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浙江看中国将要建成的和谐社会 -- 月色溶溶
学校扒皮的地方多了去了。
以前老是有点迷糊,塘下到底是属于北江的还是歌山。网上看地图,明明应该是北江;可是又经常称歌山塘下。看来在米国呆久了,养成了用旧地图的坏习惯。
底子原来东阳义乌都差不多。但义乌在浙赣线上,现在又有了飞机场。差距就拉开了。“要想富,先修路。”此话不虚。东阳要腾飞的话,肯定要走一条与义乌不同的路。走工艺精品是一条路子,而且,也可以发挥东阳的百工优势。既可以大量解决劳动就业,又没有污染,也不需要大量资源和运输。现在看到的好多木雕好像没有以前精致了。旅游也比义乌有优势。那么多水在那儿呢,好好开发开发,到义乌的人那么多,有十分之一来东阳游玩就发了。还有教育优势。全国打广告,光教育就可以带动多少产业。生产有机金华火腿,标签上标明:金华火腿东阳产,东阳火腿纯天然。把本来应该是东阳的品牌要回来。还有,东阳富产莹石,那玩意做氟化工有些可惜了。可以用来生产光学镜片,可值钱了。东阳人手巧,如果能做出胜过东洋鬼子的光学镜头,那我也不用昧着良心去买鬼子的东西了,多大的产业啊!边角料还可以去做氟化工,一点也不浪费。(这有些异想天开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小日本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如果真的从百工之乡升级成精工之乡,恐怕小日本只能喝西北风了。先做做梦总可以吧。)瞧,俺还是有一些经商细胞的嘛。可惜,上错贼船了,学了个名声不好的化学专业。苦命啊!
那个水卖得真不值。还不如白送,多沟通沟通感情。这样,修渠、维护的大头跑不了,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一点也亏不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包括民工子弟的,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
我最要好的女朋友小两口都是学木雕的。老公做毛坯,老婆做修工(木雕这种组合很经典啊)。两人都是老实干活的,手艺也算不错,不过就算她老公也还没有三十岁,年纪放在那里,再怎么的手艺不错也不可能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傅水平。就这条件,两口子的工资得到1w上下,是月工资哦。所以普通家具厂木雕厂做的东西怎么可能精致得了啊。
象他们两口子厂里干活的木料,都是花梨紫檀之类论斤买原木的高级木料,一个大衣柜卖个上百万,所以说如今东西不如以前精致,并不是真的不精致,是咱们本钱不够,看不到精致东西而已。
木雕目前看来不会失传,可是竹编就在失传边缘了。青年不用说,就是中年的篾匠,都是罕见的。大概是2000年前后有篾匠路过我们村,包括我家在内许多人家赶紧打了许多席子,现在再想找篾匠,那是非常艰难了。以前那么精致的竹编九龙壁,以后恐怕不复现了。
火腿就不用说了,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这话大概也只有东阳人自己知道了(老实说,我还是因为有同学刚好是上蒋村的,才第一次听说那后半句,回家问老人才知道旧日上蒋腿才算是好腿)。
萤石是《可爱的东阳》(可惜这本书老早就不见了)乡土知识普及才知道的,到底离我比较远,不大了解。
东阳吃亏在交通不便,那真是心中难解得痛。不要说铁路,很多年来,高速公路都不到东阳——义乌和嵊县都有了,中间的东阳就暂且隔壁借到一下吧。好在如今终于要有过境的高速公路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有过境的铁路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个刚好是有个要好的朋友嫁到楼西宅,刚好她今年生了个小宝宝——要到处跑衙门盖章才能够生孩子的哦,所以她就知道了。去看她的时候,把这个俩镇合并相关事项做新闻兼笑谈告诉我的。
上课还放幻灯片给我们看,风景很不错啊。
中国似乎所有的地方都喜欢认老乡,就除了重庆,重庆人似乎根本就缺乏老乡观念,不知道为啥。
老农的表姐是原来东阳木雕厂的,据说十几年前就在开发区建厂房开工厂了。
竹编如果失传了就太可惜了。GOOGLE了一下,好像还有几家竹编厂。东阳的宣传广告工作做得太差了。名气连义乌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我只是看的另一面:很少有青年人学竹编了,土壤不再丰厚。
现在学木雕的,靠木雕发财的人非常多,竹编这方面的距离比义乌和东阳的经济差距还要大呢。
俺对上八府不太了解,下三府里对嘉兴和湖州也是一无所知。
至于杭州,倒是可以说上几句。
说到浙江,杭州,人们总喜欢和上海有一比。
别处的看法是,浙江整体格局看好,但细节差距太大。
我一直以为一般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重大支出。从幼儿园起,就得尽量找个好去处,每月过千的月费,还不算一次性投入的赞助费。
还没到小学中学,家里就想方设法付出代价找个好学区,个别有实力还买下学区房来投名校。至于大学,和上海相比,面对全浙江的人口,资源也是个少字。杭州人素来重教,也就无形中和楼市一样造成了激烈的需求涨势。
月色所说的教育改善,我的理解是解决最基本的入学需求,但是城市里激烈的竞争,使几乎每一个中等家庭都被迫加重投入。
至于看病,也一个道理。学校资源和医院资源同样紧缺,市级区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医生的工作负担吃重,患者也不容易一次解决问题,增加了总体看病成本。可以说,上海一个普通的区级卫生院,就医环境都好过杭州的市级医院。比如省儿保,全省多少患儿家长寄希望于此间,儿保一直象个菜市场,人满为患,更毋庸说楼道陈旧,说脏乱差也不为过。毕竟上海是有星巴克开进医院的例子的。而浙江一家省级医院,在巨资盖的新楼里,居然会在病房"偶然"漏掉了氧气的输出口。
假若从低保的角度,或许是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着眼大众民生,如同城西每日的交通高峰,时有怨戾,恐离和谐尚远。
(待扛铁牛)
我上大学时刚遇上第一次收学费,200大元一年;那时候师范,军校和某些农林渔艰苦专业,不但免学费,还有补贴,就是分配得定向。但也没有说法当时就解决的教育问题。因为学费在其次,相当多的杂费,餐费,以及日常消费,都是和社会接轨,免了学费,只能说,骆驼身上的稻草少了些原本就不该有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