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中国以前只有一个银行:人民银行。后来让人行当中央银行,分出四大
商业银行,仍然赤裸裸的就是国家机构。后来又搞股份制改造,名义上
独立出去了,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建行还上市了,可仍然是国家股
占绝对大头。这样,银行与政府就有很直接的利益关系,这是外国银行
体制最根本的不同。
计算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亏损的时候,很容易把商业银行算成破产。商
业银行贷出去一万亿,其中五千亿永远收不回了,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
说,确实就是坏账。如果这个银行要清盘,要把所有别人存在那里的钱
还给人家,那么肯定是资不抵债,必须破产。所以说,中国的商业银行
按外国规矩算是破产的。
但这个五千亿“银行坏账”(数字是举例),从国家角度来说很多情况
下并不是坏账。银行贷款给某烂企业发工资,连贷十年,每年一千万,
最后企业破产,产生一亿坏账。但是这一亿元其实是到了个人手里,很
可能由个人又存回了银行。也就是说,钱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到了个人
手里。这等同于政府直接印一亿元钱给个人,就没有坏账这回事了。为
什么从国家角度来说不是坏账呢?政府可能这么“加印”了几万亿元通
过银行转到了个人手里,但是人民币购买力很稳定,通货膨胀很小,还
要升值,所以这些加印的人民币就不是坏账。除非哪天人民币崩溃了,
剧烈通货膨胀了,这才算是有问题的“加印”。这个不需要复杂的颠来
倒去的计算,就看人民币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就行了。
如果把这类资产转移除去,其实银行坏账就不多了,不会破产。民众也
不会去挤提。民众去挤提,如果是存到其它银行,对中央政府来说是一
回事,在各银行间调整一下就没事了。如果是提现款哪也不存,民众的
要求就很奇怪,因为人民币现金并不比政府担保的银行安全。所以实际
上民众对于所谓银行的“坏账”根本没有感觉,谁也不会觉得银行实质
是破产。
因为中国商业银行的独特历史,不要把它们当成独立的商业机构,而应
该看成“替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存钱的”仓库一样。这个仓库里的钱总数
是越来越多的(不要管是个人的还是政府的还是银行自有资产),对应
的实物价值也是真实的,就表明中国经济有极大增长,这个仓库本钱越
来越厚。实际上老百姓了就是这么看的,并不把四大商行当自负盈亏的
经营机构,而是当成安全的“钱仓库”。
从技术角度上看,银行“剥离坏账”,就相当于把从前政府通过银行白
送给民众的钱重新找个说法。商业银行要上市,政府就说,这些坏账不
算在它们头上了,算我头上,本来就是我白送给你们的,你们要查账不
要找银行,找我政府新开的“送钱登记管理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
说事。只要没人找“送钱登记管理处”的麻烦(谁也没这个本事),政
府就可以一直这样做。
一个私有银行,如果有了大把坏账,真的是非常困难。政府要把手头的
坏账抹去,就太容易了。如果你看好人民币,我就印多些钱,就自然抹
掉了,连物价都不会上涨,你甚至不知道政府手头有坏账。实际上事情
就是这样的,中国政府加印的人民币总是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很多,却反
而要升值。
所以,看好中国政府,就必然会看好中国的银行。只要中国政府手里实
质资产越来越多(这是事实),就有办法把银行这些“钱仓库”弄得数
据良好。一定不能用正统方法去理解银行。所有拿银行说崩溃论的人,
都是只知书本上形而上学的死道理,不知道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这篇文章里有很多惨痛的局部经济事件,房价跌,企业破产,贪腐横行
等等。这都是官办经济的缺陷造成的。中国经济从微观上去看到处都是
毛病。
但我们要看到这些事件的根源,是市场竞争。苏南的鞋厂破产,并不是
因为人们穷得买不起鞋了,而是苏南的鞋厂败给了其它地区。对中国整
体来说,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中国造鞋并没有
输给其它国家,反而会把其它国家的鞋厂挤得和苏南一样破产。
另外这也说明了过去官办经济成形期的一些经济动荡,就是朱镕基搞软
着陆、保八之类的招数的时候。那个时候全国都有一种乱来的感觉,苏
南也不例外,典型的是海南的房地产泡沫。
这个时期过后,中国从短缺走向过剩。好挣钱的生意,全国一哄而上,
就不好挣钱了。这个动乱时期过去以后,才开始老老实实地提高效率靠
这个混。这是被逼的,不然你没效率凭什么让你赚大钱?开始市场竞争
不多,市场空白很多,先出来混的就有优势,苏南就是先行者之一。后
来全国一哄而上了,必然是一堆失败者中产生少数成功者。这个有些血
腥的过程却让中国搞出了可怕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杀出国门去挤垮其它
国家的企业。
中国的这种微观乱象,并不比别的国家历史上更可怕,并不是新鲜事。
无论是房地产泡沫,还是礼崩乐坏都是很正常的事。市场经济不出这些
乱象才是奇怪的事。只不过中国有地区性的特色,正如我说的是“政府
经济人”,经济模式的兴起与衰落往往发生在地区级别,而不是个人或
者个别公司。
从整个国家来看,整体是一个直线上升式的发展,这里亮一下那里亮一
下,效率越来越高,东西越整越多。而内部的各地区经济就在不断竞争
演化,单个地区发展很可能是“螺旋式”的,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
一直慢或者一直快的地区都少。
先申明小弟一点不懂经济,只是一些直觉而已,也不怕见笑,说出来让大家批判一下。
我觉得这些事件的根源并不是市场竞争,并不是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如果作者的父亲没有在房地产投机上消耗大量资金和信用,浙江人的竞争会带来麻烦,但不至于致命。毕竟苏南发展在先。我的感觉是苏南在发展到了一定地步(有钱了)之后,面临一个战略上的转型期,例如说需要从无品牌到有品牌,苏南人没有处理好这个转机,受到投机市场的诱惑,浪费掉了手中的机遇,反受其祸。而现在看来,整个中国的形式是否有可以与之类比之处?同样经过长期的发展,(政府与个人作为经济活动参与者)有了大笔的资金,同样处在一个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期,作为决策者个人而言,同样面临着在房产或金融市场上投机的诱惑,事实上有大量资金注入投机事业(炒房),而房产市场同样有供需不调和的压力因而有衰退的风险,而赖以起家的制造业,主要是一些低端工业,比如现在的出口,纺织品占了相当的大头(是不是这样?)。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苏南的悲剧在更大的范围内上演呢?这点要请指教。
郎咸平说的许多一系列问题很多都是事实,暴露了中国法制和监督意识的薄弱,才能有现在这么多一系列经济领域的不正常现象。不过个人觉得他在本行之外(财务分析)的很多说法就言过其实了。比如在华中科技大学危言耸听说照这样发展下去,20年以后学生们的女儿都会去做女佣,再有说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平均只有5%,如果人民币升值5%,顿时跟出口有关的企业全部完蛋。。。。。
他的专业是财务分析,不是经济学。他根据上市公司报表分析出什幺什幺公司有问题,很有一套。如果就止于此,或者去与问题公司对挑,都属正常。经过几次事件,名气很大,说明他炒作也有一套。
可是他去挑经济学家,就不对了,捞过界了。甚至于借助民众的道德压力取得本来没有的逻辑正确性,这就很让懂行的人看不惯。中国经济非常复杂,又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经济学家们很多话不能明说,不象我在这猛侃一气,反正是业余的,没有顾忌。他去挑经济学家,看热闹的人叫好,还被评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都是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
经济政策非常专业,背景非常复杂,普通民众不可能了解,让普通民众投票决定经济政策,一定完蛋。郎咸平却把事情炒向民众,借民众的愤怒情绪成事,因此是民粹派,这么搞有些危险。因此,他不可能为体制内接受,入不了主流经济学家的圈子,中央高层清楚得很。
从“不争论”精髓来看,要去解决问题,不去论道德是非。郎咸平就是在以道德说事,对经济学家进行道德攻击。我不是说经济学家道德好,而是说,相关人等的道德应该与具体问题关系不大,至少不是关键因素。以道德攻击取得逻辑正确性是十分危险的事,中国历史上吃这种亏很多。就思想而言,现在是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就是因为道德压力没有支配地位。
人都是为利益驱动的。当人们发现炒房子容易赚钱的时候,大家都会来炒,从理论上就知道最后会炒出问题,但人人都幻想自己不会是失败者,还是阻止不了。历史上这种事非常多,不仅是中国人的问题。
政府的任务是,防止这种危险的事情发生。其实房地产并不完全是炒,因为房子是实质资产,离远期的顶还差得远(如果政府中等发达的目标能达到),也有真实的需求。所以也不能判断为该严打,仍然要大力发展,而且是经济支柱。社会上总是会有大量资金从事这个行业,是正常现象。这就有个量的问题,不能所有资金都去搞房地产。所以就要调控,把资金引向政府希望得到投资的领域,一不要过度投资,二不要没钱做事。这不仅是房地产一个领域,需要调控的领域非常多。
这种调控,中国政府有相当的优势,因为政府资源非常多。要托市或者阻止房市泡沫招还很多,厉害的招还没使出来了。一定不要以为政府管不过来了,它现在精得很。中国政府正在做的“宏观调控”,是人类经济史上没有过的事,是一个长期政策,不是一个救火措施,甚至就可以等同于经济发展本身。
所以,你担心的问题,其实政府老早就一堆人做过详细分析了。纺织业早就不是出口支柱了,现在是机电产业最厉害。其实中国大部分的钱在搞实业,民间一些闲钱炒炒泡沫根本不是什幺大事。人们容易观察到的,是一些乱象,对正常的发展就习以为常,都是些八股宣传。民间没本事作出总体的分析,看到乱象就怕,政府对整体局势却有相当的把握。一句话,要相信政府。
在出口初级产品以外的制成品上越来越有大小通吃的趋势
2004年的时候纺织类占出口比重19%,2005年机电产品占出口54.7%.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1175.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9%,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42%.中国出口转变不但在电子类产品从2005以来一直保持35%左右的增幅,传统行业入纺织品和服装业也一直保持20%的增幅,新兴数字电子领域不但我们成为世界第一的IT出口国,而且在造船这样的高垄断传统领域里也成为了仅次于韩国的世界第二接单国.而就拿媒介炒做很热的软件行业,印度2004全年出口软件120亿美圆,占软件总产值90%,中国2004年度软件总产值为2200亿人民币,其中1/10出口.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成为数字电子消费全球第二大市场,但是这个还只是中国发力的开始,未来不久的赛跑中中国已经在一个大金牛上做好了全速冲刺的准备:数字家庭计划.
数字家庭计划和Vista,那将会把现在所有家庭电子产品整合在一起,现在作为数字电子全球第二市场的中国已经在这里做好了全力冲刺的准备.另外当中国宣布中国数字电子家庭计划的时候别担心是炒做,这个已经是5年前的技术了,中国的技术,中国专有知识产权的技术.:)
刚刚听新闻。央行宣布上调贷款利息,存款利息保持不变,并声称是近年来首次采取紧缩政策,是针对目前投资过热尤其是房价上升过快的应对措施。这也算是对陈兄观点的一种证实吧。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怕就怕政府志满意得不思进取,只要是有所觉悟有所准备,我也相信以中国政府的能力与权力是足以应付挑战的。
另外说一句,其实广大民众火气那么大,中宣部实在不得辞其疚。明明有三分问题,他却只渲染七分成绩,搞得大家很不爽,影响政府信誉度。我相信很多人对中共无能,不敢面对问题的印象,都是得自于那些过头的宣传与吹捧---吹又吹不到点子上。真是跟着宣传部年年犯错误。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看来该找些资料认真看看了。
本来东林党是很有风骨,这点没话说,比现在这些官员和经济学家强多了。但是这些人做起实事来,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中华又一次亡于异族之手,流毒祸害至今。我说怎么那么赞同你的文章,是因为你写的句子让我想起一件又一件的历史事件来来验证你的话语逻辑。还有以前你以前说过的,组织力是保证一个国家立足和强大的根本,技术品牌资金都是次要的,这句我也是深表赞同,想起的历史教训就是在于诸多南明政权没有一个组织核心,其实力量并不差,但是一个又一个可耻的败亡,几乎就没有什么象样的胜仗,唯一一次打的不错的还是靠农民军出身李定国打出来的。史可法现在是民族英雄,但他其实是中国亡于异族的罪魁祸首之一,官居兵部尚书,前不能阻止奸臣拥立弘光这样的昏君,后不能有效组织抵抗清军,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扬州城居然在一天之内被攻破(一说三天),军民被屠达80万(南京大屠杀的2.5倍)!我在痛恨满清之余,又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何以堕落至如此不堪用的地步了。。。再次赞一个陈经,献花!
反正就今后几年的事情,大家自己看的见.我个人不搞技术,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具体.但是就我所知道的这个将从Vista开始,从Msn8.0开始,呵呵算是一种新生活吧,不过要中国人消费的起还得看中国制造.")
当网超的认识超越时代才被我们接受的时候,中国已经超越了网络上的一些认知了,就象2年前一篇著名文字<令人震惊的中日差距>还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话,今日重见只是觉得好玩,仅此而已.这个就是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说的一个核心问题:财富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我个人看,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组织形式还适应,欧洲和日本将进行艰难的改革.但是以目前中国的成长,欧洲和日本悠闲的时光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