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共:💬123 🌺7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前一阵子河里争论教育公益化问题,引起一些思索。教育事关民族前程,至关重要。教育的产业化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不是专家,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提供一点观点,供西西河众批判。

教育应该是公益事业,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论的。问题在“应该”和“有能力成为”之间的差距,和在眼下没有能力时的对策。政府出钱办教育,政府的钱哪里来?最后还是从老百姓那里来,政府自己是变不出钱来的。这个事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政府通过税收的钱来办教育,这就一定比老百姓直接掏钱受教育合理吗?不见得。政府的税收是普遍的,不管现时是否享受教育的好处,都 要交税。换句话说,是所有人贴补部分人。老百姓直接掏钱,则是自己贴补自己。从理论上讲,通过税收最后享受,间接地支付自己的教育费用,有在时间上 分摊的好处,这是老百姓直接掏钱所没有的。不过直接掏钱也是“一次性”的,不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阎王账”。

教育的公益性问题上,中小学基本教育和大学教育应该分别讨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情况。

按照法律,中国的9年制小学、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但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并没有具体资金确保这个义务教育的实现,而是把责任推到省市地方政府,造成贫富地区之间的极大差距。由于初中之前的基本教育是义务教育,而不是公民的个人选择,国家确实有义务提供教育经费。应该注意的是,基本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公民的技能,更主要的是公民的基本养成,包括文明礼貌、道德法制。在国家已经有能力承担公民的免费基本教育的时候,这件事应该作为头等大事,而且义务教育应该延长到12年。自然,所谓国家提供的免费基本教育并不免费,而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有能力通过税收的方式将部分剩余价值拨出来,用作全民教育。这税收可以从个人所得税中提取,也可以从企业或商业流通税中提取,最终都是落实到个人头上,对于这一点,不必心存幻想,不存在“国家出钱”的事。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利润上交”也是当时的缴税形式,换一个名目和实施细则而已。

免费基本教育也不是国家拨款那么简单。地区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国家拨款应该根据统一的教育水准要求和地方财政拨款标准,根据地区差别,以填平地区之间的教育投资差别为主。这应该作为专项拨款,其用途用法律形式保证。落实到每个学校,按学生人数拨款,鼓励学校之间竞争,保证机会均等。

基本教育实现公益化的时候,还必须顾及基本教育的普遍化和公平化。中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有其道理,但也有很多弊病。这人为地造成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是全民义务教育体制里不应该有的现象。如果在大多数甚至所有学校中都开设重点班,只要得到班主任推荐,所有人都有进重点班的机会,但重点班的课程“加料”,分数严格,而且和普通班的分数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加料的数学考试80分和普通班数学考试80分同等对待,这样进重点班的唯一目的就是多学东西,迎接挑战,而免除很多功利的因素。这样对重点班学生并不完全公平,但可以避免为升学而往重点班里钻的弊端。加拿大中学里有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英国体制)和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体制),课程比普通班重很多,IB比AP还要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没有加分,但高三部分课程的学分得到大学承认,所以到大学可以少选课,或者大学一年级“炒冷饭”,轻松一点,以在关键的大学一年级保持分数。很多初次离家的少男少女,资质聪颖,但一下子还没有学会自己管自己,常常在大一时一落千丈,不是人人在悬崖边上都能勒住马的。大学录取的时候,在理论上对IB或AP分数没有特别考虑,但是在分数相似的情况下,哪一个学生更努力进取,更愿意接受挑战,这是显而易见的。北美大学讲究的不易定是最高的录取分数,而是最能适应艰险、最愿意接受挑战、最优领导才能或创新精神的人。再扯远一点,在相近的分数情况下,社会活动能力、文艺、体育优秀的,在录取和得奖学金上要得到大大的优先,这也是不少北美亚裔子弟被“高分低能”一棍子打死的一大原因。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元宝推荐:四月一日,宁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鲜花!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瞎说两句

政府通过税收的钱来办教育,这就一定比老百姓直接掏钱受教育合理吗?
并不是每个老百姓都付得起学费的,即使付得起有很多人已经是很吃力了,通过税收办教育可以劫富济贫,即让先富起来的人支援穷人。教育不是做买卖,应该是政府的职责,税收可以调节贫富差距,在我国普遍缺乏奖学金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让穷人读得起书。因为每个人被收的税不同,所以政府通过税收办教育不等于老百姓直接掏钱受教育。瞎说了两句,讨论讨论,哈哈。

家园 花,先不说钱不钱的

中国近年的教育是失败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差.

看看9年,12年,16年的教育的成果是什么.

学生们学会的是软弱,虚伪,抱怨,迷茫,和对诱

惑的无抵制.

这是整个社会所有成年人的责任.

我们从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得知:

(绝对)品质的下降是不可逆的.

家园 也瞎说两句

劫富济贫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富,否则一点点富被劫光了,依然济不了贫,这就是贫穷国家里靠重税办事越办越糟的道理。只有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能够承受这个“劫富济贫”,劫富济贫才有意义。中国现在在总体上比过去富多了,所以现在有余力办免费基础教育了。

尽管讨论讨论,呵呵。

家园 这与其说是教育的失败,不如说是社会转型的普遍问题

简朴的、平均主义的社会有其魅力,富足的、鼓励竞争的社会也有其成功之处,有问题的是两者之间的转型社会,常常是鱼龙混杂,成功地人处处看到机会,不成功的人则到处看到悲哀。这是社会的问题,不是教育的问题。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教育救国是空想,不可能实现的。

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社会现象的早已有之,但人类社会确实在不断前进,文明在不断进步。问题依然很多,旧的没有解决,新的又不断出现,但只要客观地看一看当今社会,进步是不能否认的。这是熵的减少。或许应该把不爱吱声的进化论观点结合过来,不过我们扯远了。

家园 del
家园 【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二)

中小学教育应该公益化,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争论,但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公益化,争论就大了。

中国过去的免费教育是倒挂的。中小学要缴费(尽管数额不大),但大学是免费的。现在的“当权派”大多是那时候出来的,于是就有人抱怨:你们自己享受了免费大学教育,为什么反而要我们自费上大学?这种情绪化的抱怨没有实际意义,过去这样做,有过去的历史条件,也不等于过去的就是对的。如果今天中国大学仍然只是“28所教育部重点高校”加几十所地方和部委高校,学生也就那么不过百万,国家兴许仍然能够继续负担免费大学教育。但这种情况显然不再符合实际,为更多人提供大学教育机会是正道。接下来当然就是钱的问题,就是义务教育还时付费教育的问题。

义务教育应该管到什么阶段?一直管到大学毕业?那为什么不管到研究生毕业?18岁是公认的成年年龄,在过去就要养家了。到了18岁,人就有了选举权,犯 了法同样要上成人法庭,自然也应该负起养育自己的责任。空谈公益性、公平和天理是没有用的,公益性、公平和天理的实现是要靠银子的。银子会有的,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一天。义务教育管到高中毕业是合理的,除非国家的钱多得不得了,或者向中东国家那样黑金从地下往外冒,大学还要义务教育就不现实了。

大学要维持运行,就要能够支付教育成本。大学的教育成本包括员工薪资、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现在教师的待遇比过去好多了,但是一般来说,教师阶层并不属于社会上的暴发户,教师待遇的提高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是合理的,并没有脱节。教师待遇提高了,教育成本自然要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包括实验、调研)的费用自然也相应增加,这是教育成本高涨的另一个因素。学校当然仍旧可能有人浮于事的现象,也有腐败现象,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应该放到社会的层面上解决,不应该和教育公益化还是产业化的问题混为一谈。

如前所述,除非国家有能力提供免费大学教育,或者能够承担大幅度补贴,上大学应该由学生承担相当一部分费用。换句话说,免费或廉价上大学是有条件时的优惠,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国家能不能提供这个优惠,说到底,一个钱字。今天的中国政府到底是不是很有钱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财政情况今非昔比了。但中国政府是不是很有钱了?不见得。8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是中央财政的小金库里的零花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对内的国债换来的,不能随便动用的。为了促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不是唯一急需花钱的地方,高等教育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关口。抑制腐败消费不是政府可以提高教育开支的理由,因为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提高教育开支并不能制止腐败消费。腐败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放到社会的层面来解决,这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要是腐败是政府想制止就能制止得了的,早就制止了,何况制止腐败也要成本。抑制无效和盲目投资也不是政府可以提高教育开支的理由,如果知道这投资是无效或盲目的,就不会投这个资了。这是一个预算控制的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预算和审计制度,靠大人物拍脑袋,总有拍错的时候,拍错的时候比拍对的时候少,已经是万幸了。

家园 那么如果社会的平均水平还无法承受高校学费的话

那么如果社会的平均水平还无法承受作为高校学费的税收的话,是不是大部分人也必定读不起书呢?这样的话,就变成少数有钱人才能读大学了。

即使税收不能全部地解决就学问题,至少部分地缓解了这部分压力。既然不能劫了全部的富,那劫部分的富也总是可以的,总不能一毛不拔吧,收入多的多拔点,收入少的少拔点,起征点以下的不拔。完全由学生家庭自掏腰包,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道理。

我们国家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很少会想到邓的后面半句话,大学的奖学金实在太少,而且款额较大的也大都是国外华侨设立。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自觉回馈社会,那只能靠国家税收强制回馈了。

另外,大学生勤工俭学学校给予的机会和帮助实在太少,就我们学校(某国内著名高校)而言,校内助管助教等不少要靠关系才能获得,这样真正有需要的同学反而得不到职位,即便是奖学金的颁发也是经常发生班级纠纷。学生自己外面找的兼职大都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自身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不说有些拿不到工钱,大部分都是不到规定的工资底线。

如此情况下,我以为,税收应该至少起一部分作用,余下地由学生家庭负担。不知道枫兄以为呢?

家园 所以说就不应该如此扩招

让能力决定上不上大学,而不是让家境决定。教育部扩招么要扩招的,屁股么又不擦的,唉~~~

大学还要义务教育就不现实了。

义务教育是你考试考得好得上学,考不好也得上学。但是你高考不过的,你想上也没办法啊。这并不单单是免费的问题,也是入学门槛的问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包括实验、调研)的费用自然也相应增加,这是教育成本高涨的另一个因素。
其实,我们本科生教学用的还是多少代传下来的东西,教室,课桌,黑板,虽然有些人硬要把写黑板上的让助教敲到笔记本里,所谓多媒体教育是也。

家园 有道理
家园 分析得客观,理性,花一朵
家园 扩招本身没有错

难道守着“教育部28”所高校和几十所地方和部位高校就对了?高教的规模是一定要扩大的,如何扩大,后续步骤如何跟上,这才是讨论的实质。

大学义务教育的提法或许不妥,用大学免费教育如何?我们讨论的不是入学门槛问题,而是费用问题。

大学教育只需要黑板和粉笔就能解决的,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形式主义的多媒体教育固然要防止,为此把现代教育手段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必要。

家园 在发达国家也不是大多数人都上大学的

如果不算社区学院,这个比例还要低。

富人在交税,穷人也在交税。钱多得多交,钱少的少交,一毛不拔的问题并不存在。偷逃税那是犯法,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只要有税收,一定程度的劫富济贫就存在,问题是劫的这点富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在起征点以下,劫富济贫的事就只能是劫了富还是济不了贫。换句说说,用税收来作为社会公益的基金不实际。聊胜于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国家税收的目的不是强迫富人回馈社会,而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社会公正不能逆向歧视,这不是公正。

大学生教育贷款、助学金、奖学金问题后面要谈到,请奶糖兄到时候指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