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心之所处,心之所安。 -- 瘦形胖子
世上的人活着,求的都是些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胖子知道,这样的话说出来,招来大嘴巴和鄙夷的机会一定多的不可枚举。可是真的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这个问题呢?我们活着,为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想要得到底是什么呢?
对胖子个人而言,胖子求的是快乐,求的是幸福。胖子个人求的,是心里的内在感受。其实我相信,所有人求的,最后也不过是个内心的感受,不然满世界的土包子大款们也不会吹嘘着自己花了多少钱,摆平过多少著名的女人。可事实是,有多少人真正想到过,自己忙忙活活一生,最后最求的,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岔开话题。
每个人生下来,健康茁壮快乐的成长。这世界真大,孩子们每天看到了听到了,学习到了无数的新鲜东西。东西学多了,就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方式加以规顺整理,当这个整理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体系,成为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新名词叫它思维方式。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名次体系包含着思维方式,公认的学科,大家都叫它哲学。什么叫哲学,古人的说法,智人则哲。
什么叫智慧?个人的观点,为人做事,通透豁达真诚,这背后所具备的道理,就叫做智慧。什么叫聪明?耳聪目明,眼尖耳利脑子转地快,这个就叫做聪明。所以聪明和智慧绝对不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聪明和智慧也绝对不是同样的含义,老祖宗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不然老祖宗们也不用废那么大的心思,再多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
所以,按老祖宗的说法,有智慧的人才用得着哲学,其他的人用不到,所以才有智人则哲的道理。类似的话,《道德经》里也有相关的说法,大智若愚。什么叫大智若愚,大家都知道,真正智慧通透了的人,看起来就是个愚人。那么智人和愚人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当然有,只是很少有人能区别开来,就如同很少有人能区别开来智慧和聪明一样。大智和大愚之间的区别,在胖子看来,其实就是智慧和聪明之间的区别,因为,大智和大愚之间隔着了一层东西,这东西就是聪明。不然《庄子》里也不会说求道小有所成之人应该会:坠肢体,黜聪明。类似的说法:十年面壁图破壁。面壁之前和破壁之后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就在于智慧成就了。
其实,无论佛道儒,修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个智慧成就。成佛,成仙,超凡入圣,都是智慧成就的相关名称。神通,那是智慧成就过程中的附带能力,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只是因为凡人们贪心,只是因为凡人们不明白,所以,为了防着这点,儒家才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佛家才不以神通示人。道家倒是不介意神通,可道家修行讲究个根骨,什么是根骨上佳?看的就是人的秉性,人的心神。
怎么才能智慧成就?佛道儒又是同样类似的观点,守静,守空,守雌。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平常被大家用滥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还有两条叫平心静气。然后,才是内圣而外王的道理。智慧成就了,才能做事情无往不利。佛家说的理通事则通,说的也是类似道理。
总体看来,人世间的知识道理,应该是个金字塔形,真正人世间的所有知识,其出发点不过是塔尖上的一点。境界的提升,也就是在这知识塔上的高度的提升,也就是离着这塔尖越来越近,所以才能看底下的事情看得越清楚,所以才能一通百通。真正达到了顶尖,无论说它是佛,是道,是圣,是神或者说是其他的什么,其实都是同样的东西。所以佛家说佛通一切法,有人听起来就要跳骂,说是吹牛,可当你真正到了塔尖,从上往下一览无余的时候,不是通一切法的话,那是什么?这里的问题只是看你有没有本事到达这顶点,本来大家都有机会,佛家说人皆有佛性,儒家说人皆可尧舜,道家也说人都可成仙得道,说的也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智慧成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修行修什么?修正自己的错误,整理自己的身心。怎样修行?世间之事,无论大小,只要做到了形而上,那就是修行。《易经》里的提法: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修行的过程效果是怎样的?《道德经》里相关的提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损的就是人生下来以后,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一身身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无用的东西。见素抱朴,绝圣弃智,总之,是为聪明的东西。
难吗?看上去不难。简单么?真简单,可就是没人能做到。不然最后西出流沙的老子也不会抱着管秃笔在那里哀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到最后不能不得出个“君子披褐怀玉”的无奈道理。
必然如此,大凡常人们,总拿自己的道理衡量着别人,你跟我一样你就是对的,你跟我不一样你就是不对的,我不说我自己是对的,但是我却偏要拿自己的观点衡量着你的对错。日子也就是这么一天天得过来了,到最后人多力量大,到最后众口铄金,虽然大伙也常念叨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都这般如此了,事情可就还没完。还要有人非用着佛家的说法规劝了左右:为人做事要顺其自然,要不落窠臼,不要着相。什么叫顺自然?什么叫不着相?那是人家修行到了相当的成就了,再回头更进一步的说法。不然儒家为什么要守礼?孔子说到了七十以后才随心所欲不逾矩。为什么?那是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自己的心神守了三四十年的礼了,智慧到了相当七十岁的人的时候,才能够随心所欲,不落窠臼。佛家同理。守戒守的就是相,念佛念的也是相,观音观的还是相。不着相,那是等修行得了空,然后再破空而出的时候使用的东西。毫无修行就空谈着相,狂禅,口头禅,大约如此。
所以修行,要求真,要为善,要行忍。努力做一个道德完美的人,或者尽可能道德完美的人,也既是修行。所以佛家说直心是道场。所以儒家说当仁不让。先需要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一个标准,然后再坚守这个标准。这些,才是下一步的基础。
所以,对胖子个人而言,说点真心话,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希望做到的全部。这世间活着已经够累的了,懒人么,都不想给自己身上加上更多的东西。实话直说,投缘了,尽兴而谈,或者相视一笑;不投缘了,大不了多说了句废话,一如每日擦肩而过陌路人,也许它日有缘,也说不定呢。至少自己省下了时间,省下了精力,可以不用在每日现实生活中分辨累了面具以后,再到网上重复着现实生活中已经腻歪了的游戏。
一家之言,说到最后,还是絮烦些个人的东西。一如开头,人活着为什么胖子没本事给出理由,胖子却在尽可能的给出自己活着的目的。胖子求的是快乐,自己本心内在的快乐。所以一如题头希望自己能心之所处,即心之所安。平静最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献花一朵!
不过俺还比较年轻,心里太平静了也不太好,不利于打拼奋斗啊,呵呵。
心外无法,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违法不作恶,就好了。
好文章,就有一点不是太同意。
个人觉得应该是并行。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有些事,没实践靠学习永远也不能真正了解。
我觉得对个人来说没必要讲内圣外王,就求一个我心安处就够了。其实也就是胖兄所说的意思吧?
顺便说一句,怎么有OCEF没见呢?
人活着,总是希望快乐幸福。欲望满足了,也就感到快乐幸福了。所以节制欲望,降低要求,才是根本。
行事但求心无愧而已。
爱,亦既是欲。求不得,便成苦。人世皆苦。
是不是守了空便是觉了呢?佛家的看法,那只是小乘。空还要破,出了世,还要入世,还要在红尘里滚,这才是大乘的修行。做什么?行善,渡人,积聚福德资粮,解脱执空之心,才是非空非有,即空既有的道理。
所以何必执著,只要心不思邪,念不及恶,行善既好,开心既好。大菩萨还要留情入世,普渡众生呢,可又不是欲?
小子妄意胡言,见笑了。
就如帖子里胖子引用的老子的话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边的区别,也许就是求学和求道之间的区别了吧。类似的话,《道德经》里还有不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等等。求学,可以遍学天下,最后做到绝学无忧,也便解脱。求道,可以静心内观,最后识得生命的本源,也便解脱。殊途同归,最后的道理,还是同一个吧?
“顺便说一句,怎么有OCEF没见呢?”胖子就是不知道,这句是问?
胖兄的文章近来似乎变化不少,以前算是恣意洒脱,现在隐隐然竟又添了些悲天悯人。不知你现在何处?看到竟参加ocef的实地考察活动,或许你目前也身处国内吧。我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想多交些你这样的朋友。希望有空联系。ms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