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八月桂花香——漫谈古中国的考试 -- 江上苇
曾有前人道是:
何物动情,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二月春闱,八月秋试,平生杏花春里,流光桂子香中。大好光阴,翻来覆去,不过是肝肠寸断,方才有韦编三绝罢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进不能执手美眉,退不能大吃月饼,只能泪眼相望温书去,之乎者也入梦来,偶尔轻狂也只不过咬着笔头偷看添香红袖切橡皮,聊胜于无罢了。
唉!
很多年前,俺就这样咬着笔头在寒窗下沉思过,左顾右盼,兼济天下之后,干和现在的小朋友们一样的勾当——从抽屉里偷偷抽出一本蔡志忠漫画……
想那古人,固然没有漫画可看,但也有些同学要关心的家国大事太多,所以考试的时候难免要出故障。
宋朝有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说得好: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录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值殿,怀挟无藏处。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两条蜡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可见用两名老师监考,乃是古有成例,做小抄,也不是作弊新花招。
作弊和考试的历史一样悠久,只不过它的技术水平一向都超越考试水平。这也容易理解:对于猫来说,不过是一顿午餐,但对于耗子来说,这是性命攸关。所以科举都考了一千三百多年了,还是纸面作业,而现在的作弊就差没用上间谍卫星了。
古往今来,第一作弊高手是唐朝的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小温,有个外号叫作“八叉”。《全唐诗话》说这位老兄:“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活脱脱一位考场上的活雷锋。
好在那时也不很追究高考作弊责任人,所以小温还能优哉游哉,当一条“吞舟是漏”的大鱼——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大唐朝的考试制度还是不够完善的。
这样急公好义而且出手必捷的枪手,如今是找不到了。
唉,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罢!
不过楚庄王说:“持艺必死。”
小温作为古往今来第一枪手,如果不栽在这上面,也实在不够风雅。
唐宣宗好听“菩萨蛮”,相爷令狐绹拍马屁,请小温作枪手代写,“假其新撰密进之”——假,借也,就是说,署名令狐在前,小温在后或者省略。
这种事儿,虽然还不至于引起吐蕃、契丹等国情冶人员的关注,但绝对是大唐朝头等国家机密——就算是白痴,也应该明白的。
可是“八叉”在这事儿上,比白痴还白痴,得意忘形,逢人便吹。
这让令狐相爷的国内国际形象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所以,大唐朝以破坏考试公平罪——当然不能说是泄密——把“八叉”贬为方城令,判决书写的是“孔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称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
因为人品不好,协助他人作弊,所以成绩取消,下放地方劳动改造。于是古往今来第一作弊高手,不得大展其才,只能“竟流落而死”,空给我们留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千古名句。
第二个作弊的著名人物,就不象小温这么幸运了。他是被现场抓获的,而且成绩全部取消,另带终身不得参加高考。
其实他很冤,论成绩,他没准真能考个状元,最起码上进士科调档线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罪名是“通同作弊”。
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同学。
伯虎完全是可以上线的,但因为他以前拿过奥赛金牌,名气太大,所以出了问题——心急的同学要问了:该保送吧?这也能落榜?
问题出就在这个“保送”上。
话说那年高考,主考官是位程詹事,大家知道,大明朝公务员的工资是很低的,像海瑞当县长的时候,经常买不起肉给老妈吃,死了也没口像样的棺材,在“慎终追远”两方面做得都不好,所以不能“民德归厚”,只能当穷官样板,苦守寒窗——当然,他养得起姨太太,可见即便是清官,天人交战,也不一定人定胜天的,孔老二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主要是因为他来不及看到海瑞——这样的人还是有,只是有点凤毛麟角罢了。
程詹事的工资也不高,就算加上冰、炭敬,也不算富裕,为了给部门创收——当然,犯了事儿都这么说——就向社会青年提供高考试题库,可能还举办了相关的辅导班——其实这性质和今天什么“命题小组”的老师出来签名卖参考书,办考研辅导班是一个性质的(俺总是忍不住要插嘴点评两句,所以破折号多了点)——自然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可能是收费标准没有通过物价局核准,也没有开什么听证会,所以据说有些群众有意见——主要是买不起也考不起的有意见——教育部怕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就想出一计。
程詹事就找唐伯虎同学谈话,先追述了一下历年来大明朝礼部下辖各级教育部门对唐同学的培养和关怀,继而谈了谈组织上对唐同学的信任,再然后就转入正题了。
具体内容,外面扒窗棂的同学没有听见,因为声音比较小——估计又是涉及国家机密。
据目击证人说,接下来那几天唐伯虎同学心情很好,但行为反常:
一、 天天吃肉,也不发牢骚说什么“肉食者鄙”了,大有与官僚主义同流合污的趋势,脱离了我等粪青本色;
二、 不复习功课,也不爱惜书籍——连宋版《论语》都烧了;
三、 在宿舍高呼“八股考试万岁”等龌龊口号;
四、 夜间外出鬼混。据说有人在丽春院附近看到他鬼鬼祟祟地出没;
五、 人家都在温书,他却在画春宫图,还送人;
六、 花钱如流水,从苏州上京赶考时带的三百两银子花光了不说,还找同乡祝枝山借了五十两,说是放榜之后双倍奉还;
七、 …………………………………………………………
总之,唐伯虎表现出来的样子就像是已经考上了一样,故引起部分警惕性较高的考生的怀疑。
该怀疑若干天后被证实:唐伯虎同学一次酒后在与人争风吃醋中口吐真言,大拍胸口说老子今科中定会元了。
此语引起在京广大考生的疑惑,导致谣言四起,甚至有个别不法之徒趁夜半将“贡院”的招牌改成“卖完”,严重影响了大明朝廷执政为民、立考为公的光辉形象。
大明朝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专案小组负责查处此事,专案小组领导成员纷纷向公众表示:这一次中央下了决心,对此事一定要彻查到底,一定会给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一个交待。对当事人,查实确有责任者,一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经三法司、东厂、锦衣卫等部门组成专案组联合调查,认定本科主考官程詹事等人,确有不法行为,但礼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某某等领导再三强调,此纯属个人行为,不影响礼部及高考的公正严肃形象。
最后,相关人等被依法惩处,唐伯虎同学被定性为“通同作弊”,终身取消高考资格。
以上属于瞎扯,但又不完全是瞎扯。
和大唐朝比较起来,大明朝的考试制度(至少是监管制度)显然进步多了——可是,大明朝的人才,并不见得比大唐朝多,大明朝的作弊案例,并不比大唐朝少。
大唐朝太宗皇帝,曾经去观摩过士子考试,看完大有感触,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巧得很,大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也附庸风雅,干过一回这事儿。不过洪武爷心得不同,他看见的是臭当兵的一双双大手在书呆子们身上摸来摸去,甚至还要脱衣服检查看有没有小抄什么的。
洪武爷感叹了,说读书人是国家的希望啊,怎么能让这帮丘八们随便摸来摸去的?遂下令取消检查。
洪武爷是个多么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领袖啊!
可是,洪武爷真的很尊重知识么?
这可不见得。洪武年间一场科考,洪武爷就搞了个科场案,把主考官一干人等,状元榜眼探花一干人等,处决的处决,流放的流放——据说是因为该科取士三百人,居然没有一个北方人,显而易见一定是考官考生联合作弊了。洪武爷语重心长,亲自帮助主考官认识一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尖锐性,可没成想这厮居然大逆不道,说兄弟们都是按照卷面实际水平录取进士的,一定不会有问题,要怪只能怪北方人水平太差。
于是洪武爷脸一红,就把人民内部矛盾搞成敌我矛盾来处理了。
杀完人,洪武爷重开一榜,状元点个北方人,才算是平衡了南北利益。
至于什么“天长第九戴兰芬”,“翠浪”之类的花边典故,就更多了——这一切只说明一个问题,任何貌似端庄的考试,实力都不是绝对的决定因素。因为“考场莫论文”嘛。
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大概……大概是运气吧?
但即便是这样,自科举考试出现以来的一千多年里,范进和孔乙己仍然多如过江之鲫。
大唐朝曾经有个黑胖子,每到考试前就拿张纸条在考生宿舍里到处乱跑,见人就求,“教教俺造句吧,教教俺造句吧!”人家教他写两句,他感激不尽之余顺便塞给人家一张名帖,上书“国朝著名诗人贾岛”,背书“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作者。”还附上一张和韩愈大人的合影。
这往往造成让人大跌眼镜的效果。《唐摭言》卷十二:“贾岛不善程式,每自叠一幅,巡铺告人日:‘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 “原夫”是指程式律赋中之起转语助词,贾岛没有他的老搭档孟郊刻苦,小时候为了吃白食,跑到和尚庙里去玩出家,所以律赋基础打得不好,长大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羡慕得要死又不得其门而入,每逢考试只好抹下面子到处抱佛脚。
据说,这也算是儒林佳话了。
悬梁刺股,萤囊夜雪,十余载甚至数十载寒窗苦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唐伯虎晚年作“莲花落”歌道:“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亦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梦中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除了追秋香是自寻烦恼以外,其他烦恼大多是读书读出来的。
古往今来,有这样烦恼的家伙绝不在少数。
为了让书呆子们忘却寒窗苦读的阵痛,转而望见光明的前途,宋真宗皇帝曾亲自给同学们打气:“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既然“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只好拿权位、金钱、女色来利诱书呆子们了。
到清朝,更把科举作为统战工具,满学士鄂尔泰上书乾隆皇帝道:“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这句话说得甚是直白。
由此语看来,科举本身,也不过是悬饵。
还偏偏就有人好吃这悬饵。
废科举后好多年,有几个前朝遗民聚在一块大吃太史蛇羹,主人是前清进士江霞公,客人是霞公的同年谭延闿,作陪的是年纪还轻,大清末年只来得及考了个秀才的汪精卫。饮酣,座中一人喟然长叹:“如果科举不废,谁还来革命!”说这话的是谁呢?前清举人胡汉民先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凭八股做官,果然不好。
但不凭八股,该凭什么呢?
天下事原本如此,然须时时番醒,方不误于中。
“持艺必死”的典故是楚共王,鄢陵之战前教训神箭手养由基说的,结果不许养由基带箭上战场。不过这句话还是说对了,养由基最终还是死于吴人的箭下
越是考不上的革起命来越是起劲儿... 前有黄巢后有洪秀全...
信手拈得笑意,轻松赏得趣事,不落掉书袋的窠臼,花之.
您看那些考不上的,有造反成功的么?
虽然考不上,但是受了那个教育,结果还是被这个制度、
读书读到的东西拘束了。
唯一下层成功人士朱元璋,可从来没进过这个体制,在能游刃有余啊。
扯远一点,当年要是不恢复高考。。。就此打住
唐伯虎好像属于缺心眼类型以前上学也遇到过这种人,好不容易搞到考卷就到处炫耀。结果连老师都知道了,下场当然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