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对许多网友来说,山区的概念,不陌生,那么这里就请您作评判官了,有些则不然,谨把我所知,尽可能描述出来,供参考。这里讲的是我认为共性的东西,而不是皖南山区而已。
就借用U字吧,或许有帮助。请先相象一下:U中间空白的地方,从上部开口处,往底部弯曲部分移动,地势逐步升高,底部弯曲为最高,U字的“黑体笔划部分”代表山,那么这个U就是一个山坞(也有称山沟的)。U字底部的山脚,通常是整个U字形内侧山脚最高的,翻过U字弯曲部的顶点,常是另一个乡、另一县、另一个省、乃至另一个国家了。
在U底部,即山坞最深处,内侧山脚下,有一个泉眼什么的,冒出来一股水,顺势往U开口方向流去,水往地处流啊。流了一段距离,会不断有从另一泉眼流出的水加入……,逐步就成为溪流了,溪流还小,可能在旱季(冬季)就没有了,看不见水了……水继续往低处流,不断的有溪流加入,逐步成了小溪……大溪……小河……大河……这一下,U字的从开口部到底部。是几十米、几百米,几里、几十里、几百里……中间的空白处,即山坞的宽度,从两旁的山脚算起,可以是几米、几十米、几百米、……从溪流到小溪……到小河的过程中,有N个类似的U字山坞的开口和它们流出的小溪、大溪……注入进来……。
这跟静脉血管有点象,细胞……毛细血管……小血管……大血管……主静脉……。
如果U字的一头是朝上的话,这细长细长的U,已是一根线状,这根线可以曲曲弯弯,时起彼伏,时急时缓……最后的方向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山坞的最深处是与山坞出口方向无关的。山坞的走向是任意的,溪流的走向随之曲曲弯弯,时起彼伏,时急时缓……。
由于雨水的冲洗,两边山上的树叶、泥土等总在往山坞里填,日积月累,千年万年下来,山坞里形成了零零落落的小块盆地,一般来说地势越高的地方,即最上游,盆地既小又少,往下游走,盆地慢慢地多起来,土层也逐步厚起来,土层厚到到了一定的厚度,面积大到一定程度,人们就开始在上面开荒,在这上面种合适生长的植物来了。山坞从能种东西的地方开始就出现了山路,路是人开出来的。
大的(距离长)的山坞有名称,就象城市的马路,AB路,AB坞,CD街。CD坞……。山区的人们就住在较大山坞里,不是这个坞就是那个坞。沿途并入的“支山坞”,有没有名称,取决于本身的规模。没有名称的小山坞(有的也几里长呢,也可以有N个更短的山坞并入)。小溪如果有名称,跟山坞名称同,AB坞流出AB溪,CD坞流出CD溪……两旁、三面的山上,一般都覆盖着树林,以杉树、松树最普遍,也有少量的山覆盖着树木间夹灌木林。从这里,您可以看出,山区农田的灌溉系统是这些山溪水,靠天然的地势高低而形成,当然人工劳动也还是要,顺势利导,容易多了。这些,就是山区地形大体上得情形了。
最高地势能种植物的地方,种茶叶。黄山毛峰茶、九华山毛峰、高山云雾茶、祁红屯绿……甚至龙井、铁观音……正宗的都是从山坞里来的。这些地方能种茶叶,还与海拔有关。一般来说,此处距离最上的泉眼,可以有一二里、几里路了。
往下走,就是旱地了,一块块大小不一、面积一般不大的梯田状耕地,一般能种小麦、玉米,土质差的就种大豆,由于每块旱地与两旁山的地形关系影响日照,而且因山坞的曲曲弯弯而不同,种什么就甚至取决于具体那块地的年日照度、水源、土质等。多种经营的话,绿豆、赤豆、花生、豌豆、甘蔗……,这可是当时城里人喜欢的东东。能不能开发出作旱地,还有待于牛能不能上来,牛是不能爬陡坡的。由于每块地的面积小,使用牛都不便,相当部分的这种地是轮作,荒芜几年(或许每年用牛耕一下),才种上一年,收获量才还凑和,对得起种子、肥料等和花费的劳动。
往下走,到了能种水稻的地段了,从泉眼(算山脚最高处吧)到这里,不消说不少路了,但还算较上游的一段,一般只能种一季稻(一季晚稻,一季晚稻在水稻品种里面,生长时间最长,米质口感最佳)。只种一季稻的原因,除了水的因素,仍有日照度、土质等因素,一般,这个地段长度不会超过一里,高度往“最”里讲,几十米了不起了。
再往下走,还是水稻田,因为有一个、两个较大的“支山坞”并入,保证了水源,而且一般而言这里的坡度相对平缓了,山坞的宽度增加了,所以田块的面积也大了,可以看到几分、半亩一块的“大田”了,山坞宽度一增加,日照度就增加。大小不一的梯田一块块往由上面下伸延这里,并继续向下延伸,水继续往下流。这个地方开始可以种双季稻了,也可以稻、麦、油菜……。一般这儿离山坞出口,也就不远了,几百米而已。从一季稻产区到二季稻产区,没有间隔的,即使从最上端那块田,到最低端山坞出口的那块田,山路从紧贴左侧,转到紧贴右侧,饶来饶去几十次,最多就一、二里地而已,看看5分钟的路(几百米),一饶,走了10分钟罢了。
这一路下来,N个“支山坞”并入,有些“支山坞”也有茶叶、旱地、水稻田,有些只有茶叶、只有旱地、只有旱地加水稻田,这取决于它们并入的位置、它们本身的长度等。短的山坞,即小的山坞,长二百、三百、四百米……,一般就只有少量旱地、只有茶叶、干脆荒芜着,离村子近的一般就会有人去开荒了,作菜地,种点红薯、南瓜什么的。稍远的“支山坞”,一般就长着草让牛吃啦,这几百米的山坞么,赶进一、二十条牛,让它们各自悠悠地吃着草,一两个放牛的孩子看着这U的开口处守“关”,其余的放牛孩子就上山砍柴了。
类似这样山坞开口,它流出来的溪水,并入的很可能是另一个山坞的小溪,或者直接注入小河、大河……
小溪规模的山坞一般不会有人家住着,因为山坞仍太小,中等的溪、大溪可能会有人家住,形成小自然村。小溪与中等溪的区别,除了看溪床(从“河床”套过来的词,用法含义同)中,仍以岩石为主,但出现相对较多的沙、鹅卵石的地段,还要看有无住家。这不是严格的划分。
到了小河→大河→江……,河岸边上隔一段距离,三里五里就是一个村子、一个镇子……。
山坞里小溪的边上总有山路和梯田,如果这山路牛上不来,该地段的梯田就不会被开发出来了。这样的山路当然是“羊肠小道”啦,山路一般窄的地方一尺来宽,宽的地方可以两尺多。山路可以沿着山溪走,也可以沿着山脚走,可以走左边、也可以走右边,山脚--路--溪水--梯田--山脚、山脚--溪水--路--梯田--山脚、山脚--溪水--梯田--路--山脚,都随地势,两者交替,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曲曲弯弯。这样的山路,可以换肩膀那种挑担的空间没有了,就施展不开了,所以也行不通。那种挑担只适合平原、丘陵地带的情况。
适合山区挑担的方式,也是有的。
我们知道用背篓的好处是,山路上行得通,劳动强度低,缺点是每次背的量受限制,所以劳动效率低,增加了往返重复,大量时间都在路上了。而山区,本来走路要饶来饶去,就太“多”了,提高劳动效率更重要,所以,先辈们创造了另外一种挑担的办法。
南方数省真正山区运用的挑担,先把扁担改了,扁担的强度要更加适合挑担者能承担范围,太粗了,笨重,弹性不够,容易累,太细了,吃不住份量。又创造出一种挑担用具:“当脚”。“当脚”都是自制的。
这是两头平的一根圆木棍,长度以每个使用者的肩高为准,中部的直径在1。5寸左右,常常就是砍一棵长度、直径适合的小树就行,锯平、削平两头,在大的一头,从离顶端7、8寸处向顶端方向削去两边,使这这部分由有圆棍状变成木块状。
制作好的“当脚”,看起来,一头是一圆木棍,另一头是一长方木块。担子挑在身上,肩上放扁担的一侧的手,放到扁担的前端(或者抓着前面担子),按住前面担子使扁担在肩上平衡,在空肩膀上搁上这根“当脚”,把长方木块那头塞到身后扁担底下,另一手在“当脚”上用点力,就象在撬后面的担子,担子的份量就“分担”到空肩膀来了。
用这根“当脚”,分担重量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这一玩意儿拿在手里,没处搁似的,放到空肩膀上装装样干点活。“当脚”真正的用途是替代挑担者:“当脚”竖立在扁担的肩膀与前面那头物品之间,用“当脚”的木块那一头,抵住扁担朝下面的一个“浅槽”部位,一直使着力按住前面那头的手松开,后面的担子就趁势落到地面,前面那头担子仍然悬空着,由“当脚”替代挑担者支撑着,挑担者闪出肩膀,一手扶持当脚,身子站在旁边,可以轻松一下,另一手 擦擦汗,脱下斗笠、草帽,用斗笠、草帽扇两下什么的。
因为“当脚”的高度与肩膀齐高,所以再把担子移到肩上,很容易,用不着弯腰把担子,从地上挑起来那样。而“起肩”常常是挑担最费力的一关,“万事开头难”呐。用“当脚”顶着担子,还可以把担子靠到山墙等上面,挑担者不必扶着当脚了,走到一边去,找个合适坐的位置坐下歇歇,喝口水什么的,炎热的夏天时尤其必要。
这样,山区式挑担,既避免了换肩的限制。用一个肩挑,一个肩膀承力走不太远就累了,在还没“累”之前就用“当脚”,立停休息一会儿,缓缓劲儿,再挑上担子走一段……又避免了休息后要“起肩”的消耗,一直有效地保存着体力。
挑真正重担子时,走几十米就用“当脚”歇歇脚,歇了10、20秒,又走几十米……。劳动强度是大了一些,却能适应走长路,少了来来回回几次,还是值得。这样的挑担方式,男壮劳力挑180~220斤是没问题的,80~90% 能达到,力气大的,常常可挑二百四五十斤,走几十里山路。
插曲:
还没割完全部稻子,就知道雷雨要来了,所有人都突击赶紧割,赶紧在“禾桶”惯打脱粒,装担子。装担子还没装完雨滴就下来了。时间似乎还不晚,就在附近放草木灰的茅棚子躲了一会雨,也就大约10几分钟,雨小没有停就出发了。老规矩,最重的担子走最前,由他控制用“当脚”停歇的节奏。挑担跟长跑一样,靠耐力,保持体力很关键的。
那天壮劳力的担子都超过了200斤,妇女、小孩都是本人记录了。有人认为,那三个山坞应该为11、13、15里,因为从最远的那个山坞口到村里第一家人家,总要近一个半小时左右,那天挑担走了两个小时以上。这样一天的工作量,用平原的挑担方式,行不通,用背的方式,一天是完不成这活儿的。
山区农村,干活的地方,离住处,7、8里10几里路是平常稀松的事,能少走一趟、甚至两趟,省多少时间啊,“挑担”功不可没,换成“背”的话,时间都化在路上了。
山路,到了“小河”这一级别的地段,独轮车一般能走,例如乡与乡之间的“官”路,都能走独轮车的。往山坞里的稻田去,一般也能走,向旱地去……,就可能走得过去,也可能走不过去了。依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这样。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有一个习惯问题,象藏人基本上是背,即使是平路。
会背的人负重不比挑担子差,不过无法用“当脚”,(这当脚在老家也见过)。但中途休息时可以找个齐臀高的台子,这在山区不难找。
配套设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歇的话,就撑在夹背底下,稍微用点力平衡即可:)))
送花支持这种分享,远比故意找茬有意义的多:)))
尾椎骨处都撑力,意味着是很长的背篓。
装东西未必比肩挑少。
已经开出来的山坞-山路,基本上都能挑担,陡的部分阶梯化了,都是“小”斜度的路了,但是挑担,尤其是重担子,即使很小的斜度,朝上走的感觉和往下走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好在朝上挑的种子等多、往下挑的果实等多,总体上原则上重担子往下走。
背,大多70、80斤而已,他们的力气与挑的人不相上下,而是让背的用具等限制了。能装200 多斤的用具的体积、用具的牢固程度、用具的耐用度、起肩的难度、中途休息……决定了背,大多70、80斤而已。背比挑“省”力(劳动强度),二、三趟抵一趟,是缺点。在挑为主的地区,效率显然高一些。
一般齐臀部、腰部、肩部的田埂,用来搁树(柴禾)、搁竹子什么的,树等长啊。箩筐、麻袋等只能搁小腿膝盖以下的田埂,因为这些担子很“低”,隔地上都行。山里人用的箩筐和麻袋,都比平原地带的“瘦高”“瘦长”一些,容量相仿。挑的地区的一部分人认为背的地区的人贪图“快活”。
哪的劳力这么壮?扛比自身体重
重至少50%的东西,还走几十里山路?
http://www.flickr.com/photos/digitalboy100/20212154/
这里介绍挑山工,是一般挑70斤。专业的。
http://www.ce.cn/ztpd/cjzt/lyzt/2004/jqsyxyw/jqdyts/dytslryj/200409/22/t20040922_1819294.shtml
这里是1百多斤。
http://diy.travel.sohu.com/youji/capture_detial.php?id=3807
这倒是80-200斤。
我的原文
你ZT的
引 用男壮劳力挑180~220斤是没问题的,80~90% 能达到常常可挑二百四五十斤,走几十里山路。
ccheree.com http://www.cchere.com/thread/906586
哪的劳力这么壮?扛比自身体重
重至少50%的东西,还走几十里山路?
http://www.flickr.com/photos/digitalboy100/20212154/
这里介绍挑山工,是一般挑70斤。专业的。
http://www.ce.cn/ztpd/cjzt/lyzt/2004/jqsyxyw/jqdyts/dytslryj/200409/22/t20040922_1819294.shtml
这里是1百多斤。
http://diy.travel.sohu.com/youji/capture_detial.php?id=3807
这倒是80-200斤。
你把“力气大的”都“吃”掉了。力气大的成唐僧了,呵呵。
这样的贴没法回。
但这个180~220 斤不也比体重大了50%了。
平均体重120~130 斤不算低吧。也一天走
几十里山路?
花儿谢谢。
个别大力者当然厉害。
80~90% 的人都能挑200斤左右走几十里?
这个是不是有点夸张?
我放狗搜到的专业挑山工们也就一般挑100斤
左右啊。
我不知挑山工是什么。我如实告诉了你,那一带的山区农民(壮劳力),80~90%能挑180~220斤,走几十里山路,丝毫不夸张。用这种“蚂蚁啃骨头”似的挑担办法,特别能挑重担走长路,诀窍在“有效保持体力”。一般一个队力气大的1、2个2、3个,挑不了180,只能170、160的壮劳力,也是1、2个,2、3个。
BTW,什么是山路,你的定义是什么?
中学没学过这课吗?google一查,差不多
一般内容是这篇课文的分析。
挑山工是往山上运东西的,泰山,黄山,华山,
桃山(这是什么山?).....
长年累月干这个的专业人员。每趟不过挑几十斤
到100斤的。挑到200斤的都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听你说的200斤挑几十里路,太吓人了。
黄山山上没有稻田吧,山上也没有茶叶吧。如果,黄山脚下,这个村、那个村的人在黄山的山坞里,种水稻等,收成之后,挑了稻谷回到5里、10里外的村子,挑担的重量就可以1、2百斤。他们从山坞到村子的路也叫山路,是不是?山区的路绝大多数是山坞这样的山路,象黄山这样的路只有当上来后有这么奇特美妙的风景,人们才会修这样的黄山山路,否则上山的路是没有的。
挑山工是专门挑东西上山的,70、80斤相当可以了。可是黄山周围的其他山,人们要挑什么上山呢?山上没有人哇,上山来是干活的,砍柴禾、伐木……他们只带工具,也许带中午饭什么的,干完活就回村子。
这些挑山工到山坞里挑稻谷,能算作壮劳力的话,就也能挑180~220斤,走几十里山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