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今宵酒醒舞龙泉 上 -- 中虎步兵
反复锻打从材料上提纯,使金属组织更均匀”一下子很难说明,嘿嘿,看过西西河里大厨作的“懒龙”吗?就拿它打比方了。看懒龙的切面,是一层面裹一层肉,一般没有多少圈,如果在不到10公分的圆柱切面里,密密麻麻的裹了上百层,您说肉和面均匀吗?这里的均匀不是肉和面完全搅和在一起的均匀,而是肉还是肉,面还是面,结合的及其紧密。您再想想,就2~3厘米宽,最厚也就6~7毫米的一个类似菱形截面,排列了近2万层,而且又是扭曲排列的,结合的相当均匀。手工锻打,折叠的纹理高手也只能大概控制,故意的在一侧多折叠一次,疏密差别就明显了。
“锯齿说”,割冻肉的刀锋利吧,就是锯齿效应的体现。一万多层的折叠花纹刃,刃口在显微镜下,不是一条光滑的直线,而是高低起伏的波峰波谷依次相连,峰是一层谷又是一层,紧密相连。因为层于层之间有密度差,经过精细研磨,锯齿就出来了。
“据我听说,花纹钢因为夹灰、裂纹而产生的废品率很高,"是的,有夹灰、裂纹刀剑就是废品了,故此近乎完美的折叠花纹刀剑价高就是这个原因。这“内部应力平衡”、“不易断裂”的优点,听一位前辈说起当年在军博毁剑就发生让人惊叹不已一事,一把古刀一端在平地一端垫高,铁锤砸下,蹦起铁锤,刀身无夷,数次皆然,改电动工具切之......
虽然这层数是以数级而迅速增加的,但我想如果从冶炼的角度来看,恐怕还远谈不上均匀。当然这是抠字眼了
我的看法是,生熟铁的锻打目的并不在于使二者整体融合成含碳量合适的合金,那应该是熔铸工艺的活计。这种锻打虽不能使剑的整体含碳量均匀地达到冶炼意义上的理想水平,但是随着高碳与低碳Fe的接触面积不断加大,在接触面上还是出现了融合,其中必然有一些地方的含碳量是正好达到了理想水平的。这些理想水平的区域形成了一个复杂绵密的三维立体网络,或者说整把剑就是一个以不同含碳量的钢为骨架、镶嵌着生铁以及熟铁的整体了。这样的结构或许未必能够比得上今日的全钢利剑,但是对于当年的铜器以及尚不成熟的铁器(非钢质)而言,应该还是具有相当优势的,也就是“刚柔相济”了,或者说是“硬韧兼顾”
但是这样不同材料的旋焊恐怕只会导致更高的内应力,这是为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追求“硬韧兼顾”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我对锯齿说的怀疑正来自于你举的那个例子。很简单,如果说锯齿这么好,为什么古代刀剑不见采用?冻肉刀水平的锯齿加工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来说绝对是小菜一碟,不仅细细锉一圈锯齿的加工量应该是远小于千万次的折叠锻打,而且还不那么容易出废品问题。况且,锯齿发挥作用通常在于切割,对于以刺为主的剑而言,所能发挥的作用恐怕很有限
你最后举的那个令人痛惜的例子我也听说过。其实何止钢刀铁剑,铜器时代的先祖不就已经有了很多令我们今日都要为之惊叹的工艺吗。在此要对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有这样的龙泉人好啊!盼望有一天可以手持名扬天下的中华名刀,名剑!
是在分析刀剑时得出的,估计古人并不知道这个功能作用,属于暗合吧,就象为了提纯铁的纯度,反复折叠锻打而得到了漂亮的花纹。
古刀剑的硬度也是超乎想象,刃口达60,刀背剑脊50左右,刚柔相济,这和神奇的淬火工艺也是分不开的。
嘿嘿,大将兄您说的比我正规多了。
现找的
http://www.ciyang.com/search.php?q=%E9%87%91%E7%88%AA
只要放大倍数够,总会出现的,不管你是什么工艺出来的,未必是花纹钢独有的特色,也不一定就是优秀性能的保障。搞不好只是一种附会。个人猜测,不能作数的,呵呵
硬刃软脊的淬火,多半是覆土烧刃了
在阳光下,剑面花纹流动,可以让对手把出剑当作收剑,把收剑当作出剑,很实用。
铸剑术,不知是否绝迹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