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葡萄兄,我与你的根本差异在于对毛泽东的理解与评价 -- 陈经
刘的二把手和继承人地位,好像并没有在党章中确认。只有林副主席享受了这样的殊荣。
是我搞混了
陈云老是耍心眼儿装病。不也没怎么太为难他嘛!老毛主要是因为经济工作冲击政治破坏权利结构这个掌舵没办法掌所以敲打敲打。我觉得还是要综合起来看那个时代。苏式经济总的来说死路一条。中国底子薄那就更危险。陈云不是计划经济到死不放嘛!并不是说彻底放权给他们就没有问题了。事实上中共最后经济走出困局恰恰是政治局面开启了新时代,带来了契机。这一点我们要看到,没有越战韩战的惨痛教训让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分量。在为争取中国的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让步。没有彻底的集中权利产生的高效和一致以及政权的稳定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有利局面。充其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翻版。一盘散沙。那个时代除了老毛是没有人能做到的。把中国从黑暗带到了光明。哪怕他犯了很多错误。起码屁股坐得稳稳的身板挺得直直的。中国在他手里才是号人物。有资格坐下来玩牌。当然老邓桥牌后来打得也不错。老江东忽悠西忽悠又忽悠来一些砝码。现在起码穿上西装了
起码是坐到桌子边了。。。不是桌子下趴着的狗。。。
死去,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会比1978年的中国工业成就差么?两弹一
星就没有了么?我的理智告诉我,会强得多。印度没有毛泽东,原子
弹导弹也搞出来了。
没有老毛,两弹一星的可能基本是零。。。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个两弹一星看看?
印度,人家比中国有志气多了。。。虽然比中国还腐败。。。
另外,200万年以后,阿富汉也能搞出原子弹,虽然他们没有毛泽东。。。
好。
又叫糊勒。。。
现在经济那么火,多大程度上是在靠老毛攒下的地和其他东西呢
没有那时候的土地改革,各级政府能靠卖地过上好日子吗?我担心把地都折腾完了怎么办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清事情的真相,有时候是需要距离的。新“民谣”的真假,需要时间过滤。
国际战士:尝试分析当年"吃粮吃米"的民谣
众所周知,大约在20多年前,中国曾经分别在两个省出现这样的民谣"要吃粮,找XX","要吃米,
找XX",姑且不问这里要找的是谁,但是,文人们告诉我们,当年中国曾经有这样的民谣,说的是
联产承包责任制怎样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得粮食大增产,而广大农民托他们两个的福,解放后终于吃
饱了饭。而民谣是最真实的,不象官方报纸可以吹嘘亩产多少。
也许民谣是最真实的,所以几十年里我一直深信在70年代末,在中国粮食产量经过20多年的徘徊后
,是安徽和四川领导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当地粮食大增产,人民第一次吃饱。但是后来
遇到一位四川朋友,说到四川怎样在1970年代末让人民率先吃饱,朋友说:"1979年四川还要从东
北调进粮食呢"。
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当年那些"吃粮吃米"的民谣至今没有找到原创作者呢?而《东方红》就能明
确找到是李有源写的歌词,但是当年两个民谣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原创者的蛛丝马迹,这不是怪事么
?
又有一点,安徽和四川的地方语言是差别非常大的,组词习惯也不一样,怎么两个民谣居然如此"
工整",简直就象互为另一个而存在一样。给我感觉就象以前汉朝乐府诗里的《有所思》和《上邪
》,"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余冠英先生的评价)。
后来又看到新中国粮食生产的数据,在实行集体经济的1955-
1979年,年均增长2.7%,人均粮食产量增长25%,全国粮食增产1倍,而无论是之前的1953-
1954,还是之后的1979-
2003年,全国粮食增长速度只有1%出头,所以到2003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还低于1979年。
更有意思的是安徽省1970年代末的粮食数据,历史真实是1977-
1980年全国粮食增产12%而安徽下降13.7%。人均粮食产量1976年全国是305公斤,安徽370公斤,而
1980年全国325公斤,安徽只有297公斤。而在所谓停滞、徘徊的公社时期,安徽省粮食产量从1961
年的629万吨(1961年是文人们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拯救安徽人民的年份,实际是当年是安徽建国
后唯一粮食产量低于1949年的年份),增加到1976年的1684万吨,增长170%,年均增长6.8%,而在
"文革重灾区"的年份里,安徽粮食产量从1965年到1976年增产70%,年均增长5.2%。
我不能不佩服中国文人的伟大创意!
是啊,民谣是最真实的,可是"大跃进"时的"跃进歌谣"也不少,在《红旗歌谣》里篇篇都是,而
且绝对可以相信是出自农民之口,其中的口语是文人们无法效颦的,怎么文人们不说那些歌谣是真
实的呢?
以前读杨澜的《我问故我在》里采访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那篇,居然也有"真实"的民谣——
"慕绥新,不遂心"。意思是沈阳风气不好,委屈了这么位好市长。
del
难道他们打了一辈子的仗是为了做买办(无论是苏联的还是美国的)?
谁说不是?
del
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