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凝固的音乐 -- 晨枫
不过蒙特利尔人好象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体育场,每年最丑陋建筑总是名列榜首,很多人管它叫:“Taillibert的抽水马桶。”(Taillibert是那个倒霉的建筑师)
未来主义是现代建筑中有一个有趣的潮流。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提出的,本意是宣扬科技在未来艺术中的主导作用,完全否定艺术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征。意大利建筑师Antonio Sant’Elia将未来主义的设想具体化为建筑。他的巨无霸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城市,高效、忙碌、紧凑,包括城市的各种功能,像现代工厂一样通过纵横交错的天桥、通道连接,所有部分都像现代工厂一样忙碌而有序。Antonio Sant’Eli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他的设计方案也基本上都停留在纸面上。两次大战之间,未来主义依然停留在科幻式的想象中,包括苏维埃宫的一些异想天开的设计方案。不光Antonio Sant’Elia,未来主义在二战之前基本上都是“未来”的,只有纸面设计和宣言式的设想,但没有实际建筑作品。二战后,未来主义开始有了新的含义。事实上,从此未来主义开始成为一切充满科幻色彩的建筑风格的总称。战后的未来主义首先染上空间时代的色彩,用劲拔的尖刺或大弧线强调向太空的飞升之势,用舒展的流线来表达速度和效率。现在不大用未来主义这个说法了,但未来主义的后代依然在繁衍。其中之一是所谓结构表现主义(Structural Expressionism),也这是将建筑当作工厂一样,将管道、设备和结构暴露在外,好像五脏六腑翻到外面一样。由于结构表现主义强调对结构和材料的不加掩饰的表现,也有人把它归到粗野主义的名下。结构表现主义注重高技术的应用,所以也称技术主义(Technoism)。高技术倾向的另一个方面是所谓生态主义(Ecoism),将高技术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现代未来主义的另一个趋势是所谓Blobitecture,不知道应该怎么译名。Blobitecture像爬动的蠕虫一样,活像一个怪诞的有机的活物。由于Blobitecture对有生命的物体的象征,也有人把它归到表现主义的名下。对于我们来说,归到什么主义的名下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背景和用意。
Antonio Sant’Elia设计La Citta Nouva,意为新城市,像一个繁忙的船坞
巨大的尺度,复杂的功能,这是一个包容整个城市功能的巨型结构
所有城市功能都结合进复杂的建筑设计里去了
通常很难把迪斯尼的建筑认真看待,但佛罗里达迪斯尼的Epcot Center属于未来主义的风格
巨大的圆球,和未来世界的主题十分符合
旧金山的Transamerica Tower也是未来主义风格
据可靠情报,铁手和雪个之流经常在这一带流窜
在不同制高点之间遥相呼应,狼狈为奸
西雅图的Space Needle是又一个未来主义的建筑
很多建筑都是晚上比白天更好看,Space Needle也不例外
电影Austin Powers里,这里是“邪恶博士”(Dr. Evil)的老巢
现实生活中,还是很上照的
迪拜的Burj Al-Arab酒店也是人们所熟悉的未来主义建筑
它像一片鼓起的风帆,所以称它表象主义也无不可
据说这是现在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了
洛杉矶机场的这个“主题建筑”也是未来主义风格
晚上被灯光一打,还是很花俏的
这也是洛杉矶不大不小的一个地标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Expo MRT快速轨道线站,很未来派的一个建筑,Norman Foster所设计
Richard Meier设计的罗马Jubilee教堂,不知道算什么主义,把它放这儿吧
和传统的教堂形象完全不一样,但依然充满了宗教气氛
明亮的天窗为市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弧形的墙引上去,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结
重复但高低不同的弧墙不知道是不是象征着耶稣的追随者
伦敦的新市政厅,像一个歪歪倒倒的鸡蛋,也是Norman Foster的设计
玻璃“补丁”的里面是一个天井,有攀援而上的螺旋形坡道
里面攀援而上的螺旋形坡道有莱特的纽约Guggenheim博物馆的神韵
螺旋形坡道本身也是室内构图的一个要素
这也成为泰晤士河边一个新景
Norman Foster为Swiss Re(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也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设计的伦敦总部
被戏称为Gherkin,意为小黄瓜。由于这个形状的关系,也有恶劣得多的比喻
但这是一个绿色建筑,形状是在风洞中吹出来的,最大限度地减小高楼对局部风的影响
夜间的Swiss Re也给人于通常的玻璃盒子绝然不同的印象
沿建筑盘旋而上的玻璃带里面是螺旋形的天井,既为楼内的人们提供光线、社交平台,也是自然通风降温的“烟囱”,对降低大楼的空调能耗有很大的帮助
在众多方整的、“工业化”的建筑中,Swiss Re的有机的形状很有一点俏皮
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是以前总统蓬皮杜命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也是所谓结构表现主义的一个代表作,也是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的成名作,在80年代的建筑界里引起了一场地震
建筑的结构、管路和设备都暴露在外,看起来像化工厂,不像博物馆
甚至走廊和楼梯也是在巨大的管道之内
不过这种“翻肠倒肚”的设计并非完全是哗众取宠,管线和设备放在外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内部空间的完整
香港汇丰银行总部是结构表现主义的又一个代表作,这是Norman Foster的作品
内部也像工厂厂房一样,井然有序,但隔膜、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夜晚的灯火中,倒没有了日间凌厉、生冷的感觉
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楼是另一种未来派风格,硬朗、刚健、挺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大陆在香港最具体的形象
夜晚用灯光勾勒出轮廓,很是好看
据说香港中银和汇丰还在风水上有一仗,右前就是汇丰
伦敦的劳埃德大楼(Lloyd’s Building)是Richard Rogers机蓬皮杜中心后设计的又一座结构表现主义建筑
楼顶的起重机不是施工中遗留下来的,而是设计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是Rogers的未来主义雕刻
劳埃德大楼和Swiss Re不远,这里容易看出两种不同风味的未来主义风格。劳埃德大楼建成在先,所以一些图的背景中没有Swiss Re和左近的其他新建的高楼
晚上,灯火中的劳埃德大楼好像一座繁忙的化工厂
奥地利Graz的Kunshaus是Blobitecture的一个典型
这是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
整个建筑由有机的、像有生命的玻璃蚁后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个,就想起翻过来的老母猪
建筑和周围的巴洛克环境格格不入,或许建筑师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
入夜,这像一个活过来的庞大蠕虫
要是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保不准会吓一跳
内部的灯光和空间设计也同样怪异
除了希特勒想起伯明翰,轰炸了一下以外,伯明翰通常不大被人们想起。伯明翰的人们要改变这个现状,在市中心造了这么一个大百货商店
这是伯明翰的一个新地标
作为百货商店,这个建筑也夸张了一点
不过夜间在灯光下,并不像Kunsthaus那样怪诞或狰狞,而是比较祥和
内部也是很科幻的色彩
建筑的表面是一个一个的圆片
从邻居的窗户里望去,一定以为天外来客登陆了
SAGE音乐厅,位于英国Tuneside,也是由Norman Foster设计
由一座同样未来派的桥连接
从传统老屋的屋顶上看过去,像一个蛰伏在背后的巨兽
好在这是一个驯良的巨兽,不吃人
点击呢?
晨大形容的很贴切
历史上,建筑和艺术和总的趋势是精美化。当Le Corbusier在马赛公寓上首创对混凝土模板留下的痕迹不做任何修饰性的抛光或粉刷处理时,这种原始、粗犷的风格被称为Beton Brut,在法文中意为“粗混凝土”,但在英国建筑评论家的笔下,这就演化为Brutalism,意为粗野主义。当米斯的精细的钢骨玻璃盒子在世界各地像蘑菇一样地兴起的时候,粗野主义成为一种反潮流,在60-70年代流行于欧美。粗野主义在构图上常用简单、重复的主题,粗重的大块体积蛮鲁地互相冲撞,像瀑布下被暴戾的水流堆积在一起的狰狞巨岩,毫不在意典雅的比例和线条,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凸起或变形。粗野主义通常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的痕迹不做修饰,保持原始、粗犷的气氛,尽管现在有些粗野主义的建筑也开始用喷砂或水刷石处理使表面平整拉毛,至少不留混凝土模板的痕迹了。这是一种反美学的美学观念,是一种劳动人民不修边幅的粗犷美和原始美,是平民化但并不亲和的美,是一种愤世嫉俗的美,是一种对精益求精、追求典雅和涵韵的传统上层阶级美学观念的反叛,或许可以和作为时尚的破烂的牛仔裤和粗重的大头皮靴相比。在实用层次上,不加修饰的混凝土表面也无需打理,比较省事。在艺术理论和哲学层次上,有人把粗野主义和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也叫野兽主义)艺术相提并论。粗野主义建筑在形象上冷僻、孤傲、漠然,和邻里格格不入。但另一方面,粗野主义建筑像堡垒一样的形象给人以安全感,难怪这些年粗野主义在以色列相当盛行。粗野主义一贯受到学院派和社会上层的批评,但在艺术界有相当的追随者。除了在日本,粗野主义在东方国家不大受欢迎,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化差异的关系。
维也纳的Wortrubakirche是又一个粗野主义的教堂
波士顿市政厅是粗野主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整个建筑用粗重的水泥块构成
像一个胡子拉碴的莽汉,和周围西装革履的玻璃盒子格格不入
内部像监狱的提审处
尽管和外界通透,内院还是觉得像堡垒一样
本该亲民的市政厅就这样皱着眉头狞视着市民
一向自由派的大学校园里,在60年代也兴起过粗野主义的风,这是Paul Rudolf设计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
通体形象刚硬、粗重
给人以森严和冷酷的印象
森严、冷酷的印象延伸到市内,怎么感觉像在监狱里一样?
麻省大学Dartmouth校园也是粗野主义风格,同为Paul Rufolf所设计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Geisel图书馆不用粗野主义常用的粗水泥,但是钢架玻璃的结构同样突出了粗野主义的风格,黑压压地好像要吞噬胆敢前来的人
太阳出来了,鬼魅依然没有离去
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大楼也是一个校园中的堡垒
和一般人对英国的印象相反,彬彬有礼的英国是粗野主义的大本营,这是Tricorn Center,被选为英国第三丑陋的建筑,不知道第一、第二是什么?
这是一个购物中心、夜总会和停车场的综合体,第一个Virgin唱片店就是在这里
现在面临被拆毁的命运
以色列最高法院
像不像一个堡垒?
据说这种粗重、坚实的“实心”建筑为饱受惊吓的以色列人提供安全感
同时封闭的外墙也有利于挡住炎炎的热气
粗野主义也进入了住宅设计,这是蒙特利尔的Habitat67
一个个居住单元向积木一样堆积起来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突出的单元为楼上的住户提供了阳台花园的空间
应该说,这是别具匠心的设计,将艺术和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住宅群
但是要是不注意看,还以为这是哪个第三世界国家用破木板和铁皮搭建的贫民窟
不管人们对Habitat 67有怎样的印象,可以肯定地是,这个建筑群不单调乏味
纽约州的Orange County政府中心大楼,有时Paul Rudolf所设计
花园也是一个充满力量、刚强而不是委婉、细腻的地方
澳大利亚在堪培拉的Cameron政府大楼也是一个粗野主义的建筑
粗重的水泥结构或许要传达简朴、高效的信息?
西雅图Freeway公园是粗野主义的一个园林设计
粗野主义的喷泉将粗硬的水泥块柔化不少,形成有趣的对比
澳大利亚最高法院是堪培拉的又一个粗野主义的政府建筑
不过和早期粗野主义建筑相比,这是“精细”版的粗野主义,已经介于粗野主义和现代主义中间了
伦敦的皇家国家大剧院是60-70年代这一波粗野主义在英国最后堡垒
对于这样一个“精英”建筑,造价不是问题,所以墙面上不加修饰的水泥模板痕迹纯粹是粗野主义的结果
但感觉上粗野主义和这文雅的去处好像并不相配
好像这不是在进入最高艺术殿堂,而是在进入停车场。或许要表达的就是这种理念:艺术殿堂和停车场是一样的?注意比较大厅内的座椅
西班牙Grenada的Caja Grenada是一个银行,这是比较接近“原教旨粗野主义”的一个现代建筑
室内大而无当的空间、阴森诡异的光线的粗犷的构件,凸现粗野主义的本色
即使在较小尺度的空间里,也是一样的冰冷、生硬
Louis Kahn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美国建筑师,一生有四个老婆。比莱特还要猛地是,老康同时养四个。不过这个MM和老康没有关系,只是用这张照片而已。但这个建筑和老康有关系,这是他设计的Salk Institute,现代粗野主义建筑的一个典范
两派粗硬的混凝土建筑中间,是一片同样粗硬的混凝土广场
两侧粗硬的混凝土建筑在阳光下显现出强烈的光影
不事修饰的粗混凝土表面增强了粗犷、坚定的形象
没有人走动的时候,像一个被遗弃的兵营
这是一个生物研究所,这么粗手粗脚的地方,杀死生物顺理成章,培植生物会不会不容易?
贝聿铭设计的国家气象研究中心是这个华裔大师的粗野主义作品
研究中心坐落在落基山中的科罗拉多州的Boulder地方
以精细见长的贝聿铭在这里娴熟地使用了粗野主义的手法
粗重的混凝土建筑和粗犷的岩石环境很相配
这是粗野主义最成功的设计之一,在这里设计一个玻璃盒子,那才奇怪呢
纽约州Syracuse的Everson博物馆也是贝聿铭所设计
这是贝聿铭的粗野主义建筑的又一个杰作
这个盘旋的楼梯成功地将粗硬的建筑增加了不少生动和感性,建筑显得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衣阿华州Des Moines的艺术中心是贝聿铭的又一个博物馆设计,原建筑有Eliel Saarinen设计,贝聿铭设计的是加建的部分
这里贝聿铭用环境和建筑达到刚柔相济
不知道是不是贝聿铭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关系,他在博物馆的内院加了一个浅浅的水池
水池和雕塑也和粗硬的建筑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入夜,博物馆像一个时装商店的橱窗一样
还别说,真像橱窗
贝聿铭的“精细版”粗野主义为粗野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是俗人
这些看着跟detroit被废弃的那些鬼屋没啥区别嘛
哈哈……建筑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有百货中百客的问题,很少有所有人都喜欢的建筑,只要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就行了。粗野主义只是建筑中的一个流派,后面还有一些流派恐怕静MM会更不喜欢。但凡存在的皆合理,凡合理的皆存在。呵呵。
枫兄精力才学都过人,能蒸如此多不同类型的包子,
爱莲给我留了作业,我到现在都没完成,吓得不敢在河里露面。
另外,生煎馒头是三年前的帖子,丑丑的,加精更让我脸红
天特好,我要出去走走,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