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OCEF基金“求学路,助学行”图片展 -- 瘦形胖子
下面的这系列照片是我们的监查员周忠明于2006年的云南监察纪录。
车子开进云雾山中。
2006-04-20,监察员周忠民离开开始了对云南地区的监察工作。早5:00,我们的监察员离开田阳宾馆前往城西加油站那里的候车点,6:00搭上了去百色的车,7:20分,买到了百色-富宁的车票。
2006-04-21早5:20,我门的监察员离开住处到了车站,乘上了富平-董干-麻栗坡的车子,车是6:30发出的,据说要跑7个小时才能到麻栗坡,这是这条线路每天唯一的一部直达麻栗坡的车子。
这里是OCEF的资助点——麻栗坡民族中学,在这里OCEF基金资助了30个初中学生和两个高中学生。
学校的建设很气派的。
麻栗坡民族中学是个完全中学,建立于1980年12月,1987年迁到县城西北的现址。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民风淳朴。有汉、壮、瑶、苗、彝、傣、仡佬、蒙等十多个民族的学生,目前有高中教学班22个、初中教学班12个,教职工147人,专任教师110人。
2006-04-21晚,我们的监察员和受助学生进行了座谈会。我们现在资助的30个初中学生全部是毕业班,他们基本上都可以继续在民族中学读高中。但高中阶段费用较高,如果再没有了外部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孩子将无法继续求学。而且,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在中考时他们不能够得到资助的承诺的话,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将在中考后出去打工了(下学期开学后再申请对他们已经没有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会现在的高中生资助项目的计划,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这里的一个瑶族学生送给我们的监察员她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感谢我们基金会对她和她的同学们的帮助。
到4月23日,我们的监察员已经走访完毕了两个读高中的受助学生——是真正的"走",他们都住在山里,到他们的家去用不上任何交通工具,是我们的监察员和学生一起走的。监察员4时访问完两个高中学生后回到学校,准备继续走访希望继续得到资助的学生——但学校还没有做好准备。
从这以后,我们的监察员每天将走访更多的学生,学校希望监察员多走访一些提出资助申请的贫困高中学生,为此,他们特意安排了一位年轻教师同我们的监察员一起下去。这样一来,实际走访人数将大大超过预计人数,但是对于学校这样的安排,我们的监察员无法拒绝——都是为了孩子们。
这样一来,到4月27日为止,我们的监察员同当地的老师一起驱车近千公里,到了这里11个乡镇中的8个,走访了30个贫困学生的家庭,他们住的地方离开学校60-120公里,大都住在偏僻的山村,有的就住在离开国境线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远处山梁上的分水线就是国界,上面白色的一片是两国在国界边各自推平一块地方,准备在那里建一个边贸市场。
熟悉还不太久的那场战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这个地方——者阴山,战士们用血和火夺回了这座本来就属于我们的山峰。
这就是前往者阴山的路。
监察员在家访的途中路过的一间学校,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一行人绕过学校,走访那里的一个贫困学生的家。
那里正好在者阴山的对面,要走一个小时这样的路,爬上一座石头山。
这就是我们资助的学生之一小丽的家了,因为路远,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回到家里来接待我们,所以小丽没有回来。
者阴山战斗时,房子周围的树下住过准备前出的部队,附近还有个指挥所,战斗打响时,山坡上还落过炮弹。
小丽的父亲。
房间内的情况。
由于地处边境,多年来国家对这里的经济发展欠债太多,近些年来才开始发生改善,目前这里群众的生活还谈不到富裕,这从群众住房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所到的山村大都是土墙瓦顶的老式房子,砖瓦房子还不普遍,住上楼房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另一个寨子,我们的监察员走访的学生的家。
同样空荡荡的房间。
主人还是很好客的,他们是苗族,听说是学校来的人,邻居们也都过来了。
这里的一个从没上过学的苗族女孩儿,她告诉我们:“我很想上学的……”据说,这个寨子里这样的女孩子还有很多。
这里山路崎岖。这次连越野车的轮胎也跑瘪了。
开车的小陈师傅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他是学校临时从政协借来帮助我们的监察员完成这次任务的。小陈师傅开车的技术很好。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很熟悉,车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得很快,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这个小伙子心地还很好,遇到对面有牛来的时候,他总是停下车,让放牛的群众先牵牛过去,以免惊了牛,伤了人;遇到野生动物的时候,他也总是放慢车速,避免伤到它们,我们经常会在山间路上遇到野鸡等,还有次遇到一条寸多粗的眼镜蛇过路。
这位就是小陈师傅。
修好车,我们的监察员又跑了几家,这就是其中之一的小建的家。
同监察员一起下去家访的学校艺术老师在同学生家长交谈。
虽然是夜间,来了客人,小建的母亲赶紧烧开水。
邻居们也都过来了。
人越聚越多,烟也越聚越多,后来成了这个样子,简直成了小型聚会了。
这是这几天,我们的监察员走访时最靠近边界的地方了,过了这个牌子,离界碑就仅几百米。
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村民的淳朴、厚道,我们在问路时,遇到的群众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门的监察员路该怎样走,常有人主动带我们走一段,在董来,一个村干部就主动带我们走了三四个相距很远的学生家,然后自己走路爬山返回去。这几天里,我们的监察员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总会文两个额外的问题:1、你为什么学习? 2、你将来的打算(短期、长期)。监察员说,孩子们的答案很有意思,他会找时间整理出来这些答案,他感觉,这些应该对了解孩子们的心里很有好处。
这些是我们的监察员一路上遇到的可爱的孩子们。
我们的监察员说4月29日的小龙同学的家访是这次在麻栗坡最难走的一次。
当天中午,监察员和麻栗坡民族中学的熊校长来到豆豉村,由于天雨路滑,汽车不敢跑崎岖险陡的山路,我们只能从这里翻山去花山中寨了,小龙同学的家就住在那里。
照片上是豆豉村,我们的监察员一行将翻过后面远处的大山。
沿途碰到的农家的孩子们。五一假期城市的家庭都在考虑到哪里去旅游,但农村的孩子大都是要利用难得的几天,帮助家里做些活,他们的假期基本是要这样度过的。
沿途的景色。
这就是同我们的监察员一起去家访的校方代表熊校长,他是个苗族汉子,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对这里很有感情。
路上,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
有一段,一行人几乎找不到路了,大家只是靠听到的声音判断,离要去的地方不会太远了
还是沿途的风光。
终于快到小龙家了。我们的监察员一路走下来,用掉了两个半小时。
小龙同学的家,门是锁的。
几条狗很负责任的叫着。
狗的吠叫终于帮助一行人找到了主人。小龙兄妹和母亲在下面靶田,学校刚考完试放假了,小龙是前一天晚上回到家了的。看到监察员们来了,他赶紧爬上来。
小龙的母亲粑完那块田也赶紧上来了,瑶族妇女是很吃苦耐劳的。
狗妈妈完成了任务,去照顾它自己的孩子了。
小龙家的经济状况在这个村寨还不算最差的,由于经济原因也由于瑶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他的妹妹只读到小学5年级就辍学回家了;小龙是这个瑶族寨子几年来唯一的高中生,他上学的费用是这个家庭最大的负担;为了给小龙筹措上学的费用,小龙的父亲去附近的小矿山打工了。
小龙目前的学习成绩是班级第一名,勤奋的小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离开小龙的家已经是下午3点了,小龙告诉了我们的监察员一行人一条相对好走些的路。
这三位就是在麻栗坡县很有名气的农家三姐妹:阿燕、阿兰和阿欢。阿燕、阿兰已经读到高三,正在紧张备战高考。据学校老师介绍,她们的成绩是全县的前几名,很有希望考进北京重点高校,甚至有希望入取北大、清华。妹妹阿欢正在读高一,她的成绩也很优异,曾经作为边疆贫困学生的代表之一受外交部长夫人的邀请访问北京。
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就是三姐妹的家。
我们的监察员的访谈,正赶上三姐妹的家人在打麦子。
这是三姐妹的父亲、母亲和智力欠缺的舅舅。
房间的摆设。
一台黑白电视机。
还有家里的墙壁。
她们的有眼光的父亲非常支持他们继续读书,但单靠他们一家人的辛勤劳作是难以支持三个高中学生上学的费用的,何况两个姐姐将进入大学学习了;父亲讲自从三姐妹进入高中,父母就没有添置过新的衣服(两个姐姐成绩在全县排前几名,学校奖励各500元奖学金并减免了部分费用,去年她们又都拿到了上海方面的1000元资助;三个孩子在初中时都曾经接受过OCEF资助),目前是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了。
这样的地方也不适于人类居住,希望政府有移民计划;否则的话,那里的人只能靠救济,永远的救济。
在这里的走访,时不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那场战争,我们在访问一个就住在当年著名的战场-东山脚下的一个学生家庭时,他们告诉我:“上面就是当年的主战场”。
著名的帐篷小学现在的样子。据说,学校后面山上茂密的树林里,战争时期留下的地雷至今尚未完全排除,至今没有人敢随意上山。
著名的老山云拢雾绕,气势非凡。
山下是现在的天保口岸,这里已经是曾经兵钺相见的两国间重要的贸易通道了。
这是我门的监察员在麻栗坡走访的最后一个孩子——小福。他的家离开学校有120多公里。
小福的家在山里边,从下车的地方去他家要走一个半小时。
他家所在的地方叫九干地,这里只有六户人家,还没有修通能够通向外面的能够走车的路。
小福的家。
小福和他的母亲。他家有台电视机、VCD以及卫星接收天线,是前些年小福没有上中学时父亲花1700元成套买回来的,但从他上了中学,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成为家里最大的负担,家里就再没有能力添置这些东西了。
小福在家时睡觉的地方。
这样的楼板。
小福在学校的成绩很优秀,他也同前面介绍的阿欢一起曾经作为边疆贫困学生的代表受外交部长夫人的邀请访问北京。这本书是他带回来的纪念品,弄脏了,他很心痛。
小福的母亲身体不好,有时会晕倒,但还没有去大的医院检查过,他的父亲没有去外地打工。小福下个学期要上高中了,妹妹也将上初中,他们上学的费用要比现在多很多,他们的父亲到周围去找活路做,努力为他们筹措些学费。
这是小福同母亲妹妹的合影。
这就是小福家的“地”了,种的是玉米,这里叫“九干地”,真的是干地,没有办法种稻谷。但就是这样的地也很少。
他家大部分的地是这样的。
我们的监察员和小福从董干镇花四个多小时乘车返回县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很多当地人不愿意迁啊听说动员起来很费力的,有时还得强制
那些破烂的教室,为何那么象我老家小学时的模样。现在我老家的小中学校已经金壁辉煌,而读书的孩子却近一半到沿海一带打工挣钱去了?
麻栗坡民族中学还有我们ocef的另一个捐助项目——图书捐助项目。
这是这里的图书室。
学校对图书管理工作很重视,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这个老师管理图书已经十多年了。
图书管理老师在按照国家标准给图书分类。
学校图书室的一些藏书。
外地发来尚未这里上架的图书(北京、地理知识出版社),据校长讲,OCEF给这里捐赠的图书超过5000册,除少量不适合这里的过期教科书等外,大部分都很适用,已经整理上架,还有同时发来的本子等,也都已经发给学生们了。
这里有专门的阅览室,每天课余时间这里都坐满了学生。
我们的监察员整理完最后的资料、把在这里所拍的所有照片及这里的资料刻成光盘交给麻栗坡民族中学校方留存,并与学校推荐的新协调员见了面,商谈了今后基金会在这里可能做的助学工作。
6日下午4点,监察员搭班车离开麻栗坡前往文山,7日早从文山出发经蒙自转车前往金平县,访探ocef的下一个资助点——金平二中。
照片中的就是金平二中。
金平二中所在的寨子,学校就在照片左边白点处。这里距离金平县城大约有十公里。
金平县二中由初中和一个附属小学组成,现有初中学生523人,小学学生127人,教职工70多人,下学期人数要增加200多人。有汉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拉牯族、彝族等,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部学生总数的80%;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所在的金河镇(含三个村委会),占全部学生数3的一半以上,其他的学生则来自全县的其余13个乡镇,很多学生家庭住址甚至离开学校170公里。
这里贯彻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很到位,学校已经不允许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每学期这里的学生可以免除杂费52元,教科书费用50-80元,并可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用125元,这里每个学生还可以得到每月30元的边疆学生生活补贴。农民孩子上学的负担确实轻很多了……但根据学校介绍的情况我了解到,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是国家级贫困县、边境山区县,仍然有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费用的困难而需要帮助。
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时全体受助学生合影。
快乐总是孩子们的天性。呵呵。
5月8日开始,我们的监察员在这里的童显祥老师的陪同下走访了这里金河镇的干塘村(哈尼族)、河头村(瑶族)、水碓冲村,大寨乡的箐脚村克玛塘组等十来个学生家庭。由于是插秧季节,这些家庭大都是没有人在家。于是,监察员不得不改变行程计划,于当天晚上9点农民都收工后先去干塘村访问,第二天早6点,农民出工前再访问水碓冲村。两个村子距离学校均有5公里的距离。
当天晚上,我们的监察员去干塘村的访探途中开始下大雨,一行人步行完成三个家庭的访探计划,返回学校时已经是后半夜1点钟了。
照片上是晚上下雨时,山水冲向路面。
5月9日早6点,我们出发去水碓村,把年轻的村支书从床上喊起来,请他带我们走访了这里的三个学生家庭。
我们在走访时了解到的情况,证实了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困难农民家庭为学生上学的费用(基本上是生活费用了,还有少量学校推荐的资料费用等)发愁,比如在干塘下寨,我们看到的几家都相对贫困,口粮尚无法保证,住房是仅几十平米的土墙水泥瓦顶的房子,连窗户都没有;生活习惯还相对落后,1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除学校外,还没有厕所,学生小斌的家里。电灯是唯一的家用电器。
这是小斌家里的照片,这就是典型的哈尼族居住的屋子了;火塘旁是老人睡觉的地方,前面的台子就是他们的客厅了(房子大概是9米X4米大小,总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四面土墙,没有窗户,屋顶是水泥瓦——水泥瓦一般是农民自己制作的,下面是竹子编的棚,棚上面糊上一层牛屎,再上面铺上瓦——本来是茅草顶的,近两年才这样改)。
我们的监察员在干塘村访探的时候,顺便访探了一下这里的干塘小学。
球在飞向我们的监察员,孩子们就很得意。
这是他们的老师——一个哈尼族汉子,他是这个学校的负责人,这里共有两个教师(公办),30多个孩子。
看到来了生人,孩子们都很好奇。
这里的教室。
当地的哈尼族汉子和可爱的小孩。
5月10日早,我们的监察员离开金平二中,同教育局的朋友一起到营盘中学做图书监察工作。
这个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共投资了200多万呢。
这是学校的办公室。
由于建新楼拆除了旧房子,学校的图书室已经停了一年半了,好在新楼已经建成,管理图书的老师正在加紧工作,准备在5月底重新开放图书室。
有待整理的图书资料。
未来的图书室就在三楼端头那间,旁边的就是阅览室。
这是营盘的地貌环境。
我们的监察员了解到,营盘中学现在有学生300多人,教职工有40多人,现在有6个班级。营盘乡是个人口较多的乡,苗族人口占到74%,但学生中苗族的比例就没有这样大了。
这个学校上个学期还有9个班级,本学期开学,学生突然大量流失,全体教师和乡镇干部都下去找学生、做工作,但最终在校人数还是比上学期减少了150多人,学校无奈,把班级从9个减为6个。
这是营盘中学的远眺。
学校老师介绍,这里大量学生辍学的原因尽管同民族自身的旧传统有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落后——在国家已经实现免补政策,学生上学已经基本不用交什么费用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农户难以承担初中学生住学校的生活费用(小学的情况好些,因为小学生大都在自己家里吃饭,回家也不能担当劳动力)。
根据了解,在这个学校,一般水平的生活费用应该在每月150元左右,但最起码也需要100-120元,基本靠土地为生的农户,在连基本口粮才勉强保证的情况下,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费用确实是他们很重的负担。
这里附近几个贫困乡(老集寨乡、铜厂乡、老勐乡等)同这里的情况很相似,而我们基金会的资助点金平二中所在的金河镇则是该县条件相对条件不错的地方了。
我们的监察员在金平德访探过程中还了解到了一个急需帮助的高中学生,她是金平一中的学生。苗族。
她家住云南省金平县十里村乡牛栏冲村。她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靠耕作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出了场交通事故,大姐夫被摔死,父亲被摔成重伤,至今父亲还不能做重活儿;二姐患了一种怪病,时常晕倒,去年一次晕倒时父母正好都不在,她趴在那里不能呼吸离开了人世;现在她的家是4口人了(父亲、母亲、大姐和自己),生活相当艰难。
我们的监察员是在金平一中访探当地贫困高中生的情况时,知道了这个孩子的事情。一谈到家里的情况,这个孩子的眼泪就不断地流下来。
这个孩子目前学习成绩很优秀,是班级的第一名,本学期开学时,她仅交给学校400元(实际收费是1250元),其它的一直交不上,老师们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在今天早上刚筹集了600多元帮助她补交了部分费用,这样本学期她尚欠学校200元的应交费用了。这是她和班主任老师在一起。
这个孩子的家。
监察员一行人到她家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只有狗在看家。
当天,她的母亲去赶街了,每次去赶街她的母亲要背些粮食去换些钱,为她准备在学校的生活费用。
这孩子自己在学校非常节俭,监察员详细了解了她在学校吃饭的情况:前一天的早餐她买了个0.5元的包子,午餐她买的是0.5元的米饭和0.5元的菜,晚餐同中午一样,全天吃饭的消费是2.5元。
监察员问她:“能够吃饱吗?”她说:“有时实在熬不过时我会再花0.5元的,但我一天用在吃饭上最高不会超过3元。”这样,她每月生活费用控制在80-90元;但这就需要她的母亲至少要赶两次街才可以为她准备好——她的家离开县城单程就需要走3-4个小时。
这两张照片是我们的监察员后来特意补拍的0.5元的一勺菜和0.5元的饭。
她的家里是这样的,四面土墙,石棉瓦屋顶,整个面积还不足20平方米。
她和姐姐在家的时候睡上面。
楼上这孩子的卧室。
她的父亲在远离家三小时外的田里劳作——这是她家自己在离开边界仅一公里的荒坡上开的田,他父亲说,不来种这个田,我们就没有饭吃了。
她家的田是在下面白色的地方,再往前那条河就是界河了,对面是越南的山。
她父亲在田边住的棚子,因为走路困难,父亲实际是长期住在这里的,母亲也大部时间住在这里。
她父亲的腿。几年前那场车祸使他至今不能干重活,主要的重活要靠母亲来做。
她和父亲。
中间的几条田就是她家的了,每年可以收获稻谷20袋(约合1400斤毛粮食),她的父母没有能力外出打工,花钱就靠养的几头猪和卖这些本来并不充足的粮食了。
同我们的监察员一起去家访的志愿者(来自安徽安庆市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棚子里。
由于传统原因,苗族是这里最贫困的了,女孩子很多都没有读过书的,能够读到高中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女孩实在是需要帮助的。
另:我们的监察员还在网易论坛和《心守家园》发了关于艾美情这个孩子的情况,那里都有了资助意向。由于传统原因,苗族是这里最贫困的了,女孩子很多都没有读书,这个女孩子能够读到高中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