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 坐看风起云涌时

共:💬73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于谦的选择

我也在想,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是什么态度?他若想反击,有可能吗?

家园 南迁是绝对不能考虑的。一旦南迁,九边肯定尽失,北方就完乐

明朝就是吸取宋的教训,才采取占据形胜、重兵戍边、首都前置、皇帝亲临的办法来巩固边防的。漕运虽然糜费,但是以全国之力来应付还是有余的。南方没有重兵集团,但是经济上的产出可以支撑北方对野蛮人的战争。

从行政安排和兵力配置上来讲,首都放在南边也是悖反的。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必然要派亲王或者得力大将守边,全国的国防资源(名将、悍卒、锐骑、利器)都要集中在北方(仍然需要大量漕运支撑),相形之下皇帝身边的兵力就少了,形成所谓前重后轻的格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打好仗自然必须给北方男一号以相当大的自主权和人事权,这简直就是催生独立王国。一旦北方男一号觉得南京那个小兔崽子或者老王八蛋啥屁不懂,还经常指指画画装领导腔,自己披星戴月浴血奋战反而是为他人打工,麻烦就来了——从北京到南京除了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并无决定性的地理障碍,河防千里,北兵可以很容易选择一点突破,缺乏实战经验的南军不可能堵得住。

燕王朱棣同学起兵之时,还并不具备以上所说的“独立王国”和掌握大量国防资源等等条件——他实在是被逼得不行了,而且建文帝盯得紧,准备工作实在无从开展。刚起兵时,他的精力都放在扫平北平外围,排除后顾之忧上面,说明他已开始能够直接控制的范围相当小(连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永平这样的近身要点都不包括)。所以面对朝廷的问罪之师,朱棣开始是处于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状态的,后来才逐渐打开局面。整个靖难之变持续四年,跟朱棣起点低是分不开的——朝廷军队一度打到北平城下,主要战场都是在河北、山东。如果他一开始就掌握了足够的人马,很可能一年时间南京就保不住了。就是看穿了这个道理,升级为皇帝(明成祖)的朱棣才绝然定都北方。

总之,

如果弃燕云不守,定都洛汴,下场参考北宋;

如果弃燕云不守,定都宁杭,下场参考南宋;

如果重兵守燕云,定都南方,下场参考靖难之役。

家园 那西安呢?西安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了吧!!??
家园 而且处理石、曹还处理得不够漂亮、不够爽利……

尤其是处理曹公公,竟然还让他侄子曹钦“屡次攻打皇城不得,便退守曹宅,最后战败,投井而死”,亲爱的皇帝陛下竟然在自己的北京城里都不能有效的垄断暴力的运用,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总之,俺觉得英宗各方面都是一只小菜鸟。他的那些个善政,比如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比如禁止生殉,开释建庶人,都是很小很小的。他这一辈子,真是可以说是把刘备同学的遗嘱反过来实践了:

“屡择大恶而为之,偶尔干点小善事。”

家园 宋以后的朝代不定都西安可能还是处于经济上的考虑

有南往北有漕运,可要运到潼关以西就又要多耗费许多人力物力了。

而且定都北京确实有着国防上的巨大的好处:不论是蒙古或是女真想要入寇都没那么容易(碍于长城沿线的9大军事要塞 - 九边,在明朝的卫所制度尚未糜烂之时),而大家打过帝国时代的都知道前置打法对敌人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中国本部这么大,只要自己不出乱子,对这种前置打法要求的资源支持不会成为问题。

家园 正相反,西安是最差的选择之一,所以一般根本不列入考虑范围

首先,定都西安不能起到有效阻止野蛮人入侵的作用。当外患主要来自于西部时,西安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明代外患来自于北方,正北有蒙古,东北有后金,定都西安既不能挡住他们,也不能苟且偷安。

其次,西安同样有漕运的麻烦。隋唐之际,中国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那还是“八水绕长安”的年代,但是统治者同样要为维持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的供应问题伤透脑筋。记得在武则天统治时,还发生过“就食东都(洛阳)”的事情。明代气候比隋唐要干冷,江河径流更小,维持到长安的漕运更加麻烦和糜费。

再次,西安当时本身的经济地位已经衰落。从唐朝灭亡之后,西安就不咋地了……

综上所述,西安王气已尽,不复能为天下之都矣。

家园 豹尾!

我对英宗不能掌控京城的原因这样猜测一下:

因为土木堡之变,和后来诛杀石亨叔侄让军方很讨厌这个皇帝,会不会?

家园 于老师好像是被蒙在鼓里,在早朝时直接逮捕的……

似乎连个通风报信的人都没有……

虽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正人君子混到这个地步也确实惨了点……

家园 军方喜不喜欢都是其次,在怎么也得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牢了!

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下,军方在讨厌皇帝,也是被呼来唤去生杀于夺的命。土木堡之变让全国人民都了解英宗军事上是个外行,但是诛杀石亨一干人则不一定——石亨又不是什么清誉在外的正人君子,他的手下和他之间也只是狗肉朋友的关系,不会有人为他专门流眼泪,无论如何高级将领的位子就那么几个,有多少人排着队等着都不一定呢。

俺觉得英宗复位之后主要是在混日子,有点超凡脱俗见多了看开了的感觉。作为一个皇帝如果要勤勉努力那是非常累人的,所以英宗大概也就是混点,配合臣下演好明君贤臣的传统戏目,偶尔想到点娱乐人民群众的点子就捅出来(他的那几个不值一提的善政),然后大家山呼万岁,了事。

从曹公公一事来看,其实他相当不敬业。之前已经有人打了招呼(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他也没有用心提防,还是靠“事发前夜,马亮畏罪告变”才侥幸没有弄出一个大笑话的。

“播下的是龙种,生出的是跳蚤……”

家园 石亨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他打仗还算勇敢

可能在军中还有点威望。

曹公公这件事情确实太搞笑了。皇帝当得这么惨,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家园 一点不同意见

把个首都定到前线也不行吧,满清当初一进兵就攻到北京,现在北京北面只有内蒙隔着,纵深很浅,而且现在的问题是北京越来越集中了全国的财富,还没过几招国家的大部分财富就报销了,个人感觉首都还是不宜建在北京啊。实在不行洛阳也不错,李清照的父亲有一篇文章收在《古文观止》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洛阳兴则天下兴”,呵呵。。。

家园 北京在冷兵器时代不是那么容易打的。

山海关和宁远控制着辽西走廊,是女真军前进路线上的一颗钉子。

大同和居庸关防备着西北方向的蒙古。

这里只是举“九边”的两个例子,有“九边”的拱卫,北京还是相当安全的。

热兵器时代,京城建在哪里都无所谓,反正导弹都能够着。

不过北京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确实严重,可以考虑迁都。

家园 首都放在前线,一点战略纵深都没有,是明亡的一个很大原因

明朝就是吸取宋的教训,才采取占据形胜、重兵戍边、首都前置、皇帝亲临的办法来巩固边防的。漕运虽然糜费,但是以全国之力来应付还是有余的。南方没有重兵集团,但是经济上的产出可以支撑北方对野蛮人的战争。

这话不对,定都北京固然有便于对外作战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北京是朱老四的老巢,而朱老四得位不正,在南京不安心,加上燕军主力可都是北方人,人心思归。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朱棣才迁都北京的,而最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朱棣经营多年,住得安心,套句现代的话,是有家的感觉。而事实上,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在北方支撑一个职能形消费形的首都并不合适。

象朱棣这么干的,还有一位皇帝,南梁的萧皇帝,也是得位有点问题,为了家的感觉,把首都弄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太靠近前线了,导致一下就完蛋了。

一般认为,在明帝国强势的时候,首都靠近前线,利于军事支撑,但是在帝国弱势的时候,首都太靠近前线,那么完全没有战略纵深的结果就导致首都极度容易受到攻击,就会重捣萧绎故事。

从行政安排和兵力配置上来讲,首都放在南边也是悖反的。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必然要派亲王或者得力大将守边,全国的国防资源(名将、悍卒、锐骑、利器)都要集中在北方(仍然需要大量漕运支撑),相形之下皇帝身边的兵力就少了,形成所谓前重后轻的格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打好仗自然必须给北方男一号以相当大的自主权和人事权,这简直就是催生独立王国。一旦北方男一号觉得南京那个小兔崽子或者老王八蛋啥屁不懂,还经常指指画画装领导腔,自己披星戴月浴血奋战反而是为他人打工,麻烦就来了——从北京到南京除了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并无决定性的地理障碍,河防千里,北兵可以很容易选择一点突破,缺乏实战经验的南军不可能堵得住。

从行政上讲,帝国的经济命脉在南方,而且漕运的浪费巨大,在明朝开国之初,还浪费得起,但是这种毒瘤日长夜长,到了后期,那就是恶性肿瘤了。而且漕运本质上是为了供应首都而存在的,至于为军队运送钱粮各朝各代都有专门制度的,与漕运相比,其运输量首先就小多了,浪费也小多了。

至于北方的边防问题,明成祖之后一直就是处于防守了,于谦及其之后考虑的也是防守,和进攻就没屁关系了。而防守讲究的是战略纵深,首都靠前对于防守来讲,实在是太不妙了。同时,在防守的情况下不会有所谓的北方男一号出现,而必然是分隔北方为多个战区,各战区互不隶属互相支援又互相牵制(明末的袁崇焕也是如此,只掌控自己的战区)。各战区合作加上中央政府的调度支援,除非成吉思汗复生,否则蒙古人是攻不进来的。另外,明朝的军队体制很大程度是文官掌兵,要造反就更加不用想了。南北交隔,中间决定性的地理障碍不是没有,是多了去了,看看中国历史上南北分制的历史就知道了。江淮一线,如果北军不是被南军强很多的话,根本突破不了。所以你的设想不成立的。

至于靖难之役么,实在是建文帝白痴,竟然下道不允许伤害朱棣的命令,要不然是个朱棣都早死翘翘了。在正常情况下,参考价值基本为0。

家园 北京的城墙虽然厚,可架不住敌人老是在在墙外逛啊

9边固然是屏障,但是从战略的角度上讲,还是太浅。

土木堡一仗,蒙古人就几乎要入京了,

后来满清更是在北京城外四处跑马啊。

坚城固然是可以固守,

但是这个外面的资源被人扫荡干净了以后这个补给就是问题了。

家园 忘了在哪儿看过的,说于事前似乎得到消息

之后说了句什么什么两宫得全。

明史基本不懂,不知道是真是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