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大家对【原研药】怎么看 -- 斯特拉斯堡
要么药厂完蛋,要么医生完蛋,要么知乎完蛋
加油!干死那个造假药的/造谣的!
第三,许多医生和社会人士开始叫唤国产药,仿制药效果不好。呼吁取消集采。
是哪些医生、社会人士“呼吁取消集采”?
知乎那个发帖的要统计出来,包括医生、社会人士的在哪上班、什么时候、在哪呼吁、具体咋样呼吁取消集采的……要求公安机关介入这个事情
无论欧美中国大公司小药厂的原研药仿制药出问题时有耳闻, 这些情况有没有集采都会存在,为什么集采了才会热炒而且矛头指向集采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医生的几个上百个案例也是没有统计学意义没办法写论文的。
集采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特别是那些从来不会用在提高药品质量只是中饱了某些人私囊的成本,就是政治正确,这样的政治正确越多越好。集采也并不妨碍药监部门对低价药品的品质监测。把那些几十年都是中饱私囊了的钱用来减轻全社会的医疗负担有问题?
你质疑一款药不符合一致性,是你去找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啊。
没有数据,就拿一个业余的现象--还不是数据来否定集采,是不是有点着急?
即使真的京新的阿司匹林质量出了问题,整改就整改,为什么要牵连其他的那么多质量优良的阿司匹林呢?
其心可诛。
集采的总方向没错。但是集采没有以疗效为导向,光想着省钱,这就不对了。因为好的治疗才省钱。你一次把人治好,就比复发再治疗更省钱。
但是现在集采拒绝这个道理。光想着省钱。就出了一些荒谬的结果:
1,吸收式缝合线没的用了。得老式缝合,过些天去拆线。这太荒谬了。
2,耗材例如留置针管,便宜质量也差。于是得换得勤,多用几支。这钱省得也亏。因为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都增加了。
3,药效的问题,不说了。
4,药物是有效期的,你集采了一大堆药物,当然不希望它们过期报废。于是就会明的暗的要求医生们先用集采药物。这就对治疗构成了干扰。
集采本质上是用向军队供应弹药的方式供应药械。那就不能光想着便宜。
2,这个标准挺低的。据说是画一下仿制药和原研药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果曲线下面积和峰值浓度两个指标,仿制药都在原研药的[0.8,1.25]区间内,仿制药就过了。我当时就问,我拿原研药的85%做成片剂,当成仿制药去测,是不是能过?好像是能过。
这个是外行话。
仿制药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叫做“仿产品不仿标准”,何谓“仿产品”就是说仿制药的制剂处方要与原研药(参比制剂)保持完全一致,这个一致包括原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和原研药处方保持一致,也是仿制药厂家最节省成本的开发思路。
这里说个重点:仿制药的API用量要与原研药绝对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是假药或劣药,目前没有一家药企敢这么做,也没有必要这么做,代价太大。辅料种类和用量可以有所调整,但一定是在原研药处方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不是为了节省成本,而是更趋近于原研药。
“拿原研药的85%做成片剂,当成仿制药去测”,这是非常外行的思路。首先,拿原研药85%你做成的片剂,一定通不过对应标准检测。按你的思路,或者我提醒你一下,按你的思路,首先你举得例子原研药一定是片剂,其次要想将这个片剂的85%再做成片剂,你先要将这个片剂粉碎,再按照相应规程制成片剂,因为不同片剂的制备规程不同这里不详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做的片剂是一个和原来片剂是完全两个产品,如果按专业术语来讲,它更接近“二类新药”。两个不同的产品怎么能有可比性,还“好像是能过”?
没必要通过臆想和编造来神话原研药或贬低仿制药,实际上好多你以为是原研药的产品也是仿制药,譬如诸位可能在欧美接触比较多的山德士(Sandoz)、赛诺菲(Sanofi)等大公司旗下的产品都是仿制药。
最后再说一句,达雅所讲的“仿制药都在原研药的[0.8,1.25]区间内”,这个应该指的是API的含量范围,如果您有机会看到原研药的质量标准的话,估计也会到看到“Content: 80.0 percent to 125 percent”等类似描述,达雅估计英文不错,我就不卖拙翻译是什么意思了。
三种可能:
1. 进集采之前做的测试不可信
2. 测试是可信的,但是药厂做了假
3. 1、2 都没问题,测试可信,药厂也没作假,现在跳出来说国产仿制药不行的医务工作者有问题,他们说了违心的话。
三种可能性,总要选一种吧,就看这个球你怎么接了。
这不乐子又来了吗
而不是企业补偿孕妇
“原研药”应集取之运而生。为什么要搞个“原研药”的概念而不继续用“进口药”的概念?道理大约是“民营企业”替代“私人企业”一样的吧,画皮已破那就拉虎皮作大旗。
假民意而令中共的事,“改开”后长期娱此,屡屡得手,常有大获。某些东西对这此成熟高效低成本的手段已经有依赖性,So easy,它们往往忽略了这样做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共内部强有力的配合。
受到攻击的集釆会怎么样呢?无非一是提高集采的能力,二是放弃集采。“原研药”者无非就是要后者,目前来看,中共是釆用前者,“原”者怕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逼使中国的药企提高品质,更好的取代进口药。
可以认为这个“原研药”小波浪,体现出相对之前,它们在中共内部没人了,没力了;同时限体现出它们学啥智慧去应对“集采”这个新措施。
你要统计仿制药的不好的病例,那么你首先要统计原研药治不好的病例,要知道即使是原研药,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治好病的。
要客观的比较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差距,那就最好统计出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无效率,再将二种结果进行比较才客观。
将原研药视为100%有效,而只统计仿制药的无效率,本身就是不客观。
另外还有一个费效比的问题,就如你所说的胰岛素,如果原研药10元一支,仿制药3元一支,打1.2支也不超5元的,用5元钱达到了10钱的效果,那也不是不能接受。
22年末23年初被疫情干掉一大波。
原研药就是原研药,进口药就是进口药,二者是两码事。
国产药也有原研药,进口药也有仿制药。仅用药物的产地来区别药物没有意义。
这是小谬,无关紧要。
大谬是老审的情绪,怎么一点集采风波就“没人、没力、没智”了呢?
我看这次国家医保局就应对的很好:
决定1月21日由我局负责同志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内容听取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重点收集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方面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信息可追溯的案例。按照药品通用名、剂型、规格、中选企业名称、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如降压药用收缩压、舒张压值,抗肿瘤药用无进展生存期、复发率和转移率,降糖药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空腹血糖达标率、肝肾功能指标等)的差异指标和变化幅度,汇总形成问题线索清单,
这就是说,年都不过了,现在就开干!
当然,也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让上海医生提供仿制药无效的临床试验数据。
既然仿制药不需要做临床试验就能证明有效,那证明仿制药无效为什么又需要做临床试验呢。
所以,医保局智商明显在线。
我看这事,医生就像线人,医保局/药监局就像FBI。以后建立一套反馈机制,对多方反应的问题药物的生物有效性加强加强再加强飞行检查。
《集中带量采购对胰岛素临床应用带来的改变与思考》,里面引用外国数据指出仿制胰岛素不如原研。
你自己发通稿之前不看看是写的什么意思吗?
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药是个有脑子的人都懂的基本常识,就如手表一样,再好的高仿a货也不如原装瑞士表。你自己引用的例子都承认这一点了,还偏要编排出一些谎言,进而得出“集采的问题是没有以疗效为导向,光想着省钱 ”的荒唐结论来。这时候你怎么喷外国的仿制胰岛素不如原研呢?
我家解放前是作中成药一个小黑作坊,但是技术药方是代代相传的,就靠低价竞争,因为税重,是个黑作坊。我奶奶和姑姑等人每天半夜在家蒙着窗户赶工做药。
有款中成药牛黄清心丸,1盒8丸。实际上只有1丸里面有牛黄,牛黄含量超过普通1丸药含量,因为中药药效慢,需要吃一整盒,这样总能吃到这1丸药,碰巧吃到这丸药多少是起点儿效果的。现在就叫质量不稳定,不均匀。
实际上这样的蒙人技术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盒药里面,只有1丸是有效成分的。其他的都可以说成是假药。这样的药比同仁堂的便宜很多,在农村城乡结合部有销路。
用患者实验药方灵不灵,好不好用,这是中国医保的一大发明。
现在只要一提成分不足,便宜之类的,我就知道骗人的老伎俩又来了。
给老百姓花点儿钱可不情愿了。KPI里面没有质量这项要求,都是楚王好细腰造成的。
自己没有数据,还怀疑高中老师的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设计是教育部教材里面的,教育部的化学专家,教材审定者也没想到能买到假药,结果实验结果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