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物】汉朝江湖大侠郭解 -- 安定医院

共:💬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物】汉朝江湖大侠郭解

汉初实行黄老政治,让一切自由发展。汉文帝是仁厚之君,对江湖听之任之。可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那里,就决心要整顿弊政、锐意改革了,他着重打击的重点,一种人是居位自傲、不服管束的诸侯,另一种人就是以江湖之道控制地方的豪强游侠。

  济南裥氏为侠于郡中,势力非常之大,宗族三百余家,拥有自己的宗族武装,又罗致了大批高手,无人敢惹,历任济南郡守都畏他如虎,奈他不何。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决心要治一治这些豪侠。郅都是当时有名的酷吏,主张执法从严,无论宗室贵族、列侯大臣,他都敢于不避锋芒,因此得了个外号叫“苍鹰”。苍鹰到了济南后,忽然重兵包围涧家,擒住为首之人,当场宣布罪状,明正典刑。从此拉开了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大批诛杀豪侠、打击江湖的序幕,到汉武帝,继承他父亲景帝的作风而变本加厉,大用酷吏如宁成、周阳由等,每到一处,必使豪侠血流成河。其后,汉武帝亲自参与主持处死天下第一名侠郭解的案件,正式把庙堂和江湖摆在一个尖锐对立的位置上。

  细究起来,汉武帝杀郭解,并不是因为郭解犯了什么弥天大罪,这次事件,只是一个借口,只是汉武帝诛锄江湖决心的一次表示,同时也标志着庙堂与江湖正式开始了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

  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即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向武帝献计说:“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好猾,儿所谓不诛而害除。”(《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茂陵是汉武帝为良己建的陵墓,其地有重兵把守,这里主父偃的决策,表面上说茂陵刚开始修建,需要“内实京师”,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招商引资。其实这次迁徙,完全是强迫性的,且迁人茂陵的人都是拥有三百万钱以上家财的豪家大户。他们迁走之后,自然本能在原籍作威作福,他们多年经营的江湖关系网一下子让朝廷撕破了,而经营多年的不动产,又乐得让朝廷拣了一个大便宜。再说,这些人迁到茂陵,在天子眼皮底下,有重兵守着;而且大家都财雄势大,谁也不怕谁,谅必一时翻不了天,由于重点并不在“内实京师”而在“外销好猾”,所以河南大侠郭解尽管没有三百万的家财,还是被列入名单,经皇上核准、签发地方交付执行了。

  朝廷的初衷,原以为一迁则万事大吉,大家都乖乖地不再行江湖之事,“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很快便被证明并未达到目的。郭解本来不富,因为严令迁徒,“诸公送者出千余万”,一下子竟超出标准好几倍,成了大富。而负责报送郭解材料的杨县椽,也在一夜之间不明不白地丢掉了大好头颅,据说是郭解的侄子所为,谁知道呢?郭解到关中,不几天又成为关中第一名侠,江湖中人、官府中人都争着和他结交。杨县椽之父杨季主想为儿子报仇,被人杀掉,杨家人到长安告“御状,也在京城不明不白死掉。

  这还了得:

  朝廷传下旨意,全国通缉郭解。

  郭解将老母安置在夏阳,自已从临晋出关。守关的籍少公并不认识郭解,但久闻郭解的侠名,一时侠义之心起来,开关放他东去。官兵追到临晋,少公发誓为郭解保守秘密,自杀身亡。郭解最后逃到太原。由于这次朝廷下定了决心,终于还是把他抓住,押送长安。在牢中,办案的人也有仰幕他侠名的,清点积案,他所犯杀孽皆属朝廷大赦范国,落得个皇恩浩荡。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

  孰料好景不长,有人称誉郭解,遭到织县一个懦生的反驭。懦生道:“郭解专门干犯公法,怎可称为贤德!”郭门弟干深以为耻,派人杀了这个懦生,又割掉他那惹祸的舌头。官府找郭解要人、但郭解确实不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杀手最后也没有抓到,执法吏回报郭解无罪,这时,御史大夫公孙弘却向皇帝奏称道:

  “郭解一介布衣,任侠江湖,武断乡曲,以睚眦小过,妄杀无辜。郭解虽然不知此事,其罪甚于郭解亲手杀之。郭解之罪,罪在大逆不道。按律当诛满门。”武帝也真听了公孙弘的话,当真无论老少杀了郭解全家,汉武帝对郭解的处理,无疑是杀鸡给猴看。逮住了天下第一大侠杀一儆百。从此历朝历代,都对江湖中人严加管束,动辄即开杀戒。然而,小民本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游侠更是一些不怕死的主,只要死得其所,死得轰烈。但从此侠的江湖也从过去的自由潇洒之路踏上了坎坷凶险的漫漫途程。

  自从朝廷正式与江湖对立起来,江湖之侠并未吓倒,阵容越来越庞大。不过,由于朝廷高压钳制,江湖逐渐退出国家大政,政治性逐渐减弱。侠文化的逼求也由当初江湖庙堂相融相扶时的政治功利,改变为江湖中求生存、求遭遇的自我发展与竞争了。

  据《史记》记载,郭解被杀之后,江湖间群侠纷起。计有: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倪长卿、东阳田君孺、北道姚氏、西道社氏、南道仇景、东道赵他、东道羽公子、南阳赵调等。据《汉书》记载,西汉后期的游侠还有:长安城西窝章、箭行张回、酒市赵君都、贾子光、东市贾万、杜陵杨章、息乡侯楼护、嘉威侯陈遵、茂陵原涉、霸陵杜君敖、池阳韩幼孺、马领绣君宾、西河漕中叔、漕少游等。

  这些江湖豪侠,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拥有许多门人弟子,俨然是一个个家族、帮派,势力极大。像阳陵大侠朱安世、平陵大侠朱云、新丰大侠杜建等,势力还通到官府,这样的阵容,已经不是朝廷可以任意处置得了的。这样的阵容,可以和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比美。

  不仅内地如此,由于汉武帝将豪民迁徒边疆,天汉二年前99),李陵曾奏称边地有不少“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汉书?李广苏建传》),可见边疆也有了活跃的江湖。

  两千年来,从《后汉书》开始,朝廷不再为游侠立传,说明在朝廷方面已明确地将江湖对立起来;而江湖试图摆脱朝廷的政治影响,也不再依赖庙堂而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楚天风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但对郭解其人过分美化了,郭解只能称为“豪侠”

史迁对于游侠的定义很准确,中国传统的侠文化从来就不是什么“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而是“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死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就是说游侠从来就不是惩恶扬善的化身,价值观也没有正义邪恶之分,唯一的特征就是重诺轻生,按这个定义,刺客列传中的一些人物其实也可以归到游侠中去,最早的游侠组织就是墨家门徒,墨子门徒禽滑厘等三百人赴宋国为之守城,体现了早期的侠义精神。

但是到了西汉十,传统的侠文化就已经蜕变腐化了,游侠在不同的时期有三种表现形式:义侠、豪侠、强豪。这三种模式体现了游侠传统精神在中国的幻灭,而史迁在列传中提到的朱家、剧孟和郭解,就是传统的义侠堕落到豪侠的过程。

朱家还是恪守传统的义侠风范,“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堇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这个就最朴素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到了剧孟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前面说过游侠其实没有正义的概念,而重诺轻生的特点使得游侠特别容易被统治者或掌权者利用,作为攻击政敌和完成自己无法出面处理的事情,所以春秋以后直至秦汉,招揽游侠为己所用一直为蔚然成风,而有些名气很大的游侠也趁势与政权高层结合,牟取实际利益,这标志了传统游侠精神的崩溃开始。象剧孟此人,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得此人居然比攻下一个诸侯国还兴奋,令天下震惊;剧孟虽然自己没有家财,但他老母死后,“自远方送丧盖千乘”,这在传统游侠眼中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剧孟代表了义侠向豪侠蜕变的过程。

郭解就是豪侠的集大成者,对于此人的事迹可以参考史记的记载,郭解的势力强大到了可以动员大将军卫青替其说话的地步,而且在地方已经隐隐取代了政府的权威,对付自己的反对者都不用自己动手,自有门人替其解决,号称家无余财,迁移之日却能收到千万家财。这样的势力已经完全和史迁的游侠定义背道而驰了,只能归为“豪侠”。公孙弘对郭解的评价是完全恰如其分的“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

杀之。当大逆无道”。

豪侠虽然已经偏离侠之正道,但毕竟在表面上还维持“重诺轻生”的传统侠之价值观,到了侠之精神蜕变到强豪的地步,就完全抛弃了最初的朴素的侠之精神,而完全蜕变为持强凌弱的盗匪恶霸,这才是史迁所不齿的。

史迁对郭解的评价,我觉得是颇值得玩味的,有兴趣的可以参照史记游侠列传的记叙,品味一下史迁对郭解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家园 汉史,原来我一直认为我是独步天下的,不想机会一来,看来要我们一起独步天下了

佩服

家园 呵呵,讨论罢了,大家畅所欲言才有意思

讨论侠文化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有一本关于侠文化的书没有带出国,很遗憾哪,那本书写的真是好。

汉史的资料比较少,不过这样遐想的空间更大,有空还请老兄不吝赐教了

家园 Re:【人物】汉朝江湖大侠郭解

写的回的都当真是好文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