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 沉睡的天空
后记
关于这篇官渡计中计,自然,毫无疑问,是篇小说,里面的故事自然是假的,只是利用了史书的片断而已,但是都移动了地方,比如曹操张郃许攸的对话,都是摘自史书,只是做了改动,或者挪动了地方,再比如许褚捉徐他,确有此事,也是在官渡发生,但是并非那夜,至于程昱率兵来官渡,张郃救沮授又杀之,高览是曹操安插在其中的探子,更是虚构了。之所以如此安排,自然是因为戏剧性。
我对于官渡一战,确实有很多疑问,这在文中也显示出来了,比如许攸的获罪,出逃的顺利,袁绍的固执,在我看来,官渡那一夜实在有些怪事,不过历史中本就怪事多多,也不多这一件,在读史的时候,只能在现有的史料上小心求证,何况历史人物犯错运气也差的也不止袁绍一人,从历史长河中看,这官渡的故事也没什么希奇的。
不过,关于官渡的事,在考证历史的时候自然不能胡乱假设,但是作为小说却是一个好的体裁,所以便写了这么一个官渡计中计,出现了袁绍沮授设计,曹操将计就计的情节,随便还加进了沮授改加文书陷害曹军谋士,张郃杀沮授的事,这些事在历史上都是空白,所以也由得我去加了。当然,这自然是不可能存于历史之上的,与其相信这亿万分之一的天意巧合构成了官渡之战,我宁愿相信袁绍等人都是大白痴。不过,在小说里我就可以这样写,因为这就是小说,不巧不成书,无论再不可能的情节,也能出现在小说中。
说起历史小说,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三国演义本就是历史小说,而仔细看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带有极强的历史背景,即便虚构年代的红楼梦也有一群红学家在考证年代呢,而现代的流行小说也多有历史背景,即便金庸的那几本最流行的武侠也喜欢拉着历史大旗做幌子。不单中国,西方也对此情有独钟,古代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多是以神话或者历史传说为背景故事,就拿历史比较短科幻小说流行的美国来说,那科幻故事的背景也多有真实的历史对照,而且美国那几百年的历史也被发达媒体炒的不能再炒了。不过,想来总能找到新的炒点吧。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总有喜欢阅读自己的命运的习惯,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而历史,便是最好的故事题材,自神话时代起,历史便被编成故事供大家欣赏,所以说,常说的“文史不分家”确实说的没错。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一个熟悉的年代更加能引起共鸣,构造出一个虚幻的历史时代不说复杂麻烦,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在的奇幻故事,表面上是虚构的,其实上处处有真实历史的背景。
不过对于史学家来说,历史小说则是好坏参半,一部好的历史小说,能吸引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引起对历史的关注,这自然是好事,比如三国时代,为什么这么火,关键有个三国演义啊。但是坏事便是让人把小说当成真历史了。还是这三国,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便常有混为一谈的,甚至有将之混合为一的,那便是头疼无比了,甚至还有将小说中的故事当真实例子来教导人们的,拿真实历史来做例子还情有可原,拿小说编造的故事来做案例就有些过头了,因为根本没发生过,谁也不能证明是真事的怎么做例子呢?
不过也不能指望每个历史小说作者在小说之后都加个备注,称我写的故事都是假的,还列出哪处是杜撰哪处不是杜撰吧。先不说历史小说作者愿不愿意,毕竟作者都认为自己的故事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就算愿意,这工作量也未免太大了些。所以,三国演义一出,紧随着的便是诸多的注解,现在想来,只怕三国演义的注释,不比三国志的注释论文少多少吧。
只是,三国的研究者还是疼并快乐者,毕竟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这三国成了热门,而那些因为没有出名的历史小说描写,而少人关注的历史就要可怜的多了。
有事,此文结束的仓促了些,周五开始重新三国随章侃的正文
只不过把场景移到银河系这个大舞台上。
star trek 基本上就是对未来的编年史,对银河系第一象限的设定也是“三国演义”式的三足鼎立。
确实精品多多啊,尤其近几年,我都只看美剧不看美国电影了,house,monk,急诊室的春天,实习医生风云,都是追着看的,不过一开始看的还是主要是科幻剧,偶是科幻迷啊,哈哈,X档案,星际迷航,巴比伦5号,4400,水面之下,包括灵异的那部讲两个帅哥兄弟抓鬼的都挺不错的,但是我个人觉得科幻剧不能太长了,一方面美国那拍法,太长了演员就老了,另一方面素材也少了,就说星际之门系列吧,我觉得压缩到4季就够了,剩下的很多是凑出来的.
对了,问一下各位,谁知道哪里有下政界小人物啊,
你说的这些,大部分都看过,不过俺主要还是star trek 粉丝。
sg星际之门很不错,有成为第二个startrek的潜力,不过如你所说,后来是有些凑戏了。至于素材嘛,俺感觉其实也就那么多,startrek那五个系列,600多集里面,基本上传统科幻能想到的都拍过了,有的还拍过两遍。
可能是历史书看多了,对于“宏大叙事”还是有种偏爱的,巴比伦五号这方面很好的满足了俺的yy愿望,呵呵。
st的作者罗丹贝利还有一个efc(中文似乎称为泰星来客)开局也算不错,感觉从根本上超越了“外星人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背景也相当宏大,尤其是tealon背后悬念甚多,本来非常有潜质,可惜后来拍坏了,又回到英雄(先是男的后是女的)拯救全人类的老路上去,我现在是一看第五季就想吐。
说到个人英雄主义,似乎还有个andromida(星舰复国记?)。
不知天空看没看重拍的battlestar galactica,几年前偶然看了头两集,很有惊艳的感觉,“传说中的地球”也很抓人,可惜后来搬家了没跟下去,也不知他们找到地球没有。
玄幻这一路,像是farscape和lexx,演员(和怪物)的服装倒是都很漂亮,剧情对我来说就太玄了一点。
抱歉政治剧偶看得很少,只看过一点law&order和west wing,“政界小人物”英文名是什么?
比较喜欢迈克尔主演的那几季。
还是喜欢X-档案这种一集一个内容,不需要太明显主线的,毕竟,美剧一周一集,跟着看太累,这还就罢了,搞不好哪天就被卡了,这样没尾巴的不是要难受死,所以比较喜欢一集一内容,星际迷航系列还可以接受,但是星际之门就觉得....怎么说呢,一方面是拖,没有太完整的框架,整个就缝缝补补,说起来星际之门的电影才2小时不到,表现出的框架就比电视剧这十季好得太多了,电视剧就好象升级打怪,还弄出个古人来,没意思,我现在就看看有没有让第四种族出来的情节,没有就不看了,另一方面是太没意思,而且里面主角肯定是对的,四小强是不死的,哦,死了也能活,四小强肯定是拯救世界的,其他的站在对立面的肯定是坏人,近几季意识形态的私货越来越多,两个系列的SG小队都成了宣传小分队了,这么明显的说教,没意思.
所以美剧也有这毛病,尤其越长就越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battlestar galactica的重拍我看了迷你剧,没下其他的,据说第三季和前传要拍了,对了,因为被翻译为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所以常被误会是那部动画片太空堡垒.
其实我喜欢带民间传说背景的灵异故事,比如邪恶力量,还有一些电视短剧我最喜欢了.
政治剧我也不太看的.....只看侦破和医疗剧,政界小人物是情景喜剧....老美的情景喜剧确实蛮不错的,是我看美剧的起源啊
我也喜欢,不过我没看过查理演的那几季,倒是他最近的好汉两个半我觉得挺有意思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三章 伐吴
(演义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关于刘备下令伐吴这个决定,在后世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尤其是彝陵之战的败绩更是令人对这次决定颇多不满,认为刘备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有不少读者拿演义中的诸葛亮领头反对此事而刘备不许来证明这点,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彝陵之战的失败并不能用来证明伐吴的决定是否错误,正如官渡的失败不能证明袁绍征曹,赤壁的失败不能证明曹操谋取江东的决定是错误的。再正确的政治决定也会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失败,反之,看上去完全不正确的政治决定却会因为战场上的辉煌胜利而显得英明无比,成王败寇,对于理论决定来说也是一样的。
至于诸葛亮之事,演义中的诸葛亮劝谏在史书上没有找到只言片语,实际上便是演义中也是多是以赵云劝谏为主,这和历史上是一致的,赵云所言有道理,但是又不能说完全有道理,我们在后面会谈到。我们在演义中看到的诸葛亮劝谏尤其是带百官劝谏都是演义中编出来的,针对此事,只有在《三国志法正传》中有谈到: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里诸葛亮做了一次事后诸葛亮,而且其侧重点还在于认为如法正在,此战不一定会失败,但是实际上法正在,是否刘备会不伐吴,彝陵之战是否会战胜都是无法预料的。诸葛亮在这里只能说是就好象常人喜欢预想的那种假如什么就什么一样,在吃一种叫后悔药的东西,实际上,即便是诸葛亮,只怕对于这次伐吴也是有相当的支持度的,为何,我们下面一起来谈到。
先说当时的形势,当时的情况是天下三分,曹魏占据天下大半,虽然在汉中和荆州遭遇到一定的损失,但是实力依然最强,江东新得荆州,而且因为是偷袭,兵力损失不大,实力大增,惟有蜀汉最为凄惨,失去荆州这个根据地,实力大损,而且包括大将关羽在内的荆州兵团基本上全部告灭,新得的上庸也因为孟达的叛变而又被曹魏夺了回去。还有一点,江东在背盟之后便和曹魏交好,孙权甚至还上书曹操劝说其称帝,虽然在背地里曹魏和江东暗暗提防,但是在针对蜀汉上是一致的,曹魏和蜀汉是绝对的死对手,江东因为背盟夺荆州一事也是巴不得蜀汉灭亡,假如当时曹操再度征伐刘备,则江东必然不会象之前一样站在刘备一边,而是冲着去抢胜利果实了。所以在那时,蜀汉是战战兢兢过日子的。
总算,曹操年老,雄心已退,不久便死,之后曹丕上台,忙着调和内部关系篡汉的事顾不得出兵,至于江东,固然有夺蜀汉之心,但是一来没有夺取的实力,二来有着曹魏在江对面,要防止他偷袭,是不可能出兵的。
在这里仔细说一下三国,其实三国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一个相当不可思议的存在,在之后的乱世,北方政权有如曹魏一般的疆域和稳定,而南方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政权,或者说南方失却了巴蜀或者巴蜀自立之下,根本无力与强大稳定的北方对抗,如东晋也只是因为北方的混战而得以在长期失去巴蜀的南方扎下根来。要形成稳定的南北对峙,南方获取巴蜀在相当长时间是一个必须的存在。终其缘故便是南方所谓长江天险的软弱性,长江说是天险,但是历史上渡过长江的军队可说无数,相比起来,长江这个天险比起巴蜀群山和沙漠戈壁要差得远了。尤其巴蜀,巴蜀处于长江上游,一旦有个敌对势力占据则意味着所谓长江天险不再存在。所以南方政权一定要夺取巴蜀才可以说是完整的,鲁肃提出的全据长江。但是夺取巴蜀又不是容易的事,历史上南方政权获得巴蜀要不便是原本便是自己的领土,要不乘北方战乱乘机夺取,但是三国时期的江东则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一方面是刘备的关系,抢先夺取了巴蜀,另一方面也是江东实力不足,面对着曹魏长年的进攻便十分艰难了,若要在此情况下夺取巴蜀谈何容易,刘备夺取巴蜀很大缘故是因为巴蜀有着内线,并且一开始与刘璋交好的时候在蜀地获得了颇多资源,实际上从荆州调兵不多,否则关羽则根本不要想守住荆州了。便是如此,也打了多年,也就是这期间,曹操和孙权一直在鏖战,试想,若是孙权花个几年攻打蜀地,曹操那边怎么办?
所以江东孙权的地位很尴尬,因为他和曹魏直接冲突,而且曹魏的情况比较稳定,若是北方一直混战,他便可以一步步把全据长江这个策略实现,但是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便不可能了,现在面对曹操这个敌人,必须和刘备结盟,这个是必须的,否则连生存也不行。不过在生存之后便要求发展了。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则是打过长江去,把势力扩张到淮河和黄河一带,从长远着想,这确实是个最佳的选择,南方的土地人口实在比之北方差得太远,孙权之前的南方根本就没抵抗过北方的好例子,便是之后,南方也处于全面劣势,在唐朝之后人口等因素才超过北方,即便如此南方也要到朱元璋才获得一次成功。在孙策时代,这江东也只是暂居,目的还是北方,假如孙权能够获得北方的人口土地,这也意味着曹操的土地人口减少,此消彼长,也未必没有一争的机会,不过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与之实力相差太大,几次机会也未把握住,而最后一次机会便是关羽北伐,但是孙权此时选择了另一条路。
另一条路是遵循全据长江的策略,就是和刘备翻脸,夺取荆州只是第一步而已,下一步是巴蜀,但是问题又回到那个麻烦了,便是怎么样才能在夺取巴蜀的同时让曹魏不打自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北方混战,顾不到这里,但是曹魏没给过这个机会,另一种是曹魏和蜀汉大打出手,然后去偷袭蜀汉,这样还一定要做到后发制人,但是先得巴蜀,这实际上便是偷袭荆州的翻版,但是巴蜀地形比荆州复杂多了,后来蜀汉覆灭东吴就想复制一下,但是在永安就被罗宪挡了数月,可见这很难做到。所以说孙权的全据长江计划是很难的。
所以到了后来,为什么诸葛亮和孙权结盟这么容易,因为孙权知道不可能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夺取蜀汉,所以干脆死心了,和蜀汉结盟至少还可以保证以整体南方之势对抗北方曹魏。
江东的地位尴尬,其实刘备这边也不好过,江东的位置不好,蜀汉这边好些,汉中易守难攻,关中那边还未恢复,对巴蜀暂时影响不大,曹魏在曹操死后也不会进攻了,但是江东怎么说实力大张,但是刘备的实力就是大大削弱了,而且巴蜀地方太过狭小,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并不是发展的好地方,等下去的结局就是被人耗死的结局,这对于志在天下的刘备诸葛亮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在乱世中,只有打仗才是唯一的出路,曹操何以能统一北方,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在几番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曹操就是靠的出击才能熬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如刘表刘璋张鲁一般守着自己的地盘的山大王只有等死一途,所以刘备的出击是必然的。
而选择江东又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赵云的劝谏在情理上是正确的,蜀汉和曹魏却是死敌。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曹丕虽在整顿内部,但是不代表着就不会应对刘备的进攻,如赵云所说的,北出关中,就意味着与曹魏的决战,而且最关键的便是不能保证在倾力与曹魏决战时,孙权不会又来这一招,此时的孙权乃是与曹魏是盟友,与蜀汉乃是敌人,这与日后诸葛亮的形势大不相同,所以打曹魏这边是很难行得通的。
如打孙权,则担心要小得多,只要不进攻曹魏,曹魏很乐于见得蜀汉与江东相争,实际上孙权如此巴结曹魏,曹魏也只是给了一个吴王封号,没有对江东乘机插一刀而已,对蜀汉,曹丕一直没有采取明确的行动以帮助江东,甚至假如曹丕接受了刘晔的建议,江东则危在旦夕。所以刘备选择此时进攻孙权的决定并未有错。
从另一方面来说,夺取荆州乃至江东形成全据长江的局面对于刘备也是很有利的,不过以刘备出兵的规模来说,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夺回荆州,毕竟
一来:荆州在隆中对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荆州这一路,北出取关中也难以实现,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反对刘备伐吴的原因,要实现隆中对,荆州是不可少,诸葛亮日后与江东再度结盟,只是现实的无奈。
二来:夺回失土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各代各国对于新得之土转瞬即逝虽有遗憾,但是还可以谅解,但是对于失去长期经营的领地便是不能容忍,必要想方设法夺回,这固然有情感因素,也是因为长期经营的领土拥有了新恢复的土地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新恢复的土地需要长期消化才行,什么所谓东边失去西边补,在领土上是不适合的。而且刘备关羽长期经营之下,荆州对蜀汉深有感情,自关羽兵败之后,荆州内部反吴势力便接二连三,刘备伐吴初期的顺利有他们的缘故,面对荆州比之毫无基础的其他地区要强得多。
三来:刘备与关羽感情深厚,正如刘晔所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备为关羽报仇,这是必然之事,有了机会便会出兵。
此外,对于伐吴一事,有人认为不该由刘备去,但是实际上惟有刘备可行,当时蜀汉之中,最出名的将领便是关羽,曹魏众臣认为“名将唯羽”,而演义所说的五虎将,赵云终其一身,都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马超,黄忠在伐吴前都死了,张飞也在临去前被刺杀,至于魏延此时虽得汉中太守一职,但是未得众人心服,不可带领大军,只怕还比不上黄权,此外诸葛亮在刘备身前都主要在后方后勤,少有带领大军经验,而实际上蜀汉的军事行动,主要是由刘备和关羽两人所为,尤其是刘备。此战刘备不出,那几乎就没有可出的人了。
至于彝陵之战败于陆逊,则正如事后诸葛亮哀叹法正的话,这是谁也不能在事先便想到的了。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四章 彝陵之战
(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彝陵之战是汉末时期三大重要战役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的结局从而确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日后蜀汉东吴两国的战略格局。
与前两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不同,彝陵之战并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演义里大都有一个极坏的毛病,便是喜欢在作战数字上胡作修改,尤其是当史实中对这个数字并不明朗的时候,便自作主张,乱改一气,而且一改便是以十万为单位递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有这样的毛病,其中赤壁之战还可尚说基本按照史实,因为在演义中引用到了史书上关于曹军的资料,八十余万与二十余万两个数字,自然演义中是着重表现这八十余万的。而在官渡之战中,演义第三十回中称官渡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这比例倒是也算没错,史书中确有袁军十倍曹军之说,不过这数字就有过度夸大之嫌疑,官渡袁军在七万到十万左右,曹军大致在二万左右,这演义如此夸大,也就是那喜欢将十万为单位的坏习惯。
到了彝陵之战,这个习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给刘备生生造出七十五万大军的声势,当时整个天下人口不过数百万,军队不过几十万,若刘备真有七十五万的大军,别说东吴,便是天下都被刘备占了。说来也可怜,刘备当时只占着巴蜀,以巴蜀人口来说,只怕是要把上至八十岁,下至八岁的男丁都派遣上阵才行,考虑到运粮还需大量人力,那只有请躺在巴蜀地下的鬼来帮忙了,如此老弱残兵,又动用歪门邪道,难怪刘备会输啊。
开个玩笑,其实刘备这次伐吴,估计只有七十五万的零头,五万上下而已,蜀汉本就地域有限,兵力有限,荆州的兵力又因为关羽军团的失陷而告覆灭,只有汉中与蜀中能提供这次作战的兵力,其中还要考虑到在领土需要布置一定的兵力进行防御,蜀汉兵力不可能倾国而来,至多也就五万多一些而已。而在东吴方面,获得荆州后实力大增,为了应对刘备的这次攻势,孙权可说是倾其全力,除了布置部分兵力防御曹魏和本土外,主要兵力主要是针对刘备,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陆逊为大都督的军团,大致在五万左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陆逊是孙权任命的第一个大都督,之前周瑜吕蒙虽然统领大军,但是都没有大都督这个名号,陆逊是第一个大都督,这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的资历不足,不加大都督之衔无以统御众将,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权将大部吴军调至与刘备对抗,不明置一个大都督不能控制全局的缘故。孙权的选择是彝陵之战获胜的关键之一。
实际上彝陵之战中,任何一方都不没有谈到敌众我寡或者敌寡我众等双方兵力相差极大的说法,而在官渡和赤壁中,都有兵力相差悬殊的评论,由此可见,彝陵之战中蜀汉东吴两国都是倾力而战,两国实力相当,兵力也大致相当,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战役。
彝陵之战实力相当,但是最终刘备惨败,其原因在何处呢?
现在的观点大都集中在连营这一项,认为连营是刘备失败的关键,那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是从演义中而来,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说“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那连营肯定是不对的。只是,这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说的,事实上诸葛亮就说了法正若在不至于失败,可没说连营一事,那这个连营失误之说是在于哪里呢?找了找,原来此说在曹丕所说的: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原来是曹丕所说的,只是这位说刘备不晓兵的曹丕是否晓兵呢?至少从他在生的几次用兵来看,是不善用兵的,至多是熟读兵书罢了,他也好象忘记了,当年他父亲一代名将曹操在官渡也是连营几十里抗拒袁绍的。
曹丕的话,实在是信不得,那我们应该信谁的呢?陆逊,作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东吴一代名将,他的话比曹丕要有说服力的多。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在此之中便是彝陵之战的关键——兵疲。
作战中凡是进攻的一方,最怕的是什么?便是僵持,进攻一方,往往开始时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作战勇敢,求战心切,如蜀汉这次开始便是如此,蜀汉与东吴兵力虽然相当,但是初期蜀汉斗志高昂,兼之本来的战斗力就略高于东吴军,所以连连获胜,此时的蜀汉军求战心切,而假如东吴军与这些战意旺盛的蜀汉军对抗,便是实力相当只怕也要失败,所以陆逊采取了收缩兵力和防线,将兵力集中到彝陵一带,而且不与蜀汉军作战,形成僵持的局面。
形成僵持局面会怎么样?所谓“刚不可久”旺盛的斗志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有斗志旺盛的时刻,就一定有斗志低落的时刻,原本充足的后勤补给,也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运输线路的延长而开始困难,这会导致士气的进一步下降。人不可能保持长期的斗志,尤其是在漫长的僵持阶段,这一点对于进攻一方更是如此,远离家乡使得思乡情绪蔓延,原本渴望获取的战利品也因为战事的僵持而变得遥遥无期,还要忍受不熟悉的环境,这使得进攻一方远远要比防守一方更厌倦僵持。之后多次的战争史都表明了一点,无论是任何一方,假如不能快速进攻获胜而形成僵持局面的话,失败便就等待着他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一心想诱使吴军作战,比如设伏八千兵的一事。(说起此事,又要说说演义的漏洞,既然写了蜀汉军七十五万,那何必再抄史书中的设伏八千啊,这堂堂七十五万大军在此,只拿几千人当饵,八千人设伏,也太浪费了,而且七十五万减这几千人,除非吴军不会算术才会上当吧,演义这个数字前后不一致的毛病实在是大问题。)便是因为刘备急切的心情所至。因为一旦僵持延续下去,最危险的一刻就要来临。
什么是最危险的一刻,僵持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便是僵持之后发生的撤退。僵持总有结束的一天,而往往进攻一方的僵持要远远比防守一方的僵持辛苦吃力的多,而更可怕的便是撤退。
在打仗中,什么时刻最可怕?撤退,无论是作战过程时还是僵持阶段甚或胜利之后的撤退,都会在军中酿成一股可怕浓重的失败气氛,劳而无功,没有战利品的获得,失败的流言很容易在军中蔓延开来,细看古今多次战役,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僵持之后,谁都不肯先退,因为撤退的一方往往会被追击而溃败。
而此时的蜀汉军的状态是如何呢?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伐吴,先锋吴班等破吴将李异等,章武二年的二月自秭归进军,与吴军相拒夷陵道,直至六月,在这段时间刘备开始在要害建造数十屯,也就是常说的连营,这是为的什么?
在我看来,刘备此时的目的是准备撤兵了,这些连营的建造是为了保证撤退的安全性,所以在各处要害屯兵,也是希望能以后再度出兵。
而这一切正好被陆逊看在眼中,东吴前后四将中,鲁肃没有主持过大的战事,其他三人各有特别,周瑜最有战略性和进取心,虽然被称为儒将,但是其实是勇于进攻的将领,吕蒙善于用计谋,务求一战成功,布置周详;而陆逊年少便得到前几任都没有的大都督重任,身负重任,心绪周密,虽然进取心略显不足,但是将略可算得上最全面的一人。
蜀汉军的变动,他正好看在眼中,六月酷暑,将蜀汉军折磨的不轻,蜀汉已显疲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敢于对孙权说,克敌就在眼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还要做一番试探,试试这刘备是准备再一次的诱敌还是真正的兵疲撤兵。这也就是先攻一营的试探,在试探之后,其他诸将对这连营战术头疼的时候,他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蜀汉本就兵疲,又准备撤兵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陆逊的全面进攻打乱了手脚,原本扼守要害的屯兵却被吴军火攻阻隔起来,各个击破。(随便说说火攻,演义中将火攻说的那么神话,但是实际上火攻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在陆上,火攻的作用更是多混乱和阻隔作用。)从而导致了彝陵之战蜀汉军惨败的结局。
彝陵之战中,蜀汉军是否有太大的错误呢?确实,有错误,比如分兵等等,但是细究起来,当时的种种举措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实同样的是,如赤壁中的连环战船,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若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说不定就成为了胜利的保障之一,但是关键是失败了。战争其实没有一定的错与对,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失败者的种种都会被提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而胜利者往往会忽略。
有一句话,犯错最少的才会胜利,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只有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刘备在彝陵之战中便是败给了更高一筹的陆逊,而胜负在陆逊选择与刘备僵持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备的粮草依赖巴蜀供给并不可靠,一旦持久作战对他不利,更重要的是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一旦刘备和东吴作战消耗过大,即使他胜了的话也是惨胜,那样曹魏就有可能趁机渔翁得利,这点对刘备也是不利的,陆逊等东吴势力正是看准了他这种心理,所以把战争拖长,迫使刘备进入他不擅长的拉锯战。
一直都说陆逊年少,乳臭未干,怎么怎么样。可是翻翻书,看见陆逊183年生人,就比诸葛亮小3岁,比吕蒙小5岁,算一辈人了。郭嘉、孙策、周瑜、孙坚还没活到他打彝陵的年纪呢,吕蒙破荆州时也差不多他这么大,为什么总这么说呢?
没有指挥过大的战斗,比起周瑜,鲁肃,吕蒙自然不如,跟那些从孙坚,孙策时代打出来的老将就更不能比了。所以给人以年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