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孔子生平百衲 -- 桥上

共:💬37 🌺194新 💬5 🌺3 待认可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公元前552年,鲁襄公二十一年,孔子出生

钱穆《孔子传》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者。其间有一年之差。两千年来学人各从一说,未有定论。今政府规定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之诞辰,今从之。

不过,据曹景年《孔子诞辰诸说源流考》一早读书:

关于孔子诞辰的观点虽多,但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只是各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所谓原始材料,指汉代及以前的材料,因为汉代之后的一系列说法都是由这些原始材料衍生出来的。原始材料主要有四项,一、《公羊传》、《谷梁传》;二、《史记》;三、汉代其他相关记载;四、《世本》。

《公羊传》与《谷梁传》关于孔子生日的记载其实是一致的,都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只是今本公羊传误衍了“十有一月”四个字。

二传都在《史记》之前,应该比《史记》更为可靠。

综上所述,孔子诞辰的材料应以《公羊传》、《谷梁传》所载最为准确,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换算成今天通行的农历,即八月二十一日。不过要换算成公历,就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因为公历有儒略历和格里历之分,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开始实施,在1582年10月4日之前,西方用的都是儒略历,但由于此历法不够精确,过400年约误差一天,于是自1582年10月5日起改用新的历法,即格里历,并将这一天改为10月15日。而孔子出生时,既没有儒略历,也没有格里历,应该用哪个历法推算呢?江晓原先生主张用儒略历,推算结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徐文新先生主张用格里历,推算结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那么,到底用儒略历合理,还是格里历合理呢?有些人以为格里历更精确,所有的历史年代都应用格里历表述。江晓原先生认为,应以1582年格里历的实施为分界线,此后应该用格里历,公元前46年到1582这段时间应该用儒略历,因为格里历还不存在。而公元前46年之前国际历史学界和天文学界的不成文约定是用儒略历,“因为公元前46年之后开始使用儒略历,那么将这一历法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是很自然的;如果使用格里历来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就要跳过一千六百多年,这显然不合常理。”江先生的解释显然更为合理。

而毕宝魁《孔子生年生日详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02),p 34云:

目前通行的孔子诞辰9月28日是缺乏依据的,子夏传授《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都有孔子生日的明确记载,两传所记实质也吻合,参照其他文献,再参照天文学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孔子生年生日为公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其他说法应该摒弃。

刘奉光《孔子生辰新考》天津师大学报1999(2),p 33亦云:因《公羊传》与《谷梁传》均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庚子日,又与该年《春秋经》所载“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干支纪日可以相合,且经现代天文学推算当日在鲁国确实发生了可见的日食。因此孔子更可能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

江晓原《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历史月刊1999(08)则云:

非常幸运的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在孔子出生这一年中都记载了日食,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天文学依据。日食是非常罕见的天象,同时又是可以精确回推计算的天象。《春秋》242年中,共记录日食37次,用现代天体力学方法回推验证,其中大部分皆真实无误。经推算,公元前552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这年中,在曲阜确实可以见到一次食分达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现此次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就与“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没有任何日食。

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我们采用不考虑月份的记时坐标,即天文学上常用的“儒略日”,这是一种以“日”为单位,单向积累的记时系统——中国古代连续不断的纪日干支系统实际上与“儒略日”异曲同工。公元前552年发生曲阜可见日食的那个庚戌日,对应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儒略日与公历的对应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与1520037对应的是公元前552年8月20日。

所以结论是:

孔子于公元前552年(鲁襄公二十一年)10月9日诞生……。

家园 那么孟姜女应该也是贵族

异姓封国,如:齐国是姜姓,秦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单独从名字看孟姜女应该是齐国贵族。

《毛传》:“孟姜,齐之长女。”

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

家园 不但是贵族,对上国君都不落下风:

《襄二十三年传》: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09230701)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09230702)

据认为杞梁之妻就是孟姜,我怀疑此女是齐侯的远方堂姐妹。

家园 不可割裂看历史,以宗谱来看氏族发展。

初有姓,以氏用之族群分散迁徙认宗。从上古 人们已认识到基因作用的表现,也因当时人员流动区域较小,固 定下同姓不可结婚的习俗。

门、宗、派、教、郡望堂号,后世的宗谱上均有记载,这些都是“氏”的变化,如京兆郡。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是为人,怎会没名没姓?

流传至今的习俗是 人有名有姓辅记籍贯,以流传 认宗 光宗耀祖,他人尊称别人字、号为礼貌。

例如:微子 子启,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

商帝辛在位时,封子启于微 建立诸侯国微国,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周朝时被封于商丘为宋国开国国君,代殷后奉祀 爵位公。

家园 你说的对,贵族女子的称呼有点复杂

古代贵族女子的姓比名重要。

1.对于待嫁女子来说,要在姓前面加上排行

比如孟(伯)、仲、叔、季

例如:孟姜、伯姬……

2.如果嫁给别国的国君,则要在姓前面加上丈夫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

3,如果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则要加上丈夫的氏或者封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是邑名)

所以说,孟姜出嫁前可以叫孟姜,嫁给国君或者卿大夫之后,就不能再叫孟姜了。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应该是经过多次改编和创作的结果。

家园 我说的是姓氏的普及

我前面曾陆续写了些帖子,有详细些的讨论,我觉得是说清楚了:

《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姓、氏与姓氏》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按时间线,看历史 分阶段,要讲礼。

    父系社会时,男子当然有姓 用氏称呼只是避讳略去众所周知的姓,不然女子的姓怎么来的?当然跟随父姓。五姓七望 世家不是一天形成的。

    礼制上避讳有很多讲究。

家园 那孔子老爹是生米做成熟饭?

结合自由河友你跟 @桥上 老师的教导,是不是有可能事实是这样的:孔子老爹带人围猎了颜氏女,然后颜氏女肚子大了,刚好孔老头心心念想要个男娃,就向颜家索要了人家小姑娘,撞个大运,反正也不亏。刚好真的是个男娃?赚大发了。

我就说别人打了一枪嘛。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你怎么又拐到岔道上了,周与汉隔着很多了 词汇意思有不同。

    “公子”周时称国储。后来有王侯“世子”。

    一帮文人拿汉化砖图搞事,自然有意图,社会问题要有社会调查,要看到阶级 事关政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曾经的王公特权土地资源到现在的垄断资本能源。

    什么是自由、民主,看西方。假借自由搞了一百多个性别来愚民,让底部阶层的人价值观崩溃思想错乱,这时才有权贵一族的狂欢。萝莉岛、上海红楼都是,而且特权不分性别。墓葬里的梦想如电视里的帝王将相幻影。

    传宗接代不会乱认,是在家族监管下的,孔家应该将人抬进门的。别被人拐到野外那是文人滥用。

    再讲生理学上老来子成立,况且现在有六七十岁妇女生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