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共:💬1694 🌺196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果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炒股是应对压力的唯一出路

那游戏很快就会结束的

家园 花您这句话!

确实,如果大家都把炒股当作应对压力的唯一出路的时候,就是我们离场的时候了

所以A股的这次调整是非常非常好的事

家园 顶这句话 俺已经准被转战黄金啦
家园 中国在安哥拉的344亿元建设合同部分被取消。

中国国际基金公司(下称”中基公司“)最近在安哥拉遭遇信任危机。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GRN)取消了和中基公司的部分合同,这使得杭萧钢构(600477.SH)与其签署的344亿元合同再现风险。

  多位为中基公司运作项目的人士上周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近日,中基公司和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签订的一些合同被取消了,其他的合同也面临重新签订的可能,其中包括和杭萧钢构所签订的344亿元的安居工程总包合同。

  机场项目缓慢引发不满

  消息人士称,虽然中基公司部分项目施工情况还可以,但新罗安达机场等项目进展缓慢引起了安哥拉政府的不满,并最终使得中基公司的部分项目被取消,由安哥拉政府公共工程部负责。

  一位接近中基公司总裁徐京华的知情人士表示:“3月底4月初,安哥拉总统来新罗安达机场视察施工进展,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公共工程部报告说,中基公司把项目都给了一些地方性企业。但公共工程部也汇报说,中基公司负责学校、医院等项目都有了很大进展。”

  据多位在安哥拉的人士表示,中基公司目前内部管理情况有所波动,员工及合作方单位被告知需马上自行决定去留。

  “目前情况有点乱,留下来的要和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签合同,不打算留的可以拿了工资回国。”一位正在为中基公司的几个国内项目进行前期物资采购准备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目前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大型国企正在竞争分食中基公司剩下的项目。一位中基公司合作方人士上周五描述说:“听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也加入去谈项目了。另外,中铁二十局、福建宁德路桥和广西建工已经不再和中基签约了,而是去和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直接谈项目了。”

  目前正在安哥拉的广西建工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的确不和中基公司继续合作了,但不愿透露更多信息。

  安哥拉财政部长马赖斯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中基公司有些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不怎么理想。

  对于中基公司负责的一些项目进展缓慢,各方人士有不同分析。此前,一位有数十年国际工程承包经验的人士认为,中基公司缺乏项目管理经验,事无巨细均亲力讨价还价,并屡有拖欠工程款。

  一位中基公司人士则认为,工程拖沓源于合作方不负责任,“比如还在拖延的新罗安达机场工程,其实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已经付给中基公司几千万美元了,而中基公司也把80%都付给了中铁二十局。但机场现在还是一片草地。”

  中铁二十局安哥拉工程指挥部党工委书记李朝峰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罗安达机场为何两年来进展缓慢,原因很复杂,他不能解释,而关于该机场何时能够完工,他没有回答。

  另外一位中基公司的员工也表示:“新罗安达机场的确没什么进展,大家都在扯皮。”

  杭萧钢构:合同仍继续

  事实上,此前曾有迹象显示,中基公司在安哥拉的项目可能最终演变为危机。

  6月中旬,中信集团曾在公司网站发布消息称该集团以总包商身份承接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此后,中基公司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以讨论还有多少斡旋余地。

  杭萧钢构一位高管昨日说:“目前我们还是正常履行该合同。但是无论是谁来继续做这个合同,我们都希望是中国人,能够对安哥拉的工程履行完承诺,维护中国人的形象。”

  “杭萧钢构的工作人员来了安哥拉好几批了,他们对中基公司的现况应该有所了解的。”一位驻安哥拉的知情人士上周四说,杭萧钢构仍在为安哥拉项目招兵买马。

  一位接近中基公司总裁徐京华的人士也表示,杭萧钢构最近多次要求中基公司严格履行违约条款,并强调若中基公司有一笔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的话,杭萧钢构就要按日收取1%的滞纳金。杭萧钢构一位高管表示,由于当时和中基公司签订的是开口合同并无违约条款,但只要确定了下一批次采购、施工计划,双方就得互相履行违约责任。

  7月5日,杭萧钢构股价上涨8.54%,报收于22.49元。而此前7月2日、3日则拉出两个涨停板。

  虽然此前

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对杭萧钢构及其高管实行行政处罚等措施,但杭萧钢构的炒作风最近越发高涨。

  截至7月5日,分别比较5日、10日、20日、60日、120日、250日换手率,杭萧钢构的前四项指标高居沪深两市第一名。根据Wind资讯统计,杭萧钢构60日换手率达839%,20日换手率达292%,10日换手率达153%,5日换手率高达85%。

  由于中基公司面临信任危机可能对杭萧钢构股价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为避免股价波动和庄家内幕交易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西南

证券研发中心副总周到建议,上海证券交易所应对杭萧钢构进行停牌,要求其发布公告说明此事。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70709/02193764211.shtml

原因居然是拿钱不干活。344亿元的合同呀。。多少人梦想的合同。。

家园 【文摘】经济学人周刊 印度:逡巡的老虎

经济学人周刊 印度:逡巡的老虎

外链出处

 印度努力复制中国的经济成功,首先从经济特区开始,但从2006年这项政策一开始实行就引发了争论。反对派包括政府官员的投诉,到反对征收农村用地建设经济特区的激烈抗议,使得政府在2007年1月到4月之间暂缓批准经济特区的设立。不过现在看来似乎经济特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了,尽管最近也有些调整措施出台来平息苛责。6月22日批准建立了36个新的经济特区,使总数达到339个。

  印度经济特区政策背后的基本原则是很直接的。基础设施缺乏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企业的悲哀,限制了企业在出口市场进行海外竞争,外国企业也不会把印度当成制造基地。而在印度建立世界级的工业设施会非常昂贵而且耗时耗力,退而求其次的解决办法就是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建立小型的、优秀的基础设施。政府也吸引私人投资建立此类特区,这样减轻了传统上属于国家的财政负担。

  经济特区的设立要经过一个专门委员会的批准。批准之后特区的开发者会获得一些财政上的鼓励措施,例如对收入税减免十年、减免关税等。受到商业利润及优惠措施的吸引,许多经济实体都递交了设立经济特区的计划书。除了已经获得批准的339个,还有170个是大体上通过了。

  印度工商部(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是经济特区计划的设计者与贯彻者,将其看作是扩大出口、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受到经济特区开发影响(主要是征地)的主要是农业人口,而他们并不指望从中得到任何好处,所以该计划一直遭到强烈的反对。

  然而,经济特区本身没必要成为争端的中心,任何涉及到土地的政策都会产生反对意见。六月中旬所批准的经济特区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约为1845平方公里,不到印度面积的0.1%。这样看来,关于土地问题产生的争端实在是夸大了。

  特区政策的批评者则表示了其它方面的担心。他们认为给开发者提供的优惠太慷慨了,会令政府产生许多损失。而支持者则表示这些措施的大部份都已经通过其它的计划提供给了开发者,经济特区只不过是把它们打了个包。

  土地问题也令新德里做出一些政策上的改变。2007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经济特区的面积上限为50平方公里。农村发展部(Ministry of Rural Development)也着手设立一套复杂的再安置政策。

  但这些政策不过是权宜之计,而这些改变也令经济特区政策难以实现其宏伟的计划。如果想让经济特区提供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它的面积要足够大,才能容得下必须的机场、公路及其它东西。如果想让它促进工业生产力,它也要足够大才能产生相应的生产规模。但近来批准建立的经济特区都很小(平均面积仅仅是4平方公里),以致于它们的主要优势只是那些财政上的优惠政策。印度对经济特区的面积限制令它们想复制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是一个遥远的梦。

本文为摘译,英文原文:

http://www.economist.com/daily/news/displaystory.cfm?story_id=9462984

>>>>>>>>>>>>>>>>>>>>>>

呵呵,不管什么理论,土地终究还是所有经济问题的根,我还是那句话印度需要的不是改革,印度需要的是革命.

家园 部分区域基础设施高级化,的确可以做到

如果在该区域发展产业成功的话,就有经验和资金继续扩大该区域。

形成正反馈。渐进改善,跟中药治病一样,虚得很的人也有身体康健的可能。

所以不能让其产生正反馈,在其第一步,让其吸收不到产业转移。除了我们

要提高生产效率外,扶持越南,柬埔寨,孟加拉也很重要。

家园 呵呵,印度要能产生这样的反馈

就不会有日本和四小龙的崛起.如果这些因素可以使印度今后崛起,几十年前就可以做到,不必在现在更不会在将来.

家园 请教葡萄兄一个印度投资方面的问题

兄弟在印度做的是电子行业,原先都是直接供产品给印度的,但是今年印度的行业巨头的采购政策改变了,他们将产研分离,找了一堆Design House和像兄弟这样的厂家,让给报设计方案、技术提成费。他们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满意的,然后再向代工厂谈代工的采购。这样一来整个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主导权都被印度的采购方主导了。

同时又有一家日本的商行接触我,透露跟我洽谈的该印度行业巨头实际上已经启动了和台湾的一家代工厂的本地合作,双方要在印度成立一个合资厂。通过该商行了解到,不仅仅该行业巨头,将来行业的其他客户也会采取这种产研分离的采购政策。因此这个日本商行提出来让我公司投资印度的一家制造厂,中,日,印三方按照:4:1.5:4.5的投资比例来合资在印度生产。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台湾、日本都冲着印度去了,那个日本商行还透露他们总部的计划是未来两年要在越南、马来、印度、泰国四地直接投资5亿美金。

从我所处的行业上来说,如果印度采取这种采购政策,将来我从中国销售成品到印度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小,对我公司来说,意味着每年少几千万美金的销售额,所以投资印度的制造厂可能是未来保持竞争力的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但是实在对将来印度的前景比较堪忧,直接投资可能意味着未来的血本无归,这种情况下,又左右为难。葡萄兄有什么好的建议没?同时也很想听听葡萄兄对台湾和日本在印度投资的分析,究竟所图为何哪?那家日本商行看来象是长线投资,他在印度做的融资项目已经不下3亿美金了。

家园 我总觉得台湾和日本对日本的投资是半政治半经济。

台湾现在的情况好像有些病急乱投医:凡是怎么能中国大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分大陆一点势头的事情,都会很积极地去做,至于成效如何就不管了。个人估计这么搞下去撑不了多久。日本也有点这个意思。

印度确实也有迅速的发展,然而至少我个人不相信印度糟糕的基本建设可以不拖他们的后腿。有人总是强调中国的民主问题,同时吹捧印度的民主,可是从来未见此类文章同时分析在中国并不突出而在印度很突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这些矛盾也是很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何他们就不提呢?赫赫。

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教。

家园 不会设计又不会生产,算行业巨头吗?

不就一经销商吗?类比我们的苏宁,国美算了,你能想象苏宁国美自己去开代工厂吗?

产研分离,不会设计又不会生产,还想辖制两头?研发玩什么花招,他搞不清楚,

别人生产玩什么花招,他也搞不清楚,怕是要以后要被两头的事情烦死。

如果他硬要指定在印度代工,难道他做的比中国好,比中国便宜吗?

如果印度关税不是离谱的话,难道印度就没有其他经销商了,就卖不了中国的产品了?

他非要玩麻烦的,那不玩死他自己!

何况我们给全世界代工,他们只给自己代工。规模差老远了。

日本一相情愿帮他做?不排除这个可能,不过代工的技能也不在他们手里。

印度人也不适合搞生产。

家园 说几句隔靴挠痒的话,希望可以帮到你.

因为我关注的东西始终围绕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来展开,所以实际上我更倾向于某个节点问题前后的走向.这些对于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时候实际情况是会很不一样的.

就制造业来说,印度以今天的综合实力来和中国抗衡是很难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正在快速上升的人口大国来说,在当地或者在前沿始终对于一个真正在海外开拓市场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是很关键的.也就是说,不管印度经济将来怎么走,我都赞同到印度去,尤其印度这样一个无论在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都相当有独特地位的国家.

现在,您也说了.在印度投资您最大的担心是在风险上,我也就这个问题多展开下.

您所担心可能的前景罗列:

1.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崩溃,国家大乱.

2.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增长陷入衰退

3.经济泡沫破灭,经济陷入长期迟滞与衰退

4.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发生动荡,对您公司的投资前景带来不确定因素.

首先我这里可以坚持我的观点,印度现在的经济政策是寅吃卯粮,如果换做美国他可以通过发美国国债并通过资本收益来补偿,美国可以这样做是凭借综合国力尤其是硬实力的武力给各国带来的现实压力的结果.而印度,这样做无疑是把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对外来资本的依赖.而又无可靠措施或者说强制力措施制止这样的趋势滑向灾难,所以在我看印度遭遇危机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可能的几种前景.不过在我看,真正对一个投资在印度制造业的企业来说,投资印度的风险在于风险1,对于其他几种情况来说,2-4的情况并不能阻止在特定领域投资前景.我说这些都是在一个前提才有效:充分的先进准备,出发点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危机您遇到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后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一旦印度经济爆发,对于印度经济来说最可能的麻烦既来自当地人的对外国资本的反弹也会来自因为汇率大跌带来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供给不足带来的各种问题,不做好危机应对策略的话,的确很麻烦.

可是,如果这些困难可以克服.因为经济危机与之伴随而来的汇率大跌,会使您工厂的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我前面说过,印度经济是独特的,这个独特既来自印度的人口也来自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的人口基数可以使印度哪怕只有1%的充分消费者,那么印度至少就有不小于1000万人的消费市场,而且印度处于中国去欧洲航线的中间线上,在印度做代工可以节约去欧洲市场的成本与时间,我想那些对于您公司的未来是一个难于拒绝的诱惑.还有,我前面提到的风险里说过,你要在前沿.这里说的意思就是,你要在那里开厂就要有准备在那里扎根.这个扎根的意思就是,你们要做能和当地人命运息息相关的企业,这样即使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当地人才不会对您的企业产生巨大的反弹,这样也可以为你在危机中赢得意想不到的机会也不是不可能的,善待当地人尤其是当地员工而不仅仅是当地官员是我对您的一个建议.

在我看,只要印度人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经济发展与起飞是一个迟早的事情.印度和中国的比较,实际是比较他们在获得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位置上谁更有利.而不是在比,谁能够发展谁不能够发展的问题.所以,在投资前做好充足的扎根当地的准备,并作好遇到危机时候可能的各种应急方案,尤其是做好可以应对危机爆发时候资金链紧张的先进准备或者到时候可以应急的资金保障,那么在我看印度不管将来是不是发生危机印度都是值得中国人该去的地方.印度被称为英国皇冠上的明珠是不是没有道理的,起码印度是英国进军东亚的可靠跳板.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就是一个进入非洲与欧洲的跳板.对于任何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是一个不可以轻易忽视的地方.

最后值得说一下的是,象您这样规模的投资我看应该和国家有关部门做积极的沟通与咨询.遇到真正的风险,到时候能依托的还是自己的国家.而对于相关决策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我相信他们给予的建议与忠告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尤其是在现在局势还非常诡异的情况下,大胆的设想始终要配合谨慎的每一步.

家园 主要还是经济问题

日本对印度的投资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想打开印度市场则必须投资,印度经济虽然浑身是漏洞,但至少现在看起来增长还不错;2。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也可以理解,所以对印投资始终不可能成为日本的主流意见;3。日本和印度在软硬件产业的确有可以互补的地方。

至于他们的民族矛盾是很厉害,但是却被更大的宗教因素所掩盖。印度教相信来世今生,因此可以默默忍受一切。它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主要国家里唯一的“精神民族”(精神民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重视时间观念)。但这个精神特征是否有可能被物质经济的发展而打破,引起向“世俗民族”转变并因此造成混乱甚至造反,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能的。结果怎么样需要观察。

同样的道理,民族矛盾可以被掩盖,印度的宗教矛盾却是无法掩盖,印度总理不得不多次把宗教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花大力气抓,中国却没有这个问题。

台湾投资印度大抵也是如此,只是资金量小很多。而且自从李登辉从政治上的观点出发提倡“南进政策”的台商全军覆没以后(西进集团则是大发特发,所以现在台湾工商界主流已经都是西进集团的成员了),相信再也不会有人信台湾领导人的鬼话了(君不见许文龙都屈服了)。除非他从政治上捞的好处大于经济上的好处。

至于中国人对自己的分析文章,陈经早就说过就是一个“忧”字。不忧是睡不着觉的(就是不自信),这和印度一样,也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更何况百年来的造成的屈辱感,因此一时难以改变。其实政策不出大问题,中国社会是翻不了天的,如此而已。

家园 海外跨国集团是流行搞 中国+1,以分担风险

日本扶持泰国,日本公司夸去曼谷才6个小时,也不过等于从东京到其国内边远一点的地方。

所以日本汽车,机械工业在泰国投入很大。

一些代工的,比如伟力创,又准备重建马来西亚的基地。

至于服装鞋子,越南那是+1的热点。

家园 掌握销售和物流,拥有50%的市场占有率,兄弟认为已经算是巨头了

他和苏宁、国美还是有不同的。你可以把他看成是海尔或者是TCL,这两家公司基本上现在也是在经营品牌和渠道,当然中国企业还真没这家印度企业那么大规模。

产研分离对供货商来说简直是杀手锏,也凸现了中国企业没有核心竞争技术的尴尬。象上面举的海尔,很多产品都已经放给代工厂了,设计方案也是从外面买的,但是一年有过千亿美金的营业额。

在印度代工是否比中国便宜,比中国好,这个我不敢说,我本人也持怀疑态度。现在台湾的代工厂还有一些欧美的世界级代工厂都进入印度了,对我来说考虑的是未来在市场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

在我所在的行业,全球能作的市场没几个,因为欧美和日韩都有技术壁垒的限制,印度还真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一个市场。

邀请我合作的日本商行3年投了2个亿美金在印度,目前还处于30%-40%的亏损状态,对日本人来说他在乎的不是钱,而是市场。

有一次我在一个菲律宾的客户那里看到了带有我一个印度客户LOGO的产品,而我这个印度客户根本没有自行设计和生产能力,100%是从中国拿的贴牌。但是我这个印度客户先于我们把货给菲律宾人供了,而且是用自己的品牌,虽然我不知道是国内那个企业给他们做的代工,但我确实对印度人的市场开拓很震惊,大陆企业往往是有了产品还不一定能打开国际市场,而印度人没有产品就敢在外面签单,一般这都是新加坡或者是香港人干的事情。

家园 花葡萄兄~

我所担心的有两方面:

1、宏观环境衰退,造成我公司的投资不能短期或者良性收回,给总部的经营增加负担;

不过事情就像葡萄兄说得那样,有些事情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抱着当地话的决心才有出路,靠短期的收益是有点投机的成分。

2、合资的印度当地方的管理队伍和人员素质不够,因为限于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我们如果要控股的话,可能投资就会被拒绝,只有参股。这种情况下,一旦印方团队素质有问题,我们就很容易陷进去。

当然这是具体合作细节,可以在合同的谈判中进行探讨的。

非常感谢葡萄兄的分析,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