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宋朝并非积贫积弱 -- 温相

共:💬25 🌺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宋朝并非积贫积弱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

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

  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嗡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泼曰实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那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许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亿人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闻感受)如果说那些描述还不够具体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些事实: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br>鹨┑募窃厥窃谕硖?;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此被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了89%!南宋嘉定1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包括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AZTGB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

  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当然,如果宋元战争是另一个结局的话,中国是不是就真的能发展到资本主义,谁也不敢断言。就像没有人知道萨拉米海战如果波斯人胜利会怎么样,勒潘多海战如果土耳其人胜利会怎么样一样,也没有人知道崖山海战宋人胜利会怎么样。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宋朝时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中最繁荣,发达,最有希望的一段,我们想要摆脱“寄托”的困扰,让传说中的中文托福成为现实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这希望早就随着那轮血红的残阳一起陨落到崖山背后去了。所以在这里空发感慨也没有什么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点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点什么有用的东

西的话,还是让我们奋发努力,争取让百年之后的后人不要再发这样的感慨吧!

通宝推:oboeman,
家园 同意,有类似的印象

“积弱”:如果是指国防不振,还有些道理(不过最近看了一些

南宋抗元的史书,觉得和同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南宋做得很

不错了,打了那末多年)

“积贫”:就人民生活而言,大概绝对不成立,另外统治阶级

内部的矛盾也相对缓和。王安石搞得有些类似政府贷款性质的

改革,甚至有近代色彩。

家园 所以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国防

保卫不了自己的成果,怎么都不行。

家园 王安石的那个改革,能不能稍微谈的详细一些?
家园 哎,俺的功力不够,只是说说印象。

前两年再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时,

突然觉得青苗法和免役法这两项很象

一些现代的政府政策。

具体的得请温相这样的职业选手了。

家园 宋朝现象值得中国人深思

不可否认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的确有值得夸耀的地方,可惜这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立国之初,意图恢复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契丹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宋太祖再也不提此事。以后又被金国打得屁滚尿流。甚至连西夏都打不过,搞得赔款求饶。最后蒙古的入侵更是灾难性的。

对一个朝代的总体评价主要是看他的文治武功,缺一不可。这不仅是帝王将相的角度也是老百姓对每朝每代统治者的要求。宋朝的文治固然出色,但因其武功太差,老百姓还是不会认可,道理很简单,每一次战争的失败,对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异族的铁蹄踏过就会有多少人间惨剧发生。老百姓当然有理由期盼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有能力保护他们,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征服被蹂躏。这方面宋朝实在乏善可陈。

没有武功保护的文治是悲剧性的,我们发达、富庶的王朝不过是养肥的羔羊等待异族的宰割。

家园 长见识了

送花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越看越恨啊~ 花之。
家园 读史要用心,不要人云亦云

先不说其他,首先是进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的是宋太宗,不是宋太祖。

其次说西夏,恰恰是在公认最废的徽宗时期,西夏被完全压制。北宋因此得以腾出手镇压方腊以及北伐辽国。哲宗时期对西夏的几个重大的转折性胜利可以参考曾瑞龙先生的《拓边西北》。

家园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我对盛世说持鄙视态度!

宣传时说说“目前形势一片大好,好得不能再好!”可以。但是拿这个作为依据么,要么心术不正,要么没心没肺!

家园 七年前的老帖了,楼主自己的想法似乎也不一样了

在河里乱翻旧帖的时候看到的,呵呵

【文摘】屈辱、软弱、腐朽的两宋王朝 1 0 温相

此外,关于宋朝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收入,河里早有批驳文章,这里给一个整理更全面的版本

说说两宋高额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

关键段落引用:

一、  该文作者曾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最多一年达到1亿6000万贯文,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个绝大的笑话,因为所谓“一亿六千万”,它的单位不是什么“贯文”,而是“贯石匹两”。这个“一亿六千万”,就是不考虑单位,只考虑数量,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

宋朝搞的是货币+实物的赋税制度,钱的单位是贯,米的单位是石,布帛的单位是匹,白银的单位是两,丝绵的单位还是两(一两白银价值1贯钱,一两丝绵价值50文钱,然而在这个1亿6000万的大杂烩统计里,一两白银+一两丝绵=2两),对了,还有草……单位是“束”。

就比如说:熙宁十年(1077)的财政收入中属于农业税收入的部分大约是5200万“贯石匹两”,然而其中有“草”1765万束,折合成钱才35.3万贯(当时草大约是20文/万束)。把这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都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成钱,那一年大致的租税收入是2021万贯左右(此价格数字根据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这篇文章前面说了个“一亿六千万”,然后喜滋滋的夸奖宋朝的这个数字比之汉唐明如何了得,是10倍还是多少倍。然而他在文章后面开列了三个北宋有代表性年度的财政收入(至道3年、天禧5年和熙宁10年),却只有三千多万贯到七千万贯出头的样子。那些个过亿的年份都哪里去了?

其实很简单,这三个数字是当代的史学者按照我上面的那种以当时物价换算的方法统一折算为贯的结果,自然一落千丈。该文作者到了这里显然另抄了本现代学者的书,因此他的数据和自己文章开始的1亿6000万就差之万里了。

家园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宋朝立国后重文轻武,军人待遇虽好但地位太低,重养不重训;如此军队的战斗力及战斗精神哪堪大用。宋朝犹如大胖子乘舢板而越海,焉有不覆。

反观欧美皆持剑经商,经济军事相辅相成,这才是成功之道。

现今之中国,类宋。

家园 那为什么美国国防部长一定是文官?这也是“重文轻武”?
家园 两个概念

美国国防部长由文官担任是因为政府担心军队的势力太大而采取的平衡措施。如果照你的逻辑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岂不是军政府?

所谓“重文轻武”是指文人与武士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比较,也就是主导权、话语权的比较。

家园 你其实已经回答了自己~

美国国防部长由文官担任是因为政府担心军队的势力太大而采取的平衡措施。如果照你的逻辑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岂不是军政府?

所谓“重文轻武”是指文人与武士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比较,也就是主导权、话语权的比较。

艾克要当总统,那可是先急忙脱下那身军装,以政治家或者说“文”的身份参加竞选的。如你所说,如果他以五星上将当选总统,那几乎可说是军政府了~

同样的还有鲍威尔上将。要当国务卿?——可以,先把那身军装脱了!

我们比较下来,美国文人与与军人的政治、社会地位/主导权、话语权,到底是哪个高啊?——身为现役军人就不能当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这是不是对美国军人的“歧视”呢?

想明白奥妙在哪了么?——为什么同样的模式,到了宋朝身上,就变成了“重文轻武”的万恶之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