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对比表 -- 黄河故人

共:💬90 🌺291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对比表

转全文不合适,请大家去看一下,

http://www.xiaohui.com/weekly/20061115.htm

家园 简而言之,就是义务要向国际惯例看齐,而权利么。。中国国情哈~

早就见怪不怪鸟~

家园 感觉该文文不对题

资金充足率
不懂,不评价

人均利润: 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均利润为 5万多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大约只有1000 美元

感觉这个是银行经营状况的差距,跟国际惯例和国情扯不上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 花旗银行为 20% 左右,渣打银行为 14%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有 3% 左右

这属经营状况吧

跨行查询收费:

跨行查询费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惯例”。

首先,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收取这笔费用;

其次,即使有这笔费用,在很多国家也是发生在银行之间,持卡人并不需要为此买单。

很奇怪,这里为什么不举出“很多国家”中的几个例子呢。德国的跨行服务是收费的,千分之五。其他国家不了解

英国:全民公费医疗

巴西:全民公费医疗

日本:每个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国民看病交 30% 医疗费即可,剩下的 70% 由医院和居民所在的地方政府结算

美国:2003年,美国当年的国民医疗总开支高达1679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3%。而在医疗总开支中,公共部门的投入,即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经费,占到46%。假如把美国各级政府为医疗保障提供的税收减免也考虑进去,则公共投入所占的比重会超过60%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认为:总体讲医改是不成功的,其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10月卫生部表示:“卫生部从未表态说过医疗改革不成功,也不同意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

我认为医疗改革不成功,但从上面的引文看,无论批评者还是卫生部,都没有拿“国情”图为搪塞不知为什么会作为“中国国情”提出来

国外大多数机场都不收取机杨建设费

我从德国回家的机票中就包括机场税。国内的机票也包括机场税,机场建设费好像没交过,因此,对此条不解。

大多数国家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日本甚至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

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

日本:二战失败后的日本,1947年《基本教育法》实施, 9年免费义务教育。1969年起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从小学1年级至初中全体学生所用教科书免费供应。

英国: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北爱地区实行4~16岁义务教育制度

澳大利亚:中小学12年义务教育

根据中国国情,国家财力不堪负担。育产业化把学生作为商品在盈利。

大部分高等教育实行高收费, 全国都实现了普遍的收费“并轨”。从1980到2006的三代大学生,学费涨了100倍, 但人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

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中国教育工会调查,中国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目前已累计拖欠 100多亿 (另一份数据: 2004年,全国政协的一份提案披露:我国现有公务用车约400万辆,每年耗资约 3000亿元,大约相当于国家为三峡工程投资的3倍)

2006年, 江苏南京工业大学调查: 大学1年需要花费 1.1万元,江苏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 4239 元。这意味着三个农民才能供起一名在校大学生。

批评教育产业化我是拥护的。然而,该文的逻辑是混乱的。文中所举“国际惯例”,都是义务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牛马不相及。简单的说,该文的国际部分谈的是中小学,国内部分大多在谈大学,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有什么意义。文中关于中国义务教育的部分仅教师工资,西北的校园危房。建议此项改称“义务教育”为好,并删去大学的内容

表二中的内容,有些似是而非,有些我不了解。现在好累,就不继续写了,大家有兴趣,可以逐项提出来探讨

本文的基本意思是,我们批评某件事务时,至少应该认真一点,采用正确的论据和论证

另外,沙发的白黝黝,做出这种结论,感觉你没有仔细阅读全文啊。

家园 不准确

国际惯例的背后:

1. 没有收取初装费的惯例

2. 按秒计费

3. 单向收费

4. 电信卡多数国家不设置有效期,余额可消费

5. 人们用于电话消费的金额不到收入的5%

6. 美国手机打国内长途和在本公司服务区内的全国漫游均没有附加费用,只有使用了另一家公司的网络服务才被视为真正的“漫游”而收取适当费用

美国座机有初装费 手机也有activation费用 好象大概是40块钱

计费好象是按分钟吧 不清楚 座机本地原来是按次收费 不按时间 现在好象免费了

座机单向 手机是双向

家园 跨行查询

这里讲的是跨行“查询”,不是跨行取钱。你这千分之五是取钱的时候交的手续费吧。

跨行查询收费:

跨行查询费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惯例”。

首先,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收取这笔费用;

其次,即使有这笔费用,在很多国家也是发生在银行之间,持卡人并不需要为此买单。

很奇怪,这里为什么不举出“很多国家”中的几个例子呢。德国的跨行服务是收费的,千分之五。其他国家不了解

家园 文章是拿“官方口舌”对应“利益部门和垄断集团”

[/QUOTE]

[QUOTE]数据出处最好是来自新华网

90% 的资料来源于我们国家最权威最喉舌的新华通讯社之新华网

感觉这个是银行经营状况的差距,跟国际惯例和国情扯不上关系。

注意

人均利润

国内人员多,经营能力差,但收费多

国外员工少,能力强,收费少

很奇怪,这里为什么不举出“很多国家”中的几个例子呢。德国的跨行服务是收费的,千分之五。其他国家不了解

德国的跨行查询自己的余额都收费吗?

我从德国回家的机票中就包括机场税。国内的机票也包括机场税,机场建设费好像没交过,因此,对此条不解。

目前国内机场建设费存在多种面值(国际航班每人90元人民币,国内普通航班每人50元人民币,国内支线航班每人10元人民币)

家园 别的国家没有跨行查询

别的国家没有跨行查询,你想查询,让你的银行自己建自动取款机,当然,也有免费查询的自动取款机ATM,那是当您取钱的时候,会收您一笔手续费,估计中国老百姓从来不会这么干,这种ATM现在在中国还没有市场.

家园 我用过一次“跨行查询”

我今年夏天回国三个多星期,回到美国之后,又花了几天时间搬家。这段时间里面基本上没有网络用,所以我不清楚我的各个存款帐户的情况(我开户的所有银行都有网上帐户)。后来我就在一个ATM上面查询了我手里五个银行发行的卡,呵呵,看我分别有多少钱,跟我的记忆是不是一样。当时我并没有取钱。这五个银行没有一个收了手续费。

补充:当时的ATM也没有收任何手续费。

家园 这个可能是因为这些银行共享网络

比如说shazam, cirus, etc.

家园 选择性比较,有意误导

什么叫“和国际接轨”?国际是哪个国家?这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东西,还要比较。用几个国家的强项和中国比,哪有这样比的?拿美国比也照样比趴下。

机场建设费和机场税有差别吗?如果没有差别,温哥华收机场税十几年了,Edmonton也收了好多年。

收费高速公路的事,为什么不和法国比?

银行人均产值用美元作标准,本身就应该打PP。

还有好多,不重复楼下的了。

家园 收钱学国际,找高的;服务看非洲,学低的

就是这么回事!

家园 啊,是我错
家园 文章的水平可能不高

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可能没有说到点上,另外为了文章的“对比效果”,有些问题可能不是特别对应。但是作者说的不对的地方不表示问题就不存在。您身在国外,恐怕不了解国情。

国内的事情我也不给您讲了,水平有限,讲不过来,也讲不全,就该有“选择性”了。

但是说一个问题。机场建设费和机场税应该是不同的。费很多部门、机构都可以收,税是只有一个地方能收的;另外,税与费的管理也大不相同。

您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google一下“养路费”和“燃油税”的区别。

家园 我并不是说该文不对

我只是认为,该文的比较方法有问题。

再次查阅了一下德国银行服务的条例,德国各大银行的ATM服务器互不连通,通过外行的机器查本行的卡,原则上银行不提供本项服务

没有在人工服务点跨行查询过,因此不知道是否收费

我个人认为,跨行查询收费不合理,但举国外来对比,论据力度不够

家园 机场税不是税务局收的

是机场当局收的,只是俗称airport tax罢了。

加拿大没有养路费这个说法,都在燃油税里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