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 坐看风起云涌时

共:💬73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

    (本文为西西河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北元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除去我们已经熟知的中亚和欧洲的故事,印度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也是蒙古人建立的,举世闻名的印度国宝--泰姬陵,就是这个王朝的一个皇帝为纪念他的爱妃而修建的。莫卧儿王朝的掘墓人,也是中国人都熟知的,著名鸦片走私集团,“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最终沦为英国殖民地。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当中,自元朝灭亡以后,强大的蒙古大军似乎消失了,这其中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元灭亡以后,一直到大清帝国,蒙古王公们大部分时间在自相残杀,基本无法组织大规模南征,对中国内陆的影响不大,唯一比较有影响的就是“土木堡之变”,50万明军被2万蒙古铁骑杀的片甲不留。二是政治原因,清代领土疆域很多是基于元代的历史而来的,满族统治者,照着元代的疆界,依葫芦画瓢,大致画出自己疆界的轮廓,而这个疆界大部分被我们所继承,当然当年与这个征服过程随之而来的不是鲜花和美酒,而是刀光剑影和累累白骨,这些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所以能不提就不提。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民族问题如果泛政治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南斯拉夫内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个人还是比较赞成将一些历史上民族战争进行冷处理,其实世界各国对民族问题采用的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本篇重点在于探索历史,对政治方面也就不作过多的考虑和讨论。

    元顺帝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逃出中都城,将都城迁往上都开平,史称北元,此时北元的军事实力尚存,与朱元璋展开了一场复国大战,而朱元璋也想征服蒙古,结果两败俱伤,两家休战议和,朱元璋将北部的进攻策略,修改为防御。将进攻重点放到南方的元朝残存势力,1381年,平定云南,元云南梁王自杀。1378年,顺帝的接班人元昭宗去世,新元帝脱古思铁木儿对蒙古各部控制力减弱, 1387年,朱和尚认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首先平定辽东,元朝太尉纳哈楚20万大军灰飞烟灭,第二年,15万明朝大军趁元帝脱古思铁木儿疏忽大意,进攻蒙古腹地,在内蒙贝尔湖附近,突袭元帝大营,脱古思铁木儿惨败,仓皇而逃,在土拉河流域(今蒙古境内)被亲戚也速迭儿击杀,也速迭儿随后自称蒙古大汗,这个也速迭儿是谁呢?他是阿里布哥的后代,阿里布哥是忽必烈弟弟,为争夺王位两人兵戎相见,阿里布哥战败,幽禁而死,所以也速迭儿杀忽必烈系的子孙,也不是毫无缘由的,自此蒙古各部开始分崩离析,进入群雄并起的时代。

    从1388年到1403年,短短15年间,蒙古先后出现了四位汗王,其中,忽必烈系在中间将王位夺回一次,但时间不长又被阿里布哥系夺了回去。1403年窝阔台系贵利赤汗通过战争登上了王位,窝阔台是忽必烈的叔叔,托雷的兄弟,王位争夺上升了一个辈分,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就在这3系人马杀的不可开交之际。1426年合撒儿系阿岱夺取汗位,粉墨登场,合撒儿是成吉思汗的兄弟,王位的争夺又上升了一个辈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出现了非成吉思汗直系的汗王。

    成吉思汗的子孙互相仇杀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封建割据,相互征伐,而此时大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在靖难内战之后,花了八年时间巩固政权和休养生息,决定利用蒙古各王公内乱不止的有利时机,北伐蒙古一统江山。

    待续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二) 永乐北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三)新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链接出处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于明伐北元

      决定性的捕鱼儿海之战不是在贝加尔湖,而是在内蒙东部的贝尔湖。发现很多人都在写这一段故事时把地点搞错。

    • 家园 【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六、乱世

      (本文为西西河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孛来:北元“瓦剌”太师,属哈剌慎部

      毛里孩:北元“瓦剌”太师,属翁牛特部

      癿加思兰:北元“瓦剌”太师,属乜克力部

      满都海夫人:满都鲁汗夫人,后为达延汗夫人

      也先是天生的领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他成功的基础,博大的胸怀是他成功的秘诀,可他天下无敌的时候,他最大的敌人也出现了,就是他自己的骄横,胜利后的也先,任人唯亲,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对下属轻视到甚至采用类似于戏虐的手法,终于激起兵变,阿剌知院在两个儿子遭到也先暗害之后,发动兵变,突袭也先营地,将也先击杀。

      阿剌知院是个猛将,天生的二把手,从他不计后果的要那个太师的位置(太师在此时是真正蒙古大汗的代名词,也先将这个位置给了他的儿子),以及以后唐突地偷袭也先上看,这个人没什么头脑,也先死后,也先的亲信对其的仇视可以想象,也先政治上的敌对势力鞑靼各部落幸灾乐祸,但由于他和也先的亲密关系,根本没有把他当自己人,阿剌知院发现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中,终于在第二年被鞑靼的孛来杀死,罪名是谋杀敬爱的“天圣可汗-也先”。

      孛来是在也先父亲脱欢太师在世时,投奔过来的,属哈剌慎部,原来是兀良哈一部,其后先投奔鞑靼,后投奔瓦剌,这个部落显然和蒙古各部关系都不坏,也先被害,其首领孛来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崛起的机会,由于他的中间派形象,很快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甚至也先的儿子也同他结为盟友,出兵讨伐阿剌知院,阿剌知院此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除了坐以待毙,没有别的出路了。孛来在杀死阿剌知院后,把原来也先太师的封号,除了那个“天圣可汗”,都弄到自己头上,自封太师,他这个太师,虽然没有也先英武,也算一代人杰,东征西讨,成为蒙古内部的第一大割据势力,明朝也畏惧他三分,但是孛来太师,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病太重,脱脱不花(忽必烈系后裔)的2个儿子都是他所立,可最后都死在他手里,1455年,他立麻儿可儿,3年后将其杀死,更立脱脱不花最小的儿子,7岁的马古可尔吉思为汗,1465年,眼看着这个孩子要成年了,孛来太师左思右想,就是不放心,干脆一刀,一了百了。(有文献记载麻儿可儿和马古可尔吉思为一人)

      孛来太师这一刀,为他的部属毛里孩提供了最佳的出兵借口。孛来曾经侵占过翁牛特部毛里孩的地盘,虽然毛里孩最后投靠了他,不过显然这笔旧帐是没有忘记的。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孛来太师糊里糊涂的死去了。同样是出身鞑靼部后投靠瓦剌的毛里孩自称太师,立脱脱不花另外一个儿子17岁的摩伦为汗。第二年年轻的摩伦汗,竟然听信谣言,说毛里孩太师和自己的老婆有一腿,据说两人还商量要谋害亲夫,于是摩伦汗起兵讨伐奸夫太师毛里孩,结果可想而知,摩伦汗被杀身亡。毛里孩厌倦了这种立汗王,而复杀的生活,不再立新汗,开始四处杀伐,终于被科尔沁部诺延勃罗特(其父就是被也先杀害的蒙古第一勇士锡古苏台,属于成吉思汗兄弟合撒儿系后裔)所击败,被杀,正应了那句老话,将军难免阵上亡。

      下一任太师是卫拉特的癿加思兰,他的地盘在先在的新疆,大约在1470年,他的部落留守一部,主力进入黄河西套地区,势力迅速膨胀,其后他与脱脱不花的异母兄弟满都鲁,脱脱不花另外一个兄弟的孙子勃罗忽(被也先太师诱杀的那位,参见拙作“(五)流星”篇,他应该叫满都鲁“叔爷”)结为同盟。1475年,癿加思兰立满都鲁为汗,勃罗忽为济农(副汗),自封太师。

      就在癿加思兰志得意满,挥叱方遒的时候,下任太师参选人,癿加思兰的族弟亦思马因等场了,当然他此时还没有能力挑战癿加思兰的权威,他把第一个目标定为弄垮满都鲁和他侄孙勃罗忽之间的联盟,亦思马因是个典型的阴谋家,他派心腹到满都鲁那里,说“你侄孙和你老婆之间不太清白”,自己跑到勃罗忽处,说“你叔伯诬陷你,这是想找碴,实际的目的就是想收拾掉你”。这对糊涂的亲戚就此大打出手,直接导致侄孙勃罗忽的被杀。亦思马因紧接着开始挑拨大汗和太师癿加思兰的关系,这个本身就不太费劲,癿加思兰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大汗放在眼里,这一仗迟早有一天要打起来的,亦思马因只不过让这个过程加快点就是了。果不其然,大汗和太师很快就掐起来了,满都鲁大汗兵败,在1477年左右,他在潦倒中病逝。

      满都鲁汗兵败之后,癿加思兰更加胡作非为,开始整肃的是异己,随后开始整肃自己部落的人,弄的民怨沸腾,最终被阴谋家亦思马因瞄准机会谋杀,亦思马因自封太师。不过象这种阴谋家充其量也就是一方军阀,让他统一蒙古,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另有文献说,癿加思兰是数年之后被达延汗部队所杀)

      就在蒙古各部心怀鬼胎,小算盘噼啪作响的时候,他们的下一代大汗,正在草原上流浪,他就是当年年仅5岁的巴图蒙克勃罗忽的儿子,由于满都鲁汗没有子嗣,他应该是脱脱不花家族唯一剩下的男丁,也是汗位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但是由于父亲被杀,母亲被亦思马因霸占,只能到处流浪,最终为满都鲁汗次妻满都海夫人收留(满都鲁汗正妻为太师癿加思兰之女,很明显这个正妻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并且于1479年正式对外宣布,下嫁时年7岁的巴图蒙克巴图蒙克正式成为蒙古可汗,史称达延汗。

      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在这段时间也不少,但对明朝来说,蒙古多为打劫式的抢掠,谈不上什么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对于蒙古本土内部发生的事情,对明朝来说也搞不太明白。16岁的达延汗于1488年向明朝正式递交国书,应该可以当他亲政的一个标志。1479年到1488年之间,由于缺少史籍记载,很多问题一直都很混乱,同期汉籍中几乎没有记载,所以很多材料只能来自蒙古自己的资料,可是里面不仅矛盾多多,错误也很多,有些东西还有迹可寻,而有的只能成为谜了。

      满都海的年龄,有资料显示,她下嫁达延汗后生了7男1女,也就是说,两人岁数不应该相差的太悬殊,20岁左右比较适当。癿加思兰怎么死的?有蒙古史书记载满都海夫人率兵与癿加思兰部激战,但是所报的战场地名,居然至今也没有考证出来。又说被亦思马因谋杀,也缺乏有力证据。如果说脱脱布花系(忽必烈系后裔)只剩下巴图蒙克还有情可原,但是说忽必烈系后裔就剩下他一个,似乎很难想象,所以鞑靼贵族立一个7岁的孩子为汗,很难说没有别的想法。满都海夫人出身于后来的蒙古左翼3大部之一的土默特部,是不是土默特部的某个贵族别有所图?而这个人或者这伙人是谁?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这里还要再说些题外话,满都海下嫁达延汗,在汉人看来,是乱伦,而且乱的可以,但是得出蒙古贵族荒唐可笑,野蛮透顶的结论却是错误,蒙古这种乱婚制度的根源,在于“生存”两字,蒙古部落居住的环境,环境恶劣,物资贫乏,小孩的成活率很低,即使长大,也不一定能在常年的部族仇杀中生存下来,所以对蒙古人个体来说,为了保证子嗣,就必须要多生孩子,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部落强大与否,与这个部落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了生存,为了壮大,蒙古人是不允许一个适龄生育的妇女,为了什么道德礼法而停止生育,对于时常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民族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今天我们看待那段历史,一定要在历史的大环境中,才会对蒙古人的乱婚制度有个正确的认识。

      话分两头,再说这个7岁的流浪孩子,人们估计怎么也没有料到,,会成为将来复兴黄金家族的希望,忽必烈的后裔再次驰骋在草原上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待续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二) 永乐北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三)新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顶一下,好问,留下慢慢看,花先!
      • 家园 满都海和达延汗的这段历史,在下以前写过一个系列。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6803

        2。满都海的事迹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6806

        附录 1:满都海之死考异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6809

        附录 2: 明将王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6816

        附录 3:关于《满都海之死考异》的几点补充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8528

        另外讨教一下老兄文中的几个细节:

        癿加思兰为何人所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死于亦思马因之前。明朝方面的纪录认为是亦思马因和脱罗干所杀。蒙文史籍认为是满都海的两个部将所杀。这其实并不矛盾。盖当时亦思马因在名义上仍然是满都海的部属。

        老兄文中说“满都海的年龄,有资料显示,她下嫁达延汗后生了6男2女”。我读书不多,不知道这“6男2女”出自哪里?我的印象中,满都海的确和达延汗生了八个孩子,但却是7男1女。蒙文史籍《蒙古源流》中称博勒克沁公主是满都古勒(满都鲁)与侧室满都海所生的女儿。我认为这并不确实。不过就算满都海给满都古勒(满都鲁)生过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好像也不能算到达延汗头上去吧?

        • 家园 多谢指正,那个儿女数目是我弄错了!已经修正

          癿加思兰的死因,历史典籍中交待的还是不太明确,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我这篇文章,是偏向于故事性的历史介绍,所以选择了谋杀,这个比较有戏剧性的结果。

          至于您提到的那个女儿的事情,我确实没有研究到那么高的层次上,那个对我来说太专业了。哈!请老兄原谅!

          多谢老兄指正!

    • 家园 【原创】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五、流星

      (本文为西西河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英宗:名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明景帝: 名朱祁钰,明英宗的弟弟

      也先:北元“瓦剌”太师,脱欢之子,属卫拉特绰罗斯部

      于谦: 明兵部侍郎,后升任兵部尚书

      如果也先太师,没有因为抓到明英宗,而裹足不前的话,北京也许早就被也先捏到手中了,如果没有于谦,即使晚几天进攻北京,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也先太师以少胜多,在土木堡大破50万明军,威镇华夏,土木堡距离北京至多150公里,如果此时也先一鼓作气,绝对有可能拿下北京,即使兵力不足以攻城,也应派一支偏师造成大兵压境的声势,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但是也先却停止不前了,反其道而行之,将主力撤回长城一线。这样做我认为理由有两个,一是搬运战利品(50万明朝大军的家当,可以搬好久了),二集结并调整兵力。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明朝已经无力再战,显然也先太师太一相情愿了。在政治上则利用明英宗讹诈明朝,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然这还是一相情愿的事情。至10月1日发兵进攻北京的时候,离“土不堡大捷”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已经为升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提供的充分的时间调兵遣将。

      种种迹象表明蒙古此次出征中原,目的是教训明朝,战略目的是重创明朝的有生力量,对夺取中原,只有构想,而没有确切的计划,在胜利来的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也先太师的头脑显然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土木堡之变”的巨大胜利,让也先对明朝产生了轻视之心,认为明军精锐毁于一旦,对那个听都没听过的于谦,根本没有放到心上,所谓骄兵必败,也先这颗闪过全蒙古的流星,在发出耀眼的光芒之后,即将开始黯淡下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类似谚语的诗,是于谦17岁时候写的,如果不配合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悲剧人生,恐怕这首诗也不会流传这么久。这两句诗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于谦自己的一生。

      于谦,浙江杭州人,入仕以来虽有波折,还算顺利,“土木堡之变”时,他已经51岁高龄,官拜兵部侍郎,假设没有这场风波他将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明英宗出征的时候,兵部尚书邝埜随驾亲征,他受命辅佐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率兵10万把守京畿。

      土木堡离北京如此之近,明军大败的消息用不了一两天就会传到北京。消息传来皇太后就忙着收罗各种宝物,打算送往也先的大营赎人,对于国事不会帮上什么忙。朱祁钰是个没什么主意的人,千斤重担就自然而然地压到了当时军队的最高首领于谦身上。

      这个时候摆在于谦面前的主要有四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守是跑,大臣徐珵主张南迁,被于谦喝退,言:言南迁者,可斩也。第二个问题守军问题,10万部队显然不够,于谦立刻向全国各地发文调兵,远至南京沿海的备倭军,近至原来做后勤工作的两京运量军,都被征集,各地勤王大军源源不断向北京进发,至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北京的守军已经猛增到22万,并且各地的援军还在不断涌来。第三讨论怎么惩办造成“土木之变”的元凶太监王振,就在大臣们向朱祁钰哭谏严惩王振的时候,王振的亲信太监马顺,不识时务的呵斥了大臣们一声,大臣王竑听罢立刻抓住马顺,上去就是一口,咬在脸上,然后与马顺就撕扯在一起,大臣们群情激奋一拥而上把马顺群殴致死。接着大臣们又把另外两个王振的爪牙抓出来,一并殴死在大殿之上。于谦紧紧拉住要逃跑朱祁钰,要求先赦群臣无罪,再将王振一家满门抄斩,朱祁钰大概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场面,看到眼前的3具尸体,除了点头也不会再有什么言语了。王振一家被满门抄斩。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办的问题,另立新君,这个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试想如果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在敌方手中,这仗如何打?明英宗的长子,这个时候才2岁,担当不起这个大任,候选人就只剩下英宗的弟弟,当时的监国朱祁钰了。本来作臣子的去干预皇家的家事,是大忌,但于谦于个人荣辱而不顾,与皇太后商量,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的长子为太子。9月5日,朱祁钰登大宝,为明景帝,这个问题也解决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备战了。

      也先抓到明英宗后,自以为奇货可居,开始和明朝漫天要价,当然军事调动也在同时进行,但是显然和于谦的速度相比慢了半拍,明英宗在瓦剌大军里过的也不坏,好吃好喝招待着,瓦剌美女陪伴着,也先太师也没别的要求,就是让明英宗没事情的时候给北京写写信,要钱要物,也先太师还不失时机的为自己的妹妹提亲,要求嫁给明英宗,估计也想弄个大明朝的太师当当。忽然有一天自己手里大明朝皇帝变成了大明朝太上皇,也先知道原先的无价之宝,现在不值钱了。不过也先明白新君即位,事发仓促,根基一定不稳,于是他打出为明英宗“正位”的旗号,出兵中原,试图将明英宗重新“变废为宝”,成为进取中原的敲门砖。

      10月1日,蒙古大军集结调整完毕,分3路向北京进发,辽东一路2万人,作为偏师进攻古北口,目标为北京东北方向的密云,一路5万人起自宣化方向进攻居庸关,策应主力。主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护送明英宗回北京“正位”,从大同方向进军北京。在投诚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一部蒙古军队从山间小路绕过紫荆关(今河北涞源东北),前后夹击,攻破北京西边的门户紫荆关,明朝守将全部战死,也先的大军于10月11日,兵临北京,列阵西直门外。 让也先感觉奇怪的是,明军没有龟缩进北京城,而是背靠坚城将主力列阵于九门之外。

      于谦列兵于九门之外,将北京城九门闭死,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此举无非是效仿韩信背水一战,在明军惨败之后,士气低迷,训练不济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

      也先到达北京城之后,用投降太监“喜宁”之计(这个太监后来跟也先跑回蒙古,最终被于谦诱杀),让明英宗给于谦写信,让他出城接驾,试图骗开北京城门,即使骗不开城门也可引起明庭内部主战和议和两派之争,自己好渔翁得利。于谦识破也先计谋,派两个无关痛痒的大臣出城拜见英宗,自己坐镇德胜门,安心备战。11日夜到13日于谦只派小部队骚扰敌军,掩藏主力,使瓦剌军产生轻敌之心。13日也先进攻德胜门,于谦将敌兵诱入城外老百姓撤退后的空房区,先由埋伏的神机营,用火炮火铳轰击,随后伏兵四起,也先的弟弟孛罗,中炮阵亡,这大概可以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战争特点的巷战吧。

      蒙古大军见德胜门受挫,转攻西直门。一度攻到城墙边上,不想周围的明军越战越勇,前仆后继,并且其他九门的援兵也不断来援,造成3面受敌的态势,也先不得已命令蒙古大军后撤,第一天的战斗以明军获胜而告终。

      14日北京外围的战斗也不是很顺利,蒙古军进攻“彰义门”(今广安门)虽然击毙明朝副总兵武兴,但在士气旺盛的明军面前还是败退下来。让也先更加懊恼的是,居庸关一路7天毫无建树,反被守军突袭几次,损失巨大,辽东一路本就为偏师,也指望不上,还让也先苦恼的是,明朝各地的勤王大军,正在日夜兼程奔向北京,原先固守不动的宣化守军也分兵勤王,自己的部队有被切断退路的危险。10月15日,也先无奈,下令班师。于谦看到形式对自己有利,命令追击。也先且战且退,于11月初退回塞外。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其后1年间,也先多次派兵骚扰明朝边境,明军在于谦的率领下,多次击退蒙古军队,使也先无计可出。同时明朝的经济封锁对蒙古的损害日增,在蒙古各部的要求下,也先决定跟明朝议和。明朝也精疲力尽,接受也先议和要求,两家正式罢兵。也先为了表示诚意,主动把明英宗送还给明朝,反正也炸不出什么油水,送回去,说不定还是个定时炸弹,如果引起明朝内乱的化,到时自己再来个浑水摸鱼。

      正当也先太师盼望着,明朝内部再起争端的时候,不想蒙古内部却先乱了起来。问题还出在汗位的继承问题上,也先的父亲脱欢太师在世的时候,把也先的姐姐许配给了脱脱布花大汗,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脱脱布花的长子,但是脱脱布花坚决不立这个孩子为王储,从而引发了与也先太师的冲突,最终兵戎相见,1452年脱脱布花战败,逃跑到他另外一个老丈人的地盘,由于他对待这个老人的女儿不好,被这个老头杀害。也先太师也乐观其成,接着他以立新汗王为诱饵,诱杀了时任副汗的,脱脱布花的那个兄弟。1453年,也先太师认为时机成熟,去其太师尊号,自称天圣可汗。经过也先家族3代人的努力,出现了得到全蒙古认可的第一个非黄金家族的汗王。

      1454年,也就是也先称汗的第二年,正准备一展宏图的也先,受到瓦剌的2号人物,他的头号助手,亲密战友阿剌知院的3万人马袭击(就是“土木之变”中,攻击宣化府那路蒙古军的主帅),被杀身亡。起因是阿剌知院要求也先封其为太师,对于这个职务,也先肯定是比较敏感的,不会轻许他人,他以这个职位已经封给他的次子为由拒绝了阿剌知院的请求。其后根据史料记载,也先害死了阿剌知院的两个儿子,这个有点不合逻辑,如果要杀,阿剌知院应当首当其冲,大概也先称汗后有点乐糊涂了,同时他以开会为由诱杀了,有蒙古第一勇士之称的锡古苏台(属于“鞑靼”部,起因是他曾参加“鞑靼”太师阿鲁台也先爷爷马哈木的战争),在尚武精神浓重的蒙古,这样不光彩的杀掉一个勇士,影响肯定是恶劣的,“鞑靼”各部对他的仇恨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在瓦剌内部这样的作为也为众人所不耻。

      也先成功后的刚愎自用,惹来天怒人怨,最终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他的一生就象流星般滑过蒙古草原的夜空,虽然很快消失,但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记入了史册。他死后,蒙古草原再次四分五裂,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明英宗,这个也先安排的定时炸弹,终于在也先死后三年炸响。他亲弟弟明景帝由于母亲出身卑贱,从来也没有想到当皇上,意外得到这个皇位,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首先他不愿意接自己的亲哥哥回来,其次当明英宗回来以后,他将英宗幽禁于南宫,封死宫门,只留一个送饭的窗口,最后他还破坏原来的规定,废除明英宗的儿子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珵、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明景帝病重,导演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明景帝死,有说害死的,有说病死的,其中真相也不得而知。明英宗剥夺其帝号,改亲王礼下葬,赐谥号为“戾”,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于谦明英宗到是不想太严厉,但是在副都御史徐珵的怂恿下,最终杀掉了于谦。实际上这次政变就是冲着于谦去的,徐珵就是那个在“北京保卫战”前 首先前提出南迁的人,之后仕途受挫,怨恨都发在于谦身上。太监曹吉祥作威作福,被于谦呵斥,怀恨在心。颇让人寻味的是武清侯石亨,“土木之变”的时候他本是大同的一个守将,大同主力被消灭后,他只身逃回,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北京保卫战,于谦破例将其释出,让他戴罪立功,他也不负众望,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封世侯,他对于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无以为报,遂向朝廷要求封赏于谦的儿子,不想被于谦斥责一番,自此结仇。于谦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疾恶如仇,总试图弄出一个朗朗乾坤,可是最后竟然还是被一群屑小所害。

      明英宗,一生只干了3件错事,一是听信太监王振谗言,招致土木堡惨败,其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于谦,三是复辟以后,将王振的家庙改为“精忠祠”,为王振塑像祭奠,这就是北京的“智化寺”的前身,王振的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才被毁。其他时间他都称得上一个称职的皇帝,励精图治,任用贤良,清除积弊,虽然他没有为于谦翻案,但帮助他上台和怂恿他杀害于谦的那帮屑小,最终被他不动声色的给收拾掉了,也算有个交待。1464年,他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年38岁。至此“土木之变”中的所有主角都谢幕了。

      待续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一)北元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二) 永乐北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三)新锐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四)-土木堡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五)流星

      链接出处

      明清时代的草原雄鹰们(六)乱世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英雄志》里就是以这个大时代为背景的
        关键词(Tags): #英雄志
      • 家园 于谦立景泰这个事情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当时立皇帝主要是有个名义,皇帝本人的能力如何倒在其次。

        既然如此,立朱见深为帝,景泰监国摄政王,比直接立景泰为帝是不是不是好点呢?反正实权都不在皇帝那里,而是在于手上,而且立朱见深远比立景泰名正言顺,也比景泰容易控制(于谦在景泰朝的后期也未见得如何得势吧)。在公在私我都觉得比立景泰好。

        另外南迁我一向认为是好主张,明朝把首都放在北京,大大的失策,漕运的巨大浪费,战略首都过于靠前的不利态势。当时打仗的时候为了士气不能迁都,打完了应该研究研究。

        • 家园 南迁是绝对不能考虑的。一旦南迁,九边肯定尽失,北方就完乐

          明朝就是吸取宋的教训,才采取占据形胜、重兵戍边、首都前置、皇帝亲临的办法来巩固边防的。漕运虽然糜费,但是以全国之力来应付还是有余的。南方没有重兵集团,但是经济上的产出可以支撑北方对野蛮人的战争。

          从行政安排和兵力配置上来讲,首都放在南边也是悖反的。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必然要派亲王或者得力大将守边,全国的国防资源(名将、悍卒、锐骑、利器)都要集中在北方(仍然需要大量漕运支撑),相形之下皇帝身边的兵力就少了,形成所谓前重后轻的格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打好仗自然必须给北方男一号以相当大的自主权和人事权,这简直就是催生独立王国。一旦北方男一号觉得南京那个小兔崽子或者老王八蛋啥屁不懂,还经常指指画画装领导腔,自己披星戴月浴血奋战反而是为他人打工,麻烦就来了——从北京到南京除了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并无决定性的地理障碍,河防千里,北兵可以很容易选择一点突破,缺乏实战经验的南军不可能堵得住。

          燕王朱棣同学起兵之时,还并不具备以上所说的“独立王国”和掌握大量国防资源等等条件——他实在是被逼得不行了,而且建文帝盯得紧,准备工作实在无从开展。刚起兵时,他的精力都放在扫平北平外围,排除后顾之忧上面,说明他已开始能够直接控制的范围相当小(连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永平这样的近身要点都不包括)。所以面对朝廷的问罪之师,朱棣开始是处于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状态的,后来才逐渐打开局面。整个靖难之变持续四年,跟朱棣起点低是分不开的——朝廷军队一度打到北平城下,主要战场都是在河北、山东。如果他一开始就掌握了足够的人马,很可能一年时间南京就保不住了。就是看穿了这个道理,升级为皇帝(明成祖)的朱棣才绝然定都北方。

          总之,

          如果弃燕云不守,定都洛汴,下场参考北宋;

          如果弃燕云不守,定都宁杭,下场参考南宋;

          如果重兵守燕云,定都南方,下场参考靖难之役。

          • 家园 首都放在前线,一点战略纵深都没有,是明亡的一个很大原因

            明朝就是吸取宋的教训,才采取占据形胜、重兵戍边、首都前置、皇帝亲临的办法来巩固边防的。漕运虽然糜费,但是以全国之力来应付还是有余的。南方没有重兵集团,但是经济上的产出可以支撑北方对野蛮人的战争。

            这话不对,定都北京固然有便于对外作战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北京是朱老四的老巢,而朱老四得位不正,在南京不安心,加上燕军主力可都是北方人,人心思归。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朱棣才迁都北京的,而最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朱棣经营多年,住得安心,套句现代的话,是有家的感觉。而事实上,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在北方支撑一个职能形消费形的首都并不合适。

            象朱棣这么干的,还有一位皇帝,南梁的萧皇帝,也是得位有点问题,为了家的感觉,把首都弄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太靠近前线了,导致一下就完蛋了。

            一般认为,在明帝国强势的时候,首都靠近前线,利于军事支撑,但是在帝国弱势的时候,首都太靠近前线,那么完全没有战略纵深的结果就导致首都极度容易受到攻击,就会重捣萧绎故事。

            从行政安排和兵力配置上来讲,首都放在南边也是悖反的。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必然要派亲王或者得力大将守边,全国的国防资源(名将、悍卒、锐骑、利器)都要集中在北方(仍然需要大量漕运支撑),相形之下皇帝身边的兵力就少了,形成所谓前重后轻的格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打好仗自然必须给北方男一号以相当大的自主权和人事权,这简直就是催生独立王国。一旦北方男一号觉得南京那个小兔崽子或者老王八蛋啥屁不懂,还经常指指画画装领导腔,自己披星戴月浴血奋战反而是为他人打工,麻烦就来了——从北京到南京除了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并无决定性的地理障碍,河防千里,北兵可以很容易选择一点突破,缺乏实战经验的南军不可能堵得住。

            从行政上讲,帝国的经济命脉在南方,而且漕运的浪费巨大,在明朝开国之初,还浪费得起,但是这种毒瘤日长夜长,到了后期,那就是恶性肿瘤了。而且漕运本质上是为了供应首都而存在的,至于为军队运送钱粮各朝各代都有专门制度的,与漕运相比,其运输量首先就小多了,浪费也小多了。

            至于北方的边防问题,明成祖之后一直就是处于防守了,于谦及其之后考虑的也是防守,和进攻就没屁关系了。而防守讲究的是战略纵深,首都靠前对于防守来讲,实在是太不妙了。同时,在防守的情况下不会有所谓的北方男一号出现,而必然是分隔北方为多个战区,各战区互不隶属互相支援又互相牵制(明末的袁崇焕也是如此,只掌控自己的战区)。各战区合作加上中央政府的调度支援,除非成吉思汗复生,否则蒙古人是攻不进来的。另外,明朝的军队体制很大程度是文官掌兵,要造反就更加不用想了。南北交隔,中间决定性的地理障碍不是没有,是多了去了,看看中国历史上南北分制的历史就知道了。江淮一线,如果北军不是被南军强很多的话,根本突破不了。所以你的设想不成立的。

            至于靖难之役么,实在是建文帝白痴,竟然下道不允许伤害朱棣的命令,要不然是个朱棣都早死翘翘了。在正常情况下,参考价值基本为0。

            • 家园 Faint,今天才注意到这个会贴,俺来驳三驳!

              首先,萧绎都江陵和永乐都北京是没法比的。江陵才是真正的找死之地,因为它在长江北岸,并无天堑之隔;在梁朝的大部分时间里离国界线不超过两百公里,北军一旦渡过并不宽深的汉水,完全无险可守。命悬一线的江陵和形胜拱卫的北京,最大的注解就是萧绎的数年授首和明朝迁都北京后的二百多年国运。所以说,这个比方太不恰当了。如果一定要比,那只能把萧绎和七十年后又在江陵建都的反王萧铣相提并论——在李靖的攻击下,江陵再一次轻易陷落。虽然这一次进攻来自西面的长江上游,但是江陵和以江陵为首都的军政集团的命运却完全一样。

              其次,你认为北方男一号不会出现,理由是“明朝的军队体制很大程度是文官掌兵,要造反就更加不用想了”,这站不住脚。北方男一号当然不是武将或者文官,在大明的体制下这些人从来就不用担心——俺说的是亲王。亲王造反在明朝有数起,还成功了一起,闹到最后崇祯朝有亲王想招兵剿贼为天子分忧,都被幽禁起来。这些大老虎造反不比文官武将名正言顺、把握大得多?

              再次,你认为“南北交隔,中间决定性的地理障碍不是没有,是多了去了”,这也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亲王造反不是民族战争,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城一地争下去,来一个反复拉锯逐渐赤化。朱棣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结果发现占领了的地方经常丢掉,于是有人提醒他直奔主题——只要拿下南京,各地还不望风效忠?然后他集中兵力,不惜采用绕过要点、寻隙钻透的战法,果然到了江北,南方人心就散了,自然有人出来开城门、争当开国公。北方男一号的兵力可能不够多,但是身边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而且骑兵多机动性好,更何况造了反别无出路只能拼命。如果采取捏成拳头的突击法,南方有多少军队,能够守住这些地理障碍?就说淮河,算是这些地理障碍里面最不起眼的一个,下游也有数百公里,有兵几何方能分守?

              最后,你用“在正常情况下,参考价值基本为0”来总结靖难之役,是集错误观点之大成。靖难之役对于军政首都脱节的封建国家,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警告。朱棣亲自做来,能不心知肚明?至于大明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俺以为大家都明白吧。国事糜烂到了晚明这个境界,换了你我上去,首都放到南京或者杭州,又能多撑几天?一开国就这么干,那就只怕连这一天都没有机会混到啰。

              关键词(Tags): #靖难之役#军政首都脱节
              • 家园 嘿嘿,你说说看有那次战争是本方将领杀了对方首脑反而要获罪的?

                第一,江陵问题你说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讲啥。我举江陵做例子为了证明“家的感觉”,得位不正与前线首都之间的关系。江陵做首都不好早就是是我的结论了,用不着你再分析。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当时北方势力四分五裂的话,江陵就必然不会陷落,因为北方没有实力打。明朝也是一样,如果北面蒙古势力强横的话,也先没死,早200年北京就已经陷落了,只不过运气好,蒙古部落一直分裂罢了,到了后来满洲统一了皇太极多次入寇,北京城危如累卵。

                说白了就是我的结论,首都靠近前线,进攻态势的情况下自然有利,防守态势下绝对不妙。而朱棣迁都的最重要原因在于那是他的老窝。

                第二,请看看明朝的防区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没有男一号。你先搞明白啥叫防区制度罢。亲王,你以为当时燕王在北中国是掌控一切啊,北方的的王爷不止他一个,都是手底下有精兵强将的,谁服谁啊,还男一号呢?分析问题别想当然。

                而且朱棣之后对亲王限制很严的,在这种限制下你竟然还会认为会有亲王成为你所谓的男一号。实在是太想当然了。那之后亲王已经不可能成为地方军政首脑了,不知道你所谓的男一号能从何而来。

                第三,亲王造反是不少,不过亲王造反的情况下皇帝还下条命令说不准杀亲王,谁杀了这个造反亲王是大罪的你给我再举个例子出来?!

                你多看看靖难之役的资料,看看朱棣有多少次是险死还生的,有多少次是巧妙利用了这条规则,单身掩护大军撤退的。朱棣胜仗是打了不少,可惜中央政府实力强,败仗吃得起,战略态势上仍然比朱棣强多了。朱棣后来也是险中求胜,要不然他那么打下去,必然死路一条,拖也给拖死。就是这次下江南成功也是运气好才成功,要不是建文太蠢,朱棣哪有机会。

                所谓符善人,萧活佛加上这个建文,都属于稀有动物,不能以常理度之的。

            • 家园 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相隔数千公里,考虑到当时的交通和通讯, 这对王朝的危害绝对要比外族入侵更加致命.

            • 家园 互相牵制靠军阀自己的力量造反固然困难

              但是山高皇帝远的,野心家们引狼入室的可能性就大了,就算当不了儿皇帝当个开国功臣吸引力也蛮大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