倾斜,闭目,头向前微低,或向左右歪斜,意念脚似踏棉花包,头如绳吊系,自觉全身轻灵并有睡意之感。
3.按摩式:两脚开立约同肩宽,双手扶按肚微微颤动(①双手在肚脐左右,②双手在肚脐上下,③双手按肚脐处,时间不限)。然后手背贴腰,以头带动全身慢慢左右转动(向后看)。
六、金鸡独立式
直立挺拔,左腿提起,脚尖回勾,右腿弯曲,臂部和足跟成直线,左手搓按,右手提携,头领脊柱神经,目向前视,精神集中。
七、丁八式
足站丁字步,两足距离同肩宽,档撑,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前足着地,足跟略抬起,后足吃力,前四后六,两臂抬起,手指向前,三分撑,七分抱,头领脊柱神经,目向前视,精神集中。
八、降龙式
两脚大步分开,前足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一手向前,推托式,一手向后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
九、伏虎式
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松肩撑肘,双手虎口向前,左手提抓,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