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共:💬123 🌺7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具体的说慈善机构也有运营成本

del

家园 中国问题不能泛道德化来解决

del

家园 讨论之前再向义工献朵西西河小花。

呵呵,我对NGO运作不是很了解。

我们对慈善机构的理解有了偏差,因为你前帖中举例有暗指“公立”慈善机构之意,就公立慈善机构来说,我认为还是不做什么投资啊保值啊为好,容易授人以柄,监督.安全保证方面也不到位,更有一些骗子打着慈善名义骗钱,信誉度的确立需要时间的考验,国内的投资工具但凡能赚多点钱都是高风险的.投资国债也和存银行吃定息差不多.

捐款人意愿有种种,真心的,图个心安的,图名的,拓宽社会关系的等等不一而同,通过交流沟通,我想你们的困难之处是能取得理解的。

OCEF去年的运行费用大约5%。确实令人惊奇!你们的是不是靠内部的控制和义工的高品质来保证善款安全和效率?有没有外部监督体制或法律对此进行规范?

呵呵,有关失学动机的讨论我以为你是个说风凉话的,而且我以为应试教育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有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生存技能的教育方式当然是好事.越多越好。

文盲的说法虽然有点勉强但也差不多远,我认为8-9年的教育是必须的,或许有些内容一辈子也用不着,但是谁知道呢?随着城镇化过程和经济发展,农民会越来越少的,现在已比十年前少掉几个亿了,这是社会的发展趋势.

家园 俺也不用再瞎说了

想说的都叫您说完了,而且比俺的“瞎说”水平高的太多了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俺俩的立场观点几乎(俺这个人从不把话说死的)完全一致!

不发言了,光送花吧

家园 刚说闭嘴就食言了。。。

国家急需的大专反而减少。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错,工业界现在开始体会到高级技工的需求了。。。只有等到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平衡了,大学、大专的比例才能摆正

这个俺有体会。俺的一个亲戚就是(有目的,有远见的)上了个大专,成了高技技工。结果去年毕业时被人抢啊!工资比(同城市)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还高不少!与此同时,与他同期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找工作好难。。。

家园 高级技工不光是国内缺,到处都缺

至于大学生不好找工作……说个小故事。

兄弟以前在国内是做酒店的。那时候管前厅部管得头皮发麻,为啥呢?总台每个月都有员工流失,甚至三个月培训期没满就走了。我气哼哼地去找老总抱怨:这样不行啊!要我招大学生,要英语或者日语好,要人聪明好用,一个月才给人1K,怎么留得住人?工资总得比人四星三星的高吧?要加!老总说:你说得可能对,但是不能只从你自己的部门出发。(这里顺便反驳一下陈至立)钱我没有,问题你要解决。

没办法,回来把员工梳理了一遍,看明白了,大学生不能用。开业一年,剩下的大学生除了提升的就是话都说不清楚的,其余的跑光了。顶住人力部的抗议招职高生中专生,还真不错,招了好几个长得恁甜的小姑娘进来,稳了大半年。去年回国,那时招进来的一个小姑娘已经做主管了。

所以说,中低层次的工作,大学生一点优势没有,眼界高不能吃苦手里也没东西。只有能忍过去的,过了两年才能显示出优势来。

家园 继续来瞎说吧,再给您挣几朵地主兄的小花。

对国家财政的作用,我们的理解的差别还在于什么时候才算是足够资源?以什么为标尺?

国家的财政收入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总是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国家安全等之间权衡,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权衡,强大的西方国家怎么样?美英法德意还有小日本哪个国家不都存在财政不足问题。美国如此的巨额国债,法德意的赤字超标在欧盟的争议,英国的高校收费争议,日本的邮政改革,还有几十年大仗小仗不停的以色列,再看看中国这十几年的国际环境,民生的情况?

回想起那句常听到的“我们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哼哼。

关于税收问题,中国的税收以企业税为主,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是税收的主体。

以2005年财政收入增收构成为例

税目 金额(亿元) 比例%

流转税 2558.42 48.9

所得税 1736.68 33.2

进口环节税 530.55 10.1

其他收入 405.86 7.8

合计 5231.51 100.00

流转税按销售额征税是比例税率

增值税(工商业) 扣除进项后约5%

营业税(房产建筑交通服务) 税率在 3%~20%不等

消费税(汽车成品油烟酒高档消费品等)3%~30%

所得税 (对利润征税) 内资33%外资15%

包含个税 300亿左右

呵呵,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这个道理讲不通,“企业的税收是企业成本的一部份,交了税,发给员工的钱就少了”工资多少取决于市场和老板,不交税就涨工资?看老板高兴吧,若作成一笔大买卖,多交了税老板兴许也涨工资。以国营电信为例,再加点税工资不是照涨。

再者成本的要素很多,其他要素增加减少按此逻辑都可算在工资头上?或是都应增减税收?偷工减料也能涨工资加税,多做了广告就减工资减税?不能这样吧。消费品一涨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就减少没错,但这不是工资税收联动的理由,和收税没必然联系,原因同上。

我认为中国的税负水平不是很高,改进的话在劫富济贫这个角度应是开征遗产税和捐赠免税的问题,还有如何提高征管效率和征管力度来真正做到劫富济贫。后者更重要。

现在税收角度的劫富济贫主要是个调税,这个倒是累进税率,按理富人多交税,可恰恰是相反的结果,原因在于征管手段的简单和缺乏以及坐等上门的方式,以及对偷漏税者的放纵。

富人有多种逃税手段,什么开支都能打进成本里,老老实实进入工资单纳税的是一般的员工,长期以来普通拿薪水的都是个调税的大头,扣除标准800元十年未变,连低保户都快要去交税了。

举个例子:在朱离任前的一次会上,现在的重庆政协副主席,当时做摩托搞足球的力帆的老板尹明善向朱要政策,朱训了他一句:你交了多少税?,尹回去立马交了20几万的税,刘晓庆逃税进狱的事想必你也知道,税收征管的低效由此可见,这两件事触动很多有名的富人,纳税主动性大大增强。

需要说明这几年(至今3—5年吧)渐渐有了很大改进,对高收入者建立特别档案,加大审计力度,对高收行业重点监管,进入纳税单上的高收入者大大增加。

关于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财政分配,是激进还是渐进? 怎样看待效率和公平?为了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牺牲社会公正性和恶化空气水和蓝天?在几种国家行为间应否权衡?

这两天我瞎说了不少,也摘了很多资料,论点论据按晨兄说法的是一味的指责,老是应该,没提改进建议 ,当初介入这次话题的讨论是一时念起,源于一些对教卫改革的不否定或中性评价,或许是我的看法消极些,或许是觉得有些观点不太了解国内情况,有必要说说,这里就继续讨论,准备接着挨砖。

关于“劫富济贫”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差距,为发展工业对农民的盘剥,以低价的农产品为代价支撑高价的工业品。是不是可以说明,晨兄是过来人,是否同意?

以后的瞎说...

请晨兄先看一下这篇文章:

【文摘】顺应民心的变化:从财政资金流向看中国政府

家园 小花几朵,略表敬意

大家继续努力,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

家园 俺跟地主啊,那个叫心连心,背连背,……
家园 呃,什么是“公立慈善机构”?

如果是政府机构,那就不是慈善机构啦,本来就是职责嘛。如果“公立慈善机构”指用公共财政作种子基金的慈善组织,那也是要按基金会的方式运转的,也就是说,也要靠低风险投资得益来发放资助。靠本金很快就要坐吃山空。如果政府每年固定拨款的话,那就不用到慈善机构哪里兜一圈,直接教育拨款就是了。监督、安全要完善,但不能因噎废食。

家园 瞎说好,咱们接着瞎说

对国家财政的作用,我们的理解的差别还在于什么时候才算是足够资源?以什么为标尺?

标尺是国家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政府结合民意制定的,具体过程牵涉到政治体制什么的,越说越远了。

关于税收问题,中国的税收以企业税为主,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是税收的主体。

以2005年财政收入增收构成为例

税目 金额(亿元) 比例%

流转税 2558.42 48.9

所得税 1736.68 33.2

进口环节税 530.55 10.1

其他收入 405.86 7.8

合计 5231.51 100.00

先问一下:所得税指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经营所得税?还是两者加在一起?

不管怎么算,这5000多亿税收可以两个途径收,一是直接从企业收(假定这里面不包括个人所得税),二是作为个人收入,从个人所得税里收,反正国家最后都要收到这笔税款,才能办大大小小的事。这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

“工资的多少完全看老板的高兴”,相信有这个看法的人不会很少。但是这个看法的正确程度和“商品价格的高低完全看老板的高兴”一样。在正常的竞争社会里,工资和商品价格受老板控制的成分远远不如市场的作用。由于市场对同一产业一视同仁,税收对工资的影响也就一视同仁。税收的短期调整(去年比今年低0.x%什么的)对工资没有直接影响,但长期的税务负担必然在工资上体现出来,老板是不会吞下这成本的。如果不以减工资的形式出现,至少工资的增加要减少。国营电信多交税还能加工资,在正常情况下,只能用营业收入大大增加来解释。

遗产税和捐赠免税的事确实应该做,不过在加拿大,捐赠不是全免税,要打折扣的。要是大眼兄有兴趣,我可以把细节写上(刚报完2005年的税)。富人逃税要坚决抓,这是执法的问题。由于所有政府都鼓励投资,富人用种种商业名目逃税,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老老实实交税的永远是工薪阶层。不过富人把开销打入成本,这是税法的问题。税法对公司开支和个人开支如何区分,个人使用公司财产如何处理(比如说,公司配备专车,这是要折算打税的),都有严格规定。

关于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财政分配,是激进还是渐进? 怎样看待效率和公平?为了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牺牲社会公正性和恶化空气水和蓝天?在几种国家行为间应否权衡?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谁也没有好的答案,我更没有。而且这些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比如“为了社会公正性和保护空气、水和蓝天,是否一定要牺牲发展经济?”要是我知道答案的话,早坐在中南海门口收咨询费了,顺便把西西河服务器更新一下,加上5道防火墙,吓死破坏分子。

关于“劫贫济富”,看到过几次这样的说法,通常都是指江朱时代,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具体描述,个人感觉是情绪性的成分多于理性的成分。当然,欢迎纠正。建国以来为发展工业而牺牲农民利益,这是当时一个无奈的国策,也没有看出来有什么别的更好的国策,除非不发展工业。

大眼兄推荐的文章,正在拜读。

家园 报告一下再潜——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文摘+半原创】有回帖者,照例花之

嫉妒..."报告一下"

家园 【原创】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看法

教育问题牵涉很广,非常复杂,不才这里只是说说自己的几个基本看法,望各位河友不吝赐教。

首先,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保证。在九年里,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支付每一个孩子的全部学费(注意,只是学费,不包括食宿费和教材费),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和个人还应负担部分甚至全部与上学直接相关的费用,可以通过补助等方式发放。九年义务教育是培养个人基本素质的基本保证,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一个中国孩子连九年教育都享受不了,那么我们很难说自己的国家是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其次,高等教育费用应该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担。高等教育费用是很高的,相对于初等教育费用有了质的变化,目前只有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在不久前宣布承担大学免费教育。香港高等教育的费用相对来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是比较低,且比较公平的,几乎所有大学所有专业的年学费都是4万港币,大约相当于当地人均GDP的六分之一,但与此相应的是政府每年要向一所大学拨款数十亿,平均到每个学生则以10万计。大陆有的名牌大学一年的支出也有几十亿。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来支付学费,并且本着非赢利的原则由国家提供低息贷款,还款期限可以延至毕业后数年,但必须建立严格的信用登记制度。

第三,中国的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管理本身发展滞后的问题。上面说到的信用登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银行无法对贷款学生进行监控,很多学生贷款违约都是恶意的,也就是说他们其实还的起但就是不还。由于这种助学贷款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不是银行的商业性运作,不应该把管理责任都交给银行。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都不想负这个责任,这就是政府的问题了。现在市场化进程很快,教育产业化也是在市场化之上的,但对这个“市场”的管理却非常滞后。我们知道,市场是要受到监督的,但对教育“产品”的监督却做的很差。高校里的“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某名牌大学耗巨资新建的教学楼的一些教室天花板已经明显开裂。新学生宿舍刚建好不久卫生间瓷砖就大面积脱落。本来腐败就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但高校中的经济腐败后果尤其严重。因为高校里面的受众是广大师生,而且其中学生更为主要,他们与校方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这个中小学更明显),所以学校中的腐败分子更为有恃无恐。收费问题也是类似的。如果高收费相应带来更高的教学质量或者硬件环境,那么还情有可原,毕竟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但这二者关系根本没有保障。由于学生的弱势地位很难对教学质量给予应有的监督,很多水平较低的高校学费很贵,相反一些名牌大学的学费却不高。由于现在高等教育是个“卖方市场”,国家应对学校实行比一般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现在中国商业领域以市场化导向的转型非常快,可教科文卫等领域却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某些人甚至打着“市场化”的大旗中饱私囊,说远一点,中国男子足球的商业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结果,很多问题原本不是“市场化”的问题,还有其他重要原因但全部都归结到市场化上面来了。

家园 test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