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瞎谈人口——破解工业化社会的人口发展困局 -- ioke0612
人口这个话题已是老生常谈,过去人们的认识是人口太多了,要限制生育,现在逐渐转变为人口要下降了,要鼓励生育。为什么过去人口变多不好,现在人口变少又不好?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困局?怎么抓住主要矛盾?还是需要通过辩证唯物论这个工具。要想办法找到影响人口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此破解人口困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先后步入工业化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遇到了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即人口发展的危机。尽管这些国家采取了各种方式促进生育,但成效甚微,这是因为这些政策,皆没有解决制约工业化社会发展人口的主要矛盾。导致工业化社会的人口增长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化人口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工业化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却还保留着农业化的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生产,两种生产模式的矛盾,是导致人口增长减慢的主要原因。
我们指出了主要矛盾所在,更要摸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人口生产方式。人类已经进步到工业化社会,不应该再退回农业化社会,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着力变革落后的、适应农业化的人口生产方式。
有的人说人口太多了,质疑要不要发展更多的人口;有的人尝试提出发展人口的解决方案,但是收效甚微。为了能更好的摸清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着重谈这三个点:为什么要发展人口,农业化的人口生产,工业化的人口生产。
一、为什么要发展人口
1. 发展人口的定义
发展人口,狭义上说,是增加人口数量,是生更多的人;广义上讲,就是指孕育、抚养、教育一代人。发展人口,说白了就是生、养、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发展人口,保持社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出生到投入社会生产劳动,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需要仔细地规划布局。发展和维持一个庞大数量的人口,关键在于保障资源供应,尤其是粮食供应。只要一个社会的粮食供应能够支持其人口,在粮食分配相对公平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饥荒。
2. 发展人口的必要性
发展人口的核心的目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总财富提。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必然需要社会分工。只有越大的人口数量,才能进行越细社会分工,越细社会分工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又能支持更多的人口。
纵观人类整体的发展的历史,就是人口不断增加,分工不断细化,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工业化社会也不例外,只有更多的人口,以实现更精细的分工,从而实现更高级的生产。人类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得提高生产效率;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得运用更好的工具;要获得更好的工具,就得有人探寻知识。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既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又学习各种知识,因此必须依赖组织的力量进行分工,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然后组合起来,以达成一个人做不到的事。分工产生更高级的生产模式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生产力水平,享受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正是因为从个人进行简单重复的活动,到集体分工,分别研究数、理、化、史、地、政,从事工、农、兵、医、教、商,成社会生产的一环。没有社会分工,我们不能进入工业文明,不可能发明手机电脑互联网,不可能生产出汽车高铁飞机;甚至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毕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需要社会分工。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口,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工。一百个人分工可以做到一个人做不到的事,一万个人分工可以做到一百个人做不到的事,十亿人分工可以做到千万人做不到的事。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要靠更精细的分工才能实现,而人口是实现精细分工的物质基础。比如嫦娥五号的研制成功,我们需要人分工进行研发、设计、制造、测试、运行,而这背后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分工做每一个小的部分。假如中国的人口不是十三亿而是十三万,那么我相信登月对于中国来说也许只能是个理想。
反过来,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支持更大规模的人口。先进的生产力,可以让人类更有效率的利用自然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有更多的粮食,则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类在前农业时代,过的是采集、狩猎生活,只能通过采集或者狩猎活动得到的食物养活极为有限的人口;到了农业时代,发展出了耕种和畜牧技术,有了稳定的获得粮食的途径,人口承载力大大加强;到了工业时代,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使用化学肥料,让粮食增产,可以用调水工程和精细灌溉,让土地增产,更进一步提高了人口承载力。更多的人口又反过来促进更大规模的生产,更精细的分工。人口和分工这对矛盾,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对立与统一。
3. 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
人口数量对于国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竞争优势。工业大国如中美苏,正是因为有足够庞大的人口,因此可以进行足够精细的产业分工,从而可以有齐全的产业链,有完整的工业门类,这些人口大国搞工业化,可以大包大揽,什么工业技术都做。除了生产端,庞大的人口在消费端意味着有庞大的市场,意味着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可以自我消化,仅仅国内的市场就足以支撑一个工业产品的自我迭代升级。反观工业化人口小国,如英、法、德、意、荷等欧洲传统工业化国家,他们只能专注于某个行业去细化分工;同时市场对外依赖严重,独立性差,本国的市场不足以支持一种工业产品、技术的自我迭代升级。谁的工业化人口多,谁就有一只脚踏站稳了未来。只有人口足够,才有可能支撑这些工业门类的生产、研发,才能撑得起工业生产的消费市场。生产力才能更进一步,人类的生活才能更丰富。即便是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等国,其国家潜力比英法德俄高,因为有足够的人口,一旦组织起来,一旦完成工业化,则能加入大国竞争的行列。除此之外,人口数量还关系到种族延续,文明传承;因为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本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也无法传承。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总的来说,在大国竞争中,谁有更多的人口,谁就能进行更精细的分工,就有更大的市场,就有更高的发展潜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农业化的人口生产
1. 农业化的人口生产模式
农业化的时代,是以家庭为单位培养农业化人口。农业化时代,家庭是最基础的经济单元。男性在外从事农业和社会生产,获取粮食和财富,女性在家从事家庭劳作,做饭洗衣和哺育管教孩子。一个家庭培养农业人口,女性给下一代提供食物,比如生育小孩,照顾儿童,使其健康成长,男性教授下一代生产生活技能,使其生活可以自理,可以自主参与劳动,成为经济来源。妈妈负责哺乳、管教,爸爸负责教授生产技能,只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一个农业化的劳动力就培养出来了。除了父母之外,大的孩子可以管教小的孩子,以大带小,减轻父母的家庭照看负担。因为不需要教育,不要让其学习技术和文化知识,这种人口生产培养模式,从经济上来说,一句俗话叫做 “多一张嘴吃饭” ,成本是极低的。
2. 农业化人口生产与农业化社会生产的适应
农业化的人口生产方式,是符合农业社会经济规律的,因为互相适应,所以人口会越来越多,进入人口发展的正循环。农业社会,男性从事农业生产,比如耕种、放牧、捕猎,女性从事家务,比如做饭、带小孩。女性不投入农业生产,因此不会被农业生产活动占据怀孕、哺育、管教所需要的时间。爸爸不需要脱产在家,可以在外从事生产。同时,生产一个农业人口的成本也教低,只需要培养到能进行农业体力劳动的程度,就可以投入农业生产了。培养一个农业化人口,有饭吃,能下地干活,十五年年,不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脱产。男性是社会生产的工具,女性是人口生产的工具。女性只要可以生育就嫁人,作为发展人口的工具。同时,因为农业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和男性在体力劳动上的天然优势这两个特点,所以更多的男性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家庭有更多的人口,就有了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获得更多的的财富。农业文明人口多,尤其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人口多,就是农业化人口生产和农业化社会生产相适应的结果。农业人口培养成本低,对农业活动不造成挤占,更多的人口就是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以水稻耕种为主的民族和文明,人口非常多,一方面,水稻熟得快、产量大,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水稻种植活动不需要迁徙,是定居农业,女性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生育。频繁迁徙,居无定所的农业文明人口不多,游牧类,因为产量小,产速慢,承载力底,频繁迁徙对女性怀孕不利。
3. 农业化人口生产及其所催生的上层建筑
农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男性作为劳动力,这个经济基础,诞生了农业化的上层建筑——重男轻女。以家庭为单位竞争,哪个家庭有更多的男性就以为有更多的生产力。晚辈家庭成员中,男性是劳动力,女性是负担。男的十五岁就能从事生产,能种粮食、能放牧,成为经济来源,给家庭做加法。女性不能下地干农活,一张嘴吃十八年饭,要嫁人,还要成为别人家的人口生产工具,为别的家庭做嫁衣。为了对冲这种抚养女儿的成本,就有了彩礼文化,养女儿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在于出嫁时所能获得的报酬。农业化生产模式,注定与之相伴的是重男轻女、彩礼文化、家庭约束,无才是德等一系列匹配的上层建筑。女性经济是不独立的,是依附于家庭的,依附于夫权的,没有家庭就社会性死亡。
4. 农业化人口生产跟工业化社会生产的矛盾
农业化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生产模式,与工业化的经济生产方式有深刻矛盾,造成了人口出生率下降,即人们都不愿意生育了。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人口,尤其是工业化人口。这个主要方面,又包含两个主要的点:争夺工业化社会生产时间,投资高、时间长,经济上是亏本的。生产人口是亏本争夺生产时间。在工业社会,男女都要从事社会生产劳动,都是社会生产劳动力力,都要去上班来换取工资。女性要投入工业生产,获得经济报酬,维持经济独立,就没有时间精力生产人口;要生产人口,就能进行工业生产。培养一个工业人口,尤其是社会分工处于相对高位的工业人口,需要比培养一个农业人口多很多的投资。这种人口发展模式跟工业化生产是格格不入的,是注定要限制人口发展的。以家庭为单位发展人口,挤占女性劳动时间,培养成本高。发展一个工业化人口,抚养、教育、技能培训,长达二十年。相对高级的工业人口则时间更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成本太高。一方面减少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开支加大。节源开流,生不起养不起。农业文明的教育水平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家庭为单位,供养孩子脱产读书二十年,考科举成为官僚,时间很长。
三、工业化的人口生产
1. 工业化人口生产的模式
工业化的人口生产,应该以集体、社会、国家为单位,培养工业化人口。培养工业化人口,是工业化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为社会提供优秀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未来的重要活动。培养工业化人口这项工作,应该由社会来承担其成本,即怀孕、抚养、教育的成本。孕妇享有国家津贴、孕妇享有就业优先、多子女家庭享有住房减免,妇幼保健有补贴,免费托儿所、免费公立教育。怀孕了,政府有津贴,保障孕期营养和经济来源;生产了,有妇幼保健院可以坐月子,继续领津贴。产后休养期结束后,有优先就业权和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因女性员工怀孕而失去劳动力的可以得到税收政策减免,继续雇佣有更多的减免。双职家庭有集体托儿所,费用国家承担。学校基础教育国家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政策鼓励。多子女家庭,政府给与住房补贴。享受国家提供的大房。男性、女性平时都从事社会生产,即外出上班、打工、做生意等,创造社会财富,获得经济来源。承担成本的方式既可以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计划。从而将家庭中的从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解放出来,男女双方只需承担家庭生活中的基础家务
2. 工业化人口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相适应
工业化的人口生产,即社会化抚养与教育,适配于工业化的社会生产。因为互相适应,所以人口会越来越多,进入人口发展的正循环。女性怀孕期间不需要参加工作也能获得经济收入,保障日常生活水平,因而不会有因怀孕而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的压力,反而还会因相应的经济收入提高生育热情。生育前后的产妇有妇幼保健中心照顾,则减轻了家庭的照料负,产妇在有人照料则不需要担心坐月子的问题。恢复以后可以再就业,获得稳定收入。抚养和教育都有托儿所和学校,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解决培养工业化人口的教育问题,还能解放家庭中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社会生产生活。多子女的家庭有国家补贴住房,不需要担心生得起住不起。担社会生产活动男女都可以参加,无形中挤压了女性的生育时间。以家庭为单位的抚养教育,给家庭带来了难以承担的成本。因此要让发展人口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就要引导女性投入生育,生育也是劳动,创造的是社会财富,需要有对应的经济来源。抚养、教育都需要专业化的工业分工来进行,批量的抚养、批量的教育,批量的产生工业化人口,让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女性从此解放出来。让家庭从抚养教育的成本中解脱出来。生育有钱赚,抚养有钱赚。怀孕有收入,生完不用管,抚养和培育不用管。生几个,几居室,孩子越多教育资源越好。
工业化社会社会分工高度细化,其好处是能让人口的生产也有专门的分工,专业分工下的生育、抚养、教育,都要比家庭能提供的要好。社会化的生产人口,正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提高人口生产的效率、数量和质量。专业的妇幼保障,比家庭的养护更科学、专业的婴幼儿托管,更好的早教、看护、医疗保障,专业的基础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和身心健康培养,专业的社会技能培训,培养出专业化分工的工业化人口。让家庭解放,妇女解放。破解工业化社会与农业化的人口生产的矛盾,形成新的矛盾,互相促进。怀孕了,社会管;生了小孩社会养;小孩养大了社会教。
把家庭的社会劳动力跟人口的抚养、教育剥离开,才能更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生产更高质量的人口。
3. 工业化人口生产伴随新的上层建筑
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从事社会生产,可以获得经济来源,取得经济独立,女孩作为家庭经济负担跟男孩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缓解女性生育压力,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生男生女,对家庭的经济成本一样,甚至女性更好,因为保障多。一方面,女性即便在生育期间,也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保障了女性的经济独立,解放女性。另一方面,即便夫妻离异,孩子的抚养照料教育有国家承担成本和责任,对孩子的影响小,因为家庭培养的角色淡化,伴随孩子成长的更多是学校、是集体,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导也是学校。
人类愿意或者不愿意生,看似是由于思想解放导致的,但其实本质是个经济问题。愿意生,是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不愿意生,是因为以家庭为单位抚养和教育成本过高。人口生产方式的改变,将伴随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结构和观念的解体。这种解体是对人类的解放,破除道德压迫,实现精神自由。愿意生才生。生女生男一样好。
四、驳斥机械唯物的人口观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着全世界最大数量的人口。人口问题要怎么认识,怎么解决,怎么发展,必须有清晰的思考和判断。人口发展这个社会问题,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来认识和分析,找出解决之道。用不得要领的方法来解决人口问题,问题及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给这种思考方式是要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的。为此,我们要批判一些对人口发展问题的错误认识。
社会上曾经,并且依然存在着一些机械唯物的人口观,即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需要减少一些才好。这些机械唯物论者,认为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基本不变,甚至略微减少是好的,他们认为,大量的人口要挤占社会资源,要加剧内部竞争。同样的土地,假如养更少的人,则每个人分得的资源要多一些,竞争压力要小一些,政府面对的就业压力要少一些,社会主语共同富裕能快一些。这些观点乍一听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只需稍微思考,便可明白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机械唯物主义者没有意识到,人也可以参加社会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没有人进行生产,社会生活用品不会自己变出来;没有人进行科学研发,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会自动提高。机械唯物主义者没有意识到,人跟人的关系除了竞争,还有合作,还能既竞争又合作。这种合作,体现在社会化大分工,每个人都从事一份职业,成为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螺丝钉。保障了社会的运行发展;合作中的竞争,又可以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变革,促进生产力进步。
有的人认为,人口不足,可以采取的鼓励生育的做法,比如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生育补贴。但仅仅进行,补能解决矛盾的关键,即农业化的人口生产方式,抚养教育的成本还在家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人口是在波动中上升的,同时伴随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口足够大才能有社会分工,有分工才能发展更先进生产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与这种发展趋势相反的做法,是尝试把发展的趋势、矛盾定格在某个时刻、阶段,这是行不通的,是要带来问题的。这种做法经典的例子就是一胎化,一胎化就是尝试把发展的矛盾定格,甚至倒退。不去思考怎么适应新的庞大人口,进一步引导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努力让社会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反而去思考怎么能让人口减少一点,避免面对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事到如今,人口过多的问题看似是暂时避免了,人口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准备好面对了吗?新生人口持续下降,带来的未来就是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生产能力下降,社会生产分工退化。世界是辩证唯物的,不主动解决发展人口中会面临的问题,就要被动应对人口减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以发展的眼光主动解决矛盾,就要陷于矛盾之中,不得不处理问题。
又有的人认为,面对人口不足问题,我们可以引进移民。这个也属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寅吃卯粮的思考方式,是对人民、国家、历史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引进移民,引进劳动力,这是一个人类面对人口不足,早已发明的方法。
北美大陆开始殖民运动,需要种植烟草、玉米,进行农业生产,面对劳动力短缺,他们通过黑奴贸易引进移民。把非洲的人口,以贸易的方式,运到北美洲,通过给予他们基本的生存环境,换取他们进行劳作。工业时代,欧美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由于农业化人口生产与工业化经济生产的矛盾,出现了工业人口短缺。所以就开始引进工业劳动力:留学生、永久居留、技术移民等,给予移民社会资源,换取他们的劳动力。然后呢?美国就不得不面对黑人平权运动,面对移民的母国情怀,面对民族国家转型成文明国家,留下社会撕裂的隐患,造成今天此起彼伏的棘手的社会问题。中国在引进移民前,做好这个准备了吗?做好给其他种族平权的准备了吗?做好本民族牺牲一代人,压缩自己的人口,来换取其他民族的人口的解释了吗?
人类没有掌握人口的发展规律时,人口的增加与减少,发展与后退,都受到人类社会本生的制约,受困于必然王国,被人口发展规律所支配。随着人类掌握客观真理的能力增强,研究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升,也必将掌握人口发展的规律,更可以进一步主动利用这种规律来实现人口的发展,从人口发展的必然王国,进入人口发展的自由王国,从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宋健的《人口控制论》发表都四十多年了,也既没公式也没图表地谈论人口,那真是清谈了。差评之。
农业人口生产方式是不能抵御国家风险的,国家社会发展效率就是缓慢。
这是最大的困难。
人口问题其实是文化问题,或者说文明基因。国家已经给出了解决之道,就是现在的基本国策: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河友“整合精神哲学”给出过人类社会的四种形态,我做了一张图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停留在农业社会,传统西方工业国停留在工业社会,中美处于信息化社会,但美国停留在信息化社会后半阶段;中国将会引领人类进化到文化和心灵社会。
今天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
“文明话语权和至高无上的审美标准不在自己手里,导致全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和精神价值观的病态、扭曲和混乱,内部矛盾复杂尖锐。 ”
拿家庭问题来说,西化的那部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不婚不育;另一批高举马列旗号自诩工业党的,信奉的是婚姻制度必然消亡。国家现在的基本国策: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就是从根本上夺回文明话语权,提供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彻底解决思想问题,完成内部的思想整合,构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天下大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西西河诸位,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没有先解决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底指的是什么。
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3年提出,中国人的天下大同就已经在路上了;经过大获成功的第一个金色十年,第二个金色十年进入天下大同的理论准备阶段,比如新华社智库推出的《文明交融论》,我个人认为,轩辕一族将在2040年实现天下大同,现在进行中的是人类史上第二次大禹治水,驯服滔天泛滥的灭世大洪水 - 美元。
只有先搞清楚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才能正确的认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一开始,我以为是友军,因为我也不希望看到我国人口大下滑,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发展人口的核心的目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总财富提。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必然需要社会分工。只有越大的人口数量,才能进行越细社会分工,越细社会分工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又能支持更多的人口。
如果本文的目的是忽悠上面的领导,搞曲线救国,那权当我没眼力劲;如果这篇文章的是当真讲道理,那我只能说:Blind his mother's pull ball。
-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在科技进步和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加持之下,生产效率是极度提升的,对人力的需求实际上是降低了。这两年有个比较新颖的词,叫“黑灯工厂”,讲的就是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以至于都不需要开灯运行了。
这一点充分说明,由细分工推导出需要人口更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另一方面,我们观察一下社会的现实:送外卖的、开网约车的、搞直播擦边的,灵活就业人数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证明了:“先进生产力”并不是“需求大量人口”的理由,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互相矛盾的!
-
人口问题,我脑袋一拍,先给大家总结三点,我还有点事,就不深入论述了:
1、人口最直接的价值,是提供巨大的内需市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的大跌,很多幼儿园开始倒闭了。22年底拉高过峰死了不知几百万人,再加上出生人口数又跳水,这两年经济的萎靡,你说和潜在少了几百上千万张嘴,有没有关系?
一个人,无论富贵贫穷,总有些刚需,这就是内需市场的根基。市场大有什么好处?看看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知道了
2、人口数量能否上涨,看的是社会治理能力,以及对贫富差距的控制。工业社会,财富增加、娱乐变多、女性地位上升,的确都有遏制生育的效果,但是一个周期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现阶段对于生育的遏制,和抚养的高成本、社会的大环境,都有关系。
所以说白了,社会治理如果能解决贫富差距大、资源分配不均、工作机会不够多等问题,我们的生育率起码应该比现在高。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我见过的想丁克的家庭,全都和原生家庭有点关系。家庭问题,看起来是私事,但实际上也是会受到社会大氛围影响的,是政府可以引导改变的。而“社会化抚养”属于绕开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3、对于没B数的领导来说,“人口下降”不是问题,“人口下降太快”才是问题。
如果领导觉得发展人口是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那制定出来的政策十有八九要打架,或者该有的配套没有配上,最后给社会制造更多问题。对于这种领导来说,“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问题”,以及潜在的“社会不稳定”,才是真正的大危机。
如果领导能意识到,发展人口是为中华民族负责,而且要通过改善分配来增加内需市场,那才能制定正确的策略,达到一个不反噬、不埋雷的良性循环。
1 社会物资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也包括了社会人口再生产过程,这个观点在政治经济学中是提到过。社会总人口的再生产过程,是每个个体做出的决策,依据是其个体、家庭的经济利益的投入产出比,社会政策的引导应该是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推动其实现,而非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上的美好愿景。
2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过程,鉴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生产力发展现状,必须有庞大的意识形态一致的社会人口才能完成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其隐含性意义是说: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现在流行的“资源”创造价值,后者的认识实际上必然导致整个世界资源有限论,必然推导出人口有限论,就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在此观点下,没有看到物资世界是可以更加细分的,劳动对象是可以进一步细化的,社会分工是可以针对细化的劳动对象,就是“资源”的,举例就是:现在的垃圾发电行业。
3 在此逻辑下,推导出工业化条件下的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外部模式,即对“怀孕、生育、抚养、教育、”环节进行社会化补贴,将人口再生产的成本负担方式从家庭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化。
4 赞成主贴的立意和逻辑推导方式即主要结论。
其他跟帖的意见可能偏向某一侧面:
1 如实证数据不足。以前的人口控制论的主要依据其实主贴批判过了,就是僵化地将当时认识到的可以作为劳动对象的外部世界,视为“资源”并作为限制,确定社会人口的上限;在过去的“资源”分析中,估计没有考虑到如:太阳能的运用,以及目前的空气造淀粉等等,这些以前一直都存在但未被视为是“资源”;这个实际是主贴中说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劳动对象的进一步细化或者说拓展。
2 至于生产力提高后,每个劳动力推动的固定资产比例的数量上升,这个在资本论中冶已经论述了,针对办法只能是去增加社会分工,对其他的目前尚未进行加工处理的劳动对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处理,用现在国内的话说,叫开拓“新质生产力”。至于剩余劳动力的培训问题,就是社会分工如何具体落实问题,可能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可能在GCZY之前,都无法彻底解决,或者说,解决了,就是GCZY了。
3 现在的理论下,人口现在也被视为“资源”,这个是另外一个误区了。
工业社会最大的BUG是,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个人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了。
农业社会受制于自然条件,人类的劳动时间其实很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能闲着尽量闲着,这才让抚育下一代有了充裕的时间,但进入工业社会后,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可以是劳动时间,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驱动下,以至于工业越发达,个人劳动时间越长,因而极大的压缩了抚育下一代的时间,客观上造成人口生育的困难。
社会化抚养,包括希特勒的生命之泉计划,不仅难以大规模社会操作,可能还会产生人道主义的灾难。
目前可行的,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就是通过劳动法,缩短上班时间,实行6小时工作制,为抚育下一代争取点时间。疫情几年,全国一大半的人封在家里,也没造成大规模的物资短缺,说明相当多的人上班都在浪费时间。
没准人的业余时间多了,还会带动一下消费。
我记得当年热火朝天预测常委,你是最准的,估计大小是个干部。
你说的这些基本就是马前卒鼓吹了很多年的社会化抚养方案,他现在被上层接受了?据说他用半年闭嘴,换了几个正厅级干部进去坐牢。有人说他马上出山了。拭目以待。
政府也帮出点,减轻些年轻人负担
不是说直接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弄走,搞成福利院那样,由其他无血缘老师赶羊群一样养大
所以没啥难实现的,肯花钱就行!
减少劳动时间随着AI更加给力应该更可行了。这次给国家法定假日加了2天也是好事!大家普遍反应冷淡,既没有兴高采烈也没有冷嘲热讽,完全漠视了……
无论是理论推演还是实际情况,社会化抚养都是必然,也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
家庭解体势不可挡。
工业社会最大的BUG是,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个人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了。
这个问题看着很矛盾:效率高劳动时间反而长。我再加一个矛盾:在职人员劳动时长同时失业人员增加。
很可惜,回车河友依然抓不住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办法依然不具有实际效果。一,当初搞长假小长假,目的是什么?说得很明白的:促进消费。不好意思,不是为了让大家休息好娱乐好,是为大家掏钱给资本家,为了更方便大家掏钱给资本家,共产党还购买社会服务,高速公路那几个节假日不从车主那里收钱。二,大家缺的是那两天,三天,甚至二三十天的假么?大家缺的是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时间。
问题怎么解决?分蛋糕。资本家所作的一切,目的就是赚钱。这个事邓小平知道,他说资本家来是为了赚钱的;李嘉城知道,他说他就是商人,不能用普通的道德去看他。这些都是明白讲出来的,如果还不明白,我们那个年代的教材白纸黑字写着:剥削。这就是问题之反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个太遥远了。建国初主席明确说,因为生产力问题,我们不得不保留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本身并不公平。那么怎么办?限制资本家。现阶段中东怎么样最大化限制资本家?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理直气壮的做丈做强国企。这些事都很艰难的,但是这才是正途。
事实上现在的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富士康流水线操作,已经到了工人厌恶到要自杀的地步,这种枯燥劳动必然要被机器替代。
肯德基麦当劳的岗位,培训一天就能上岗,一个月就是熟练工,与传统的饭店厨艺,刀三火五,完全不同。这也是不难被机器取代的。
按照你这个逻辑,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下一步应该是机器代替人,人机结合,生物人向生化人转变,而不是继续提高人口数量。
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足够供养人口的三分之一上大学,这里是大量资源浪费。所有知识分支都填满了红着眼的博士后,一有新领域就像恶狼一样扑上去抢。而这些科研人员,知识结构高度细化,在本领域之外甚至不如普通本科生。
如果中国包下东南亚,人口翻倍土地激增,岂非更大统一市场?你觉得中央有这心气吗?没有,且大概率悲剧收场。
中国人口能维持十来亿就很不容易了,差不多是最高点。美俄印度巴西这样的,都是联邦制,完全做不到中国这样的中央集权。
人口问题现在重点不是在什么养,而是在生,普遍的没有生育意愿,大规模的政府化生产试管婴儿吗?
看楼主文章的底层逻辑,还是把人口当人矿的思路,这才是现在年轻人不想生的主因。这个思想钢印不解除,谈什么工业化的人口生产?
现在五眼人口就5亿了,不要总盯着美国, 五眼加欧盟有10亿人。
中国后面变成几亿人(每年出生几百万人乘上预期寿命),绝对要重演华约3亿人VS北约7亿人的悲剧。 创新成本、物流成本无法摊平,长期对峙必败。不要指望亚非拉只和你一个圈子,人家两边圈子都靠。
到时候被七块了,还要被人指着骂S。13, 被人口负担论忽悠瘸了。
单胎,人口大坑一百都爬不出来,现在新生儿主体比例不足七成,堪比五胡乱华。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笑料永载科学史,作为悲剧永载人类史。
这和某人特性有关,不爱读书手又潮,他在大跃进就这么做的,明明自己极左,还总讲别人极左。其实随着在人口大坑里煎熬,越来越多人会重新评价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