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个平民眼中的防身术(一) -- 买卖提成

共:💬11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一个平民眼中的防身术(一)

这个世界充满着太多意外,尤其是人多的地方。在国内一个人口达到一千多万的特大城市里,俺总觉得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无形中承担着来自他人的许多风险,比如盗贼、劫匪、街头醉汉、不良少年、无公德者,拥挤的人群在一些小事上往往大吵大闹,俺亲眼见过因乘公汽抢座而大打出手的故事不计胜数,因酒后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故事不计其数,因买卖少了一两秤而发生的血案也有几起……人类身上原始的攻击欲望瞬间点燃,野性瞬间释放,俺曾见过一人被另一人连吹上十菜刀,刀刀深可见骨——其实双方并无杀父夺妻之恨,起因还是小事。就连俺一个素性懦弱的兄弟,前段时间偷偷告诉:大仇得报,已请人将他的一位恶邻打得半身不遂……俺除了仰天长叹还能做甚?唯求自保而已——面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通过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身上的风险降至最低吧。

有人说在人世间行走,万事一个“忍”字。这句话后来在武打电影中经常出现,被一位伟人引申成了:忍无可忍就不用再忍!俺的理解是:在对任何事情的发生没有做好准备前,必须得忍;而准备充分后,就不用再忍!

生活中的风险降临时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它不会在你受了老板或老婆一肚子恶气时派来一位体重40KG的吸毒者担任窃贼,而往往是在你重感冒加崴了脚时窜出两位平均身高190cm的劫匪;它不会安排你与一群警校学生在吃饭时抓个小贼立功受奖,而是安排你与你的女友在远离红绿灯2公里的地方面对三五个家伙的劫财劫色……要想自保,想防身,就不应该指望在自己心理生理状态最佳时遇上事,而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自己起码的自保能力是多少,根据这点来计划自己的锻炼,要让自己在最一般的状态下也要具有很强的打击与抗打击能力,这才是遇上事能自保的前提。

接下来,不是去挑选哪门哪派的功夫,而是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塑造成适合各种功夫的身体,即所谓的素质训练。武术、散打、格斗、搏击、XX拳、XX道、XX术、XX功……真要一一列举,怕是要超出俺的汉字能力与外语能力,俺统称之以“武术”——武者千姿百态,其术各有千秋,目的却是一致——或是击倒对方,或是磨砺自身。俺天份不高,后天未曾努力,至今不得其一门而入,只能以平头百姓的身份说一点闲话,想到哪就说到哪,大家不要笑话俺。

一、基本功

要想击倒对方,必须先要磨砺自身。但有一条,不能偏,千万不能偏食。比如民间传说中的铁砂掌,最流行的版本是:先在米缸边以掌插米练一年,再在绿豆缸里插一年,最后在铁砂中插N年。好,等你N年后练成,走大街上遇一小偷,大喝一声急步上前抡圆了蒲扇似的大手正要当肩拍下,小偷哧溜一声转身便跑——如今的小偷极有专业精神,百米冲刺、四百米障碍、5千米越野都是拿手好戏,屡屡能从围追堵截中顺利脱身。您举着那大巴掌还可以多等一会儿,没准小偷绕地球一圈后又跑回原处让您逮个正着……

磨砺自身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身体训练,习武者首当其冲地是要有好的体力与体能。在中国,一提练武,就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指的就是体能——耐力、爆发力、关节柔韧度等等。比如拜过师后,习武者在初学阶段一定会有以下课程:首先是摆马步、弓步,这些是入门必备,有的称之为站桩,是为了“脚下生根”。可惜当时俺太过年轻,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参不透,只想人脚底板下又长不出钉子来,难不成真能种在地里么?于是能偷懒就偷懒能耍滑就耍滑,到如今仍然只知姿势而不得要领。现在想来,除了加强下肢力量外,还应该是对人体重心的一个重新认识过程,有的书上说某某下盘功夫好,接上重重的一掌纹丝不动,反将对手震得歪歪倒倒——并不是说此人真的练到能使体重在瞬间增加数倍雷打不动,而是指此人能在瞬间将身体重心通过腰、背、肩、肘、腕快速集中到对上那一掌上然后快速收回到脚下!——这就是蹲马站桩,让习武者自己在枯燥与痛苦中体会出平衡与平衡转移的重要性!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平衡,可以用以下方法一试:穿上溜冰鞋去打沙袋试试,不光拳打,还得脚踢。

走鸭子步,这个东东对于观众来说,百分百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适合住房宽敞最好有小后院的人士练习,不但可以练习下肢力量、耐力、腰背力量,还有重要的一点:练习身体越来越疲劳时的呼吸方式。它与兔子跳的不同也在此处,兔子跳可能强度更大,但人在跳动中的呼吸极难掌握,弄不好就自己把自己给闪岔了气。俺觉得也可以选用其它稍有趣的方法替代,比如跑步登山,如果嫌山太小,大可背上背包,酌情放几块砖头,四周无山,楼梯也行。

对关节韧带的锻炼,可以通过踢腿、压腿等来完成,要是能找到专业舞蹈出身的人氏指点更好,她们的韧带算是练到家了。不要相信练劈叉最多只能从五岁开始,十几岁开始练一样可以速成。

关于体力,有的说每天重装跑个5公里越野,有的加到一万米。俺认为除非是特种部队或者职业打手,平头百姓用不着那样大动干戈。想一下啊,假如路遇劫匪,您准备与他或他们纠缠多少时间?无论输赢,打斗应该在五分钟内就结束,现在110反应奇快,三分钟到现场轻而易举。何况超过五分钟的打斗,要么是双方在地上插鼻揪

裆地扭成一团胡搅蛮缠,要么便是一方倒在地上扮死猪等着挨打,反正都是垃圾时间,双方都不需要太多体力。如果再加上周旋(或追人或被人追)时间,应该不超过二十分钟——体力的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二十分钟。最好的方法俺想还是跑步,至于负不负重,这得看各人身体的具体条件。跑步不能以跑多少米来算,而是以单位

时间(20分钟)能跑多少米,或是完成多少组变速跑并为目标,年纪轻的可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年纪大的要求自己保持就行。

最重要的肌肉训练:腹肌。习武、用武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而运动的中枢在腰腹,腰腹体表面积较大,既不能象胳膊和腿那样灵活移动,又要保其下的各种脏器。腰有粗壮的腰椎,腰部肌肉随着日常的行走、奔跑自然地发达,而腹部,如果不加以锻炼,面对重击,简直就象是层窗户纸。腹肌的发达与全身的力量与协调也有重要的关联。比如有两个同等体质的人,让一人专练臂力,一人专练腹肌,一个月后比赛俯卧撑,俺敢说练腹肌的那位肯定做得多。排球运动员扣球时在空中会有暂时的停顿,这就是腹肌已经开始收缩,并用这股力量拉动背部肌肉发力传达至手掌关节——腹肌起的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一个中部的力量源,也是身体上下部之间的传达阀门。另外抗打击方面,腹肌除了直接保护腹部器官外,还可以帮助一下遭打击后的身体,比如被人打飞出去,硬帮帮地摔在地上与在空中收一下腹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种摔年糕的摔可能一下就让人摔变了形,人在空中,千万莫忘收一下腹,收腹可以让脑袋仰起一些,避免与水泥地面来个鸡蛋碰石头,如果通过收腹能调整一下飞行姿态,准备好落地后的翻滚,那么,也许反败为胜就此展开。腹肌练得强劲,练习中的动作也会完成得漂亮轻松,曾有人在空中踢腿四次,俺认为出众的弹跳可以保证前两次,后两次必须得依靠腹肌。

最难练的恐怕是反应能力。它包括几个方面:自己攻击动作的选定,防守动作的选定,反击动作的选定,又可引申出第二个攻击动作、第二个防守动作、第二个反击动作……这些光靠听、看、学是不行的,利用器械作用也有限,唯一的方法是交手——当然不是实战,是戴上护具与人过招,对手倒不必一定要是高手——在街上遇上与高手做对的事概率很小,不是高手并不代表对方没有攻击力,只要是身体健壮的人,挥拳动脚打到自己身上还是会痛的。找这样的人对练主要是练习各种第一时间的反击招术,如架开直拳还以直、摆拳,或闪过摆拳还以肘击,或让过或擒住对方的当心脚还以膝撞或扫趟腿等等,在街上遇敌往往伴着小刀、板砖与啤酒瓶的攻击,日常训练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俺从来没想过一脚能踢飞对方的武器,在那种情形下力道、准头都会打折扣的,俺宁愿专门在擒拿术与摔跤出中选几招准备到时贴身肉搏。但一定要练出过硬的对付手段后方可投入实战,否则会很危险。

家园 高人阿,花
家园 这个俺能看明白了,送花!
家园 有道理
家园 这个人是谁啊

曾有人在空中踢腿四次

请明示此人是谁。在何时何地这么踢过

家园 鸭子步是好东西啊。

地堂刀和地堂拳的基本功,有妙用。见识过。尤其用刀之时。

家园 瑜伽里也有鸭行步,简便易行,时间短
家园 It is not very difficult

I'am sorry I cannot write in chinese here. But I think it is not very difficult to do this(4 times in one jump).

For example, I had tryed same technique before 3 years.

This one(which I cannot)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ne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ut no use in fighting......

家园 这也只有三踢阿

而且,嘿嘿,这也算空中连环三腿?

世上哪位大侠能连出四腿?

家园 这一腿我们教练就可以,落地一次,踢四块木板。

楼主说的很让人信服,请教一下腹肌要怎样专门训练呢?仰卧起坐吗?

今天跟人对练,自己感觉不足太多,一个是柔韧,柔韧不好左腿踢出没力量,不舒展,速度慢;一个是反应,因为反应慢挨了好几脚。

郁闷啊。

家园 跆拳道表演

打架中还是有点用的。虽然对方不会叠个罗汉等你来踢,但如果对方人比较多,可以先空踢一个震慑一下。打斗中的腿攻应当用在对方已露败相之时,来个摧枯拉朽,彻底打灭对方的士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