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纪念】【人物】寻找项俊文 -- 蛇公子

共:💬24 🌺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纪念】【人物】寻找项俊文

根据CCTV《东方时空》整理

“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多少个勇士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

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首纪念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的老歌,唱歌的人叫项秀文。这首歌是他六十多年来抹不去的记忆,哥哥教会了他这首歌,两年以后,也像歌词中的反法西斯战士,哥哥走上了前线,再也没有回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弟弟项秀文

如今的项秀文已经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刚从杭州市政协退休,为寻找哥哥的下落,他花了六十年的时间。

项秀文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四个孩子。他的哥哥项俊文作为长子被迫退学回家,抚养起三个弟妹。那年他只有十九岁。

项秀文:“父母双亡,长兄为父,挑起全家的担子。 那时哥哥不是一般人,他既是父亲又当母亲,又是我们的保护人。我们几个,他离开的时候基本上都还未成年,所以哥哥的印象很深。他在家里的时候,先种田,后来教书,后来在县里,做了一个土地测绘员,养家养了四五年,一直到了抗战爆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项金土(俊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十岁的项秀文怎么也想不到,那场发生在离自己家乡如此遥远的卢沟桥的战斗,竟然会让他失去哥哥。

项秀文:“那么到1938年春天,他来告别,告别了以后,他说我要北上参加抗日军队,我说我要跟你去,我已经十岁了。他讲,你还小,那边要急行军,要吃小米,穿草鞋,你吃不消的。”

哥哥项俊文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弟弟等一直在家等着哥哥回来接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项俊文:“等啊等啊,一直就没有消息了,后来也来过几封信,叫我的姐姐千万不要让顺进,就是我,一个人过马路去买米。因为我们这个镇的村子里刚好横着一条马路,经常小孩子碰死,所以他就牵挂啊,这么三个小孩在家里非常不放心的。所以,我们一直的一个心愿去找到哥哥,无论生死。”

哥哥写来的家书都在战乱中遗失了,这是哥哥写给他的挚友许为通的三封信,许为通当时是弟弟项秀文所在的贫儿院的老师。

许为通:“我和他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他也喜欢文艺,我也喜欢文艺。我们两个见面之后,而且还通信,通信他对我说,他说我们做个人不要枉做人一世,应该好好地为民众做点工作。”

哥哥北上抗日后,给家里来过三封信,在武汉时,他改名叫雷雨,在延安时改名叫雷华。

许为通:“他到武汉写给我的信呢,不叫项俊文的,叫雷雨。天上打雷的雷,下雨的雨,雷雨。”

项秀文:“‘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零雨打萍。’所以他写信是在武汉写的,取这个名字离开家乡了,江南有国民党又不是很抗日,所以泪下如雨。”

许为通:“后来不叫雷雨,到八路军之后,不叫雷雨。”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延安是当时抗日的圣地,青年们像朝圣者一般涌向这片黄土高坡和土窑洞,项俊文也来到了这里,弟弟收到了他的第二封家书,他已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雷化。在信里他说他给毛主席照了像,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这所大学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

李中权(原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全国都往延安跑,抗战青年知道共产党领导好,知道八路军抗战的都到延安来。三大主力会合,原来我们的红军大学就改编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就是红军大学的第二期,我的延安一队学习,一队是军事一级干部。”

李中权当年也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时抗大的学生们上课没有教室,夏天在树荫下,冬天就在牛羊圈里用石头背包当凳子,用膝盖当课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等人,常常亲自给学生上课。

李中权:“我们听课,听毛主席上课,我们听得很好。毛主席讲课,他有时候讲得很幽默,他有时一讲大家哈哈大笑。他也笑,有时候大家哈哈大笑,他不笑,他又在思考,他下面讲什么。毛主席那种诙谐的讲课方法,我真佩服。”

李中权说,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有个叫雷华的青年表现很出色。

李中权:“个不高,矮矮的,但是人呢长得很英俊,给我的印象很英俊。很爽朗,很英俊,说话呀,说一口浙江话。”

1938年底,雷华等五人步行了三千多公里,穿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前往晋察冀边区,五人中仅有一位女同学,她叫范瑾。

范瑾:“我们是五个人,雷华是组长,我们是从延安到晋察冀,到晋察冀以后,我们又分的,因为晋察冀挺大的,一路上。满怀对革命的热情,一路就是歌声不断,最多的歌就是到底人后方去。还有太行山上,还有游击队歌等等,唱得很多的。”

年幼的项秀文始终相信哥哥一定会回家。他在贫儿院里躲过了战火,上完了小学、中学。解放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50年代,周围参军的人纷纷回来了,但不见哥哥。

项秀文:“解放以后,开始呢也没想,51 52 53的三大运动,到1953年才想到,人家都来了,我就托了,到中央团校去的一个人。在人民日报里面登了一块儿,有人知道,署名雷雨的解放军有没有这个人,项俊文更加不知道了,他写信回来叫雷雨了。”

项秀文几次登报寻找哥哥,但毫无音讯。

项秀文:“所以这个事情就找不到,找不到想他一定牺牲了,家里人都讲了,有信息一找就找到家里来了。”

虽然预感哥哥有可能已不在人世,但弟弟项秀文和姐姐们还是努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又寻找了40年。

这里是哥哥项俊文最向往的地方,有着他最向往的气息、最向往的生活,晋察冀。1938年底,已经改名叫雷华的项俊文,从延安来到这里,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它包括山西省的东北部、察哈尔省的西南部、热河省的西南部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对于日军来说,它地处华北战略腹地,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动重兵扫荡。

1942年,弟弟项秀文收到了哥哥第三封家书,寄信的地点是河北省行唐县陈庄,一个叫一心堂的药店,抗战后,这封信已经遗失了。但弟弟还清晰地记得这个地名。1986年,项秀文去河北开会,认识了一个叫高永祯的人。老高长期研究河北地名,项秀文希望通过他,能找到哥哥的一些线索。

高永祯:“就是问我能不能帮助他,因为离行唐比较近,我说是,离行唐比较近,帮助他找一找,或者是能够找一点线索也行。”

老高查遍了地名册也没有在行唐县找到叫陈庄的地方,他考虑到一心堂药店有可能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地下交通站。他询问了很多人,终于在行唐县附近的明寿县找到了陈庄。而当时,这里确实有一家叫隐心堂的药店。

高永祯:“其中有一个药店,它确实就是地下交通站,当时在药店工作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他的老伴没死,叫到一块儿座谈回忆,回忆的结果说好像记得有这么一个姓雷的,南方人,从延安来的,后来随军走了,不知道下落。”

弟弟项秀文又给老高提供了哥哥早年的读书笔记,希望他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项秀文(读):“生命诚然艰险,但无论如何要忍受一切,要不断地学习如何生存和谨慎的道理。”

高永祯:“他是一个中学生,而且爱好文学,很能写,这是他弟弟知道的情况,我分析这个人啊,这个在当时来说就算八路军里面的一个知识分子。 既然是有文化的人,他很可能,那就不是,不是一般的八路军战士,很可能是搞文书的,或者搞这个新闻的,记者这类的,很可能得留下点什么痕迹。

省图书馆,几乎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我几乎都查遍了。”

从1986年开始,老高为寻找项俊文四处奔波,整整15年过去了,他本人已经退休了,寻找工作却依然没有进展,直到2001年夏天的那个傍晚。

高永祯:“我偶尔翻到一篇报纸上,旧报纸上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回忆什么呢,回忆一个叫沙飞的。”

沙飞是我国早期的革命摄影家,40年代,他召集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摄影记者,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中,创办了中英文互译的晋察冀画报,轰动了整个华北。

高永祯:“里边有一句话,说当时这些人在世的已经不多了,和沙飞曾经一起战斗过的雷烨,现在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浙江人。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我一看,第一个雷烨,叫雷烨,跟那个雷雨,就是项秀文提供的,不是叫雷雨吗,差一个字,浙江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浙江人。”

第二天高永祯就到了石家庄市河北烈士陵园,找到了沙飞文章中提到的雷烨墓。从墓碑中得知,雷烨是晋察冀边区的前线记者,1943年牺牲在平山。

这位叫雷烨的记者是否就是曾经改名叫雷华的项俊文呢?

为了证实,老高开始寻访那些,当年和这个叫雷烨的记者接触过的八路军老战士。

晋察冀画报社的印刷厂厂长裴植,当年曾和雷烨一起工作了三个月。

裴植(原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厂长):“一般的个子,有一点书生的样子,比较文质彬彬的,人呢,这人非常和蔼。到延安到抗大,在抗大学习了一年多吧,还是38年底还是39年,总政治部吸收了参加记者工作,就编了这个敌后的采访团。他呢,因为他过去写过一点文章,照过一点照片,在延安的时候,所以就引起重视啊,就让他做晋察冀组的组长,派到晋察冀来了。在晋察冀呢,他又想到敌后去,大概就从那派到冀东,在冀东呢,他开始做采访跟拍照,既写通讯报道,也拍照片。”

在晋察冀画报中,老高终于找到了一张雷烨的照片,但照片很模糊,在1943年前,晋察冀边区出版的刊物上,不难发现以雷烨的名字发表的报道。而在1943年晋察冀画报上,有一期专刊,刊登了雷烨的照片。

雷烨拍摄的这些照片大都反映了华北东北部,冀东根据地前线的生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斗的记录(雷烨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抗战(雷烨作品)

张致祥(原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雷烨是,他是总政治部的记者,他派到敌后来,到了晋察冀,他后来到冀东,也到过平西,我当时是平西挺进报的社长。他经过平西的时候,还一块吃了一顿饭。说老实话,有些记者相当有记者的派头,他没有。党分配他做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也没有耽误他自己的工作。”

雷烨在冀中担任前线记者的同时,还担任组织科长,冀中作为华北和东北的交通走廊,长期驻扎着侵华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当时它是整个晋察冀根据地中斗争最为残酷的地区。

冀年波(原晋察冀画报社摄影记者):“敌人呢,就把冀东当成前进的据点,作为他的根据地,当然他统治得更严密了,很多地方做成无人区了。制造无人区把很多村庄井成一个大村,把人都赶到这里头,叫‘人圈’,其他村庄都给烧毁了,为什么啊?断绝你和八路军的联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圈”中的孩子要吃,哭喊“妈妈”(雷烨作品)

从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二年,日军对晋察冀各根据地进行千人以上的扫荡多大一百七十余次,投入兵力八十三万。一九四一年,日军血洗冀东丰润县潘家峪村,雷烨是唯一亲临现场的记者,当时在他的眼前,没有任何生灵。

他在报道中写道:“黄昏里,我们在潘家峪向谁告辞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潘家峪大惨案(雷烨作品)

裴植:“残酷啊,我们的一个工人啊,叫做李支书的。他跟我讲他是在那的,他跑出去了,后来他又翻回去看啊。哎呀,真是让人痛心(裴植落泪)。他回去到一个老乡家里面,那个老乡家里还有一锅呀,烧着火,他揭开锅盖一看啊,煮着两个小孩。一个就是那个(八路军)保卫部部长的儿子,保卫部长大概叫吴义成啊,还是叫什么,是个老革命,老红军,就在锅里煮着,煮了两个孩子。另外他那个老婆呢,他的夫人跟他在一起被敌人啊,挑死在路上了,肚子啊,刺刀挑开了,肠子都出来了。啊呀,他看了跟我说,他说看了没法看啊。”(哭)

田华(原抗敌剧社演员):“所以那年听到这些,还有再一个潘庄那个村子,那小孩,也是小孩啊,都是小孩啊,拿着两条腿就这样,就这样劈了。这太多了,这种砍了头,砍了胳膊,砍了两条腿。下面就是很深的沟,下面都是推下去的人。”

伊之(原晋察冀日报记者):“潘家峪大惨案第二天,他(雷烨)就到了,就到潘家峪现场了,所以那是流着泪写的稿子。在尸骨当中,在遍地是血当中写的稿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田华与雷烨的合影

田华:“那时候雷烨呢,那是1943年,43年刚刚过完阳历年,我记得我穿着个棉大衣嘛,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张照片。十五岁,第一次照相。”

这是雷烨26岁那年拍的,三个月后他就牺牲了,而这张照片也为老高最后确认雷烨的身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永祯:“田华还保存了这个照片,那么通过这个照片就请雷烨的老战友啊,找了有那么二三十个人来辨认,他籍贯都是浙江人。都是38年到延安抗大,从延安抗大又上了晋察冀。所以这些情况都完全一致,这两个照片和它对照,对照的结果都一致认为,他,就是这个雷烨啊,就是项俊文,就是他。这时候我才找到项秀文联系,我说我发现了雷烨,怎么个情况,我跟他一说,他特别感动。太感谢你了,没想到这么多年,你还没有放下这个事。”

寻找哥哥六十年终于知道了他的下落。

忆起往事,弟弟项秀文百感交集。

项秀文:“那时候还有点埋怨呢,为什么?我们都不成年啊,你抛开我们,你是最大的大人,有点埋怨这样子,那么现在看来,这种埋怨完全是不对的。”(含泪)

项秀文:“所以,现在找到找到哥哥以后,我在宾馆里哭了好几夜,不如哥哥啊,我们境界不如哥哥。”(摸泪)

冀东在华北东北部,而雷烨牺牲的地点,在华北西部的平山县。2001年,老高又来到河北平山县曹家庄,希望了解雷烨牺牲的过程,而这里也是当年晋察冀画报社的所在地。画报社的很多老人,还记得当年在这里,见到雷烨的情况。

一九四三年的四月十九日,雷烨已经在曹家庄住了十五天。照片底片已经选定,说明也都写好了,这个文章正要开始写,刚开始写就到了4月19号的夜里发现敌情。

裴植:“到黎明了,天刚刚亮,敌人已经进村了,噼里啪啦枪就打起来了,机关枪就嗒嗒嗒。我们头上身边都是子弹,就很密集就飞过来了,我就感觉不行了,赶紧得走啊,我就出发了。因为我们是靠在村边上,那个洞就在村边上,我一出来我就往后山转了,就爬到后山了。等我爬到半山坡一看呢,雷烨跟他的警卫员就从山上,那个半山腰冲下去了。”

雷烨没有跟随部队有组织地撤退,而是挨家挨户地敲老百姓的门,通知他们迅速撤离。

张致祥:“他如果不管群众的事,他自己就走了,可贵在这个地方。雷烨的牺牲啊,他先让群众撤退,然后自己留在那,已经来不及了。”

裴植:“结果他往那个山沟里跑下去了,我一看他跟那个警卫员往山沟里抛下去了,想爬对面的山,所以我就没顾上,看一眼,等我爬到山上去了。后来我们在山上住了一夜,底下打枪噼里啪啦。”

雷烨牺牲的地方叫南段峪,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雷烨并不熟悉这里的地形,被前来围剿画报社的日军包围。

裴植:“后来了解情况是什么呢,他被打伤了,打伤了他就跟敌人对射,对射之后就走不了了,走不了了。他从那个石头后面,再到对面山上还有一片空白地呢,他过不去,敌人很多,都把那块封锁了,用枪都封锁了。后来敌人就下去了,要活捉他,他是很坚强,就把他的照相机、把手表、钢笔全部砸了。留了……(不能自持,流泪)给自己留了一粒子弹,我在那个地方,还有我一个同事向他默哀。”

田华:“觉得,所以有时候为什么对……”(含泪无语)

雷烨牺牲后,战友从他身上翻出了一本相册,相册上浸透着烈士的鲜血。他的战友叫赵烈,也是一名摄影记者,他一直将这本相册带到身边,并在扉页上写下:

在这个册子上有你和暴敌遭遇决然自杀时,所留下的血迹斑斑。每当我翻开它,看到那已经变成紫黑色的血迹,你那年轻智慧的脸颊,沉毅和蔼的神色,一一浮现在我眼前。我抚摸着你那已经消失了温暖和热气的血迹,我拿你这遗物作为对你永不磨灭的回忆。一九四三年。

而仅仅八个月后,赵烈也在掩护群众撤退时,牺牲了,年仅二十五岁。

项秀文永远记得那首歌,那首哥哥临走时教他唱的最后一首歌。

项秀文唱:“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多少个勇士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

看这个节目时泪流满面,堂客过来打趣我,被我吼了一通,很不应该。坐到电脑前,很想写点什么,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遂将节目的文字稿整理出来,还找了一些项俊文/雷烨的资料,以为纪念!

雷烨生平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54

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雷烨作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56

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雷烨作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57

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雷烨作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62

“人圈”——雷烨作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64

抗战——雷烨作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72

潘家峪大惨案——雷烨遗作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08777

关键词(Tags): #项俊文#雷烨
家园 雷烨生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项金土(俊文)[右一]与同学陈敬德、严金明

模范共产党员、优秀摄影战士雷烨

雷烨同志,浙江省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中尚未毕业,即奔赴陕北参加革命。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时,就喜欢写作,爱好摄影,兼任各报刊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他写的通讯《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抗大献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及所摄的“抗大四期毕业欢送大会上毛泽东先生致训词”、“参加欢送大会之学员”等照片,曾在1938年8—9月间出版的武汉《新华日报》上先后发表(图一),显露了他的新闻摄影写作才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雷烨同志在抗大毕业后,为八路军总政治部选拔、派往华北前线任战地新闻记者。他于1939年深入到敌人后方的冀热边境,在极端困难与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雷烨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青年,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革命工年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他除了写稿拍照,还爱好写诗和报告文学等,同时还善于联系众、团结同志,做宣传、组织工作。

雷烨同志到达冀东,正是我党领导的冀东大暴动失败之后,日寇乘我军主力向面转移,集中优势兵力对群众施行野蛮的镇压与屠杀之时。雷烨目睹这种惨状,即自愿做群众工作,深入受苦受难的群众中,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正因为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组织领导群众对敌斗争,所以他的作品就充满了群众的情感,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与愿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为了团结冀东爱好文艺的人士,并改进当地的文艺工作,雷烨同志发起组织“路社”互勉向着鲁迅的道路前进!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先后出版了《路》、《文艺轻骑队》、《国防最前线》等刊物;这些刊物,对人民对部队都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在冀东人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

1940年以后,冀东敌我斗争更加尖锐、残酷,斗争的主要方式转为游击战争。雷烨同志根据革命的需要,服从党的分配,于1941年转到冀东部队领导机关工作,开始任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后又改任组织科长。繁忙的日常工作并没有影响他采访和写作,相反,却使他搜集到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当他发现那时冀东一些部队还没有摄影工作者,许多生动的对敌斗争镜头还没有人摄取的时候,他就义不容辞的拿起照像机来,一面积极的参加斗争,一面忠实的反映斗争;尽管那时的照像器材十分缺乏,拍摄条件又很恶劣,但他在组织

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走到哪里照到哪里,能多照一张就多照一张。因为他充分了解:拍摄敌后火热的对敌斗争场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真实地形象地反映当前斗争的照片,不但有现实性,还有历史性,它比用笔写的通讯报道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和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在1941年和1942年里,雷烨同志随部队转战在冀东滦河沿岸和热南伪满边境,亲手拍摄了很多新闻照片。他反映了冀东人民子弟兵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的实况;用照片向全世界宣布:冀东,不仅是我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我们多年伸展在日寇深远后方,安排着反攻和解放东北的前进阵地。他记录了日寇血洗潘家峪、烧死杀死我无辜同胞一千多名的“潘家峪大惨案”,纪录了日寇拆房并村制造“人圈”,奴役人民的情景,让我们永远记住日寇屠杀中国人民

的淋漓血债;但他更着重的报道了在血泊里站起来的冀东军民,英勇不屈坚决斗争获得的光辉成绩,他用照片向人们显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胜利一定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他不是一个专职的摄影记者,但他辛勤采访、精心拍摄的照片无论在质量上或数量上,都比专职摄影记者毫不逊色。既注重思想内容,又注重造型技巧,以优美的形式来充分表达内容是他创作的最大特点。1942年他在塞外的山林中拍摄的“熊熊的篝火”,以及“战斗在喜峰口附近”等作品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兼优的,深受群众喜爱,被认为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摄影佳作之一。至今仍经常为画刊或展览会所采用。

1942年冬,雷烨同志被选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参议员,带着照相机和所拍摄的材料,从冀东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冀西抗日根据地。他参加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后,即到主持摄影采访、编辑、出版工作的晋察冀画报社去,将自己在冀东所拍的全部底片送交画报社长期保存、使用。画报社决定立刻选用这批新闻照片,他就热情地抓紧时间协助画报编辑选稿,还准备写篇长文对冀东作全面报道,配合照片一同发表。

1943年4月20日,雷烨同志拍摄的照片已经选定制版,他正在河北平山县的曹家庄村最后增订照片说明和写文章,突然遇到日寇奔袭;由于道路不熟,转移时又与敌人遭遇了,在紧急情况下,雷烨同志以一当十用手枪和敌人展开短兵格斗。当他身负重伤、弹尽援绝,而野兽般的敌人向他蜂拥扑来要他投降的时候,他毫无惧色,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的光荣和民族气节;他从容不迫地先将自己最心爱的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等砸碎,然后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自己生命,壮烈地在敌前殉国。

一个多月以后,刊登着雷烨同志五十一张照片的《晋察冀画报》第三期终于出版,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而雷烨同志已经不能亲眼看到它。为了悼念这位忠实的革命战友,杰出的摄影战士,《晋察冀画报》就在这一期里增辟了追悼专页,并刊登了雷烨同志的遗作“滦河曲”(诗),“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报告文学),做为永恒的纪念。冀东军区政治委员李楚离同志在得悉雷烨同志壮烈牺牲消息后,在悲痛中写了“悼雷烨同志”一文,悼文说:“雷烨同志是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具有布尔什维克的优良品质,他对民族对阶级对他所担负的工作,具有无限的忠诚与热爱”。“雷烨同志这种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与临难不迫从容赴义的光明态度,使法西斯匪徒在他面前低下头来,他这种为民族全气节,为党争光荣的精神,在抗日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模范共产党员、优秀摄影战士雷烨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他那无比高贵的思想品质、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及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原载《大众摄影》1959年6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8,雷烨(左一)率总政记者团第一组抵晋察冀(聂荣臻接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

抗大献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

雷烨

在战壕里准备好了明早就冲出去!抗大是一道坚强的铜墙!

学生在战壕里。

感谢抗战的血火,感谢它烧红了这巨块铜铁。

感谢抗战的突击,加工的锤炼了这巨块铜铁。

创造突击员的号召

校政治部号召全样教师学员,事务人员总动员起来,

为创造大量突击员斗争!“这是为了回答日寇凶横的进

攻,为了接受开学纪念会上党政军领袖与校长的战斗号召

,全校干部会议上的精神,特发起抗战突击运动,作我们

献给抗战一周年纪念的礼物。……”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抗战突击员呢?这是有一定的具

体要求的:

学员:

一、军政学习:要求深入实际,无原则错

误,平衡发展,成绩很高,学习方式方法很

进步。

二、军队生活:切实遵守校规校风的要求。

三、思想意识锻炼得很正确。

干部:

为实现干部会议上三大号召而斗争。

一、忠实于培养抗日干部的事来——

——决心教育,负责工作。

——团结一致为着教育事业。

——坚决执行命令和遵守纪律。

——艰苦耐劳的工作。

四、加紧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

——加紧军事政治理论学习。

——参加各种必要听的报告。

——参加各种必要到的会议。

——看党报和文件过党的生活(党员)。

——生法政治化。

五、创造与改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

——深入群众。

——建立正确的军事生活制度、群众组织、指导

方式和教育方式。

——工作要有计划和勤密的督促检查。

——要协同动作和互相联系。

——要建立经常工作慧础和抓住中心。

——不断的研究和创造适合于新的情况中的领导

方式和工作方式。

雷厉风行的总动员

像撒下一把火种在原野里,火燎天了。也像是洪水滔

滔的动员力量是可惊的。

在热烈机动的总动员浪潮中,首先校刊起了鼓动作用

,造成热烈动员环境。从大队干部会议上进行讨论,各

队召集班长以上的干部开会,救亡室主持下的军人大会,

民先大会,一直深入到小组举行座谈会来进行讨论号召的

内容,一直深入到每个人者深刻了解号召的方向和决心争

取突击员的胜利。

一切都准备好了。在各大队总动员的晚会上,展开队

间的挑战,在救亡室军人大会上展开区队间、小组间的挑

战,在小组座谈会上展开个人间的挑战。干部与学员间,

事务人员都提出挑战书,例如有一份不算标本的挑战书上

明确的要求:

“X大队,X协理员请转第一队全体教职学员同志

们:为了响应学校首长突击运动的号召,和保证这一

号召的彻底胜利的完成,同时为了互相交换学习与工

作的经验起见,我们很诚恳地以革命竞赛精神来和我

们的长兄队进行下列的革命竞赛:(甲)学习方法:

一、自觉的遵守学习纪律和时间;二、看书方面:要

有中心同时也要有系统,做到全体做笔记;三、讨论

会做到充实准备,有中心,普遍的发言,并不重复,

做到不发生无原则的争论。(乙)日常生活方面:一

、军事生活做到动作迅速,遵守时间与服从命令,严

守军风纪,操作认真和熟练动作要确实;二,内务整

洁划一保持经常性;三、加强同学间团结力量,互相

帮助与互相勉励,发扬自我批判精神,发扬吃苦耐劳

的精神。(丙)课外活动:一、文化娱乐墙报做到百

分之百的投稿,内容充实,救亡室布置合于民族统一

战线,歌咏每周学会两首歌,加强事务人员的教育,

保证听课者不厌倦,建立课外座谈会;二、体育做到

每个人自动积极参加球类竞赛及集体劳动(如修路、

担水、种菜、……);三、经常卫生:保证没有病人

,不生虱子,保证不超过学校所预定的伙食量,……

自觉的严守校规校风。”

以上仅是一个队在政治部总的号召方向下,依据自已

大队的教育计划和根据具体环境提出最具体的执行办法。

同时事务人员(包括勤务员、炊事员、通讯员、马夫

、管理员等。)他们也自动的发动竞赛,提出竞赛条约:

“一、积极工作,服务命令不讲价钱;二、紧密团结,做

到没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消除一切坏倾向;三、

爱护公物,注重公共卫生与个人清洁,消灭疾病;四、做

到将来政治分数在八十分以上,积极参加文化娱

乐工作;五、比赛突击队员的多少来回答校首长的号召。”

无疑的这“战约”是响亮的得到答复,大家“一齐干吧

!”

在适合各种个体环境里,保证突击胜利的组织也纷纷

建立起来了。

全校性的组织是校突击员检查委员会。分做学员、干

部、事务人员等突击员检查股,股下而设组,担任总检查

的工作。

大队性质的组织,多半是以各个救亡室的竞赛委员会

代表组合,大队竞赛委负会,负责会报与检查督促的工作。

队除原有的竞赛委员会之外,好多队组织突击队——

作不定时的袭击式的检查工作。

发扬作风的轻骑突击

风起云涌的突击动员中,各个队各个组和学员干部都

创造了很宝贵的新的战术,风行的突击日报……等也收到

了迅速及反映一日间的优点与弱点。有些队活跃得使人兴

奋,这里只略叙其中几种:

学习中斗争出来的火花飞扬在每个角落里:“在突运

中的学习情绪高涨如潮,请求不睡午觉,补授政治工作、

游击战术等学科,我们只要看看第一组的学习动态,就可

以窥见全豹了,组长余英领导的方式很灵活而且很精密而

实际,全组分成三个座谈小组,每个座谈小组的组成是依

照着全组文化水准而配合起来的,每得到一个题目,先由

座谈小组中水准较高的同志揭出题目里秘含的问题来,并

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参考书,各人去准备,然后开始用零

碎时间座谈。题目中的问题得到轮廓后,就交换看提纲,

到开讨论会时,就先由水准较低的同志发言,然后由较高

的同志加以吸收或补充,大题目中的每个小问题,都依照

着统一的提纲,和水准的配合而适当的处理,每一个题目

的结论是由组长宣读题目时就指定一个同志负责,这样的

学习小组讨论会,对问题可以达到普遍了解和深入认识的

要求了。”

六队研究委员会起了核心作用:“六队研究委员会的

组织很灵活切实,分时事报告组,社会科学研究组,军事

学术研究组,及流通坊书组,他们在学习上已经起了核心

作用,时事报告组的抗日形势大地图和军事学术的沙盘作

业,都能够与抗战实际情势密切连系,使课堂成为参谋业

务的情报室,至各科研委逐曰公布讨论提纲,变成为各小

组座谈会夺取原料的策源地。”

五队纷纷派遗留学生:“五队的学习情绪在突运高涨

中更见活跃,除在自己队里各组互相交换学习处,还大批

的派遣学员参加友队的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会,每次派遣出

十人至十二人,事前都能具体的分工规划各人所应该

注意的事项,所以回队会报时能够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作为参考和吸收学习。”

一群争取突击胜利的战士们:“谢国贤同志建造沙缸

,百折不挠卒使平地涌出泉水来,一队经委谢同志领导建

造滤水沙缸,有计划有方法,在一天之内,就使厨房门外

听到潺潺声,不但确立饭料卫生的基础,同时达到创造了解

除哨后深夜解寂寞的美妙音

乐,大力士孙德奎同志一气

担了十二担水,把所有大缸

小缸都灌满了,他还说:挑

水的瘾还没有过足哩!”

承继了八路军的革命友

爱:“在突击运动的高潮中

,五队经常举行大扫除,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

雷烨

“我的位置是在别人的前面,是在前线上。”——列宁

新成长的千余战士

抗大好比一块磨刀石,青年的战士被磨得锋芒四射。

一大队二支队、二大队、随营学校千多个战士,结成

一个铁的集体。

一大队二支队,这一支抗大的大哥队,他们是在上海

陷落后和第二期抗战开始前后的日子里,含着仇恨与悲痛

从各地汇集到杭大来的。他们有一页新的学历:云阳青年

训练班优秀的学习者选拔到延安抗大第三期三大队学习,

那刚是一九三七年寒冷的冬季。三个月的政治洗礼,冰雪

风砂,小米饭,青菜和豆腐,住破庙,刻苦的生活与雷厉

风行的作风,锻炼了他们。

一九三八年初春时节,三期毕业了。他们和陕公一部

份的壮健者、优秀者受过入抗大四期军事队的严格的甄选

试验,一跃而学习军事成为革命的军人了。

驰名于延安的一大队中的佼佼者的二支队学员们,塞

外的风雨冰雪和太阳磨练了他们,粽红色的面孔挺耸的

胸膛,一个军人的姿态和青年政治工作者朴素的风格,正

和他们的政治思想一样的健康。

以学习期的长久论,仅亚于二支队的二大队学员,他

们又怎样的锋利呢?——他们来自陕公与民大,随校二部

份,与一队彪壮的东北青年、远大的前途等着他们。

新女性组成的一个五队,她们多半是三期的毕业学员

及陕公的学生甄选试验的合格者编成的一个队,她们在杭

大里解放了自己,也准备着在民族解放的血战中献身工作

,战斗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在学习时日里,她们成长起一个坚定顽强的意志:她

们在黑夜里爬山越岭,演习急行军,她们在大风雨中演习

攻击战而泅过河流,给满身涂上了泥浆,那算什么哩!不

管是雨淋日晒,却满引为愉快的作业。如有名的五月行军

,和接近毕业时的野营演习,她们同是担当艰辛的工作。

这一期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八路军总司令部领导下创

造了一页新的历史。在临汾失守后,他们奉令移到别处进

行教育,尽管敌机追踪炸射,对于他们这支铁的队伍并不

能有怎样危害。他们自由的平安的越过冰雪掩盖着的一层

一层的山。他们在黎明前走过一条黄河的冰桥,刚到彼岸

,冰桥随即断了。

背着包袱徒步到延安,毛泽东先生曾经赞美他们的战

斗精神,长途中不管脚打起了泡,或是倦乏,只要一扎

下地,随即展开对居民的宣传、组织的工作、这样一直到

洛川。他们以团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战胜了困难,始终

以战备的姿态完成了军事、政治的教育计划,大批的毕业

了。

毕业就是“誓师”

八月的风云驰荡于延安的晴空,是收获的季节。在

“八一”反战反侵略纪念这一天,在八路军诞生日这一天,

在统一战线发起日这一天,抗大四期一千多个中华民族优

秀的儿女,抗大的一大队二支队、二大队及随校全部学生

毕业了。在保卫大武汉的今日,这是杭大的宝贵的贡献,

这是抗大给全国爱护抗大的人们一个告慰,也是给日本强

盗一个回答。

八一的午后四时,抗大举行四千人以上的欢送四期毕

业同学上前线的大会。大广场上铺满了太阳的光辉,活泼

的青年战土们,在这毕业礼场上,也就是战斗前的“誓师”

吧,四千条喉咙合唱出他们的毕业歌:

“…………

是时候了,同志们!

——该我们走上前线,

我们要去打击侵略者,

怕什么艰难万险!

我们的血沸腾了!

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

快跟上来吧,

我们手牵手,去和我们的敌人血战,

别了,别了,同学们!

我们再见在前线!”

隆重的杭大四期毕业典礼,中国共产党延安党组织、

八路军领袖,及许多来宾们都来参加了,并且亲自给战士

们一份光辉的礼物:

手创抗大的毛泽东先生说:“我们要全国民众团结起

来,用团结的力量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用团结的力量去

建立一个新中国。然而这不是一件短时期的工作,所以我

们必须“继续劳力,以求贯彻”。

自武汉归来的林祖涵先生,新自苏联回国的王稼穑先

生,从前线赶回延安的八路军X师师长萧克将军及八路军

总参谋长滕代远先生,都给战士们致词与祝贺。

军事委员会的来宾乔茂材先生,在最热烈的掌声里出

现在人群中间,每个人倾听着他的指教:

“各位同志在毛泽东先生领导之下热烈的艰苦的为民

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以后我们要团结全国一切力量,坚决

继续下去。十年前国民党共产党的血流在一起,汗流在一

起,打倒军阀;今天我们要把国民党共产党的血流在一

起,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所以各位要记住蒋委员长所告诉

我们的“精诚团结抗城到底”(热烈鼓掌)!各位同志

要记住毛泽东先生常常向我们说的话:“只有团结一切力

量才能抗战,才能战胜敌人”的话……兄弟以代表军委会

的资格在这里庆祝各位同志的健康,并庆祝抗战胜利!”

热烈欢送战士上前线

抗大与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一大队二支

队在瓦窑堡学习的时期里,群众纷纷借家具给他们用,帮

助他们解决许多困难。当出动之前,边区安定县政府和群

众们还献给二支队一面旗,上面绣着斗大的字:“抗日先

锋”,并且还答复二支队的战士们:“一、优待抗日军人

家属,代耕田地解决困难,二、动员群众参加自卫军、小

儿队加以训练,三、加紧一切抗战动员工作,加紧国防经

济文化建设,四、希望与二支队同志永远取得联络与交换

经验……”

随校驻扎在洛川,那里的农民们缝了十几面红色的旗子

给毕业队作纪念,绣的字是:“为民族解放奋斗到底!”

群众爱抗大学生,在出动日,老年人、壮年、小娃娃、

妇女……像欢送自己的亲人上前线一样的兴奋、愉快,

融和着依恋的情感欢送抗大的毕业队。

毕业后的两周里,进行政治补助教育,举行毕业队的

座谈会,尽量的提出对母校的意见,在校的同学们开欢送

他们上前线的晚会,“别了,别了!同学们!”

你们去了,后面后来了!

抗大毕业学生的出路:

到军队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八路军和新四军去,加

强抗战力量,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

到敌人的后方去,到游击队去,发动广大的普遍的游

击队,创造新的抗日根据地。

到群众中间去,到工人中间去,到农民中间去,到学

生中间去,到一切救亡团体里边去,坚决执行抗战建国纲

领,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抗战。

在母校里为培养大批抗日干部而工作。

一批一批的战士出动了。带着抗大的忠诚与民族解放

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献给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保卫大武汉的旗帜下!抗大的青年战士哟!你们走近

战斗,你们走近炮火,走吧!

“你们去了!后面就来了!”

——在延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

雷华

黑河山的山岗仿佛像这塞外的农民在朝阳里裸露着砂金

色的胸膛。山上繁茂的桦林里还有篝火的青烟轻轻飞散,我们

的队伍在林子里高声呼唤着隐蔽在山中的老乡,我们的队伍

在新鲜的气流里,青年战士们因为在新的环境中,因为紧张,

因为愉快焕发着在周身潜伏的热力,在呼唤老乡的声浪里还

有口琴伴奏着歌声,还有为取联络而吹起来像画眉鸟歌唱似

的口哨,这些音乐似的声浪亲密地溶化在林子里。

他们亲密地呼唤;“老乡,咱们是从口里开来的八路军

——中国队伍——大伙快出来见见面吧!……”没有声音答应

我们队伍的呼唤,热情的呼唤像青烟似的溶化为桦林所吸收

了。

村长却领着李教导员来了,周营长向密林里吹响集合的

哨子。闻哨音而来集合的战士中间却出现了十几个惊恐的农

民,他们是被战士们挽着臂膀才走出来的。他们以忧虑和狐疑

的眼睛向村长,向队伍张望。村长,他已经从营长,从教导员,

从战土的行为当中知道这支队伍,不是匪,也不是讨伐队,是

确确实实的八路军。这时,他决定地对这些农民招呼;”你们只

出来十几个人,队伍走了一夜,还上山找大伙一直到天明,去,

我跟大伙都赶紧去把全村的人招呼出来,还用队伍摆酒席请

你出来吗?”

“出来吧!出来吧!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呼唤的声

浪仿佛象黑河里的流水深沉地流向桦林、岩石间、峭壁下,隐

蔽的人们就为这熟悉的呼唤所振荡,被吸引出来了。

“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老人们喘着气息走出来了,零零

落落地坐在青草上,远远地向绿色的队伍张望,年轻的女人用

手遮着太阳,张望的眼睛闪烁着忧虑、狐疑的光芒。

我们的队伍唱起歌来啦,歌的音节因兴奋于新的生活而

明朗,农民们让这新鲜的歌声所吸引过来,走拢来的老人们用

模糊的眼睛来注视这支新的队伍——他们心里想这眼前面的

队伍,也有闪闪发光的枪刺,但是完全和善,这许多年轻的“老

总”的眼睛看我们的男人……,也看女人和小孩,但是眼睛完

全亲近。——注视着队伍的农民,昨夜的忧虑狐疑,在心里一

片片地被分裂,信任这支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就象春雪后的

麦苗。

“要相信我们是从口里开来的八路军!”——周营长的沉

静和喜悦的眼睛,向集合拢来的农民征求最后信任的第一句

话。他接着问:“大伙相信吗?”

长年的忧虑扼紧农民的喉咙。被激动的瘦损的老人忧虑

得低了的头又抬起来,用烁烁的眼睛望着队伍说:——我有这

么大的年纪,没见过队伍央着老百姓说:”大伙相信吗?”什么

时候老百姓都一样:不该挨揍的还是得挨,我这么大的年纪·

年轻的时候不说,立了“满洲国”以后,我挨过揍,到老骨头痛

得不能做活的年纪不该挨饿的年纪还得挨饿。——这老人为长年

的忧虑而颤动地注视着队伍,哭泣似地接续说:—一队伍

走了一夜,还上山找大伙到天明,要是口上“官家”的队伍,

老早就打枪啦!现在,无论大人小孩,该挨揍的没挨揍,该哭的

没有哭,你们真是吉祥的队伍,你们真是从口里开来的八路

军,中国的弟兄,我盼望你们有十一年了……

“--我们的眼睛都盼烂了”,农民群里发出低长的叹息,

应和着老人哭泣似的声音:”那怕今夜死掉、也算亲眼看见了

中国的弟兄……”

“是的,老大爷、婶子、弟兄、姐妹们,十一年了……”周营

长的柠檬色的脸上闪着宁静的光泽,伤痛地招呼大伙的时候,

一个赤膊瘦饿的壮年农民,插嘴说:“中国队伍再不开过来,我

这条破裤子就穿不到明年了,十一年的罪是我们受了,中国还

要我们吗?‘满洲国’把鸡狗都上了捐,把人也当牲口一样的上

了捐,我们让‘组合’、‘配合’、‘集家并村’、抽壮丁、当‘国兵’

压住了……”长年的抑郁绝望过的眼睛凝注着痛苦的眼泪,使

他颓丧地说一:“十一年的苦没处诉,八路军也会不要我们吗?”

我们队伍用同样的湿润的眼睛迎接了他的注视,我们想扑过

去拥抱他,拥抱坐在我们身旁的大人小孩,要告诉他们,我们

要跟你们生死在一起的话。可是,周营长注视着队伍激动地

说:“同志们!我们是冀东的子弟兵,也是口外的子弟兵,我们

是和老百姓要生死在一起的队伍……”。“我们在一起呵!”李

教导员领导着卷起队伍高亢的声浪。像桦林一样正直的身材

高大的周营长,他注视着农民群众接续地肯定地说:“老大爷、

婶子、弟兄、姐妹们!我们八路军说要和老百姓受苦在一起,就

受苦在一起,我们说要打就一定要打掉害你们的‘组合’、‘配

给’、‘集家并村’,让他不敢向你们来收‘牲畜捐’、‘人口捐’

……”直挺站着的高大的周营长,人们用亲爱的信任的眼睛注

视他。

孩子们也看得出神了。蓦地一只大雄鸡从一个女孩子的

怀抱里挣脱了,在人群头顶上拍着翅膀飞叫着,女孩子哭嚷地

张开手,母亲咒骂着,爸爸——一个赤腰的、瘦损的壮年农民

乱舞着手指挥着伙伴给捉鸡……。

好一会,秩序恢复,捉回了的大雄鸡,在女孩子紧紧地怀

抱里惊恐地仍然喧叫,所有孩子们怀中的鸡,都跟着唱和起

来。“嘿嘿!瞧!你们这些鸡巴孩子……”——这个瘦损的农

民满心舒服似的笑骂着。——周营长还象春风一样柔和接续

说着:”以后,队伍就得住在大伙家里了,要给大伙添麻烦了。”

“不打人,不骂人,自己的兄弟来了,ife还嫌麻烦吗?”一个农民

热烈地在旁边接口说。他仔细地望着周营长,郑重地继续说下

去:“吃呢是用自己带来的油盐,吃菜给菜金,粮食呢——他向

大伙投过了诚挚的征求同意似的眼光:粮食吃你们一斤小米,

按市价给你们钱,大伙看行不行呢?”

农民群众顿时活跃起来,大伙的声音轰然答应着:“弟兄

们在冀东没饿着,来到咱口外大伙也敢管饱!”这回答的声音

使队伍就像雨里的麦苗一样的喜悦着。李教导员向队伍高声

鼓动:“同志们,我们自己打柴呵……”但马上他的声音被另一

个黑黄脸的农民的大声所淹没:“弟兄们辛苦,不用上山打柴,

我们家里的木柴是烧不完的……。”——“谢谢老乡们呵!”李

教导员重新领导着卷起队伍的高呼。

“噢!还有点事”,周营长向大伙提出:”得去两个精明的

小伙子,到山头上去帮助哨兵了望了望,因为队伍是新来的——

叫谁去呢?”一个胳臂粗壮的机灵的青年农民走出来答应道:

“就是我去!”周营长注视着他,他原来是“满洲国”承德县黑河

甲的牌长呢。一个刚过童年不久的媳妇,从他手上接过了他们

看来才刚满月的婴儿,在大家亲密的注视里,她的苍白的面颊

开始泛起红晕。

口琴又奏起愉快的调子,大人孩子纷纷地站起来了,裸屁

股的女孩子们蓬乱的头发上,红色的小甲虫时时张开小翅子,

想飞,蓦然地,女孩子们举着泥垢斑驳的小手,向从林荫里跑

出正爬上山头的两个男人的背影喊叫着:“大福叔叔、四锁哥

哥!”我们的队伍也和大人孩子们一齐从灼热的阳光里向那里

凝望,山脉的棱角在阳光里闪着鲜明的虹采,闪着蔚蓝色的峰

峦,仿佛是海兽们的奇怪的头角,巨大的背脊在光波里浮动

着,在这燕山山脉的光艳里,队伍的哨兵和两个青年农民,屹

立在山头上了望着长城线上的要塞,那屹立的人像看去仿佛

是巨匠雕塑成的铜像。

--庄严、勇敢、壮美的铜像啊!

“大伙回村去啊!”——红色的小甲虫终于在女孩子们头

上纷乱地飞舞起来,孩子们怀抱里的鸡们喧叫起来厂,口琴伴

奏着《八路军进行曲》,女人穿着用灰、黑、蓝色还有红色的旧

碎布缀连的衣服,沾在脱线的布片上的蛛丝,在阳光里闪着苍

白的光亮……

暖和的、光艳的天气,我们的队伍和喧闹的大人小孩的行

列,回到新收复的乡村里去。

已经是塞外的十月了。夜里,农民们在泥盆里燃起桦树枝

了,还有人没有睡下,那就是营长、教导员、村长三个人:村长

要求队伍不要打仗,打了仗,他怕敌人到村里来残酷地报复。

营长、教导员他们早已顾虑到:在新收复的乡村,长年忧虑的

人民是再经受不了敌人残酷地报复的,——“好吧!村长,可以

答应你不打仗。队伍进山沟里去隐蔽,可是,明天天亮时刻,不

会有敌情吗?……”。刚抽足大烟的村长,没有一点狐疑地说:

“电话机在我手里,没有坏人去报告,讨伐队就不会出发,我敢

担保没有坏人。”他轻松地风趣着说:“电话机总不会自己说话

吧7营长。”“不会的,绝对不会的,哈哈……”

山脉的棱线上已经出现下弦月了,村长从街道的窗前走

过,窗里,那温暖的泥炕上发出健康、匀和、疲劳的鼾音,——

他铭记着这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

塞外的十月拂晓,我们队伍,睡眼惺忪地吃饱小米饭,和

老乡慰劳的猪肉,也喝足了南瓜汤,虽然还有人打呵欠,但个

个人肩起枪,走出新收复的乡村。

沉静的队列进人山沟里隐蔽目标。一班班的战士浴着曙

光围着燎火,吸着老乡们赠送的新采的烟叶。……当朝阳从样

树上流过来的时候,周营长和李教导员上山去观察地形了,青

年的战士们仿佛周身都在向外挥发着青春的蓬勃的生命力,

他们一班班地在继续讨论教导员传达的李司令员的报告——

收复塞外的乡村,坚持地区,巩固、壮大部队,要保证胜利完成

这三大任务!

我们的队伍开始分散去收复祖国的疆土了。塞外的十月,

一个个的突击组,像轻骑小队似的在广阔的沦陷十一年了的

祖国疆土上驰骋。在十月的塞外,我们的队伍纷纷地燃起抗战

的烽火,举起《双十纲领》的旗帜,去呼唤逃向山林的人民回家

里来。一个突击组在一个月里收复了四百里的幅员。从承德

城到幽暗的山沟,卷起了纷纷的议论:“开来的队伍是八路

军。”桦林里牧牛的少年敢唱起八路军歌子了。太阳下,山岗

上,纷纷地站立着新生的仿佛铜像似的了望哨。

我们的队伍从那时候起就有计划地收复起那些被日本法

西斯奴役十多年的土地,有什么力量可以强制阻止这蓬勃的

运动呢?——长城线上的要塞上的关东军和戴着钢盔的“满

洲国”兵么?是关东军司令部和梅津脚底下的“满洲帝国政

府”的庞大的统治机构么?

虽然,我们的队伍被关东军和他的爪牙所日夜迫逐着,阻

止着,但他却阻止不住“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

我们的队伍,克服着被追逐的艰难,技巧地隐藏着,围抱

绕着人民,回旋在广大的新收复的乡村里,呼唤人民和日本法

西斯无情地分裂。

我们的队伍是和猛兽似的关东军进行隐蔽的白刃战,我

们的队伍隐蔽着而又突然地去袭击,也为他的锐爪攫去过年。

轻的战友,——在繁星照耀我们队伍,在险峻的山道上行军的

时候,突然遭受敌人的伏击,两个负伤的青年战士,共产党员

李义、张为民就在突围中坠落在山下黑幽幽的深潭里淹死了。

但新收复的乡村,相信八路军不会离开他们了!

塞外,大雪花卷旋了的黄昏,雪花卷旋里我们的队伍穿的

是夏秋的服装,还有战士赤脚拖着破烂的布鞋头,走向新收复

的乡村去宿营。

新收复的乡村里,母亲的湿润的眼睛,凝视着冒着大雪花

的队伍,告诉自己的儿女:——一孩子!那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

大雪花卷旋了。塞外新收复的乡村里,家家燃烧桦树枝升

起闪闪的火。围着火,我们的队伍还是讨论着李司令员报告的

政策——不给收复了的乡村增加一丝一毫负担:吃的、用的、

穿的都要自己买。坚持《双十纲领》的精神呵:不要把参加“协

和会”……的人看成是汉奸,要到处去团结各阶层,对吸大烟

的人更要劝告和宽大……

新收复的乡村相信八路军不会离开他们了。

雪后,塞外的天是那样明净,是那样蔚蓝,白金似的太阳

辉耀着新收复的乡村、山脉。孩子们穿着战士们在秋天赠予的

绿色的衬衫;白的、绿的裤子,在火线和战士们欢笑,孩子们竟

答应向战士叫声叔叔以争取他唱一支歌或奏一次口琴。

村外,仿佛是用大理石雕塑的山头上:披着伪装雪色的外

套的哨兵,和拿伐木的钢斧的农民一起屹立着,仿佛是用大理

石雕塑的巨像。

那塞外山头的巨像,他们手里的枪斧,在保卫着塞外新收

复的乡村。

家园 战斗的记录--雷烨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人圈”--雷烨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圈”中的妇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冀东子弟兵帮助人民重建家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八路军为“人圈”解救出来的人民重修的房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抗战--雷烨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滦河晓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祝捷大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潘家峪大惨案--雷烨遗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一定要花!
家园 献花并致敬
家园 老文,偶尔看到,顶一下
家园 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优秀的女儿,才没有在最危急、最艰难的时候亡于外敌之手。我们要是不将这个国家建设好,上对不起这些慷慨赴死的英烈,下对不起后外子孙啊!

家园 壮烈,花迟了...
家园 当时入党参军不需要填个人资料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