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上 -- 寒冷未必在冬天
新城兄说过,西方文明是商业文明,东方文明是农业文明
感觉上,“财富”在东西方文明中的含义是不同的。贸易是必然的社会活动,但不是必需的,至少对东方文明如此,现在的WTO是西方“财富”含义的发展结果。哪位DX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他是怎么看财富的?劳动价值论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比如春秋战国和现在的国际局势,有相当的可比性?肯定不是表象的,那其中本质性的是什么? -----砍砸器
亚当斯密的东西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可以到以下链接阅读:
http://boole.cs.iastate.edu/book ... ith/SmithIndex.html
春秋战国与现状我看还是有些可比性......一个一致的哪怕是很虚幻很抽象领袖实体——周王和联合国;复杂的大国竞争——帝国化(确保相互摧毁能力);西方大国对边缘国家和民族的排挤和压迫;全球意识的觉醒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击......
-----currency
进入现代,尤其是二战后,美圆与黄金脱钩以后,资金流自建市场,横扫一切,西方经济渐入以虚驭实境界。
西方文明在古希腊时期主流是商业文明,地中海温驯的海风决定了物流便利成本较低。看希腊人千万艘“小舢板”去攻打特洛伊(目的是夺取重要的物流中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想象的。
罗马帝国统治世界是结合了农业文明的人力,主流社会还是希腊传统,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主流为农牧文明。
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战争中,农耕文明胜在人力,游牧文明胜在骑兵,商业文明实力最弱。
文艺复兴的背景是欧洲内陆封建势力势衰,沿海商业力量结合新兴科技力量(中国的罗盘火药等技术传入、希腊考古发现激发新的科技进步等等)崛起,导致整个欧洲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纷纷成立。商业文明重新成为整个欧洲社会的主流。
-----新城
新城兄之以虚驭实现象其实还有很深实业背景,技术服务和软件本身还是实业,金融以及相关法律服务属于广义贸易(包括产权)的交易费用这块,西方的金融业能发展到这个地步离不开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活动规模。美元或者其他货币作为贸易的结算标准本身其实不重要,但是铸币权被某私人(局部)机构掌握危险就很大了。IMF和World Bank改革的意义在于此——这个准地球央行并不能真实把握全球各地经济的发展的货币需要。结构性弊端导致兄所说的现象出现并泛滥。
-----currency
经济的全球化——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
在经济的全球化里面,又包括商业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资本的全球和和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在政治全球化里面,就是全球政治秩序的安排问题,也就是国家关系问题,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
在文化的全球化上面,包括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问题。
从制度属性上讲,是两大社会制度和中间过渡形式的关系问题。
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讲,是行王道还是霸道的问题,是行周文周武王天下之道呢,还是行春秋五伯的霸道呢。在多个文明形态和力量中心并存的情况下,能否单行王道?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全球化的结果是否导致国家消亡,全世界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全球化的结果是否能够实现天下大同?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发展和世界大同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国家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为了发挥这个作用,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等方面应该如何?
-----兰萧336
从内部视角看,所谓工业文明强调分工协作,各就其位.......管理鼻祖泰勒最早就是把人当成生产线上一个功能集成单元,他观察优秀工人和“懒惰”工人之间的差别,然后制订指标和操作规范来实现更高的生产率。而前苏联更把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他们的经济学家设计出一整套复杂的计划系统来执行预设的经济目标,虽然效果往往很糟。
从外部视角看,以交换为目标是大多数非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界定为商业文明无可厚非。
其实这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模式所占的比例问题——为满足需求而生产VS为满足交换而生产。
哥俩的争议引出一个新话题——国家主义下的经济保障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国土资源部要死守耕地18亿亩的底线;粮食储备机制;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英国政府抢救RR;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这些经济活动的目标不是满足交换而是需求或者可预期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几乎被交换目的占领,国家必须有一个体系来保障经济安全,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思想的广泛实践。家有余粮心不慌也.....从这一点上又证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纯属扯蛋。-----currency
所谓文明,其实是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合,代表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
美国是商业文明登峰造极的产物,这是公认的见解。
我们谈的是用什么“业”来代表西方的文明,我是选决定性的那个。
昨天砍砸器兄弟回的帖很到位(不知道为什么删了),西方的政体、法律(民法就是商法)、民主自由观点等等都是典型的商业活动的产物,痕迹非常明显。这些观点我以前反复论述过。以后有空再长篇大论吧。
-----新城
我是纵向地谈,你是横向地论,难怪扯不到一块儿。现代商业文明离不开现代工业,换句话说,美国现代商业文明只不过是其工业文明另一种形式的一个极端表现而已。没有高新技术和工业就不会有美国的“商业文明”。当然,相对于当今其它地区和国家,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美国是一个高度的“商业文明”国家,这一点我并没有异义,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Gefeng
这是理想的布局,于华而言完全压制了日韩之流,遏制了马来印尼菲律宾等的不确定性,在中东则由印度开路巴基斯坦开火........纯属个人YY-----currency
我们看独联体这个样本既可清晰认识到这种模式的现实价值——既满足前苏联体系的经济布局带来的协同,又能保有当初独立出来的政治期许。
我们再来看韩国涉及高句丽历史的一些闹剧:
当经济成就带来社会繁荣之后,民族憧憬渐渐发酵以至于大大超出现有政治地理范围——这种意识无疑是推动分离/独立的力量。-----currency
整个思考框架基于对现今占据世界绝大多数的生产关系之基本认识。
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严重依赖农业提供原料,土地和劳力成为重要的资源因而引发掠夺和奴役——种植园和加工业是这个阶段典型的生产模式;随之而来的重工业化引发了对能源和矿产的追求,重工业资源、资本和劳力的密集,规模效应的诱惑,使垄断成为趋之若鹜的梦想,贸易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矛盾的极致只能通过一战来化解。
安德鲁和洛柯菲勒时代为标志的垄断资本主义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膨胀也空前扭曲,以至于冲击了社会的稳定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政府必须驾驭这些垄断资本——继罗斯福之后,希特勒也以国家社会主义标签采取类似的手段把垄断资本国家化从而缓解了内部矛盾。但是垄断资本对资源的需求是饥渴的,对外部市场无限大的假设是不切实际的,国家化的垄断资本必然会在世界各地产生碰撞从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个矛盾,直到核武器扩散保障了利益冲突主体之间相互摧毁才迫使列强压制扩张的冲动转而另辟蹊径。哈默博士在红色世界贩卖铅笔的暴利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资本冲击政府约束的内在特质使她跨出国界扑向需要发展的地区。以苏东体系的瓦解为标志,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新一轮垄断资本扩张在列强政府的放纵下进一步劫掠世界。
资本的攫利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与被投资地的社会习惯、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发生冲突是天然的,对既有上层建筑的干预和影响是必须的,因此引发动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资本的掠夺本质首先表现在资源方面,其次表现在市场方面,两者在现代经济运行模式下更难严格分割。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因素逐步成为主要目标——美国在伊拉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步,但是第二步却没有任何头绪,所以民主党人闹翻天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其国会通过不把撤军时间表与账单挂钩,也证明这帮孙子认清了没有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空中阁楼了......
写这些本来就假设列位看官对目前一些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有所认识——
相互承认,公认,历史上的共识,独立,领土完整.....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致是基本蓝本。
-----currency
昔日的威斯特伐利亚,即今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位于德国的北部。
Treaty of Westphalia,一般译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或西伐利亚和约,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条约是在世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前奏,而在它之前,哥伦布已经发现了新大陆,达伽玛已经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欧洲早期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世界,工业革命呼之欲出,新的霸权国家正在成长,更大范围和更加激烈的争夺呈山雨欲来之势。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简称神圣罗马帝国,又称德意志帝国),建立于962年,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扩大权力和建立霸权,站在天主教联盟一边反对新教,歧视并迫害国内新教徒。
1618年5月23日,奥地利统治下的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在布拉格冲入王宫将皇帝的两名大主教钦差从20米高的窗户扔出去,史称“丢窗事件”。震怒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决定以武力征服捷克,由此引发了德意志内战,也就是史称的“30年战争”(1618-1648)。
德意志内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长年累战使参战各国的财政陷入重重困难,兵力疲惫。于是,从1643年7月开始,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布鲁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谈判议和,马拉松的谈判于五年后达成停战协议, 1648年10月24日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对欧洲社会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款繁多,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
和约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迅速成为北欧强国。另外,条约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家(至今的瑞士,一直没有卷入国际纷争,被称为永恒的中立国),同时正式承认40年前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的独立。
关于教派争端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该协议明确了天主教与路德教的平等关系),承认德意志境内包括天主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旧教徒地位平等。和约明确承认宗教自由。
和约大大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同时和约还承认帝国内的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此,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曾经显赫的哈布斯堡王朝走向没落。
但是,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标青史的原因,更是由于它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准则,是国际关系史上新时代开始的重大标志。和约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规定对违法者进行惩罚。和约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秩序,标志着欧洲近代外交史的开端。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但是,该条约同时明文规定,“主权原则”不适用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对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已有国家和政府的地方,用“缔约原则”,就是通过和这些国家签订条约,以保证欧洲国家在那里的利益,这就是欧洲人后来在亚洲所采取的手段;另一种是尚未形成国家,或者国家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条约清楚地规定就是征服、占领和殖民,这决定了后来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澳洲原住民的命运。
前不久,美国出了一本畅销书,书名叫《流氓国家》。由于布什政府把前南联、前伊拉克、伊朗、北韩等国家称为“流氓国家”,并对这些国家采取了严重违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强权政策,甚至进行武力干涉,这在全世界乃至美国国内招致广泛的谴责,——因此,该书作者把目前布什领导下的美国称为“流氓国家”!
从历史的角度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德国一蹶不振,此后的很长时期内国力沦为欧洲的末流国家,强大的西班牙国力也明显受创,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法国、瑞典,荷兰等。
-----currency
俺们先祖一个词就总结了历史上下五万年:成王败寇。-----cadmus
-----currency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总不至于是开完上海世博会就打台湾吧? 1 根本 字29 2007-07-09 06:12:33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葡萄 字0 2007-07-09 06:35:55
🙂嘿嘿,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52 2007-07-09 02:56:05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补2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补1 1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8885 2007-07-09 00:24:19
🙂【文摘】统合与分离——全球化和人类的未来 下 5 寒冷未必在冬天 字8584 2007-07-09 00:09:39