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文革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回复老萨 -- 煮酒正熟
“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而权利是和义务对应的,跟权力是两回事情了。
我相信,不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望由上至下的监督起作用,历史已经证明了是靠不住滴~ 今天的腐败,可以追根溯源到文革(当然还有传统的影响),何况,毛自己也给人批过条子,呵呵~
现在评论文革依然太早,等所有有亲身体会的人都死光了再说吧。触及既得利益的时候,人是不可能没有偏见的。
老毛何等人物,会在乎区区身后荣名?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糟粕的确很多。但最糟糕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说孔子的年代还提倡六艺(礼、乐、射(射箭)、御(赶车驾马)、书、数(算术))的话,后期读经尊孔的极端化,已经使得读书人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这样的文人,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天天琢磨的就是“治人”,所要维护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极化的社会关系,其没落和腐朽化可见一斑。
须知,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不承认等级关系的,它把以往旧社会的等级制度,都简化成了在金钱方面的平等。钱少的当然会受制于人(因为你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但这也是体现在表面上的等价交换上,精神上“生而平等”的概念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相对于封建社会是一个莫大的进步。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和飞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有了很相对来说很宽广的选择。虽然大多数的人文知识分子还是倾向于维护市场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有很多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也有很多知识分子站在“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去质疑资本主义的弊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的提出,跟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对人性的解放是有必然联系的。
但中国的新社会,直接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加之中国有着在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的历史,等级制度、封建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着很深的影响。不荡涤这样的文化,人人平等的观念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读书人的“读圣贤书--作官--治人”的观念还是很重的。毛泽东想做的,其实就是想颠覆这一等级关系。在文革中,知识分子被排在了老九的位置,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
当然,这样的做法打击面太大。因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新式的知识分子已经在发展了,很多人接受了西式教育,很多人在工厂、科研单位从事技术创新,他们已经不属于“学而优则仕”的老式文人(虽然在思想上或许还有着那么一点残余)。而那一批知识分子,由于经历旧社会,深受国家不能强大,人民处于水火之中之苦,对新社会的拥护其实远多于抱怨,他们中更多的人,是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的,而且至死不悔。由于文革的群众运动本身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使得这样的人受到了很深的打击,而且使更多的后来人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怀疑了,动摇了,失望了。文革的效果和发起人的初衷相比,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了。
文革需要反思。反思是一种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意味着要重来一次文革。历史重来不会简单的重复。我觉得我们现在站得远了些,或许能比受文革切肤之痛的过来人来说,要客观一些。
btw, 驾崩前,曾言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云云。。
恰恰相反。
看看实际情况吧?四人帮除了王洪文,哪一个不算是你厌恶的精英?王洪文、陈文贵甚至华国锋这些草根族,在文革的转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只能是随波逐流吧。
不管毛在文革到底对不对,文革中顺毛则昌,逆毛则亡总是没错的。文革十年,强化的是对“核心”的绝对顺从。别忘了毛无论如何也算是精英;而且对于揣摩上意,没有什么草根能比放下身段的精英做的更好。
那些“大彻大悟”的,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实际上是没有派别的,上好左则左,上好右则右。如果一场运动下来,沙里淘出的都是这等货色,不管革命的出发点是什么,总是失败的。
古代中国,百分之几的识字率,百分之九十几的文盲,“文化”在哪里?“文化”在那百分之几识字的“文化人”那里。
“文化人”“学而优则仕”而做了官的,地位自不必说了。学而不优的“文化人”地位也不低。中国“封建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最小的官是县官,县以下是乡绅自治。乡绅自治的“乡绅”是什么人?就是有文化的地主。
解放前,大知识分子是大地主,小知识分子是小地主,原因无他,学文化是要花钱的。
所以就有一个现象,早期的共党骨干都是青年小地主。“贫下中农”根本上不起学,也就无从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小地主才有钱上学。但小地主在乡下算得上有钱人,一旦到了大城市,同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一比,又成了穷人,所以就会感觉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爽,也就特别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过程,在众多“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中都有所反映。
别的地方看过贴子,讲蒋介石的“四一二”清共,说是清共最早并不是蒋介石的主意,而是蔡元培联合了一百多个大学教授,上书蒋介石要求蒋介石清共。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有了这一层因素,共党当政后,自然对于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出身的大知识分子特别地不感冒。“文革”只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总清算。
“文革”后,老九们虽然经济上翻了身,但“文化人”对于普劳大众的那份道德上的优越感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当时大学教授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印度“文化人”地位的崇高与中国“文化人”地位的不很崇高。我们现在都知道印度是怎么回事了,种姓制度,有钱的人永远有钱,有地位的人永远有地位,有钱有地位与有文化是等同地。中国的教授们追求的就是印度的那个东西。
现在经过“教育产业化”,大学教授的收入已经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了。钱是有了,只是道德上的优越感是不是也有了呢?现在的工人农民尊重“文化人”吗?毕竟,中国不是印度,中国没有种姓制度。
[两件大事],后面的呢?
这个德不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亲亲相授,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是对历史的责任,规划的是国家十年几十年甚至上五十年的规划.但是这样的方针与规划,难免与今天的利益团体与今天的价值观念有矛盾有冲突.如何均衡取舍,往往不是普通人际之间的道德与价值可以作为参考准绳的.甚至,一些利益的取舍势必导致一些势力与利益的衰落甚至覆灭.今天的朋友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稍有疏失倾国在即,目标不清晰,思虑失条理,意志丧坚定,临机无果决者亡,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孟子说的,定于一.
只有在他们的笔墨纸砚、羽扇纶巾的碎片上,才能有一个真正平等而强大的中国!
打破的是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僵硬、呆滞的传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审视过去,从更久远的希腊、罗马传统中吸取优秀的成分,轻装上阵,创造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和科学民主的新气象。
文革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起到同样的作用。真正优秀的文明是毁灭不了的,即使“断代”了,也会复兴的。希腊民主和人文思想中断了近1500年之后在近代欧洲复兴,罗马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也在中世纪中断了几百年后才复兴,两者成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础。但这种复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去芜存菁、螺旋式上升的结果。文革有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文革的功绩在于打破了思想禁区,给人们一个全面审视中华文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并不仅仅是邓小平实用主义的结果,文革“歪打正着”地打散了传统,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条件。
一般来说,改良的社会成本要远远低于革命,但改良的成功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架依然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台湾或许是中国传统模式的一个例子,如果没有共产党,整个中国或许可以达到今天台湾的水平。但台湾没有达到true greatness,总是叫人如鲠在喉。
革命的成功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社会经济构架必须“升级换代”才能适应进一步的发展的时候。没有文革的大陆,或许经济可以更稳定地发展更长一段时间,但也可能更早地陷入呆滞的发展,进入更深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像苏联一样。
台湾有“文化革命“吗?
那如果没有的话,它的经济起飞靠什么样思想解放的资源呢?
"共党当政后,自然对于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出身的大知识分子特别地不感冒。“文革”只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总清算。"
文革中的斗争对象,要分层次看。
上头互相对头的是泰森们。
红卫兵呢?老师,老帅,地主,资本家,最后是自己。
资本家比地主好多了,不过要分量要大点。大的就争取,中等是合并,小的,直接灭掉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