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梅兰芳是谁谈起 -- 四处张望
歌剧从17世纪正式成型面世以来,一直都有很多良性的改革使其越来越符合大众的口味!比如说,在19世纪,歌剧创作家罗西尼便对歌剧进行了革新,他结束了传统意大利歌剧中只用一件键盘乐器伴奏宣叙调的时代,开始赋予乐队比以往高得多的重要性!这一类的革新很多,对歌剧普及化的作用巨大!但,即使是歌剧,今天也无可避免地开始走向衰落了。
我并不否定京剧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且我也认为从京剧一下跨越到周杰伦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但,我真的不认为理解京剧同人生阅历有多大的关系。
很心虚地说一句,其实我也曾经对京剧感兴趣过,那是在看完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后,当时也找过《霸王别姬》的京剧CD来听过,虽然我自问古文功底还行,但当时真的听着听着睡着了!唉,有缘无分啊!!!!
不过我总是觉得歌剧中很多的唱段其实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节奏上也比较快
慷慨激昂者有之
欢快烂漫者有之
不像有些(很多?)京剧唱段
虽然内行和爱好者听来可能很有韵味
可俺这样的农民听起来就稍微有写闷了
更不要提一一呀呀的老旦青衣了
倒是现代样板戏很好听又上口
是在不那么大的时候听李少春的野猪林这段唱词:“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派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 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满怀激奋问苍天: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 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员? 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 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却为何天颜遍堆愁”。当时的我只是觉得音律很好听,李少春唱得也是荡气回肠,仅此而已。长大一些感觉到一种壮志不得舒展,郁闷于心,远离亲人等等的心情。再看唱词,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很押韵,也通顺,也很切合很多历史场景吧。说起听戏和人生阅历有关,还有一个就是锁麟囊,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很受欢迎,我觉得不光是唱腔设计,唱词,其实这出戏中也有一种人生哲学让人慢慢回味,这是更重要的地方,我不觉得我小的时候懂这些道理,一直是到我进戏院听戏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也许有一天我老的时候听这出戏是另一种感觉。
你猛地一开始听京剧要听进去那就会很奇怪了,呵呵。一般戏迷没有好几年从一开始不感兴趣到最后如痴如醉是不太可能的,先听一些老生唱段吧,像赵氏孤儿里就有很好的唱段,还有我上面说的这个野猪林。其实梅派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有的时候也觉得那个慢啊,更喜欢程派的那种悲剧性和特别独特的嗓音。
上上世纪末到上世纪初,然后是解放后一段时间,京剧歧视和昆曲一样,它的繁荣得益于一大批文人墨客的参与,写出了非常优秀的剧本。像汤显祖就写了不少的剧本,李渔更甚,还有自己的戏班,大贵人家养戏班子更不在话下,更不用说“老佛爷”爱看戏带动了民间的流行了。解放后的那段时间也有很多文人像吴祖光等人参与了创作,使京剧又有了一次繁荣。就像我后面说的,现在缺乏这样的人才,所以京剧的没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然又得被和平阿姨批评了...
那年头,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人总是需要娱乐的,怎么办?看大戏呗... 于是逢年过节唱,办喜事办丧事的唱,赶集作会的唱,即使平时啥事儿都没有了逢上农闲也要唱一唱 -- 正是有了这种需求,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唱戏、听戏;有了群众基础,才能有层出不穷的人才...
现在的孩子,书包一撂就是打游戏上网聊天,为什么要知道梅兰芳是谁?梅艳芳都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啦...
如果民间没有了对京剧的需求
那么刻意花大价钱去保护恐怕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象现在这样
把它变成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
既保护了这项传统
又不至于太过耗费精力
事实上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太多的优秀创作者投入的京剧领域
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是不是俺老了?
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京剧在以前就是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
北京连苦力都喜欢京剧,他们可曾识个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