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稿存片段之《满文老档》 -- 碧血汗青
稿存片段之《满文老档》
碧血汗青
《满文老档》是清廷入关前以满文书写的编年体皇家档册,记事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天命前九年·公元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除卷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部分残缺外,其余保存完好,共三十七册,另有三册老满文木牌,合计四十册。此档案乃是世之孤本,无论是其学术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堪称国之重宝,为二十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满文老档》内容浩瀚,除按年代记载清廷军政大事外,还涉及到当时满族社会组织、典章、制度、与各方的交涉和对内事务处理,乃至民俗、风物、天文地理等等。其文字朴素少修饰,记事翔实,有相当部分内容是《清实录》不载、或记载不详、或修饰甚至改写过的,实为研究清史和晚明史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当时的满族生产和科技力落后,因此《满文老档》所用纸张均为从明辽东地方衙门得到的公文纸和高丽笺纸,各册厚薄大小均不一致,清初存放于盛京(今沈阳市)崇谟阁。清廷入关后,与其他档案一起存放于北京内阁大库。
此档所用文字为无圈点老满文夹杂蒙古文和少量汉字。老满文是无圈点的,由于历史变迁,才渐渐发展成加圈点,到乾隆年间,能认识老满文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故乾隆命两位大学士提取此档,将其中难认的老满文字检出,以新满文标注,做成《无圈点字书》,也就是字典,以供后人学习。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抄录了第一份朝本,一般称为底本,后又命大学士舒赫德为总裁,开始以加圈点的新满文(又称《加圈点字档》)、老满文(又称《无圈点字档》)两种满文分别抄录此档,当时完成两份。之后又陆续抄录,合计抄出七份抄本(这七件抄本各有不同的版本名称和别称,如以藏所区分的内阁本、崇谟阁本等;以抄写字体区分的草写本、正写本;以外观区分的大、小黄绫本等,由于渊源复杂,不在此赘述),都是180册一份,分藏于北京和沈阳两地。现在除原始档册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外,上书房本抄本一份已失踪,学者们怀疑毁于清末兵火,其余六部不同版本的抄本则分别藏于北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和沈阳辽宁省档案馆。
这份档案被世人所窥知、重视,起于二十世纪初。
1918年,清末进士金梁先生召集人手,对沈阳崇谟阁藏本进行翻译,其部分内容出版后名为《满洲老档秘录》,后又改称《满洲秘录》。再其后在《故宫月刊》上进行部分连载,称为《汉译满洲老档拾零》,但后人的称谓还是沿用了其初始出版名称:《满洲老档秘录》,孟森先生所言,即为此版本。
而在差不多的时间内,有一位名叫内藤虎次郎的日本记者,在沈阳翻拍到了崇谟阁《加圈点字档》的照片,回到日本后他据此出版了名为《满文老档》的影印版本,1939年依据此版本翻译的日文译作出版,此后遂越来越广为人知。
1964年,台湾学者广禄等人开始翻译此件档案,出版后名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1969年,台湾又出版了由原件影印而来的《旧满洲档》。
1978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成立译注工作组,联合了当时国内的十一位满汉文字、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对这一档案开始进行翻译和校注工作,在参照各版本和各方的协助下,历时十年,于1987年完成了初步译注工作,1990年正式付梓刊印了1000册为研究之用,名为《满文老档》。这一版本由于拥有的馆藏原始版本多、参与人员多、出版时间晚、译注时间长等条件,所以能得以参照各不同的原件版本以及现代各种已出版的版本进行比照,因此比较完整和完善,而台湾的原档版本残缺比这个版本要多些。
以上就是《满文老档》的来历和各版本之大致渊源。为方便起见,以下所叙和所引之文,有称《满文老档》者,均指1990年北京版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世界能熟练使用满文的,也就一千多人了,还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人能看懂老满文.
能把这个东西抢救整理出来,为这一脉的文化巩固根基,使之不绝于后世,其功巨伟啊.
我对历史了解不多,但我想喜爱研究历史的人们一定不愿意看到历史在满清皇祖这一段发生断层.虽然满文现在日渐势弱,但毕竟还有人懂满文,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它理清头绪,以后怕是更没希望了.
还有以下啊。
坐好了等着
好文章,长见识。
孟森先生俺也是很景仰,一起景仰的说:)
这是偶最近写的一个玩意里的一部分,回头弄差不多就放上来请大家参详一哈,不过偶估计到时又会招来不少反对滴……:P
前几天看见一个新闻,说东北成立了一个满语学校,地方是在目前唯一一个全部人员都说满语的村庄,也算是个成绩。
不瞒你老哥说,偶刚把这东西搞到手的时候,兴奋了好一阵,当天差点没能睡着觉……
俺过阵就贴上来:)
但是能有这东东的人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啊,居然还能看得懂满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