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沉默的大多数 -- 孔老大

共:💬93 🌺166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道理。上花!
家园 巨大的城乡差距

独眼兄说的没错,巨大的城乡差距是存在的。

三年时,我的母亲在成都,她和我舅我姨三个孩子被守寡的外婆独自一人带大。母亲告诉过我,城市户口,粮食管够,能吃饱,但肉很少。

三年时,我的父亲在邛崃(就是文君相如故事发生地,在富饶的川西,距成都约两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小镇上初中。他和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是农家子弟,没有城市户口。对一个少年来说,三年的记忆就是 -- 饥饿。以下复述我父亲告诉我的两个小片段。

1。眼泪。上学之余,学校会组织学生下乡劳动。一次劳动后,饥肠辘辘的父亲发现晚饭是“红苕稀饭”-- 几块小的可怜的红薯加上几乎没有饭粒的米汤。他吃完后肚子胀得厉害,可还是觉得无边的饥饿。晚上还需要摸黑从农村赶回学校的宿舍,在深一脚浅一脚的田坎上,父亲不小心一滑,跌倒在旁边的水田里,又被同伴很快地拖上田坎。父亲看着自己的身上又是泥又是水,累,饿,委屈,沮丧,父亲忍不住由抽泣到大哭了。(父亲虽是农家孩子,但也许那时还有些娇气吧,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

2。死亡。也是那三年,一年暑假后,父亲回学校报到,发现班上有一小半的同学没来。都饿死了,父亲告诉我。

不好意思,第二个片断比第一个短很多,因为父亲没有多说。再多说一个昨天刚发生的吧。 昨天给家里打电话,父亲说准备在成都东外环买两套各90多平米的公寓(我只知道在龙泉,洛带附近)。“1800块一个平方, 很便宜了,应该有增值空间。”父亲笑呵呵的说。

发生在身边的人的事有着无可避免的片面。然而事实毕竟是事实,我还是觉得它比多年后各种推断,演算都更Solid.

家园 是这样.(下略)
家园 跟这里一个博士后聊过天

老博士后了, 下过乡, 说他那时候吃饭, 一顿一斤都不够饱, 肚子里实在没油水. 当时是在当笑话讲, 但真的是笑话吗?

家园 SIGH, 衲兄

您的跟贴从题目到内容,有着这么多的结论。。。苦笑ing, 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我的本意是陈述一些事实,不愿作任何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也提到我母亲家里当时的情况,和我家里现在的情况的原因。)我的父母当了一辈子的工程师,他们一直过着升斗小民的生活。这次我只是想把他们经历的一些片断“拍照片”拍下来。我不愿当评论员,因为觉得评论员很多时候有错误估计自己和他人智商,情商的风险。个人认为当“摄影师”比当“评论员”能更有效的表达。。。

衲兄是佛门中人,我看了一些你的帖子,觉得你有所执了。放下执着,拈花微笑吧。

家园 我一只脚在佛门里,一只脚在佛门外.若真进了佛门,才懒得来

管那些俗事. 有人马扁,有人迷信,随他们去了.

家园 这几天送花送到手软
家园 谜秃弥凸
家园 昨天就想说这个道理来着

现在看看还是留给老兄说效果更好。

拿那个粮食总量去除以人口总数这种算法,实在有够机械!

一个工厂的production capacity 通常都不会超过70%运转,一超过70%甚至更低比例,就开始什么orange flag red flag了。90%以上运营通常只能维持几小时到一天。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里的common sense.

人也一样,那些个理论数字看起来都很安全,可惜我们不是生活在理论数字里面。理论数字再高再漂亮显得再安全,实际情况却是有人长时间见不到粮食饿到发飘!

而且这样的人还是大多数!北京城里堂堂清华学子牛B吧?照样饿得两腿浮肿全身打晃儿。农民只有更惨!

家园 我的老家就是河北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城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子

应该算是典型的农村

那时候听老辈的人说

城市居民没有土地 比农民还困难

粮食定量不够只好用一些手表自行车之类的到农村淘换

一辆自行车有时候只能换几十斤红薯

我的爷爷家 姥姥家都是农村居民

那时候他们是很饥饿 但是没有谁饿死了或者听说过谁家饿死了

我的父亲弟兄五个 母亲有五个弟弟一个妹妹

他们都活得好好的

而且那时候的所谓特权阶级几乎也是不存在的

我母亲上学的中学里面 全校唯一的一点荤腥是给一个生了孩子的老师补充了两个猪蹄

那些动不动就身边饿死了多少人的

最好能说得具体而详细一些

家园 我自己的挨饿经验

我自己的挨饿经验

恢复高考前,回家种地。那年受到百年不遇干旱,死命抗灾,回天无力,收成才是往年一半,公粮还是要交,公粮的实质就是农业税收。生产队有三百多亩土地(二百多亩水田,一百多旱地),公粮数字1千多斤,不算很重。顺便说一句,2000年,上海率先免去了市郊农村的这项“税收”,次年北京等地也宣布免了,2002年,天津、江苏、浙江……,再后来……,去年全国都免了。

国家救灾:卖的余粮,只是一个形式,通过这个形式,国家却返销了多于“交”的余粮。可是仍然达不到12个月口粮数,成人分到口粮500斤,小孩根据年龄大小递减。人均450斤左右,算9个月多的口粮吧。顺便说一句,口粮标准,55年(?或56年?)确

定,一直到90年代取消,没有变动过。其他说法,重覆贴一千次,也许就会成真的了。

9个月多一点的口粮,对孩子多的家庭,还真不容易,因为孩子能吃啊,他们在长身体,懂事程度自然与年龄相符,大人不忍心也没法说服他们,所以,早稻收割的7月底,就知道大事不好了,到11月晚稻收必,歉收“尘埃落定”,侥幸晚稻如何如何,全都落空,就开始盘算勒紧裤带过日子。

首先,保证每家有杆称(一般已有),每天用粮不能超标,原来晚上的干饭改稀饭(我们那里习惯,一天三顿干饭的),而且加入蔬菜、瓜果、野菜,不出工的日子一律吃两餐……。每天、每顿都忍住,小忍、大忍,都得忍住,不去想吃饱的感觉,再饿再馋也得自觉,……。

小小孩么,难点,半大的孩子,见大人都这样,懂事日益加速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山区农村,原来的日子,虽说是不受灾的话,粮食不会那么紧张。但还是不能与富裕地区、城里比,所以也没觉得太苦,算熬过来了。这当然与三年困难时期的灾害,不可同日而语。一年,次年就缓过来了。

这个经历,给我后来人生最大的帮助是,体会到:人,不是那么容易被饥荒击倒。受灾后,没有人会在得到下一年口粮之后,前半年过往常年份的日子,后半年“塌底”,于是只好等死。一般老百姓,说得俗一点,偷不会、抢不敢的,节俭过日子,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BTW,早稻,收割期7月20日~8月10日左右,各地区纬度、海拔、气候、物候等不同,会有点修正,但大体就是这个时期了。与这不约而同的,恰是中国学校的暑假。农村来的,尤其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包括江苏、安徽、两湖、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北部、陕西河南南部、云贵川……)农村来的,都知道,放暑假,回家后,就是割稻禾。

有人居然说“学生们暑假回家饿死了”云云。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是强调“事实毕竟是事实”的网友说出来的,希望这是听错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叫人怎么会不怀疑“59年~61年”大规模饿死人的说法,史实何在?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现在人在国外,吃洋人的饭吧。当然有的人是有自己产业什么的,是吃自己饭的,还有洋人受雇于他呢,祝福您同胞,也羡慕。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是受雇于洋人,在洋人的学校、公司打工的。虽吃洋人的饭,可是洋人(也就一部分吧),企图

唱衰中国的合唱,坚决不参与,那种所谓的良心没有也罢。

呵呵……,声明在先,对历史上饥荒的看法,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我们所居住的国家,保障这样的权利。请不要自动对号入座,如果说浊者自浊的话,清者自然自清。

给楼主“老夫子子弟”:天灾人祸,的确要辨证地看。

人祸,当政者当然要挨板子。人祸就是大跃进时期的政策?

有数个省份,大炼钢铁的闹剧,演啦,一点不比其他地区逊色。食堂,办啦,每个村都有,寅吃卯粮?那还用说,存粮?一扫而空……。高指标、高征购、放卫星、比例失调……,一个不落。经济损失,当然与别地完全一样,严重。

可是,没有天灾,没有饥荒。没有天灾,就不发生饥荒!

所以,合乎逻辑地说法应该是,政策错了,损及经济建设、也就损及老百姓,可是并不引发饥荒。天灾才引发饥荒,天灾是饥荒不可缺少前提条件。连天灾都不承认,还怎么摆事实讲道理?

错误政策,加重饥荒的危害(办食堂损及抗灾能力,一个极有力的例证)。提出、支持什么样的错误政策,挨多少板子(负历史责任),就由此判断,这也是大跃进庐山会议等错误与文革错误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Tags): #没有天灾#没有饥荒。
家园 此帖我必回!-- 1

BTW,早稻,收割期7月20日~8月10日左右,各地区纬度、海拔、气候、物候等不同,会有点修正,但大体就是这个时期了。与这不约而同的,恰是中国学校的暑假。农村来的,尤其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包括江苏、安徽、两湖、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北部、陕西河南南部、云贵川……)农村来的,都知道,放暑假,回家后,就是割稻禾。

有人居然说“学生们暑假回家饿死了”云云。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是强调“事实毕竟是事实”的网友说出来的,希望这是听错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叫人怎么会不怀疑“59年~61年”大规模饿死人的说法,史实何在?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现在人在国外,吃洋人的饭吧。当然有的人是有自己产业什么的,是吃自己饭的,还有洋人受雇于他呢,祝福您同胞,也羡慕。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是受雇于洋人,在洋人的学校、公司打工的。虽吃洋人的饭,可是洋人(也就一部分吧),企图

唱衰中国的合唱,坚决不参与,那种所谓的良心没有也罢。

此帖我必回复。我打中文速度极慢。但必会给您一个交待。

现在是美东时间11:30PM。我刚刚结束和父亲的通话。很惭愧的是,我原来的帖子里有两点与事实不符,是我的错。但有了更多的细节。不知能否冲掉一些你的怀疑?

先列出我原贴错的地方。1。故事的发生地不在邛崃县, 而是在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2。这是一个硬伤,死去的同学的数目不是一小部分,而是每个班三四个人。

* 稻禾的收割期。我是一个五谷都分不清的人,专门向父亲问到此事。父亲回答如下:八月底九月初是收稻的时候,九月同时收红苕,六月份是收麦子的时候。四川也有麦子。我问父亲同学是不是在暑假收获季节饿死的,并直接提到了网友的疑问,父亲说,人是在那时饿死的。因为:灾害年,田里根本就没长出来什么,没什么好收割的!

* 二十来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父亲提到他同学饿死的事情。(和楼下某网友的经历有点类似吧,也是因为我不好好吃饭,SIGH,初中生还这样)我的籍贯是四川邛崃,父亲的童年也在邛崃度过。这是为什么我发帖时想当然的认为事情发生在邛崃的原因。现在知道的真实情况是, 父亲的大哥(比父亲大21岁,父亲是老六),也就是我的大伯,当时在资中县银山糖厂当技术员,所以当时父亲是在银山镇中学上初中。饿死人的事情是发生在那儿的,对于我原贴的差错,向大家道声惭愧和抱歉!

先发出去,再接着写。

家园 送花。并向您致敬!摆事实讲道理,好样的。

还是这句话,对饥荒持什么观点都可以,尊重事实,受益一辈子。

关键词(Tags): #尊重事实#受益一辈子。
家园 送花。等您的下文。
家园 网友讲朋友亲戚亲见的死亡事例,你说是伪造的。 你有证据吗?不要空口无凭

诬陷人。

别人各种有跟有据推算你不肯接受, 但又没有办法辩倒。 就只会拿你自己在某一个时候的挨饿经历来推测全中国在另一个时候的经历。

你既然觉得当时没有大量饿死人。 能否有逻辑地解释一下那三年人口减少的原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