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独立的生活和智能产品 (1) -- 柚子
新奥尔良的飓风中,有很多老年人和残障者因为撤离不及时, 而成为遇难者。 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困惑, 为什么在梦想中的理想王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我打开了一本叫做为老年, 残障者设计聪明产品的书。在第一章立面,我逐渐了明白, 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残障者, 老者,都是弱势群体, 美国也不例外。随着年级的增大, 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老化, 很多疾病也开始产生,我们需要借助器材来接触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眼睛开始老花,听力下降, 关节容易疼痛, 动作不再敏捷, 我们的记忆开始衰退,讲话变得罗索。如果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s), 日常事务处理能力(IADLs), 还有娱乐活动能力来评判我们老时的生活质量。 毫不意外, 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这些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在来看一下,美国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年龄的关系。 进入老年(65岁以上)年轻的老年人中每5年为一个年龄组来看,65-69岁组中9.2%需要帮助, 70-74岁组上升至11%, 75-79岁组为19.5%, 80-84岁组为31.2%, 85岁组以上组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外界长期的介乎。但现实却是在2000年的统计表明 30%的老年人独居, 仅有4.5%的美国老年人选择住养老院, 原因和经济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入住养老院, 每年最低的消费额是4万2千美金, 但根据福利署的统计, 仅有1/4的老年人年收入超过2万5千美金,10%的老年人靠救济金生活)。再看老年人的居住条件,虽然有80%的老年人居住的房子为自己所有, 但是这些房子中的一半以上建于1962年之前, 根据建筑法的规定非混凝土构架的房子应每隔10-15年进行整修,这点就老年人的经济和体力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从这点也很容易解释, 为什么飓风到达新奥尔良的时候, 很多房子这么的不堪一击)。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 心脏病, 肾病,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裂,不明疼痛),他们需要就医的可能性是年轻的3.5倍。而医疗费支出占老年人日常支出的11%。美国政府提供免费相关辅助设施仅限于视力和听力, 其他辅助设施的相关法令根据州的不同而不同, 但相较于北欧和澳大利亚, 福利条款和设施还是远远的不足。最大的缺陷是一线的介护人员的严重人手不足, 很多老年人是由他们已经进入老年的子女来照顾。 介护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是财力,沟通,介护人员的体力和精力的不足(介护人员/家庭成员主要是女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者期望能够借助科技和政策来完成。
来的有兴趣。
生活中长者和残障者需要的产品按功能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大类:
1. 移动辅助设备:除了最容易想到的行走辅助设备例如拐杖, 助动车以外, 还包括声光遥控设施, 骨骼肌肉防护设施(护膝, 颈架之类), 还有公众产所得特殊坡行通道, 公共厕所内部的助动支架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下面的章节里面, 辉分别介绍。
2. 视觉辅助设施:有很多低端产品能过做到校正视力的功效, 最普遍的就是眼镜, 放大镜, 大一号的产品(如大按键的遥控器。 大文字的扑克牌, 盲道,危险状况时候的蜂鸣器, 语音闹钟, 语音温度计, 语音公共将同系统等等)。 也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口袋大小的Pico(http://www.telesensory.com/Pico/) 可以帮助你自动放大书报上的字
3. 听力辅助设施, 听力辅助设施里面比较常见的除了助听器,闪光安全灯光之类低端产品之外高端的诸如语音文字转换电话系统一类的高端产品。
4. 认知辅助设备:10%的65岁以上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有认知障害, 需要帮助。一般来说能够做的就是康复训练和机器人介护仪器。
5. 疼痛:85%的老年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的困扰,53%的是肌肉疼痛, 51%的是关节炎症, 43%的来自消化系统, 对付这些疼痛除了药物治疗和理疗之外, 食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好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 希望大家不会觉得太枯燥。 要是大家在方面有所研究或者心得, 希望能够切磋。 毕竟我们的父母们在国内/海外都需要我们的帮助。
在德国,为老年人以及行动有障碍的人士提供的各种设施非常周到全面。一般的公共场所都有无障碍通道和专用洗手间。公交车可以很巧妙的把车身向车门一侧倾斜,并且放下一个跳板,以供轮椅上下。在大部分场合,一个行动有障碍的人都可以很独立地尽可能在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生活。我想一个社会能作到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做到让残障人士感觉不到自己和一个普通人的差别。
加州归来之瞎比较
7月去了加州开会,因为一大帮同学在加州,都是有很多年(十年以上)未见了,一路陪同,等于是把加州从北到南走了一趟,也没有机会表达我的谢意(这个说起来就惭愧了,呵呵,因为不会使用美国的公用电话),就在这里感谢他们吧。
前几日跟朋友聊天,问起我对美日的比较,其实我只是在美国待了10天,即使在日本也不过2年,让我做这样的比较简直是贻笑大方,呵呵,但不想让好朋友失望,就随便写几句吧。
年初的时候看新闻说,北京的地铁西单,天安门,复兴门等几个站开始安装电梯了,其中哪个站好像因为实在找不到地方,所以安装了自动楼梯机,另外还把原来的盲道修到了站外(当时在北京的时候就对这个很奇怪,不懂为什么只有站内有盲道)。确实很有进步了。
在日本主要是坐电车通学,上班族也是大多利用电车通勤,但每个车站都是无障碍的,一般如果有残障人坐电车,站口的工作人员(接送残障人士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会首先把你从电梯送到站台上,然后拿出一个连接站台和车厢的斜坡铺在地上,在问清你的目的地后把你送进车厢(车厢里有专门残障人士使用的位置,一般每趟车都会有1-2节这样的车厢),当到达目的地后,早有一个工作人员等在车厢门口,把你一直送到站外,并感谢你使用了电车。
美国之行,我在San Diego也乘坐了火车,不过遗憾的是我未看到残障人士,倒是在坐Bus的时候看到了一幕,每辆BUS的前门都有一个特殊装置,可以伸出车,然后将轮椅推进该装置,再升起后收回车内,这样一个过程大约需要5-10分钟左右,整个过程所有的人都默默地等着,没有一个人催促,直到轮椅放好后,排在后面的人才上车。开完会最后一天,我离开的时候在车站等火车,因为时间比较早站上没什么人,车站的保安闲着无聊跟我搭话,我就问他车准不准时,他说不一定,他解释说因为有可能有残障人士或孩子上车,就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可能会影响火车在每站的停留时间,所以也就可能没有那么准时。
说了这么多,如果说区别的话,在美国无论是残障人士本身还是其他人都是把残障人看为正常的人,从设计时就是以避免残障人的不便,而且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为前提的;而在日本,则是仍然把残障人当作残障人来对待的,也就是说,当作特殊群体来看待的。我想这是最主要的区别,所谓“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我想应该是以当事人为本,作为残障人士来说,也许他最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这个社会不仅没有抛弃他,而且处处都以不让他有机会感觉自己是残障人为出发点,让他有自尊,能自立,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没有一丁点刻意的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
其次我想就是包容心了,无论怎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处之泰然,这不仅仅是人的素质,更是社会的素质。
因此我的感觉就是,在美国,宽容也好,帮助也好,自然而然的;在日本,则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那种感觉。就像问路,在美国看到你在那茫然马上就有人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在日本曾经有个旅行指南说,日本人虽然冷漠,但如果你去问他路,他会热情地帮你,因为他的感觉是:当你问上他时,这就变成他的责任了,他就有责任完成好这个任务;而如果你没找上他,他是不会主动搭理你的。
我来假设一下:如果我是个残疾人,在中美日三国我会怎么样呢?
在美国,我会买个轮椅,想去哪就去哪;
在日本,出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没什么大事就在家呆着吧;
在中国,一般不出去,出去坐上一次地铁还活着回来了的话,记着写封感谢信给报纸寄去。
哈哈,开开玩笑。
摘自 salmon 老哥的文章。
备注:
老哥的在河里潜水很久,他的文字很好看,不过他的话题大部分是关于汽车和战斗机的。
想想我离开化学专业已经3年了。辜负了祖父辈们很大的希望, 不过想要超越他们感觉太难。想想毕竟那些资料和书被我捐了,如今被其他愿意且有志在这方面有所为的人来用,至少有所值了。
化学可能是我要长期从事的行当了,大多时候很枯燥的,但有时候也挺有意思的。
这化学其实真是个万金油专业。
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想从国外买些比较实用,而国内没有的设备,请在这方面多做介绍。。
“公众场所的特殊坡行通道”? 国内疗养院好像也只是楼梯,缺少电梯
或坡道
这本书是受国内朋友之托开始写的。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建议。
“CK啊, 我都替你着急, 你说你要博士毕业了,还没有嫁,怎么办啊?催催你bf,让他赶快娶你!!”
我当时一听, 就懵了。敢情我天天嚷嚷要做专职主妇, 老师还认真了。
没办法, 日本这个地方。
哈哈。好像跑题了。
%¥#¥%%%%%%看你的头像,还以为是一大哥。。
那个新兵说的还有那么会事。。。
:)
选这个头像是因为。。。。哎呀呀。。。因为我。。。不是天仙。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