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上 -- 寒冷未必在冬天
三
虽然有古巴、朝鲜、伊朗等几个毫不妥协的反美国家,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反美主义主要还是以国际民众运动为主。既有饱受欺凌和压迫的——比如古巴、委瑞内拉为代表的拉美地区和穆斯林地区,也有不满帝国霸权干预和遏制的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和欧洲地区。非洲这块帝国眼中的“失败国家”也因挥舞自由贸易大棒的经济霸权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民众性反美运动的标志性9.11事件体现了极高的战略价值——攻击本土中心城市,攻击经济目标。我们看到帝国凭借既有的优势迅速做出了反应——启用侵略战争打散了阿富汗,并在全球其他地区频频下手。可以预见今后此类行动虽然不会轻易消亡,但也很难有持续和更大的成效。从巴以黎以冲突几十年来形成而今僵持的局面也可从旁佐证之。
随着和平、民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他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和平形式将反美形式的主流。其一是全球化为反美力量提供了更多手段;其二是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形成某种有效的行动同盟。这种方式的抵抗只能缓慢削弱帝国的软实力,将是一个漫长对峙的过程。
印刷术传入欧洲使得马丁.路德的思想通过“非法的”小册子在大众中传播从而大大改变了基督教。传媒技术的升级和行业发展使信息交流无比快捷,人们也更便宜更便捷地将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携带的知识和思想为镜子审视自身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命运。互联网的神经延伸为民间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提供了保证,作为一种媒介,其传播的随意性和无政府性导致了传统控制非常困难;新政治力量的种子在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催生中在民众中成长。
技术随着资本传播,让人们更容易掌握技能。大规模杀伤武器知识不再讳莫如深。此时对帝国存有仇恨的民族更愿意通过拥有这些武器而以国家意志形式投入到对抗帝国的行动中。这是帝国最担心的一点——因为当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文化手段无法解决帝国利益危机时,军事手段无法付诸应用将是莫大的讽刺。虽然如此造成的局面是混乱的,但四维帝国应付三维敌人还是能不至于落败,因为这类局部战争还涉及到对象国(几乎可以肯定是小国家)的战争持续能力问题。
民族对立以及衍生的宗教对立地区是反美主义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当这些地区人民认识到他们过去和现在苦难的根源来自帝国的统治时,就会以民族或国家意志要求从帝国规定的体系中独立出来,这将打乱帝国的部署而引发更大的动荡,而这些地区的人民需要团结帝国体系里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或心怀不满的国家或国家组织,建立有利于实现更广泛自由和民主的反帝统一战线,展开多层次多领域的斗争来实现民族解放和世界自由。
目前看来,最具有产生这个主体的土壤是东北亚地区、库尔德斯坦地区和普什图尼斯坦地区。
尤其是那些貌合神离的大国为上述危机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帝国体系陷入一种蝴蝶效应的困境中。虽然公开与帝国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非常小,但是利用帝国危机攫取利益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式的行动。而涉及到这些大国自身地缘安全等利益的地区危机中,帝国很难按照帝国意志给出解决方案,这又大大削弱了帝国的威权。
世界政治正在向混乱化方向坚定地迈进。由冷战的边缘地区为发端,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以地缘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历史和宗教关系为纽带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纷纷出现并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二战以后形成的帝国体系由中苏交恶为发端,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正在启动。作为新帝国的最后一个堡垒是否能够幸免呢?
我们既看到“全球化”进程中全球主义理念强调人性、人道诸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以“国际共识”为口号的统合力量对以“国家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意识和国家主权形成冲击。帝国苦心营造的“山巅之城”和“上帝的选民”之类的观念是否能幸免?(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籍口的科索沃维和战争和嘲讽的眼光中泡在浊水里的“上帝的选民”。)
我们也看到以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为代表强调扬弃或反对现行信仰,抵制或脱离主流文化,挑战或怀疑社会权威,强调个人体验并回归神秘主义这类趋向于“分离”的力量日渐强大而大大冲击帝国的治理体系。(对911事件的一片喝彩和中东及其他地区前赴后继的人体炸弹袭击。)
完全可以肯定帝国原有的秩序是与这样一个现状是不相容的,可以预见的两个方向:
1、自我重构——改善和改变内部环境,以适应普世化发展;调整对外政策方向,以缓解和调和外部矛盾。
这样做的结果对内必然导致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的扁平化(从美墨隔离墙之类事件我们并没有看到更有益的进展);对外收缩战略边界,放松和放弃部分控制权(韩国放权和退防关岛)。这里又出现帝国未来利益损失和填补势力空白者未来取向等评估难题。
2、自我强化——对内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控制,抵抗甚至反击全球化带来的观念冲击;对外增强对动荡地区的干预和操控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战略前线。
这样产生的结果对内无外乎保守化和孤立化,必然严重削弱赖以支撑帝国运转的经济系统,亦放任潜在竞争者趁机劫掠市场份额;对外则将导致帝国的统治成本无休止增长,在经济系统恶化情形下引发严峻的财政危机。
四
我们前面简要讨论了从古典帝国到现代帝国再到新帝国这一系列统合现象的主体各自的政治文明程度,也大致给出了帝国分离危机的成因。目的在于寻求全球化趋势下一种更文明的国际政治模式,让地球家园走向普遍的和平与繁荣。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古典国家关系存在道德判断之概念(《春秋.公羊传》)。尊法家和纵横家的秦帝国迅速破灭,也使得自汉起一系列继承其版图的帝国受儒家的影响日益加深。在国际政治问题上中华大地率先出现了更加文明的后帝国主义扩张形式。天下主义隐然成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句话本身就给予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以同样的人格和国格。
古典和现代国际关系中亦不乏反对流血冲突的殉道者。经济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人的价值判断在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领域形成了两种泾渭分明的力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人类社会知识水平的提升,可以肯定道德人之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从而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人价值判断模式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利益基础。按照人性恶的观点,这种利益关系必须通过暴力形式来打破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世界肯定不会按照我们美好的理想走进一个广泛和平与繁荣的时代,而将有一个漫长和残酷的曲折。
宗教作为道德判断的重要工具体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呢?这一点目前还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前面我们也谈到了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基督教在全球的种种行为,这种已经沦落为新帝国肮脏工具的境况根本无法展现宗教的道德教化魅力——正确和善良的宗教教化自其诞生起就带着以人心为传承的特质,当遭遇残酷的现实时,宽容与偏狭的态度分野必然产生大相径庭的社会结果。
当我们按照前面给出的参考架构来观察中非合作论坛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许能找到一些灵感:
对国家政治关系进行再规定。
第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二00九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二00六年增加1倍。
第二,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
第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
第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
第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二00五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第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
第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第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二00九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不附带政治条件广泛提供公共品;规范经济和贸易秩序;帮助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治平台;建立公平的利益关系;
公平评价历史,重新规定民族关系和政治地位。
一、北京正在举办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会议;
二、北京正以盟主的姿态掠夺非洲的资源;
三、北京正在千方百计挤压台湾的外交空间。
因此,这些媒体强烈呼吁“非洲人不能把中国视为经济发展模式,以'北京共识' 代替'华盛顿共识'”。
1、应该说是第三世界国联会议;
2、任何一个体系都需要一个战略支撑点;
3、附带杀伤;
4、“北京共识”正是为替代“华盛顿共识”而诞生的。
也算后记
写文章不比灌水,实在是乐趣不多辛苦不少。
统合与分离问题是全球化当中追求和扩大普遍性与保持和发扬特异性两种趋向的政治表现。我以国家这个政治实体演进作为主线,以帝国为特定分析对象提出一个参考架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视界来审视当今国际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组合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必须面临的。
材料筛选工作最累人,不到一周时间能搞出个三四五六已经觉得能交待过去。所以漏洞和缺憾,偏狭和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幸好这里是BBS,架不住厚脸皮抗批就是了,而空缺留给后人填补正是互动媒体的价值所在——找到这个借口实在可以表扬自己一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嘿嘿,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52 2007-07-09 02:56:05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补2 1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13863 2007-07-09 00:48:17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补1 1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8885 2007-07-09 00:24:19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