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长城有战略防御功能吗?有感长城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 青草蛇
在您的提示下,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我原来的看法可能太简单了。古人对于烽燧的管理还是有一套的,虽然未必历朝历代都完备有效。
你的资料是这个:
这可能由于烽燧经常增减的缘故。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摄御史大夫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受降城后,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以边隅无事,寰宇??安,内地置烽,诚为非要”,下敕“量停近甸烽二百六十所,计烽帅等一千三百八十八人”3。以此推算,唐朝设在边境和内地的烽燧当在1万以上。
唐朝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其放烽有炬、炬、炬、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施燧的规定大致与此相同。这样,接到烽燧报警以后,朝廷就可以决定派遣抵御部队的多少。另外,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报告平安,故“谓之平安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平安火不至”,杨国忠始首倡幸蜀之策。
注意一下,你提的这个资料中,说的是烽燧,而不是长城。这两者还不是一回事。
不过这个更全点,
秦以前的烽燧制度难以详考,资料中提到的主要是汉、唐、明三朝。
汉代可以表示敌人数量、有些地点还可加示方位,不知怎么加的。传递速度不快,500-600公里/天。
唐代可示数量,没提方位,也许也有吧。传递速度快了,1000公里/天。
明代先加了炮,后用悬灯、炮、旗替代烟火+炮。有表示东西南北四方位的方法,但没提数量表示法,应该也有吧。传递速度更快了,3000-4000公里/天
做为一种通信方式,烽火传递也有纠错手段,比如对误举有处理方式,想想也够乱的吧。你刚把上一个信号传递过去,他又告诉你那个信号错了,再来个纠错信号,一惊一乍挺吓人。
再后来驿站的作用比较大,烽燧方式就逐渐没落了。
所有这些说明中都没提如何获知烽火从哪个点起始,我的这个疑问并没有被解释。可能是这个信息太难加了。正如有的资料说:
在汉代,常有匈奴入侵先攻烽燧的记录,可见敌人也是知道如何破坏这一军事通信手段。
另外,在战争中,烽燧制度失效也是很正常的。大敌当前,烽燧管理员撒腿就跑也很平常。前文引用资料中就提到这点,所谓“平安火”就是时钟信号吧?时钟信号没了,这条线也就断了。
请注意,这种通信方式是单工的,也就是单向的。它不可能Q/A. 如果敌人再聪明点,以佯攻调动对方烽燧不断示警,经常的折腾,使对手疲于无效运动,那烽燧就不是示警了,而是天大的玩笑了。我不了解古人是怎么处理这点的,这可能就不是“烽火戏诸候”,而是“烽火戏中原”了。我的这个问题也没有相关答案。
总之,烽燧实际使用不会那么简单,尤其是和敌方战术结合起来,还面临着太多应用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中,很少见烽燧成功运用的例子。在大量的古代战例中,以烽燧示警开始的多吗?我没这感觉,好象极少有人提起这点,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感觉,烽燧这玩意其实还是很不可靠,让人难以充分信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烽燧和长城(兼复青草蛇兄) 17 一无所之 字2217 2007-07-08 06:45:08
🙂A Big Bug Sadalsuud 字161 2013-03-25 10:17:39
🙂不好意思,回错了。 1 毛锥子 字0 2007-07-08 09:37:18
🙂多谢指教。不过还有些问题
🙂俺觉着吧,《中国国家地理》看多了 肥肥烤猪 字76 2007-07-08 07:35:29
😄这个杂志我没怎么看过,所以不大明白您的意思啊~~ 一无所之 字20 2007-07-08 07:41:26
😨俺强忍着悲痛为您发掘垃圾…… 肥肥烤猪 字105 2007-07-08 09:32:29
😂作为前地理所家属,俺不能容许有人侮辱这个破烂杂志 1 seen 字266 2007-07-09 04: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