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小时候的居住条件 -- Swell
算是受几个帖子的启发吧。
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大概是50年代到70年代:
我爷爷这边,50年代就搬到吉林市了。虽然他也才三十多岁,但是已经是个不小的领导了,副局长吧,而且局长其实是市委挂名的。他就是实际的局长。单位负责给划了块地,盖了个平方。地很大,后来我家的北边和西边分别修了条路,于是院子其实已经被咔掉了两大块,但即使如此,数百平米还是有的。但是房子不大,是一个L形状。一间大的正房,有大炕。中间是一个厨房,另一边是一个小一点的厢房。 有个小火炉。整个房子是砖木结构。大概就是砖的剪力墙,木头做梁负责支撑房顶。房顶是木板搭的上面有瓦。 所以人在屋里是可以看到房子的梁的。有句话叫东北三大怪,生个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把孩子的摇篮吊到房梁上。所以,你要是没有房梁你怎么吊。 我就是大概我们家最后一个享受吊床的孩子。院子也是有用的。当时的单位,即使是市委当领导,也得半脱产。家里的大的前院种玉米,大概提供一部分家人的粮食。后院堆积杂物。
但是我家后来人口急剧增加,由两个大人,1个孩子,两个老人,5口之家,过度到两个大人,7个孩子的9口之家(老人去世了)。这时候爷爷又被斗倒了,家里很穷。于是几个儿子,我爸爸和叔叔,自己动手,把L形的房子,变成了+型。就是在后院,把柴棚变成屋子。方法也很原生态。如果看过牧马人的朋友,对秀芝有印象的话,秀芝就是用泥做成泥砖,然后盖房。我们那里也是如此,弄些黄泥,然后兑水,放到磨具里,晒干。还是很硬的,用手捏不碎。 这样就可以用砖盖房子了。这个泥砖外面要刷一些灰,用来防水。就这房子的一面墙可以减少工作量。从墙上拆下一些砖也不要浪费,可以做比如窗户,门这些部位。砖的上面依然是用木头做梁。但这个木头都是自己砍树做的,稍微形状就差一些了。最难的是房顶。买一些板材,但是瓦就有点贵。好在当时东北已经是工业化社会了。托人啥的能弄点旧铁皮出来。把铁皮钉在上面,就是金属防水。再用一些草之类的保温一下,一个屋子就造出来了。造价极低,经济适用,通风性良好。 我爸爸结婚之后,我的第一个家就在那里。
这个房子的问题就是毕竟是业余的人干的,在边角的地方缺乏好的密封技术。我妈形容她晚上睡觉,透过房子的角落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绝对的够浪漫。下雨稍微漏点水属于基操勿怪。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小的问题。大的问题是冬天的取暖。东北那时候冬天晚上可以最冷到零下40度。当时里面就一个小火炉,烟筒顺着窗子出去。这种炉子的问题是你睡觉了是不能接着点的。因为会把室内的氧气快速消耗掉,类似于自杀了。所以只能在睡前稍微热一热,睡前要灭掉。这就是正房,有大炕的好处。大炕的火炉在屋子外边,厨房里烧,原则上只要有人睡的晚点就可以一直烧而不用担心煤气中毒。我刚出生,奶奶怕我冻着,就把我放在大炕的炕头。结果太热了,得了肺炎。
这个屋子我最大的记忆就是冷。你在茶缸里放一杯水,第二天早上就是一个冰坨。 每个人早上眉毛鼻子嘴上都是白的,眼睛被冻上也不奇怪。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是要睡觉了,就是把外衣脱下去。有时候内衣得稍微再多穿一点,比如套一个马甲,多穿个袜子啥的。你看看“人世间”里面的人睡大炕时的穿着就很写实。
整个房子没加建的时候大概40平米吧。加建了之后大概70平米吧。后来房改的时候原面积算1.0,加的算0.5.
接下来说说我姥爷家。刚开始比我爷爷惨。他也比我爷爷年轻嘛。刚来到吉林市的时候,铁路有钱,但是实在是需要安置的人太多太多。于是他只能出去租房子。租到了一个当地满族人家里。她家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租了一间给姥姥姥爷。 房东奶奶人特别好,看我姥姥生了孩子,不会带孩子还帮着带。满族人其实有自己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当时也不觉得那是宗教,就是很多的说法,比如家里的床要冲哪边啊,衣服要怎么叠啊,吃饭如果这样就会激怒某些神啊,之类的。这些习惯也潜移默化的传染给了我们家。我当年一直以为是汉族的习惯呢。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皆有神灵。 千万不能虐杀动物,否则它们的神就会来报复你。小时候我妈妈发现🐍来偷吃我家鸡蛋,吓得让我爸爸赶快把蛇抓到麻袋里,远远的扔到山上,也没敢说把蛇杀了吃肉。
在那里住了几年之后,铁路终于分房子了。铁路最早是直接把满铁的职工宿舍拿来给自己人住。后来人太多了,于是就在周围,本来是一个荒滩,直接照着原来的职工宿舍原样去盖。 可能当时还没拿到苏联的图纸吧。一比一还原。那个房子是一个二层楼。砖结构。每家是一个糖葫芦,进去一个卧室,里面还一个卧室,厨房厕所大概是几家一个公用。大概30多平米吧。这个房子由于是复刻日本,所以有一些后来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特征。比如全是实木地板。 真,实木。非常的厚。 踩上去还响。所以后来人们住了水泥房,最大一个好处就是走路不响了。都非常高兴。结果历史一个轮回,几十年之后铺木地板又流行了。还有一个就是屋子里非要造拉门。两个拉门,里面大概有一米二左右的空间。大伙也不知道这玩意有什么用。于是就当储物间。 后来看日剧才知道,人家里面可以放一张床睡个人啊。 这个结构直到80年代铁路盖的房子还有。
房子也是要烧炉子。而且这个烧炉子其实比平房更危险。因为铁路房子的质量好,所以密闭性能更好,铁路人也有钱还能烧得起煤,于是更快的消耗掉屋子里的氧气。当时的铁路住宅区动不动就煤气中毒事件。我妈妈也中毒了好几次。煤气中毒的特征就是人感觉头晕,困,想睡觉。要是直接睡了就有这辈子过去了的危险。大人赶紧把孩子抱到外边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就好了。我妈和舅舅就被抱出去好几次。我出生后不久,铁路改建,屋子通水暖了。一下子环境改善了好多。水的好处是比热特别大。即使不再烧了,也可以坚持数个小时提供热量。终于不用一个晚上温差接近50度了。
这两个大概就是我出生时的房子状态。而我家绝对算是前1%的条件。当时的大多数家庭的问题是下乡青年一夜回城,都要结婚生孩子。家里就算人摞人也挤不下了。各种乱搭乱建,柴棚住人是普遍现象。很多单位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些办公室改建成单身宿舍,用以满足员工有个容身之地的小小愿望。而当时姑娘结婚,你家有个屋子将来可以结婚给你们小家用,绝对是顶级的彩礼配置。
那么多人口?
林场小院,前后菜园,自来水,环境优美,能过户,1.3。 https://v.douyin.com/iAfLjXTD/
我家在我奶奶家简易的“一户建”住到我大概3岁左右。这时候叔叔也要开始结婚了。左右为难之际, 姥姥姥爷伸出援手,舅舅们都上学去了,两个屋子大多数时候空出一间。加上我爸爸常年出差,妈妈工作也忙,正好姥姥方便照顾我。我就住进了铁路的仿日建筑。 那个大院,其实和今年播出的一个铁路有关的电视剧,复原的很好。几个楼差不多围成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人养鸡。这些鸡平时很温顺,就是看到小孩之后战斗值爆表。说实话,那些颜色鲜艳,叫声又响亮,爪子嘴都很尖的猛禽真是我的童年噩梦,我感觉我怕鸡比怕狗都厉害。 但好处也是很多的,真的有乘务员出车回来会给小孩发糖,还有人带回一些很新鲜的画片之类的东西。就连那些亮闪闪的制服都很让人向往。
大概到了5,6岁左右,姥爷恢复工作有一段了,开始高升了。于是我姥姥家开始搬出去了,到了第一个大概是现代化一点的住宅楼了。这个是一个钢筋水泥的楼房。我家分到的是一个一字型的2室房子。就是一进去就是厨房厕所,左右各是一间卧室。现代化是因为这是一个有上下水,室内厕所,室内水暖气的房子。说实话,我觉得我人生中居住质的改善就是那时了。之后都是提高了。因为第一是晚上敢起来起夜了,再一个晚上睡觉可以穿的正常一点了,大概就是穿着秋衣秋裤就行了,不用再穿毛衣了。当时的室内厕所绝对是一个新鲜东西。我记得好多年亲戚,老邻居来我家,先参观厕所。 当时我们5个人住这个两室。 舅舅放假回家,7个人。后来舅妈有时候也来,8个。 当时也简单,男的一屋子,女的一屋子。
当时奶奶家的老房子也有改善。 通了自来水,通了电。文革一过,家里有点钱了,把过去自建房拆了用砖瓦重新修了一下,起码不漏雨了。 又弄了一个电鼓风, 这样烧火一下子轻松多了,小时候用手拉鼓风机真的是很考验体力。粮食够吃了,小院子主要种菜,种水果。 真的很好吃。家里有一颗樱桃树。接的樱桃很小,也没那么甜,但是果味十足。以至于多年之后开始流行美国大樱桃,我一吃,就这,除了大也没什么优点嘛。 家里有一颗山楂树,平平无奇,就是到秋天结满了山楂。低的,矮的,够得着的大家早就摘光了(当时小孩随便去别人家去摘,都是邻居没人管的)。但是高的够不着的,淘气的小孩就偷偷上房去摘,我奶奶倒不是心疼山楂,是心疼房上的瓦。就跑出来赶。
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姥爷家又改善了。铁路又盖楼了,领导又分到了一处三室的房子,面积大概是70多平。而且我家这回算是住进铁路区了。房子其实还是那样。而且由于当时属于大干快干,说实话房子的质量甚至相对有所下降过去的木窗木门,变成了铁窗,板门(两块胶合板中间加点木头)。而且院子也没有了, 直接就是临街的房子了。晚上调度的大嗓门我在家都能听到。我姥姥说当年都是北京的车到站了,她才能睡着觉。。当然,舅舅们都在外地,所以家里还是我们5个人。我也有了人生中自己一个房间。 所以我在小学同学中人缘一直很好。大家来我家玩可以关上门自己玩,到别人家还的盼着他们的父母别回来。
铁路区的福利是真的好,各种方便的副食店,电影院,体育场,让我也有了真正城里人的感觉。 我觉得最吸引人的还是澡堂。在大冬天,滴水成冰,每个人都捂成一个球的时候,来到一个温暖如夏,还有一大池子热水的地方洗澡。真的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水上娱乐中心。大家其实都不是洗澡,都是享受温暖的气候。 姥爷很爱干净,总是领着我在最早,刚开门的时候第一波进去,诺大的水池里就几个人。后来我看“罗马”的时候特别有感觉,总想起小时候那种顶级的享受。因为人们都喜欢呆在里面不出来。澡堂不得不制定规则:每人在里面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于是总是洗着洗着,服务员进来:XXX号到时间啦,再不出来撬柜子啦。
但是就是那个时候起,治安开始慢慢不好了。过去大家家里都没什么锁。一般就一把锁,往往还不锁。平台也不封。 但是开始有丢东西,丢自行车,棚子被撬的,甚至入室行窃的。大家开始人心惶惶,各种锁,防盗门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终于到了80年代末,爷爷去世快十年了。单位落实政策,给奶奶家分了楼房。 但是给你就是照顾了,也别挑了。一楼,靠边。东北房子大家不喜欢靠边的,因为冷。这个房子应该是一个T形状。进去一个走廊,然后是厨房厕所,走到头两个卧室。 面积不大,40多吧。 那时家里孩子都出去了,就奶奶领着一个叔叔在住。 但是这个都没人要的房子后来还让叔叔发了点小财。当时不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嘛。大家开始想着做生意。他的房子靠边,靠路,一楼,正是一个门市的好地点。当时管的松,把前边的一个窗户改成了门,变成了一个门市房。靠着租金还发了点小财。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终于我爸爸单位分房了。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他也算是单位小领导了。单位分了一个老房子,70平米,三室没有厅。 房子方方正正,分为四个部分,3个屋子加厨房厕所各占一个角落。中间一个一平米见方的,用来穿鞋出门,和从一个屋子走到另一个屋子。 这应该是我家这么多年第一个自己的房子。如果评价全家最兴奋的时刻,这个应该是排名第一,估计我考上大学排第二。当时的设计就是厨房厕所尽可能的小。厕所就是一个人进去能关上门,多余的地方没有。厨房被放在平台上。冬天太冷的时候我们需要给煤气罐下面放一盆热水,否则煤气量不够。厨房放了冰箱,洗衣机之后放下桌子就没地方走人了。所以我们要安排好,饭做好了摆上桌子,人就只能挤着洗衣机,冰箱坐着。 来客人了我们就把桌子搬到卧室吃饭。 我家把平台封上了。封上有封上的好处,多了很多地方。但也有坏处。冬天的昼夜温差会导致平台上积了大量的霜。霜多了其实就是冰。你要不管它白天还会化,就把我家的粮食之类的都泡水了。于是我的一个工作就是看霜多了就去除霜。 接一盆热水,用热水浇上去。它稍微一化,用个工具一凿,一大块冰就下来了。
虽然小,但大概那就是我心中含家量最高的地方了。住了十几年,直到10年左右才搬走。 父亲的单位也经历了改革之初的富裕,以至于家属楼的暖气烧的冬天零上20多度,和大下岗的落寞,三九天没暖气了。 大家的传统技能,贴窗户,贴塑料布又都用上了。我也是在那里,学会了换电表保险丝, 通下水道,帮邻居修自行车, 参与救火等成年人技能。 煽情一点,大概就是从孩子变成一个少年吧。
东北的铁路楼,记得南边靠窗有炕 窗外挂着小花池 趴窗边晒太阳。
市委大院里几家人各有个室外大棚子放杂物,够不着车座去爬 自行车连片倒了。
有枣红色,有鲜红色。我十分怀疑是不是铁路员工把用来刷危险的油漆给拿到家里用了。
当时觉得木地板就是落后的象征。 水泥地才是高级货
单位给分了一个办公楼的单间,加上我父亲原有的单间,一共2间房子,在同一层楼,但不相邻,一家5口人,两单间面积总共有20多平米。
单位职工住在办公楼后面的大院子,十几排平房,都已住满,所以我们只能暂时住在办公楼里。
当时单位有一栋在建家属楼,虽然单位自己就有两个工程队,但平时都安排有对外施工任务,只有闲暇时才能盖自己单位的房子。
家属楼一共四层44户,砖混结构,大套面积60平米,三室无厅,小套不到50平米,两室无厅,均有厨卫阳台。
我当时每个周末都要爬上尚未竣工的家属楼,期盼着尽快完工,就这样断断续续,在我们到甘肃一年多后,家属楼终于完工了。
我问过我父亲,盖这么一栋楼需要多少钱,我父亲说造价130元/平米,不包括人工,当时觉得一套房子都要七八千块钱,真够贵的。
我在这栋家属楼住了差不多三年,后来父亲工作调动到建委(现住建局前身),建委在市中心搞到一块地,盖了一栋二层小楼房,一共6户,单门独院,后面还有一间很大的平房用来放置杂物,房子快建 好时,有人到地区举报超标,我问我父亲是不是要被搅黄了,我父亲说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栋小楼现在已是绝版,2000年房改时卖给了个人,我现在每年都会回去住上一段时间。
头几天去乌兰巴托,说到1-2月,零下40度
大吃了一惊
看到您的帖子,又是很吃惊。
现在也是这样吗?您是在吉林省的吉林市 怎么这样冷?
这四十多年,全球变暖。我的感觉每十年温度大概上升一到两度。小时候冬天预报36,37都听过,33,34每年都有。所以40是个极值吧。
现在冬天过30度大家就有点惊讶了。我感觉现在吉林的温度,就是我小时候辽宁的温度。
吉林市地形上开始由平原向丘陵山地过渡了。越往长白山那边越冷。所以抗联当年能在那里站住脚,到了冬天,不行咱们就钻到山里玩极限生存,人人平等。
老家胶东,现在节气对应天气,冬小麦播种时间,大约比30年前推后2-3周
父母当年也是一直分不到房子,跟爷爷奶奶在一起过,那房子是苏联图纸建的楼,40平米两室住两家分享厨房和厕所,虽然面积不大,配套设施在当时绝对首屈一指:自来水,水冲厕所,煤气灶,集中供暖,还有木地板,也是刷红漆。
后来父母分到房子就搬出去了,新房虽然独门独户,却是棚户区,旱厕,自来水在街边上需要挑水,做饭取暖统统要靠烧炉子。可能很多同龄人不觉得有多艰苦,但你们一般是由俭入奢,俺可是由奢入俭,从小就习惯了室内的水冲厕所,用旱厕无比恐惧。冬天记忆中就是到处是冰,旱厕蹲坑担心会不会脚下一滑掉进去,街边的自来水怕被冻坏不关,就那么哗哗流着,于是道路上也都是冰,打水也要特别小心,万一滑倒白折腾。
后来俺爹的工厂终于盖了房子,俺爹天天带俺们去工地看,盘算凭职务也应该能分到房子了,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分房这事儿竟然落到俺老爹头上,这可不是什么美差,全厂多年来第一次盖新房,大家都盯着呢,一堆人天天到俺家门口闹腾,都说分得不公平,自己有特殊情况,不行就闹就往上告。最后没办法,为了服众俺爹主动放弃这次分房,等后来再碰上分房俺已经离家了。
俺在学校也是与新房无缘,小学俺一毕业母校就盖了新楼,初中又是,上高一终于碰上盖新楼,高三开学时新楼盖好了,校领导却说,高一高二去新楼,让高三的同学继续留在清静的老楼好好复习吧。。。
在旱厕光着屁股唠嗑也没啥。北方大多这样。
你爹第一次参加了分房子,第二次没参加?没最后分房子?感觉你在回避啥。
90年代分房子,你家花了多少钱,够一万不?我估计怎么也得三室一厅吧。
棚户区是过渡,我家也是两三年,小仓房,早上起来都是白霜。后来分的是两室一厅,也不够人均16平啊,没有公摊时期。
你看我写的,虽然条件好,但是那是蹭的我姥姥姥爷,高干,的房子。
我家可是92年才分。我爸已经是单位前几把了。没办法,事业单位没地位,没房子。我妈是老师,更惨,男老师都没有。
我一个叔叔,化公司最基层工人,比我爸小13岁,分房子比我家晚三年。
工厂是排到了就给解决,别的单位真没办法,想批一块地都批不下来。
炫耀一下,高中时粮票就过了三十斤,大学又涨两斤,可以换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