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雷战”不浪漫的背后故事 -- 云台峰上的123
《两则“伊拉克新闻”的断想》原载于2004年9月8日的《当代杂文》,作者侯志川。文中提到伊位克人向美国军装甲车扔石头,美军没有开火还击,此事如是发生在二战时被德军占领的巴黎或日本占领的南京,不知情况会怎样。最后他得出结论,游戏规则的不同,显示了军队的本质的不同,市民的性质也不同。看到这时我有些费解了,不知侯先生所说的性质不同是怎样的不同?是不是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就是去建设民主的仁义之师了,还是扔石头反抗美军占领的伊拉克人便是抗拒民主的暴民?请侯志川先生明示。不知侯志川先生每月津贴几许?美金还是日元?此等好事,也让兄弟入个伙 可否?
“地雷战”不浪漫的背后故事
前几个月关于地雷战的争论不绝于耳,近来我终于发现了其肇源,原载于《湘声报》2004年2月13日的《“地雷战”不浪漫》,作者黄波。
我仔细拜读黄先生的文章后不禁暗笑,此等文章也可在上报,现在的文字工作者未免太容易了点,报纸的编辑水平次了点。为什么发此言论,大家听我慢慢道来。
文章大意是说地雷战实际效果并不好,伤害的自己人超过了杀敌数。文中称一个老乡说当年地雷是晚上埋,白天起出,因为大家要出入,经常把自己炸死炸伤。这位老乡还说整个抗战期间没听说多少日本兵被消灭,倒是老乡和民兵被伤了不少。黄波说这个结果和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的看法一致,该组织曾通过调查得出地雷杀死的平民远远多于军人的结论。黄波说我国长期以来对地雷战神奇威力的宣传是虚幻。自欺欺人。
我一看,语出惊人,按习惯我先看他论据的出处,文章开头说了,是一个朋友传来的资料,也就是说,全是间接资料,一点调查也没有,这样也好,如出了问题就可以把责任全推到那朋友身上,自己只有轻听轻信的错,高,实在是高。只是,这样的治学态度可取吗?
凡经常看《兵器知识》的都明白,地雷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敌人的行动,人员杀伤雷更是如此,抗战时我军民所使用的地雷大多属于人员杀伤雷。我建议黄先生多看看军事刊物,没问题,你看得明白的,很多初中生都看。抗日军民布了地雷后,日本兵就不敢轻易出动,大摇大摆地下乡扫荡,即使非要出动,也要小心翼翼一路排雷,这就为军民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反扫荡。要杀伤大量的敌人还真不容易,你想啊,敌人一旦有人触了雷,还会有人不知死活地继续前进?除非是伊郎那些专门踩地雷的少年。网上倒是有人提出,他们家乡一个据点的日本军人,来时多少,走时还是多少,说明地雷战没杀死一个日本兵。大哥啊,你有没有一点军事常识?军队有了减员,只要军队的后勤在动作,很快就可补充上,只要驻守那个据点的日本兵编制没变,当然人数不会少。你昨天吃了一斤的食物,你今天称体重发现没有长一斤,你就说昨天你没吃?
地雷战倒底消灭了多少日本侵略军,我现在手里没有准确数字,但我知道当年根据地人民曾大量灵活地使用地雷,而且不是埋好地雷等敌人来,而是带着地雷找着敌人炸,专埋敌人必经的地方,地雷战电影主角赵虎的原型为两个民兵英雄,一个叫赵守福,另一个叫于化虎,而扎着两条大辫子、长着一双炯炯有神大眼睛的“玉兰姑娘”,就是以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为原型。几十年后,曾有当年的日本兵要求见老英雄,想看看当年给他们带来巨大麻烦和伤亡的是怎样的人
地雷伤了自己人没有,我虽没亲历抗战,但我想是有的,因为战争时期,这种事难免。但要说大批的军民被误伤,这我不信。因为当时根据地军民组织得很好,埋地雷的地方也有我方的人才能明白的标志。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年的地雷战从规模地雷的先进程度来看都远不如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所留下的地雷长期无法清除,那些地雷又挺先进,长期有效,所以杀伤平民很多,抗战时我方军民用的雷大多是土地雷,就算是当天埋的还有失效的,更别说几十年后了,而那些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调查得出的平民伤亡数字中包括了战争结束后平民的伤亡数字。黄波以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禁雷运动组织者所提供的数字为论据来证明几十年前抗战时期地雷战对人民的伤害,岂非荒谬?这些人调查过当年的伤亡数字?如有,通过什么余径调查的?黄先生,你听说过当年的根据地几十年后有被抗战军民当年埋的雷伤到的吗?如有,有多少?
最为可笑的是黄波说当年抗战军民用的地雷很杂,不少来自美国苏联,村里干部连汉字都认不下多少,摆弄起来伤亡不少。当年根据地的人们要得到美苏的地雷可真不容易,我归纳了下,大约为两个途径,一是从美苏直接获得,用钱买,美国不愿意卖,他们按协议,只送武器给国民党军队,苏联出于大局考虑,也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进行军援,就算想给,也运不进来,国统区过不了呀。这条路不通,二是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那里得到,国民党不会送地雷给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即使送过,有多少?黄先生,你有证据吗?日本人当然更不会。只有缴了,日本人有自己的军工体系,没必要用美苏的地雷,再说美国的地雷被日军得到最有可能的是在菲律宾,从那到中国这么长的距离,就为运几个地雷,日本人没这么笨,他不会就地使用?苏联的更不可能,苏联日本当年在东北打过两战,日本大败,没发现大量缴获苏军地雷的记载。国民党本身装备的地雷倒是有可能被共产党部队在磨擦中缴去,但这数量有多少?而且国军当年装备的地雷大都是自己造的,黄先生,当年的地雷不是高精尖产品,国民党自己就能造,苏军当年对国民党是有军援,但没发现有大量地雷送到中国的记载,更别说被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了。不知黄波这个说法是不是从他那个朋友那里得到的呢?如真有这个朋友,他这个朋友真是一个笨蛋,这样的东西也造得出来。也许他认为当时国民党跟美国,中国共产党跟苏联,所以中国抗战军民所使用的地雷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居多吧。实际上,当年敌后根据地的军民所使用的地雷除了少数是由根据地军工厂生产的铁雷外,大多为自造的土地雷,石头的,木头的各种材料不一而足。
还有一个问题很让人惊奇,既然地雷战给人民带来的伤亡如此之多,军民们为何要坚持使用呢?答案只有一个,日本兵的扫荡带来的伤亡更严重。战争是残酷的,没有哪个正常人愿意打仗。但战争既然来了,我们也不能害怕,怕也没用,只有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对待战争,以一种浪漫的精神对待生死,激励士气,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和好战,美化战争无关。当年拍《地雷战》时,为了改变战争片一向的凝重气氛,导演采取了轻松的风格,为的是让人们愿意看,尽量多掌握一些战争知识,为可能到来的大规模战争做好准备,不要以为当年毛泽东要求大家做好战争准备是自已吓自己,近年来解密的美苏文件显示1950年以来中国曾经受了三次核战争威协,要不是美苏看中国准备充分,他们早就打来了。你以为美国政府不愿将中国变成伊拉克?中国的战争片总的来说拍得还是经典的,同样轻快风格的《小兵张嘎》在港澳大受欢迎,大大激励了民族精神,这一点为不同信仰的中国人所认同,黄波先生你不会认为这也是滑稽的抗日电影吧?
黄波的那位朋友不知存不存在,如存在,我怀疑他的能力,如他能力没问题,我怀疑他的动机和人品,再看黄波的这篇文章,最后落到否定中国以《地雷战》为代表的一些抗战电影,近来有人以否定中国的抗战文艺作品来否定中国共产党或是中国人民的抗日行为,我不能肯定黄波先生是这样的人,但我担心黄先生会被人利用
那篇文章已经被批滥了。“真相”文章嘛,看时要多个心眼。
河里总有务实的考据派,使得真相还原.
看真相灌水,见内幕捞分
大哉斯言
不说别的, 还来自"美国苏联"的地雷呢. 咋没见美国苏联给的"春田", "莫辛那干", 给点子弹也好啊, 原来专给我抗日军民送地雷呀.
原文不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外链出处
地雷战英雄赵守福的故事,我在西河英雄本色版的一个帖子里曾经说过。真不知道老人家看过黄狗P不通的东西会作何感想。我本人没见过赵守福,他的故事是听家父讲的。但自认比黄更了解这背后故事的真相。云兄对黄的驳斥已经很地道了。但还想多嘴说几句,不说对不起老英雄!
引用是黄原文,红字是我的话
好一个“朋友传来的资料”,连“老抗日根据地”是哪个都不说,“玩”过地雷的老乡的话自然是爱怎么说怎么说了。我倒想问问,作者和他朋友知不知道地雷什么时候埋?知不知道鬼子怎么扫荡?知不知道鬼子来扫荡时老乡要集体上山跑路的?那时候他们有多少工夫赶着牛马在道上走好几趟?作者真以为老乡在鬼子扫荡期间还能抽空赶回来种种地?
美国,苏联。拜托,我请作者把话编的有点智商好么。八路自己是什么装备?有美国苏联的地雷还会发给老乡让他们“玩”?那时赵守福用的地雷是怎么做的?是铸铁,塞的是什么?农村做鞭炮的火药。落后么?是啊,不落后怎么可能在简陋条件下大量生产,怎么供民兵用?赵守福自己说的,炸一个炮楼他装了一麻袋地雷啊。
你为了证明地雷战杀敌不浪漫就可以胡编乱造?亏你还有脸说“对历史的一种歪曲,同时更是对那些浴血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先烈们的不敬”。
很好很好,可惜国际禁雷组织的结论赵守福于化虎他们看不到了,死在手里的日伪也看不到了。当抗日先烈明知端掉炮楼,炸毁军车会遭到鬼子烧杀强掠的报复,却不惜“浴血奋战”,现在居然换回来一句“除了对平民具有巨大杀伤力之外,在保护自己不受外敌侵犯上却作用甚微”。这就是作者大力提倡的“崇高感和悲壮感”?
奉劝作者,你少看些“朋友传来的资料”,真心实意去山东省海洋县了解一下抗日先辈们英雄业绩,到时候再去教育下一代也不迟!我倒真心想告诉黄波一句,只要国人不像您一样“拿着朋友资料”扯地雷战的蛋,不管他们多少次对着电影中“直眼”鬼子发笑,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的惨痛,都不会忘记捍卫国家的责任。
不见鬼子不挂弦。黄波那文完全是胡jb扯。
前几年,碰巧看完《兄弟连》接着看《地雷战》,把我馋得啊!米国的二战装备!要是当时有这样的装备,妈的,直接就推平了日本。可惜,我们落后了百多年啊!就是这样,我们还能想尽可能的办法去打击敌方的有生力量,实在值得我们钦佩。重要的是战斗的精神,有这种精神在才能像个战士。
好文,以后可能还会有人考证地道战使人累死而要求禁止的。
地雷战从来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和其他游击战术结合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