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骑兵保卫西河—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十) -- 王外马甲
只要是马甲的沙发俺就抢!
当时能用骑兵作前锋开路的部队满打满算又有几个。
这么看陈光指挥的陆房之战还是相当出色的。
另,这贴拉得一点都不长。镇河之宝吗,又大又实在有什么不好?
以我目前的资料(部分书信和笔记),有四处说到了这次战斗,可是,都没提是在什么地方打的(估计在突围途中大家也弄不清),所以,我也只好打马虎眼。
对于兵力的说法,分别是:“敌骑兵大队”、“日军的一个骑兵大队”、“日寇骑兵部队”、“日军快速部队”。因此,我认定应该是一个大队。可是,总共有多少兵力?消灭了多少(“前面的全部被打倒”是肯定的)?逃跑的跑去哪里了?——我知道这很重要,但我不敢乱说。
最后,谢谢拉拉兄的善意提醒,我一定牢记在心。说实话,我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细节完全准确,因为我手头的材料,有的产生于特殊年代,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有的材料,当事人彼此间的叙述都不一致,让人莫衷一是。
不过,在西西河发这个系列,我会记得自己是一个叙述者而不是创作者,我会要求自己,不要以感情代替了理智。
更何况,英雄的业绩是用生命写就的,用我的键盘编造不出。这一点,马甲有自知之明。
或者更多一些
日军的大队相当于营,而我骑兵团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加强营。如果大家都满编的话,我军应略多于日军。但考虑到当时两军所处环境,日军的人员战马及物资的补充是明显会优于我军的。八路军身处敌后,光是战马一项就很难补充,所以估计这场突围战之前两支部队的人数应该已经比较接近。到经过突破第一道包围圈的血战后,骑兵团的人数几乎可以肯定是少于一个还没怎么打过硬仗的日军骑兵大队。
当然这些分析是建立在对日军一个骑兵大队这个估算是准确的这个基础上。
冲员外这点题外话就值得一花。
回头一想,标题这么说是不是有点不妥--说得自己跟个采花贼似的。
真的很不容易,靠的就是一股意志力.
好象,日军普通的骑兵大队,一般下辖两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机枪小队。如果用步兵的人数来算应该在400人左右,可是骑兵是不是这么回事,我就没把握了(因为骑兵有些单位是步兵没有的)。
嘿嘿,你既然开花戒了,我就猛花你吧!花!!!
呀哈,果然开花戒了不一样啊!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就象大嘴兄说的,满编的话,应该两方人数在一个数量级上,但是我军减员严重,人员就不如鬼子了.
至于日军是不是一个大队呢?我觉得是.大家如果打过群驾就知道了,人数是很重要的.记得<蛊惑仔>里面的镜头,陈浩南和山鸡他们三个人战战兢兢的穿过一个中学,虽然陈浩南他们都是黑社会老大,但是面对大群的毛头小伙子,还是害怕.日军是过来围剿的,人数占了优势才好冲锋.
还是古代打仗有意思,不管人数,先列阵,然后首领出来厮杀,这个有点贵族战争的意思.
不过对于日本侵略者,还是好好的砍吧.
不是说老兄说得不对,地方不大合适
但是贫道记得没错的话,一个骑兵中队的人数比步兵中队要少,也就一百来人,所以总数应该不到三百人。
日军骑兵主要是作侦查部队使用的,以骑兵中队为单位配属其他部队进行作战。大队规模的骑兵冲锋应该很少见。这个骑兵大队长确实应该枪毙,呵呵。
最为艰苦是可以理解的。冀南在429天长节(天皇生日)首先发动,也有为冀中方面佯攻的意味。日军这次准备充分,严格保密,打了个突然袭击。冀南进行扫荡的日军是第12军所属之第35师团(重田德松),独立混成第一旅团(铃木贞次),独立混成第七旅团(林芳太郎),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吉田风太郎)等共15个步兵大队。
曾团长真是好样的,坚定果断。武城方面的日军主力是从东北(五个步兵大队)和西北(两个步兵大队)两个方向合击易良品新七旅张维翰新八旅,向南坚决突破卫河是唯一的出路。新七旅动作慢了,损失很大。
冀中进行扫荡的日军是第41师团(清水规矩),独立混成第九旅团(池上贤吉),第110师团(饭沼守),第27师团(原田熊吉),骑兵第13联队(山崎武四)等共计18个步兵大队。自5月1日一直扫荡到6月20日,陆续增兵至29个步兵大队。
冀中损失极为惨重,基本上完全被击溃了。
而冀南方面的扫荡到5月15日就基本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