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共:💬105 🌺4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实在没看出“背”如何就不如“挑”了,这都能被你颠来倒去唠叨这么多天,真是不容易啊:)))

家园 我觉得很多人对四川有误解,“天府之国”么:)))

其实那指的是成都平原,而四川四川四面大山,靠近大山那些地方,也称丘陵,但已经是山区了,象我老家对面那匹山最高处海拔已经靠近2000米了。而我们公社当年九大队那边却接近平原地貌,所以是一块富庶之地。后来发现重庆附近也是平原地貌,看来应该也不差。我已经说过了,我老家当年确实穷困,却比这几十年后四川某些地方还要“富裕”(参见瘦形胖子的助学调查),牛圈猪圈鸡舍,灶头饭桌木床一应俱全。至于现在我觉得发展得很好,至少比十八亩那老家还要好些,早就通了电话,翻修了机耕道,成了正式的公路。

家园 川东北:)))
家园 我服了您老人家了,咱怕了,不说了还不行么

赶得上唐师傅了。

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么,还是我的中文水平已经下降到了听不懂中国话了?

没有谁具体去称一称,都是大概的估计而已。但是,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虽然晾干之后,再去了麦麸,也就是900斤上下。

脱粒后的麦子,一般会称一下,这个重量叫毛重,合算成毛产(量),每亩多少多少。麦子(稻谷)要晒干,晒干后,也要称一下,这才是真正的粮食产量,

我们那里的亩产量从来不算毛重的。也许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搞过。家家户户都是晾干了之后,再去麸,再过秤的。

900斤毛产,得到不会超过470斤左右面粉(米)+200斤左右麸子(稻糠)。这都是起码的农业常识!

哈哈哈,你看看下面njyd的回复吧。

能种玉米、红薯,却不能种水稻,是与水源有关,跟土层厚薄没关系(红薯可是埋在地下的),小麦应该也种得,为什么不种小麦?

您种过小麦么?您知道小麦的根系需要多厚的土层么?记住喽,是至少半米!要不然亩产量也就将将多过种子。您知道小麦在拔苗、灌浆的时候一定需要大量的水,要不然有可能会颗粒无收么?您也知道玉米和红薯是最抗旱、抗贫瘠的作物之一么?[文摘]你看你说的是什么?不知就是不知,怎么能张口就来?千万别跟坏样学。我承认,我是跟着样子学坏了。

至于收不收玉米秸和番薯藤的问题。这是电视上演的,不是我编出来的。俺们那里可是收的。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即使很早就开始挑地瓜藤回家喂猪,到了收地瓜的时候,地里还是会留下一批地瓜藤的。

看来你到过的山上只有灌木丛啦,没有到过基本没有灌木丛的山么?

没有灌木丛的山,都是可以挑的。虽然也有很多地方背,但是我就不说什么了。

算了,您老人家眼睛里就只有你们那里一点点的地方,看不到中国广大地区的区域差别。我说也是白说。您就继续推广您的山区经验好了,希望有一天无论山东、东北还是西北、西南都按照您说的一定要背才行。拜拜。

家园 "到了收地瓜的时候,地里还是会留下一批地瓜藤的"

绝对正确!不过我们那把这些“老”红薯藤用来积肥。

家园 得宝一枚
家园 驮个大家伙“禾桶”能走,挑秧、挑肥料、挑麦子稻谷也能走。

还记得收获的时候,就把一块田里的出产装进背篓(竹子编的,还有盖子)。然后把玉米秸或者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然后走回家放下,再到下一块地。

至于收不收玉米秸和番薯藤的问题。这是电视上演的,不是我编出来的。

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把玉米秸、番薯藤捆好绑在上面?你有玉米棒子、玉米秸两者体积的比例概念吗?有番薯、番薯藤比例的概念吗?福建一带,收不收玉米秸?这种笑话也出来了?起码番薯藤早于“挖”番薯就收割了(喂猪)。

绝对正确!不过我们那把这些“老”红薯藤用来积肥。见楼下《嘎嘎》

你的问题:喂猪、遗弃在地里(沤肥) VS 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你考察过的呀)。

到挖番薯(福建一带这么称红薯)时,薯藤根本就不去管它了(老藤了,大多数地方是这样的)。玉米秸也是留地里的(南方大多数地方)。

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我们那里种地特别讲究,春肥秋肥,锄草要锄至少三遍,四遍水要浇足了。收割的时候,要趁著叶稍还带青的时候赶紧收割。普通人家的亩产都可以接近900斤。据说还有千斤田。

没有谁具体去称一称,都是大概的估计而已。但是,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虽然晾干之后,再去了麦麸,也就是900斤上下。我们那里的亩产量从来不算毛重的。也许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搞过。家家户户都是晾干了之后,再去麸,再过秤的。

脱粒后的麦子,一般会称一下,这个重量叫毛重,合算成毛产(量),每亩多少多少。麦子(稻谷)要晒干,晒干后,也要称一下,这才是真正的粮食产量,干产才能算成口粮”分给社员或卖给国家,这时毛产量的20~25%“蒸发”掉了,呵呵,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从人间蒸发了啊。然后,这干的麦子、干的稻谷要被磨面、碾米,又是25~30%成了麸皮、稻糠。

小麦的出面率:标准粉是80%,精白粉是75%。七几年内蒙海勃湾还供应过90粉。见楼下《njyd》

你说的“去麸”900斤上下,那是面粉900斤啦。我们取范围之内的数据来看看吧:900斤/0。75=1200斤(干重麦子),1200斤/0。75=1600斤(湿重麦子)。

也是你说的,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600斤 VS 1600斤,差距也忒大了一点,呵呵。

俺种过麦子,大麦、小麦、乔麦都种过,产量都很低就是了。要土层厚一尺半以上,俺没有测量过那些地,只知道水源妨碍种水稻就改种麦子了云云,谢谢你告诉我这知识。不过这没有妨碍我信北方有高产的麦子。你的问题是,脱粒、晒干后要失去一部分重量,磨粉后又要失去一部分重量,和你的亩产概念,模糊不清。南方春天雨水很丰富,种麦子可以,产量低估计跟品种关系更大。

BTW,从来没有说过选择背是力气小、懒什么的。说用“背”的方式,因农田、农地的路不好走,显然缺乏根据,因为牛能走,驮个大家伙“禾桶”能走,挑秧、挑肥料、挑麦子稻谷也能走。

家园 现在的重庆只有梁平县是平原
家园 还带改别人定义的。

也是你说的,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600斤 VS 1600斤,差距也忒大了一点,呵呵。

600斤,900斤还不是一样的定义的?

你怎么就应要把600斤给改成你的湿

毛重定义的。

家园 请仔细读水风的贴子。

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QUOTE]

[QUOTE]没有谁具体去称一称,都是大概的估计而已。但是,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虽然晾干之后,再去了麦麸,也就是900斤上下。

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
人家再三强调亩产过千斤的。

那你说这亩产600斤是什么意思?

家园 你不能硬改别人统计方法

900 斤是干燥,去麸记得。

600 斤也是这么计算的。

你不能把900斤推导到毛湿重再跟600斤去比,

这样当然玄乎了。

精耕细作900斤,对刚刚培育完的试种得到的

600斤,相当老鸟对菜鸟,也不是什么出奇的。

家园 那你说600斤是什么意思?

你说“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是什么意思?

谁改什么啦,别信口雌黄!

家园 谁在信口雌黄。

水风一直不是说他们那亩产是算干燥后去麸的

吗?说到算千斤的时候也是说明了不去壳的。

我们那里的亩产量从来不算毛重的。也许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搞过。家家户户都是晾干了之后,再去麸,再过秤的。

倒是老兄硬要拿600斤的去和900斤倒推到毛湿

重的1600斤比。

你说的“去麸”900斤上下,那是面粉900斤啦。我们取范围之内的数据来看看吧:900斤/0。75=1200斤(干重麦子),1200斤/0。75=1600斤(湿重麦子)。

也是你说的,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600斤 VS 1600斤,差距也忒大了一点,呵呵。

家园 到底拎得清吗?

“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

新华社消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准两优527”品种,产量能达2000~3000斤/亩……。

另:山东新品种小麦产量,试种产量能达600~800公斤/亩……。

这两条都是真实的事情(也许原话个别词有不同,数字绝对这样的)。这里的N斤,就只作“毛产量”解释,除非特别指出,常识了。

《水风》原来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毛产量”。后来他否认了,而且也不是干产量,竟是面粉了(去麸后)!那么根据他特别指出,推算出那麦子产量有一千多斤了,他也是那么“再三”强调的。

“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就相当于“袁隆平的水稻……”。可见,你才不能随意改动发布“鲁青多少号的产量600斤”云云,你以为可以随意改成600斤面粉啦?不懂别来为了争论而争论?

600斤小麦(毛产)对皖南山区,我们那儿,至今是两亩的产出。

家园 凭什么强行改别人定义?

人家说了他们的算法是面粉。按你的倒推

数字也不不比那所谓强行定义的毛湿重高

少。也不是什么出奇的数字。

你有数字概念吗?中国人均耕地不过1。4亩,

以前人口小一点,人均不过两亩多。你皖南

人均耕地有多少啊?600斤小麦毛产,照你算法

才300斤面粉,你那富裕的农村吃的饱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