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人近距离之二 动手能力为何强 -- 浮云
没到加拿大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在中国也颇见了些各色人等。知道相当一部分中国“成功人士”每日周旋于灯红酒绿之中,生活方式不健康,体重往往超标,一天到晚挺个肚子连带着心脑血管成问题,体检时往CT诊台上一放,个个脂肪肝。可到了加拿大,才知道什么叫胖。在加拿大,没有最胖,只有更胖!
看着街头巷尾那些欢快的少男少女,很奇怪他们怎么过了二十岁就像气吹一样发起来了。常想知道,西人这美妙的身材怎么来的?难不成他们审美观和大唐帝国一样?
后来有机会和西人一起工作,连着几个月从早晨七时许到下午五时泡在一起,看着他们日食早午两餐,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的饮食可以用两多两少概括:多糖,多脂肪,少谷物,少蔬菜。早晨一杯咖啡,几片沾糖浆盖奶油的面包圈。中午几片香肠火腿、热狗三明治之类,也常打开一听午餐肉或者几支鸡腿。汉堡里有片生菜叶,或者隔三岔五的来点色拉或者生西红柿,就算“菜”了,最多加一点不成比例的水果。就这吃法,怎么可能不胖!
西人还像孩子似的大量吃糖,有时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汉子,从自动售货机里买一长条巧克力或者一袋红红绿绿的软糖,几口吃完,让人看得强忍住笑。
西人食品加工的办法很绝。非常好的海鱼,打捞上来时就去骨去头去皮速冻了,到食品厂裹上各种面粉调料,进油锅炸半熟再速冻。顾客买回家去,进烤炉重烤——这是一个什么过程?选料上等的牛肉鸡肉虾肉,也大量这么加工,多数情况还要加一个粉碎加料再压成各种条、饼、块的过程。再好的再有营养的肉类,这一圈下来除了增加油脂没什么太大价值了。这种速冻类食品中国也有,但在饮食里占比例极小而且近十年才出现此类快餐成品,可西人餐饮比例中大量的就是这类东西。一位来自中国西北的新移民,称这类饮食方法是“吃尸体”。西人经常奇怪华人天天回家点火做饭。华人一天不点火,他们吃什么?西人天天点火,他们做什么?
西人饮食里惟一健康的是饮用咖啡的习惯。可这咖啡,加了那么多的奶和糖,大约也属催肥剂了。
看着加拿大满街的胖子,一天到晚在想如何发财的笔者第一想法是:“这里的减肥市场太好了。”接下来的想法是:国内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百分之百都是骗人的。西人这么讲究科学,这么有钱投入研究,这么关心人体健康,至今还是胖子满城,可见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至今没有找到。也曾经和同胞们探讨过西人饮食习惯会不会改,结论是不可能。饮食习惯这东西,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轻易改不了,硬改会很痛苦。
有感受于在加拿大最初遇到的一切,都是这样富于冲击力,于是就有了“西人近距离”这个提法http://www.duoyuans.com/bbs/viewthread.php?tid=1&extra=page%3D2
在中国,普通的白领很容易就找到自己薪资1/10的阿姨,当然不用自己动手了,不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从那个阿姨的角度看生活。
我这里找个墨西哥非法佣工都不可能薪资相差那么大,自己不动手就没有选择了。
不过呢,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不会产生大量高级技工,因为既然那么低薪请回来的你还能指望对方啥呢?
“人际关系是生产力”,这是近年中国国内流传的一句民间公理,可算是对五千年儒家文化社会习俗的一个精确总结。到了加拿大,发现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当真简单极了,用一位老移民朋友的话说:“两口子不打架,就没人气你。”
工厂里,休息和午餐时间,人群很自然按肤色、语言和国籍划分,但积年累月,也看不到“各帮派”之间有什么整体性的冲突,更不会带到工作中什么额外的东西。既然有男有女,就会出现些浪漫色彩,笔者也目睹过管理层人士和普通员工发展成情人的,可这两人的私人关系与日常工作真就井水不犯河水,旁人也熟视无睹。这在中国社会,几乎难以想像。
西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无知”状态。笔者打工的地方,中国人很少,两三个华人天天坐一起。另有四五个老挝人,天天也自成一帮。一次,一个黑人姑娘和笔者交流一件事情,因语言障碍说不清楚了,她出人意料地一把逮过旁边的老挝人当翻译,弄得对方声明了半天“我不会讲汉语。”在这位可爱的黑姑娘眼中,两个黄皮肤黑眼睛应该能交流,至于这两个人实际上从不往来,她想都没想过!精于观察人际关系的中国人,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中国人进入一个群体,最先注意和了解的,就是谁和谁关系好,每个人都有什么背景。
西人人际关系为什么简单,需要社会学家做专项研究,笔者在这里只是任意揣测两点。
首先,西人的人际关系没有附加值。中国人际关系复杂,是因为人际关系意味着权力、金钱、性等种种机遇,随之人际关系又意味着互相保护和资源共享。而在加拿大,工作位置、商业机会、福利保障、安全保障、信息等等都由整个社会体系提供,你想从人际关系中发展出这些来,可能性也不大。任何关系(不仅人际关系)没有附加值时,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企业运转有严格规章并得到遵守,女雇员和经理的私人感情与此无关——这事儿听着希奇,可确实发生了。
其次是基于文明和法制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笔者很奇怪,西人聊闲天时怎么这么爱谈天气,再多说几句就是谈孩子。孩子这话题正常,生活中心嘛。加拿大四季分明的天气再可爱,也不至于总谈吧?后来慢慢明白了,在高度开放、充分自由的加拿大,人的权利得充分的遵重和解放,除了法律禁止的,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不能惹你。在这个背景下,西人长期处于多文化、多宗教、多党派、多肤色的环境中,连性取向都公开多元化,随意闲聊乱发表看法,很难说触犯了谁的尊严,破坏了和协安静的人际关系,除非因为共同话题坐一起,聊闲天就大谈天气一番。这种对简单人际关系的维护,相当先进。由此想到不少大陆新移民抵加没几年,就专门在同胞中利用一切机会喋喋不休地传教,实在有违加拿大的社会风范。
需要指出的是,西人人际关际简单淳朴,但友情相助普遍存在。刚到加拿大时,感觉这里的人比较“死性”,很教条。时间长了,又发现西人实际相当灵活,凡事都能商量。这与人际关系无关,前题是法律和规章制度。只要不超出明文规定,凡事都能通融,助人为乐高度普及。
本文所称的人际关系简单,当然是相对中国而言。曾有同样是新移民的朋友说,在加拿大的企业管理层、商业圈子和政党斗争中,人际关系同样是复杂的。笔者不认为这与本文所认定的简单相冲突,因为在那些层面上,人们每日处理的原本就是“关系”。中国的人际关系则无所不在,从民工群体到市场摊贩,包括虚拟的网络社区,到处是理不清剪还乱的合纵连横,而且始终有人以周旋于其中为最大乐趣。
至于在加拿大,一个即将被驱逐出境的印度人,一个缺乏证据的“揭发”就让内阁移民部长乌纱无存,属于简单还是复杂,识者自有公论。
http://www.duoyuans.com/bbs/viewthread.php?tid=8&extra=page%3D2
从事脑力劳动和从事体力劳动的先期投入差别极大,所以一个体格正常的小伙子十六七岁就能去当建筑工人,而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师则需要数年的时间完成基本培训。如果不是在社会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二者同酬必然会驱使大部分人放弃从事高难度工作的努力,倾向于做简单的工作。这对于发展中的社会来说还是比较危险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这是笔者差不多从识字起就记熟的一句话,自认为以此为“指导思想”。一直到在加拿大街头,看到行人随意地和一个乞丐握手,才意识到自己的“平等观念”充满了传统中国读书人居高临下的味道,用现代语言讲“很做秀”。活了半辈子,我一直承认人是分大小高低的。到了加拿大,我学会了人是平等的。
那是在闹市的一个公交车站,两个西人满脸带笑地聊天,很自然地握了握手,其中一个说:“祝你好运,我要去工作了。”然后举起手里的一次性纸杯,走向下一个人——弄了半天他是乞丐。到处祝福主动握手,是他的乞讨方式。被他握过手的人,既没有满脸厌恶,也没有其他异样神情。
和乞丐握手,可能是出于信仰,或者是出于心情好,甚至是出于无奈,但更大的可能就是一次随意的真诚握手。在现代管理体制下,企业中的平等更能体现出这种“骨子里的理念”。中国人熟悉的现代企业的严格管理体系,完全源自欧美。加拿大的企业运用的也是这些东西,甚至等级制度更严格。但在加拿大企业,老板和任何员工都是很和蔼友好的,你不会从人的态度和行为上感觉到这种等级——在中国,你在一个单位里,从表情、语调、眼光甚至走路的姿势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谁是领导。如果一定要总结在加拿大的企业里管理人员的共性,可以勉强这样归纳: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活儿干得最多并且总是出现在最繁忙的岗位上的那几个人。说是勉强,是因为大多数西人员工都表现出这个档次,这和挣多少钱没关系。离开工作场所,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没有区别。加拿大没人给“上级”点烟,没人找各种机会围着“领导”聊天,没人利用各种机会让“核心”开心。
刚开始打工,自然是拿很低的时薪,但在生产线上遇到了太多的西人。一个老工友和笔者有这样一段对话:“你从那里来?”“中国。”“来加拿大多长时间了?”“六个月。你从那来?来多长时间了?”“英格兰。我来了二十多年了。”当我和工厂签约成为聘用工人时,这老工友还是个从中介拿支票的临时工。笔者和几乎每位刚开始打工的新移民都曾经惊叹过:“真不可理解,怎么他们也挣这么少的钱!”后来还奇怪过,打LABOR工的,有来自香港、台湾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移民。差不多在同时,一个刚在生产线上结识的西人工友给我上了一课,她挺随意地问:“你是日本人吗?”
把中国人误会成日本人,最早听这故事是吉鸿昌的典故,大将军在西方旅行时被人多次误为日本人,愤而制作一块“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挂在胸前。前几年还在国内遇到一位北京名校的教授,大教授很不满于在德国研究机构中工作时总是被误为日本人。如今轮到我(大LABOR?),在生产线上拿着每小时7.25元的时薪,一个西人,问我是不是日本人。很平静地回答:“我是中国人。”这事儿很平常,就像我们从外表上永远分不清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一样,一个西人也很难从外表上分清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
相对于中国教育体制产生的那些心怀天下的热血儿女,西人的“国际时事知识”要差一些,对西欧北美以外的世界了解要少,生产线上的工人就“更无知一些”。可绝不能认为他们不知道日本是个发达国家。只能说,不止一个拿最低工资的西人,理直气壮地认为:日本人也可以打LABOR,什么人干这活儿都正常。
对于在加拿大打劳工,我最初视为过渡时期的选择,是不错的人生体验,比那种“沦落天涯”、“受洋罪”的看法比起来,高明不了多少,至多是“不后悔”。和西人长期共事后,我把LABOR当做一种平常的、有尊严的工作。
当城里人对一身尘土的民工露出鄙视的眼神,公开指出他们是犯罪高发人群时,怎么就没考虑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民工、都可以成为民工?
有感于在加拿大最初遇到的一切,都是这样富于冲击力,于是就有了“西人近距离”这个提法http://www.duoyuans.com/bbs/viewthread.php?tid=1&extra=page%3D2
因为意识到不能自理是他们最最害怕看到的事情
除了你说的,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中国人口多,人均居住面积小,因此各种维修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高 -- 相对而言各种维修点的分布比米国要密集多了。在中国城市里大家都是送出去给别人修 -- 在乡村地广人稀的地方,农民也一样自己动手修理机器。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多少...
另外中国人工便宜 -- 维修价格中的大头是人工 -- 米国也不是没有维修服务,可算上一小时70刀的人工,啥都不值得修了 -- 自己能动手动手,不能动手的干脆扔了算了...
另外老美大多自己独门独院居住,能折腾得起 -- 在中国大家住筒子楼,楼上剁个肉馅楼下还得敲天花板呢,你怎么搞维修?
DIY是自己爱好,浮云吃饱了撑的JW这事儿。
浮云所不喜的,是那种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圣书哲人与奇器淫巧、劳心与劳力、繁华都市与穷乡僻壤间的区别。
懒鹤兄弟回的话,甚得我心:
如果中国也实现了蓝领的工资高于白领[懒鹤 于:2006-11-13 03:25:09
那么一大帮子人就又会JJWW脑体倒挂了
这样的情况,怕是80年代水利发出的电因为没有合适的输出线路卖不出钱,成本又低就这样干了。或者,偷电。我们这里农民就偷,380v的电炉子用抽油机线路的电。偷气,鸡棚加热炉、陶瓷工厂的炉子等等等的燃料。
有损耗,现在电都这么贵,mini机床都要考虑一下。
被别人瞧不起。
山东人没有大葱不行。湖南四川人没有辣椒不行。山西人没有醋不行……西人,没有咖啡不行。上初中就从课本上知道“咖啡、可可、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也知道西方人喝咖啡。到了加拿大,才终于明白这咖啡喝到什么程度。
早晨一睁眼,行色匆匆上班的人多一半手提一个大杯,有咖啡店的一次性纸杯,有自己家的盖杯,各色各样全装上咖啡。公路上的车,一到红绿灯,你看吧,十有八九那驾车人端起杯来喝一口。工间休息,经常叫“咖啡时间”。顺着这思路,也就明白了咖啡馆为什么叫“Coffee Time”。笔者见过一家纯中国人开的茶馆,起名叫“某某Tea Time”。
一次请一个西人朋友吃饭,按风俗自然主随客便请他挑地方,这哥们直奔Tim Horton,结果因为满员没座位。起初以为他体谅新移民省钱去大众连锁店,后来看那难受样子,这才理解他是真想唱咖啡。也就明白了加拿大人选自己的最爱,为什么是Tim Horton,他们是诚心诚意的喜欢。在街头巷尾随处能看见Tim Horton的纸杯,几乎成了加拿大一个标志。笔者多次听到一个无法验证的传说:加盟Tim Horton连锁店是件保赢不亏的买卖,拿着钱找投资项目的华人新移民大有人在,也确实尝试过加盟。可因为种种“合理的原因”,大陆新移民很难捧上这个金饭碗。
由这加拿大咖啡连锁店,浮云不禁想起星巴克。有那么几年,浮云认识的几个女性,把星巴确当什么似的。后来星巴克进入中国,也确实走了高端路线,就如肯德鸡麦当劳一样,绝对是消费行为而不是临时充饥。要是那几个视星巴克如五星宾馆的女性,知道星巴克不过是美国工薪族的粥铺,不知做何想。
西人对咖啡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早晨“消失”几分钟,他不说“去吃早餐”,而是“我去弄杯咖啡。”只要人群稍集中的地方,就可以见到自动咖啡机,好几个按纽标明加水加热加奶加糖,扔进硬币就可以接出来喝。做为普及型的饮品,加拿大咖啡很便宜,超市中卖咖啡豆的货架旁就是电磨机,买完磨好拿家直接煮。有行家比较过,加国同品牌咖啡的价格比中国要略低一些,实际上加拿大的不少基本食品价格和质地都比中国要好,如面粉、苹果、食用油等等。
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西人,你就看他对咖啡是什么态度。可以把加拿大的咖啡理解成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是什么?不错,是陆羽茶经,是20克大红袍拍出十六万港币,是名泉精烹,是冬梅融雪,是千载茶文化。但中国的茶,更是内蒙草原上乌黑的茶砖,是北京胡同中老少爷们的大罐头瓶,是南来北往列车上的将军杯。咖啡在加拿大就是这么回事。
看着生产线女工利用开工前的几分钟,把大盖杯扔进微波炉中加热,然后端起来牛饮,我不禁想起国内写字楼中女孩们的精美咖啡杯以及那配套的杯碟和调羹,这简直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区别。记得前几年国内流行过一句调侃:“你是小资?你喝的咖啡是自己手磨的吗?”不知西人对这句话能否理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女犯Homolka出狱前,有记者问获得自由后最想干什么,她说想尝尝Tim Horton新推出的冰卡普其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