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真实目的就是增加工作岗位 -- wolfgan
我以前就在河里提到过,现在中国农村主职和兼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有1.5亿,如果采取最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只需要100多万从业人员,而且产量还能得到大幅提升。所以现在中国农村依旧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维持工作岗位,不然一下子少了1.5亿的工作岗位,社会根本无法维持稳定。
当年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同样的效果,田分了,分给各个家庭种了,拖拉机用不起来了,不就变相的增加工作岗位了嘛。至于放开副业,那更是直指增加工作岗位。1985年以后一段时间,有个词很流行,就是顶替,如果不是就业压力异常沉重,会出这种政策吗?如果不是在这之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最大的雷给拆了,就是出台顶替都不会管用。但是这些能公开说出来吗?显然不能啊。那些公开宣传的理论,看看就好,命题作文罢了。
当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以他们的智慧很难。事实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也是因为后人一直没有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邓为核心的二代领导集体,左支右绌,破绽百出,虽然姿势很不优雅,总算是把局面维持下来了,很多重大的问题,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应该说后人智慧总体还算不错的,把中国带到了压倒性优势工业国的位置,顺带着解决了很多问题。至于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就只能等全国人民继续努力了。
是巨大的。
如果你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1980年中国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对的,是正确的。否则,现在的中国,总人口至少是16亿或者18亿,那现在中国的社会就业会比现在难一个数量级。比如,也许现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会是1500万以上,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感,不对,那压根就没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有忧愁感,只有巨大的生活压力。
现在的年轻人觉得生活压力大,那你父母亲当初顶着计划生育的压力把你们生出来,意义何在呢? 就是为了来人世间吃一趟苦的?知道人世间不好混的?现在那些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然后出来送外卖什么的,有几个是城市孩子?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啊。农村孩子始终是命运悲剧的主角,就像高加林一样。真是叹息。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人口和就业问题这么严重,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不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呢? 从1960年代初期,实行比较缓和的计划生育政策---城市每家最多生育2个孩子、农村每家最多生育4个孩子,这样也比到1980年再来实行计划生育,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不会,毛泽东时代最重要、最贯彻始终的的事情,是不断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浩劫,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都被带歪了,影响深远。还好最终被改革开放纠正过来了。
毛最初的决策是建立在当时有很大可能爆发核战争条件下的世界大战的基础上的,那时候多生就是战斗力,就是战后恢复力。不过在尼克松访华后,爆发世界大战的概率就越来越低,中国对计划生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以下是计划生育的年谱:
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72 年提出 “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1973 年提出 “晚、稀、少” 生育政策,1978 年提出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严格实施阶段:1980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1982 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
由此可见中国对计划生育逐渐严格并不是从邓时代才开始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在外部条件逐步变化下决策也逐渐移动的过程,完整体现了执政团队的前后一致性。
随便干点啥都意识形态一大套,不在意识形态上讲明白就没法干。讲意识形态又抱残守缺,拿着马恩列斯的话翻来覆去地掰扯,其实完全不懂,就是拿着八股的办法读。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扔掉了这些思想上的禁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记得改开之初,还认真讨论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来着。都什么玩意?
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就是不为一堆虚头把脑的理论服务。
从这个角度讲,改革开放才是恢复了初心。
1973 年提出 “晚、稀、少” 生育政策,1978 年提出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严格实施阶段:1980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
1982 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
这两个事情差距太大了。
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里面无限的人文关怀,你这也是太和稀泥了。
我刚才还想呢,当年踩大肚子的计划生育人员,催生、引产,那是多么残忍可怕。
你总得听说过吧,我感觉你是接近90后了。
毛主席会开放,但是绝对不是邓的,他俩就是对立,这是抹不去的。
首先,承包前农村人口几乎全员从事农业。当时农村人口9亿,出去老人和小孩,保守估计60%是农业从业人员,那么就是5.4亿。而承包后农业产业人员迅速下降。
其次,顶替是城里人的事。原来在国家和集体单位工作的人,退休后可以有一个子女顶替其岗位。而且顶替最流行的时代不是85年左右,而是80年左右,背景是很多知青回城,安排不了工作,所以不少父母退了有子女顶上。所以顶替和承包是两个城乡世界平行发生的事情。
再次,现在农村已经实现了比承包前高很多的机械化生产,但是把农业从业人员降到100万左右是不可能的。在承包前,在我老家只能看到手扶拖拉机,抽水机船和简易脱粒机。前几年我看到比较大型的拖拉机,插秧机,数量众多的抽水机和联合收割机。
美国农业已经高度机械化了,它的农业从业人员还有三百万。而中国的农田很多在山区丘陵,不可能实现美国那么高的机械化。中国农业更加多样化,不少产业很难机械化,如种菜。因此中国农业产业人员降到100万左右是不可能的。还有就单产来说,精耕细作的小农模式不完全机械化的大型农业高。
一,关于从业人员的问题。我已经说过了,放开农村副业的目的就是直指就业。事实上,农村从事农业人口迅速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说的副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如果不搞联产承包的话,放开副业还要集体负责,这是费事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联产承包后家庭和个人成为经济核算的主体,才能又快又好的推进副业。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二.顶替各个地方高潮的时间不一样,可能原因也不一样,但是具体原因都是就业压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三.美国虽然有很多大农场,但其实还有很多小农场。如果把那些小农场改成大农场,从业人员从300万降到200万是没有问题的。然后,你觉得很多难以机械化的项目,譬如种菜,现在中国发展出高楼大厦里的无土人工照明培植,譬如摘果子,也已经有了专门的机器人可以自动执行。可以说,现在农业上很难找到机器人或者无人机械不能做的事。中国在这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你久在国外,不了解罢了。这些机器人和无人机械全面推广的话,把农业从业人员降到100万以下一点问题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