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天纬地的沈括----引子 -- 黄河故人

共:💬54 🌺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经天纬地的沈括:2(水利)

沈括治水这个事情,在沭河治水这个事情已经在河里被说得差不多了。那马甲就多加两句。沭河发源于沂蒙山区,泥沙较多且水流凶猛。沈括在沭河治水的时候,初期担任的是主薄这个职务。这个职务在不同时代似乎不太一样,比如吕布、杨修都干过这活。沈括的这个职务,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角色,换句话说,有困难一把手会把你推出去,有埃刀的机会也会被一把手推出去当替死鬼,有好处的时候要靠边站一站。在沭河治水的时候,沈括就被一把手推出去干活了,后来困难太大,一把手干脆撤了(有民变的茅头),沈括不得不代理县令 , 显然沈括这个职位干得不错。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

干得不错,就可以转正了,虽然沈括那时还没有进士学位,但并不妨碍他当县官。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是不是12万7千亩),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在这项工程的提出阶段,反对意见甚众。中国古代的官场最不缺的就是对提出的任何变革都能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和数学比较差的人,比如“如是十年,庶几可成矣”之类。比如工程量太大;资金缺口太大;圩田太大,不利排洪;最绝的是说有农民在荒地上放牧,建成圩田会使他们无法生存。

此圩工耗费一万八千人工、八县合力,八十余天完工,在那个时候,沈括的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此圩原名秦家圩,因为此工程使得宋仁宗龙颜大悦,赐名万春圩,并沿用至今。

治理汴河是沈括的另外一件大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汴和,可能没多少人知道,清明上河图可能没多少人不知道,那条河就是汴河。汴河来源于汴渠。汴渠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人工运河, 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漕运水道。69年,汉明帝召见水利专家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分析了黄河水患的原因,提出了增固黄河堤防和疏浚汴渠的建议。经过王景这次治理,黄河800年间没有大的水患。后来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到了北宋时期,泥沙的淤积使得汴渠的堤防险象环生。沈括在白渠(汴渠的一段)河道里挖掘了一口井,挖到3丈深才见到当年的旧河底。他用挖井方法弄清楚了汴渠的淤积情况,即千年淤积3丈,平均每年积厚3分。沈括做这件事情的成果就是要把所有的淤泥都清理出来是不现实的。

[SIZE=3]要治水先要测量。[/SIZE]

天资聪慧的沈括又设计出新的测量方法— — 分级筑堰测量法。他发现堤外有筑堤取土形成的沟,便叫民工在沟的不同区段筑堰,并与渠水相通, 当水平后并且上部刚好露出地面时,使用水平仪、标尺、直尺测量上下堰的河面高差以及两堰之间的距离。这样,筑起阶梯式若干堤坝,逐段测量高差,分段高差之和就是全渠的高差。汴渠穿行在平坦地区,筑堰测量的难度并不大。从京师测量到淮河口的泗州,距离为840里130步,京师比泗州高19丈4尺8寸6分。沈括实地勘测,证明了疏浚工程的必要性,支持了变法运动(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积极分子),也促进了工程的进展。鉴于沈括的治水经验, 第二年被派赴为两浙察访, 督察农田水利。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

竺可桢对沈括的评价很好:“括之测量,不但为平面测量,而且为地形测量。 欧洲古代希腊虽曾测海岸之远近,罗马盛时亦有测量街道之举,但地形测量在括以前 、则未之闻”

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沈括这个坑会很大。和门大爷一样,本来打算写两段就结束的,估计又要写下去了

关键词(Tags): #沈括元宝推荐:爱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